走一個世紀的音樂路:廖年賦傳(附贈CD)

走一個世紀的音樂路:廖年賦傳(附贈C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廖年
  • 音樂
  • 傳記
  • 中國音樂史
  • 作麯傢
  • 文化
  • 藝術
  • 音樂教育
  • CD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世紀孕育颱灣交響樂界的傳承者

  陪伴颱灣音樂成長的指揮大師,
  颱北世紀交響樂團創辦人,廖年賦老師唯一認定的個人傳記──

  誰還記得沒有國父紀念館,沒有國傢兩廳院的颱灣?
  還記得30、40年代的颱灣,都在聽些怎麼樣的音樂?
  還記得50、60年代颱灣隨處可見的傢庭,本薪兩百元新颱幣的生活?
  還記得一場交響樂的成功演齣,在那個時代,是多麼的得來不易?

  1932年齣生,沒有任何的音樂背景,他偶然走進音樂的天地裏,靠著機緣和努力,參與瞭颱灣大大小小交響樂團的成立與營運,為樂界留下重要的曆史痕跡。

  1968年成立「世紀學生管絃樂團」,他先後培養齣無數颱灣交響樂的中堅人纔,在颱灣經濟尚未起飛,外交舉步維艱的年代裏,他帶領學生們飛往國際的舞颱,在古典音樂的發源地,以音樂的成就跨越藩籬,贏得颱灣的榮耀及美名。

  他是音樂傢,教育傢,一個父親,和一位單純熱愛傳遞古典音樂的愛樂人。
  ──他是指揮傢,廖年賦。

  本書以第一人稱敘述這位第一位獲得國傢文藝奬的指揮傢的一生,呈現他「反求諸己」、「隻問耕耘,不問收獲」、「步步踏實,時時感恩」的人生觀。

  六十多年的音樂路,廖年賦「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至今不輟。隻要能動,他都會抓緊指揮棒,帶領世紀演齣,與大傢分享音樂,亦帶著孩子們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

◎隨書附贈CD

  1980年維也納國際青年音樂節交響樂比賽,「颱北世紀交響樂團」榮獲第一奬之實況錄音CD,值得所有愛樂人珍藏。

◎廖年賦簡介

  現任教於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音樂係,並為國內曆史悠久、錶現優異的颱北世紀交響樂團創辦人兼音樂總監、新北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指揮。

  曾任颱灣省立交響樂團(現國立颱灣交響樂團)團員兼演奏部主任、聯閤實驗管絃樂團(現國傢交響樂團)駐團副團長及客席指揮、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剋林學院客席講座教授、國立颱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音樂科主任。

  1968年創辦颱北世紀交響樂團,在音樂尚未普及的時代,為瞭創造一個青少年愛樂者能訓練音樂技巧、培養閤奏默契的良好環境而費盡心力。更率團赴奧地利,於1978及1980年先後榮獲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青年音樂大賽第二奬以及第一奬之佳績。

  1989年應美國音樂教育協會、波士頓音樂院、紐約市立大學、美華藝術中心等單位之邀請,率領國立颱灣藝術學院管絃樂團赴美巡迴演齣,甚獲佳評。

  1991年,以59歲之高齡,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剋林學院音樂研究所。

  2009年榮獲第十三屆國傢文藝奬,為此奬項第一位指揮傢身分的獲奬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基敏


  德國海德堡大學音樂學博士,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教授。研究領域為歐洲音樂史、歌劇研究、音樂美學、文學與音樂、音樂與文化等。經常受邀於國內外國際學術會議發錶論文。

  重要中文著作有《文話/文化音樂:音樂與文學之文化場域》(颱北:高談,1999)、《愛之死—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颱北:高談,2003)、《杜蘭朵的蛻變》(颱北:高談,2004)、《古今相生音樂夢—書寫潘皇龍》(颱北:時報,2005)、《「多美啊!今晚的公主」—理查.史特勞斯的《莎樂美》》(颱北:高談,2006)、《華格納.《指環》、拜魯特》(颱北:高談,2006)、《少年魔號 — 馬勒的音樂泉源》(颱北:華滋,2010)、《《大地之歌》— 馬勒的人世心聲》(颱北:九韻,2011)、《愛之死—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修訂二版】(颱北:華滋,2013)等專書及數十篇學術文章。

圖書目錄

傳主序
目次
作者前言

●音樂的磁吸 (1932-1949)
我的父母
漢文老師的大傢庭
土城國校 (1939-1945)
闆橋初中 (1946-1949)

●音樂的啓濛 (1949-1952)
北師音樂師範科 (1949-1952)
鋼琴與聲樂之外:小提琴與樂團

●多元的音樂工作嘗試 (1952-1983)
國校音樂老師 (1952-1955)
與省交結緣 (1955-1973)
兒童歌謠寫作 (1953-1964)
其他作麯嘗試 (1965-1983)

●影響深遠的音樂前輩
恩師戴粹倫
亦師亦友的業師蕭滋

●精益求精:齣國進修(1976 / 77 , 1990 / 91)
前進維也納(1976-1977)
外一章:談資賦優異生齣國與音樂班
紐約布魯剋林學院(1990-1991)

●建立音樂傢庭(1957至今)
妻子陳盧寜
長女廖嘉齡
長子廖嘉言
次子廖嘉弘

●愛與音樂的教育理念(1952至今)
高徒齣名師
大專教職
國立颱灣藝術專科學校(1977-2011)

●樂團專業(1955至今)
演奏與行政
由「聯閤實驗管絃樂團」到「國傢交響樂團」
由「颱北縣交響樂團」到「新北市交響樂團」
指揮的執著

●「世紀」一生(1968至今)
「世紀」的誕生
「世紀」的幕後功臣:傢長與老師
齣國巡演
「世紀」走過的路
不以音樂謀利
迴首音樂路
一生感恩
半生世紀
遲暮心語

附錄一:我國現行音樂教育學製與師資的探討
附錄二:樂團管理要點
廖年賦生平大事記
廖年賦歌謠創作一覽錶

圖書序言

傳主序

  民國九十八年,以「首位憑藉一己之力籌組大型私人交響樂團,活絡颱灣樂壇,對於國內音樂環境的改善及素質的提升,貢獻卓著,持續四十餘年從未間斷,擔任樂團指揮,經常演齣本國原創作品,參加國際演齣活動,屢獲奬項,長期培育國內音樂人纔達半世紀,影響深遠。」為得奬理由,榮獲第十三屆國傢文藝奬,也是國傢文藝基金會設置以來首位獲奬的指揮傢。

  獲奬之前正好由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的研究生黃靖雅小姐以音樂傢的生平為研究主題來做訪談。靖雅在訪談的過程中所擬定問題的細膩及深度,以及其钜細靡遣的查證我過去所經曆的點滴,讓我發現,在我成長過程中,許多我認為理所當然,毫不特彆的事情,對於年輕一代而言卻是難以想像地睏難,這讓我覺得十分稀奇。於是我開始構思編輯以及齣版一本迴憶錄。而靖雅的研究論文指導教授恰好是知名音樂學者羅基敏教授,所以我徵求羅教授的意見,由她擔綱迴憶錄的撰寫、編輯以及齣版等事宜,她欣然接受我的請託,在這裏錶達感謝之意。再者,羅教授接受我的請託以來,日以繼夜對問題的追蹤以及查證,甚至於休假旅行期間都未曾間斷撰寫工作,對於她如此嚴謹的治學態度,謹錶十二萬分敬佩。

作者前言

  2010年鞦的某一天,接到廖年賦老師的電話,希望我幫他寫本傳記。我當下不知如何迴答,因為,黃靖雅的碩士論文即是以他為研究對象,而且一如往例,國藝會亦將會齣一本他的傳記。廖老師很快就察覺到我的遲疑,他告訴我不要管那些正在進行中的論文或書,他認定的傳記隻有一本,就是希望我幫他寫的這一本。既然廖老師看齣我的考量,身為晚輩,隻能「恭敬不如從命」。於是我迴答:「至少要等靖雅的碩論完成後,纔能思考如何動工。」廖老師錶示,隻要我答應,他都可以等。

  2011年夏天,靖雅論文終於完成,我也依言開始思考要如何進行這份高難度的工作。在指導靖雅論文過程中,對於收集資料、進行訪談、架構論文等問題,我們多次討論,論文裏有多少是我對於該如何呈現廖老師的內容,我必須超越這些,纔有可能開工。要如何超越,實在是個大難題。在重新閱讀靖雅提供的資料後,找到一些可以再補充的細節部份,再數度訪談廖老師。在這幾次訪談裏, 以與過去不一樣的角度觀察廖老師,書寫的方嚮慢慢浮現齣來。

  我決定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書寫廖老師,不僅可以跳脫有關廖老師所有文字著述的模式,還可以呈現我在訪談時感受到一位仁慈長者迴憶一生的感覺。經徵得廖老師的同意後,我開始摸索這個我從未嘗試過的寫作方式。身邊許多人警告我,第一人稱很難寫,事實的確如此。經過幾個月的摸索,終於慢慢上手。全書雖是以第一人稱寫成,寫作的角度實則全由我決定,其中若有觀察角度的誤差,責任也全在我。在此特彆要感謝廖老師對我的完全信任,讓本書可以順利完成。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世紀樂團一直是個很特彆的概念。第一次和廖老師直接接觸,是在我偶然於藝專兼課的那一年,有一天在音樂科遇到他,他主動和我打招呼,親和的態度和口吻,很讓我這後生晚輩受寵若驚。我到師大專任後,在係上見麵的機會更多瞭,廖老師的白發、壽眉、笑咪咪的雙眼,是他給許多人的印象。在校外的不同場閤,則讓我看到這位隨和長輩堅持藝術和人格的麵嚮,令我敬佩。衷心期盼這本廖老師的傳記亦能給予讀者如此的印象。

  為瞭讀者閱讀方便以及行文順暢,全書的年份標示以西元為主,僅於颱灣甫光復時用民國對照,彰顯時代的變遷。文末附上兩篇廖老師未曾齣版的講稿,可以一窺他對音樂教育以及樂團運作的關懷、思考與經驗,並以列錶方式呈現廖老師走過的音樂人生以及他少為人知的兒歌創作。嘉齡與嘉弘姐弟找到當年於維也納獲奬的演齣錄音,予以整理並數位化,成為本書最有價值的附註與紀念。

  感謝黃靖雅慷慨提供她於寫作碩士論文期間收集整理的各式資料,並應我所需,整理廖老師提供的資料與照片,更協助製作列錶;沒有她的前置工作,本書之完成將遙遙無期。黃於真協助進行與廖老師的訪談、收集整理資料、協助製錶、與我對話,給予我不同角度的寫作思考方嚮,在此錶達感謝之意。世紀交響樂團的前後任秘書對於本書均有所協助與貢獻,特彆是育硃與芷菁,讓我和廖老師可以 e 化保持聯係。高談文化許總編以及同仁們本著製作好書的堅持,為這本傳記量身打造彆具氣質的美感,在此緻謝!

羅基敏 2014年十月四日

圖書試讀

音樂的磁吸
(1932-1949)
 
●漢文老師的大傢庭
 
我的父親是村裏著名的漢文老師,他齣生時,颱灣還是清朝的領土。父親小時候唸私塾,四書五經都讀過,浸淫在漢文化裏長大,一心想要考秀纔。1894年甲午戰爭後,一切起瞭變化。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颱灣被割讓給日本,在殖民統治下,大環境改變瞭,對我們傢影響很大。
 
傢裏原本開有酒廠,賣酒跟酒糟,那時生意做很大,也有賣到福州去,哥哥還被派去福州管分公司。日本人統治時,將酒改成專賣,酒廠無法繼續經營;我小時候喜歡在大酒缸裏玩,長大後,纔知道傢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大酒缸。酒廠收起來,固然影響傢中生計,但還可以靠收佃農租金維持生計。我記得小時候傢裏附近有土城莊的「組閤」,這是個像現在農會的組織,「組閤」裏有碾米設備,稻榖經過碾米機碾成白米後,從機器尾端小孔送齣來,在白米齣口處有一個活動孔蓋,開開闔闔的,看起來很好玩,我覺得很好奇,就用手把孔蓋壓住,讓稻米齣不來,於是整颱機器就停掉瞭,碾米的阿伯看到,追著我邊跑邊罵。現在想起來,我小時候真的很調皮。
 
對父親而言,日本人來,更痛心的事情是科舉製度被廢除,考秀纔的願望落空,終生遺憾。也因為這些原因,父親很恨日本人,也始終認同漢文化,絲毫不受外在大環境影響。甚至在戰爭時期, 物資缺乏的年代,颱灣人如果改日本姓,可以有特彆配給,對於人口眾多的傢庭,引誘力不可謂不大,但是父親從不考慮改姓。他的堅守漢文化,更可以由他熱中於教授漢文一事看到。
 
日本人來瞭後,沒有瞭教漢文的私塾,不過,還是有許多人想學漢文。父親教漢文不以營利為目的,隻要有心學,他一概傾囊相授,學費完全不是問題。他的漢文學生遍及各種年齡層, 也有日本人,甚至還有日本警察,他們會腰間配著刀來上課。我們傢那時可以說是土城地區的漢文中心,鄉裏都非常尊敬父親, 稱他「查某仙」,這個稱呼是有來頭的。
 
據兄長陳述,父親是早産兒,小時候體弱多病,當時的迷信是取一個不雅的叫名,會幫助小孩健健康康地成長,於是就叫他「查某囡仔」,果然父親健康地長大瞭。成年後,大傢仍習慣叫他「廖查某」,後麵加個「仙」,是老師的尊稱。漢文學堂的興盛,也讓我們傢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