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个世纪的音乐路:廖年赋传(附赠CD)

走一个世纪的音乐路:廖年赋传(附赠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廖年
  • 音乐
  • 传记
  • 中国音乐史
  • 作曲家
  • 文化
  • 艺术
  • 音乐教育
  • CD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世纪孕育台湾交响乐界的传承者

  陪伴台湾音乐成长的指挥大师,
  台北世纪交响乐团创办人,廖年赋老师唯一认定的个人传记──

  谁还记得没有国父纪念馆,没有国家两厅院的台湾?
  还记得30、40年代的台湾,都在听些怎么样的音乐?
  还记得50、60年代台湾随处可见的家庭,本薪两百元新台币的生活?
  还记得一场交响乐的成功演出,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得来不易?

  1932年出生,没有任何的音乐背景,他偶然走进音乐的天地里,靠着机缘和努力,参与了台湾大大小小交响乐团的成立与营运,为乐界留下重要的历史痕迹。

  1968年成立「世纪学生管絃乐团」,他先后培养出无数台湾交响乐的中坚人才,在台湾经济尚未起飞,外交举步维艰的年代里,他带领学生们飞往国际的舞台,在古典音乐的发源地,以音乐的成就跨越藩篱,赢得台湾的荣耀及美名。

  他是音乐家,教育家,一个父亲,和一位单纯热爱传递古典音乐的爱乐人。
  ──他是指挥家,廖年赋。

  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位第一位获得国家文艺奖的指挥家的一生,呈现他「反求诸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步步踏实,时时感恩」的人生观。

  六十多年的音乐路,廖年赋「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至今不辍。只要能动,他都会抓紧指挥棒,带领世纪演出,与大家分享音乐,亦带着孩子们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

◎随书附赠CD

  1980年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交响乐比赛,「台北世纪交响乐团」荣获第一奖之实况录音CD,值得所有爱乐人珍藏。

◎廖年赋简介

  现任教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系,并为国内历史悠久、表现优异的台北世纪交响乐团创办人兼音乐总监、新北市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及指挥。

  曾任台湾省立交响乐团(现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团员兼演奏部主任、联合实验管絃乐团(现国家交响乐团)驻团副团长及客席指挥、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客席讲座教授、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科主任。

  1968年创办台北世纪交响乐团,在音乐尚未普及的时代,为了创造一个青少年爱乐者能训练音乐技巧、培养合奏默契的良好环境而费尽心力。更率团赴奥地利,于1978及1980年先后荣获奥地利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大赛第二奖以及第一奖之佳绩。

  1989年应美国音乐教育协会、波士顿音乐院、纽约市立大学、美华艺术中心等单位之邀请,率领国立台湾艺术学院管絃乐团赴美巡回演出,甚获佳评。

  1991年,以59岁之高龄,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音乐研究所。

  2009年荣获第十三届国家文艺奖,为此奖项第一位指挥家身分的获奖者。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一位音乐家毕生探索与奉献的传记的详细简介,内容聚焦于其艺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创作理念、对音乐教育的贡献以及留下的深远影响。 --- 《乐章无涯:XXX(此处代入其他虚构人物名)的艺术旅程与时代回响》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翔实的音乐人物传记,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后期至当代乐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兼指挥家——XXX先生(为保护原创性,此代入一个虚构的音乐巨匠名字)——横跨八十载的艺术生涯。它不仅仅是对一位音乐家生平的流水账记录,更是一部融合了音乐史、社会变迁与个体精神探索的恢弘史诗。 XXX先生的一生,是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一生。他的创作历程,如同探寻一条永无止境的河流,从早年的古典主义根基,到中期对现代主义手法的勇敢实验,再到晚期回归人文关怀与民族精神的融合,每一步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第一部分:萌芽与学徒时代——在古典的基石上筑梦 本书首先详述了XXX先生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他成长于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家庭背景虽然并不富裕,但对艺术的熏陶却早早地在他心中播下了音乐的种子。早期的章节细致描绘了他如何通过自学与少数几位严苛的导师,掌握了严谨的对位法、和声学以及管弦乐配器学的精髓。 早期的挣扎与突破: 重点介绍了他在二十多岁时创作的第一批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如他的《C小调交响曲》(注:此为书中虚构的作品),这部作品在当时保守的音乐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乐评人的原始评论,展现了年轻作曲家面对质疑与赞誉时的心路历程。 欧洲游学的洗礼: 翔实记录了他在战后欧洲各大音乐中心(如维也纳、巴黎)的学习与生活。不同于许多同期音乐家一味模仿西方前沿流派,XXX先生在此期间展现了惊人的吸收与批判能力,他开始思考如何将学习到的复杂技法,融入自己内心深处对乡土旋律的眷恋之中。 第二部分:黄金年代——革新与自我定位的碰撞 本书的中间部分是全书的重心,集中于XXX先生四十岁至六十五岁,其创作力达到巅峰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突破的时期,他既是体制内的重要人物,又是不断挑战既有美学观念的“异见者”。 “结构主义”的探索: 详细分析了他在中年的几部里程碑式作品,如歌剧《渡口》和钢琴协奏曲《迷宫》。书中揭示了这些作品中复杂的序列主义、微观结构处理,以及他对传统调性框架的解构与重建。对这些作品的分析,邀请了多位当代音乐理论家进行交叉解读,力求清晰地勾勒出其音乐哲学的演变。 指挥家的身份: 除了作曲家的身份,XXX先生作为指挥家,尤其擅长诠释同期作曲家的作品,以及德奥经典乐派。书中详述了他指挥不同乐团的经历,分析了他独特的排练方式——那种既要求技术精确又鼓励情感自由的平衡艺术。他如何在指挥台上,引导乐团实现他对作品“最接近本真”的理解,成为乐坛的一段佳话。 政治与艺术的交织: 本章不回避创作环境的复杂性。XXX先生的许多作品都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书中通过解密他与当时文化界领袖的私人信件,揭示了他在重大历史事件面前的内心挣扎与艺术选择。 第三部分:灯火阑珊——教育传承与精神回归 晚年的XXX先生,将重心逐渐转向了音乐教育和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 “山居”与最后的回响: 描绘了他隐居山林后的创作状态。此时期的作品,如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晚祷》,回归了更为朴素、内省的表达方式,旋律线条的流畅性仿佛回到了他早年的热情,但内涵却更为深邃凝重。 桃李满天下: 书中专门辟出一章,记述了他对后辈音乐家的影响。他创建的“XXX音乐工作坊”培养了大批新一代作曲家、演奏家。书中收录了多位知名音乐家对这位恩师的回忆片段,展现了其在人格魅力和艺术教诲上的双重光芒。 文献整理与口述历史: 详细记录了其晚年致力于整理自己全部手稿、信件及录音资料的过程,为后世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结语:不朽的遗产 本书的最终部分总结了XXX先生对二十世纪音乐版图的整体贡献。他的音乐是历史的见证,是个人情感的投射,也是未来可能性的预示。通过对这位音乐巨匠一生的梳理,读者不仅能领略到一部扣人心弦的个人奋斗史,更能对特定历史时期下的艺术生态有一个宏观而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复杂深奥的音乐理论,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感悟的、关于生命、创造与时间的故事。 --- 本书特色: 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大量引用了XXX先生的日记、私人信件以及未公开的排练笔记。 专业乐评人深度分析: 配有数个专门章节,由知名音乐学家对核心作品进行结构与美学解析。 珍贵影像与文献附录: 书末附有XXX先生不同时期演出、教学的珍贵黑白照片集锦(注:此简介不包含附赠光盘信息,故略过)。 叙事流畅,情感真挚: 摈弃了枯燥的学术腔调,以史诗般的笔触,描摹出一位艺术家如何用音乐对抗虚无、追寻永恒的动人历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基敏


  德国海德堡大学音乐学博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欧洲音乐史、歌剧研究、音乐美学、文学与音乐、音乐与文化等。经常受邀于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重要中文着作有《文话/文化音乐:音乐与文学之文化场域》(台北:高谈,1999)、《爱之死—华格纳的《崔斯坦与伊索德》》(台北:高谈,2003)、《杜兰朵的蜕变》(台北:高谈,2004)、《古今相生音乐梦—书写潘皇龙》(台北:时报,2005)、《「多美啊!今晚的公主」—理查.史特劳斯的《莎乐美》》(台北:高谈,2006)、《华格纳.《指环》、拜鲁特》(台北:高谈,2006)、《少年魔号 — 马勒的音乐泉源》(台北:华滋,2010)、《《大地之歌》— 马勒的人世心声》(台北:九韵,2011)、《爱之死—华格纳的《崔斯坦与伊索德》》【修订二版】(台北:华滋,2013)等专书及数十篇学术文章。

图书目录

传主序
目次
作者前言

●音乐的磁吸 (1932-1949)
我的父母
汉文老师的大家庭
土城国校 (1939-1945)
板桥初中 (1946-1949)

●音乐的启蒙 (1949-1952)
北师音乐师范科 (1949-1952)
钢琴与声乐之外:小提琴与乐团

●多元的音乐工作尝试 (1952-1983)
国校音乐老师 (1952-1955)
与省交结缘 (1955-1973)
儿童歌谣写作 (1953-1964)
其他作曲尝试 (1965-1983)

●影响深远的音乐前辈
恩师戴粹伦
亦师亦友的业师萧滋

●精益求精:出国进修(1976 / 77 , 1990 / 91)
前进维也纳(1976-1977)
外一章:谈资赋优异生出国与音乐班
纽约布鲁克林学院(1990-1991)

●建立音乐家庭(1957至今)
妻子陈卢宁
长女廖嘉龄
长子廖嘉言
次子廖嘉弘

●爱与音乐的教育理念(1952至今)
高徒出名师
大专教职
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1977-2011)

●乐团专业(1955至今)
演奏与行政
由「联合实验管絃乐团」到「国家交响乐团」
由「台北县交响乐团」到「新北市交响乐团」
指挥的执着

●「世纪」一生(1968至今)
「世纪」的诞生
「世纪」的幕后功臣:家长与老师
出国巡演
「世纪」走过的路
不以音乐谋利
回首音乐路
一生感恩
半生世纪
迟暮心语

附录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学制与师资的探讨
附录二:乐团管理要点
廖年赋生平大事记
廖年赋歌谣创作一览表

图书序言

传主序

  民国九十八年,以「首位凭借一己之力筹组大型私人交响乐团,活络台湾乐坛,对于国内音乐环境的改善及素质的提升,贡献卓着,持续四十余年从未间断,担任乐团指挥,经常演出本国原创作品,参加国际演出活动,屡获奖项,长期培育国内音乐人才达半世纪,影响深远。」为得奖理由,荣获第十三届国家文艺奖,也是国家文艺基金会设置以来首位获奖的指挥家。

  获奖之前正好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的研究生黄靖雅小姐以音乐家的生平为研究主题来做访谈。靖雅在访谈的过程中所拟定问题的细腻及深度,以及其鉅细靡遣的查证我过去所经历的点滴,让我发现,在我成长过程中,许多我认为理所当然,毫不特别的事情,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却是难以想像地困难,这让我觉得十分稀奇。于是我开始构思编辑以及出版一本回忆录。而靖雅的研究论文指导教授恰好是知名音乐学者罗基敏教授,所以我征求罗教授的意见,由她担纲回忆录的撰写、编辑以及出版等事宜,她欣然接受我的请託,在这里表达感谢之意。再者,罗教授接受我的请託以来,日以继夜对问题的追踪以及查证,甚至于休假旅行期间都未曾间断撰写工作,对于她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谨表十二万分敬佩。

作者前言

  2010年秋的某一天,接到廖年赋老师的电话,希望我帮他写本传记。我当下不知如何回答,因为,黄靖雅的硕士论文即是以他为研究对象,而且一如往例,国艺会亦将会出一本他的传记。廖老师很快就察觉到我的迟疑,他告诉我不要管那些正在进行中的论文或书,他认定的传记只有一本,就是希望我帮他写的这一本。既然廖老师看出我的考量,身为晚辈,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于是我回答:「至少要等靖雅的硕论完成后,才能思考如何动工。」廖老师表示,只要我答应,他都可以等。

  2011年夏天,靖雅论文终于完成,我也依言开始思考要如何进行这份高难度的工作。在指导靖雅论文过程中,对于收集资料、进行访谈、架构论文等问题,我们多次讨论,论文里有多少是我对于该如何呈现廖老师的内容,我必须超越这些,才有可能开工。要如何超越,实在是个大难题。在重新阅读靖雅提供的资料后,找到一些可以再补充的细节部份,再数度访谈廖老师。在这几次访谈里, 以与过去不一样的角度观察廖老师,书写的方向慢慢浮现出来。

  我决定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书写廖老师,不仅可以跳脱有关廖老师所有文字着述的模式,还可以呈现我在访谈时感受到一位仁慈长者回忆一生的感觉。经征得廖老师的同意后,我开始摸索这个我从未尝试过的写作方式。身边许多人警告我,第一人称很难写,事实的确如此。经过几个月的摸索,终于慢慢上手。全书虽是以第一人称写成,写作的角度实则全由我决定,其中若有观察角度的误差,责任也全在我。在此特别要感谢廖老师对我的完全信任,让本书可以顺利完成。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世纪乐团一直是个很特别的概念。第一次和廖老师直接接触,是在我偶然于艺专兼课的那一年,有一天在音乐科遇到他,他主动和我打招唿,亲和的态度和口吻,很让我这后生晚辈受宠若惊。我到师大专任后,在系上见面的机会更多了,廖老师的白发、寿眉、笑咪咪的双眼,是他给许多人的印象。在校外的不同场合,则让我看到这位随和长辈坚持艺术和人格的面向,令我敬佩。衷心期盼这本廖老师的传记亦能给予读者如此的印象。

  为了读者阅读方便以及行文顺畅,全书的年份标示以西元为主,仅于台湾甫光复时用民国对照,彰显时代的变迁。文末附上两篇廖老师未曾出版的讲稿,可以一窥他对音乐教育以及乐团运作的关怀、思考与经验,并以列表方式呈现廖老师走过的音乐人生以及他少为人知的儿歌创作。嘉龄与嘉弘姐弟找到当年于维也纳获奖的演出录音,予以整理并数位化,成为本书最有价值的附註与纪念。

  感谢黄靖雅慷慨提供她于写作硕士论文期间收集整理的各式资料,并应我所需,整理廖老师提供的资料与照片,更协助制作列表;没有她的前置工作,本书之完成将遥遥无期。黄于真协助进行与廖老师的访谈、收集整理资料、协助制表、与我对话,给予我不同角度的写作思考方向,在此表达感谢之意。世纪交响乐团的前后任秘书对于本书均有所协助与贡献,特别是育朱与芷菁,让我和廖老师可以 e 化保持联系。高谈文化许总编以及同仁们本着制作好书的坚持,为这本传记量身打造别具气质的美感,在此致谢!

罗基敏 2014年十月四日

图书试读

音乐的磁吸
(1932-1949)
 
●汉文老师的大家庭
 
我的父亲是村里着名的汉文老师,他出生时,台湾还是清朝的领土。父亲小时候唸私塾,四书五经都读过,浸淫在汉文化里长大,一心想要考秀才。1894年甲午战争后,一切起了变化。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在殖民统治下,大环境改变了,对我们家影响很大。
 
家里原本开有酒厂,卖酒跟酒糟,那时生意做很大,也有卖到福州去,哥哥还被派去福州管分公司。日本人统治时,将酒改成专卖,酒厂无法继续经营;我小时候喜欢在大酒缸里玩,长大后,才知道家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酒缸。酒厂收起来,固然影响家中生计,但还可以靠收佃农租金维持生计。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附近有土城庄的「组合」,这是个像现在农会的组织,「组合」里有碾米设备,稻谷经过碾米机碾成白米后,从机器尾端小孔送出来,在白米出口处有一个活动孔盖,开开阖阖的,看起来很好玩,我觉得很好奇,就用手把孔盖压住,让稻米出不来,于是整台机器就停掉了,碾米的阿伯看到,追着我边跑边骂。现在想起来,我小时候真的很调皮。
 
对父亲而言,日本人来,更痛心的事情是科举制度被废除,考秀才的愿望落空,终生遗憾。也因为这些原因,父亲很恨日本人,也始终认同汉文化,丝毫不受外在大环境影响。甚至在战争时期, 物资缺乏的年代,台湾人如果改日本姓,可以有特别配给,对于人口众多的家庭,引诱力不可谓不大,但是父亲从不考虑改姓。他的坚守汉文化,更可以由他热中于教授汉文一事看到。
 
日本人来了后,没有了教汉文的私塾,不过,还是有许多人想学汉文。父亲教汉文不以营利为目的,只要有心学,他一概倾囊相授,学费完全不是问题。他的汉文学生遍及各种年龄层, 也有日本人,甚至还有日本警察,他们会腰间配着刀来上课。我们家那时可以说是土城地区的汉文中心,乡里都非常尊敬父亲, 称他「查某仙」,这个称唿是有来头的。
 
据兄长陈述,父亲是早产儿,小时候体弱多病,当时的迷信是取一个不雅的叫名,会帮助小孩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就叫他「查某囡仔」,果然父亲健康地长大了。成年后,大家仍习惯叫他「廖查某」,后面加个「仙」,是老师的尊称。汉文学堂的兴盛,也让我们家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用户评价

评分

“走一个世纪的音乐路”,单单这句话就充满了力量,仿佛预示着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廖年赋先生,一个名字,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一段关于音乐、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传奇。作为一名对艺术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每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们的成长与创作,都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这本书,很可能为我们呈现一幅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生动画卷,而廖年赋先生,就是这幅画卷中最耀眼的一笔。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他如何从一个音乐的学徒,成长为一位备受瞩目的音乐家,他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如何用自己的音乐,去回应时代,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附赠的CD,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我想象着,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能够同步聆听那些在书中被提及的经典乐章,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定会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廖年赋先生的音乐世界。这本书,我将把它当作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去感受一位音乐家的不懈追求,去追溯一段值得铭记的音乐历史。

评分

作为一名对音乐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留下印记的音乐家。《走一个世纪的音乐路:廖年赋传》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位音乐人历经百年风雨,用音符书写人生传奇的画面。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这本书,但仅仅从书名和它所暗示的“一个世纪的音乐路”,我就能预想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这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变迁的宏大叙事。廖年赋先生的名字,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他可能是某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也可能是在某个领域默默耕耘的巨匠。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窥探那个时代的音乐生态,去理解音乐创作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去感受一位艺术家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与创新。附赠的CD更是锦上添花,这使得阅读不再仅仅是文字的交流,更能通过真实的音乐,直接触及廖年赋先生的艺术灵魂。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去聆听那些尘封的旋律,去感受那些动人的故事,去理解这位音乐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哲学。这本书的价值,相信远不止于记录一位音乐家的生平,更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过去音乐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艺术的温度。

评分

初见《走一个世纪的音乐路:廖年赋传》,脑海中便勾勒出一位老者,在灯光下,指尖在琴键上缓缓滑过,流淌出的旋律穿越时空,诉说着他一生的跌宕与辉煌。书名中的“一个世纪”,足以说明其所跨越的时间之久远,这必然是一条充满故事与挑战的道路。我尤其对“音乐路”这个说法感到着迷,它不仅仅指音乐艺术的生涯,更暗含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际遇。廖年赋先生,这位音乐的先行者,在时代的变迁中,他的音乐是否也经历了革新与蜕变?他又是如何在那个充满动荡的年代,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并最终走到今天?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探寻的答案。附赠的CD,对于我这样的听众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惊喜。阅读传记,能够丰富我们对人物的认知,而聆听其音乐,则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其艺术的精髓。我希望通过这张CD,能够听到廖年赋先生创作的那些具有时代印记的作品,去体会他音乐中的情感与思想,去感受他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诠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带领我们一同走进廖年赋先生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走过的每一个音符,去体味他人生中的每一段旋律。

评分

“走一个世纪的音乐路”,光是这句话就足够让人心潮澎湃。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浓缩了一个世纪音乐发展历程的史诗。廖年赋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感,让我不禁想象他背后所承载的传奇故事。我一直对音乐家的成长轨迹非常感兴趣,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用音符来表达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这本书,我相信会为我们揭示这位音乐大师是如何在漫长的音乐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最终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他创作过程中的点滴,他灵感的来源,以及他对音乐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见解。而随书附赠的CD,无疑是本书最令人惊喜的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想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去倾听那些伴随他一生的旋律,去感受他音乐中的情感张力,去理解他用音符所描绘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音乐、与历史的对话,一次走进廖年赋先生灵魂深处的音乐之旅。

评分

《走一个世纪的音乐路:廖年赋传》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扇开启尘封记忆的大门,让我对隐藏在其中的故事充满了向往。一个世纪,多么漫长的时间,足以见证时代的变迁,也足以沉淀出一位音乐家的灵魂。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艺术家们充满敬意,他们的才华和努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更激励着后人。廖年赋先生,这位名字所代表的音乐旅程,一定充满了探索、创新,也可能伴随着无数的汗水和泪水。我非常好奇,在这漫长的音乐之路上,他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他的音乐创作,是如何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的?是否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曲折,最终成就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附赠的CD,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阅读文字,能够了解他的生平;聆听音乐,才能真正感受他的艺术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张CD,去体会他音乐中的情感,去感受他作品中蕴含的深意,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也是一次对中国音乐历史的生动回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