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南懷瑾講述「孟子係列」,〈滕文公〉、〈告子〉全球首度麵世!

  ◎〈滕文公〉為《孟子》學問記辯的開始,看孟老夫子如何機鋒棒喝輕浮少年,成就仁孝公侯。

  ◎〈告子〉為《孟子》專論內聖之學的肇始,各派彆之間的人性論碰撞、精彩的解析與釋疑盡在其中。

  ◎除儒、釋、道外,尚兼論墨子俠義精神及其深遠影響,互相砥礪闡發。

  本書為南懷瑾講述《孟子》中的兩篇:〈滕文公〉和〈告子〉。

  〈滕文公〉一篇的講記大部分已遺失,隻有小部分記錄稿尚存。本篇雖隻有萬餘字,但在孟子一生教化過程中,卻顯示齣滕文公是極為遵守孟子教誨的一等學生。

  〈告子〉篇中說到許多問題:人性問題、人格與人品問題、君子與小人的問題、財與禮的問題,尤其是做人的進退之道,這都與知識分子的為聖修養密切相關,也就是所謂的「內聖之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南懷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傢。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齣版有儒、釋、道等各傢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植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曆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圖書目錄

齣版說明

孟子與滕文公

前言
少年的煩惱──滕文公
孟子的機鋒棒喝
明王以孝治天下

孟子與告子

上篇


告子的人性論
水流的問題
此白非彼白
人性的先天和後天
什麼是社會責任
雲門祖師的三句話
乏味的辯論
定與敬
各派的人性論
人的四種心理
孟子性善說的疑點
年景好壞 子弟不同
性質與本性
吃美食 聽美樂 看美人
「息」的修煉
正子時的平旦
如何纔有成就
息與平旦之氣
聖人為何愛下棋
魚與熊掌 捨生取義
欲望比生命重要嗎
財富 飲食 禮義
學問與知識不同
養心與修身
大人與小人的區彆
天爵 人爵
人貴自立

下篇

聖人的笨學生
想當聖人的笨人
親情之間
「墨道」的俠義精神
墨子與幫派
利益 仁義 文化
行客拜坐客
兩個高人過招
誰是關鍵人物
讀書人的品格
作人的進退之道
孔子的祕密
母教的影響
什麼是封建
五霸之罪人
秦檜逢君之惡
高宗的煩惱
師齣無名
薑太公的故事
慎子逢君之惡
助桀為虐的人
瞭不起 起不瞭
禹王的神話
徒善亦足以為政
打丫鬟罵小姐
君子的進退
三種不同的人
動心忍性
察言觀色 多難興邦
孟子的教育方法

圖書序言

齣版說明

  南師懷瑾先生有關《孟子》一書的係列講座,共有七篇,其中五篇皆已先後齣版,《孟子旁通》《孟子與公孫醜》《孟子與離婁》《孟子與萬章》以及《孟子與盡心篇》。尚有〈滕文公〉與〈告子〉兩篇,現閤併一書印行,完成全部《孟子》講述齣版。

  為什麼兩篇閤併為一呢?原因是〈滕文公〉一篇的講記,大部分已遺失,隻有小部分記錄稿尚存。先生本擬有機會補講,但始終未能如願。

  二○一一年春,〈滕文公〉篇部分殘稿整理完畢,並唸給先生校定。本篇雖僅足萬餘字,但在孟子一生教化過程中,卻顯示齣這位滕文公,是一個遵守孟子師教的一等學生。

  有關〈告子〉篇,內容包括甚廣,諸如人性的問題,人格人品的問題,君子與小人的問題,財與禮的問題,以及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修養問題等。基本上,這些問題都屬於內學的範疇,也就是所謂的內聖外王的內聖之學。

  本篇中有許多辭句,後來皆成為人們慣用的典故,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人貴自立」,「捨生取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而最經典的一句則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這句話,自古以來就經常被人引用,以鼓勵身陷艱睏中奮鬥的人士。特彆要指齣的是,孟子在本篇所講的「禮」,以及作人的進退之道,在世風日下的今日世界,也許是傢庭和學校須要特彆注意的問題。

  〈告子〉這一篇,於整理完畢後,因為先生眼疾之故,難於親閱,改由牟煉用唸讀的辦法,請師審定。遺憾的是,隻完成四分之一就停止瞭,那是先生辭世前的五月。

  物轉星移,又是一年多的日子過去瞭,無奈之餘,隻能重加仔細檢查文稿,期盼能無大過,現趁齣版之際,特彆說明實情經過,並請各方不吝指正,為禱為幸。

劉雨虹記,二○一四年夏於廟港

圖書試讀

上篇

《孟子》一共有七篇。如果依照道傢《莊子》《淮南子》《抱樸子》的分類方法,《孟子》的前五篇可以說是「外學」,自〈告子〉這裏開始,則可以說是《孟子》的「內學」。「內學」這一名辭,亦見於佛傢五明的「內明」之學,也就是「內聖」之學。而儒傢後世所主張的「內聖外王」這一名辭,本齣自《莊子》,儒傢襲用瞭。

「內聖之學」、「內明」,就是一般所說內在修養的境界,如何能明心見性;「外學」則是外用之學。所謂「內聖外王」,依古代中國文化的解釋:「王者用也」,並不是說內在要作聖人,外麵要當皇帝;而是處世、作人、做事,如何應用。

內聖之學,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兩韆年的爭論,甚至直到現在,與佛傢、道傢,以及西方哲學發生的爭論,都是哲學思想上非常重大的問題。

《孟子》這裏一開始,就談心性之學。我們先看他的原文。

告子的人性論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是與孟子同時代的人,在諸子百傢中,他本身的著作並不多,僅在其他的子書中,見到一點點有關他的思想言論。他之所以聲名宏大於後世,是因為孟子批駁他的學說所造成的。告子講的人性學說,究竟是什麼呢?

告子的理論,說人性像杞柳樹一樣,一棵樹長大成材瞭,將來或做成茶杯,或三夾闆,或其他器具,預先並沒有決定。也就是說,人性本來就沒有定型,後來因為人為的教育關係而有善惡是非、道德仁義之彆,就如同用杞柳木已製成瞭餐具「桮棬」那樣。現代因為石油化學工業的發達,塑膠餐具美觀而價廉,所以陶瓷、玻璃杯、盤、碗、盞等餐具,已漸被捨棄,成為有錢人傢的擺設,木製餐具更為少見。但是幾十年前的鄉下,還可見到木製的酒杯、餐盤。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