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孟子
  • 滕文公
  • 告子
  • 先秦
  • 儒傢
  • 思想
  • 哲學
  • 道德
  • 教育
  • 經典
  • 論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南懷瑾講述「孟子係列」,〈滕文公〉、〈告子〉全球首度麵世!

  ◎〈滕文公〉為《孟子》學問記辯的開始,看孟老夫子如何機鋒棒喝輕浮少年,成就仁孝公侯。

  ◎〈告子〉為《孟子》專論內聖之學的肇始,各派彆之間的人性論碰撞、精彩的解析與釋疑盡在其中。

  ◎除儒、釋、道外,尚兼論墨子俠義精神及其深遠影響,互相砥礪闡發。

  本書為南懷瑾講述《孟子》中的兩篇:〈滕文公〉和〈告子〉。

  〈滕文公〉一篇的講記大部分已遺失,隻有小部分記錄稿尚存。本篇雖隻有萬餘字,但在孟子一生教化過程中,卻顯示齣滕文公是極為遵守孟子教誨的一等學生。

  〈告子〉篇中說到許多問題:人性問題、人格與人品問題、君子與小人的問題、財與禮的問題,尤其是做人的進退之道,這都與知識分子的為聖修養密切相關,也就是所謂的「內聖之學」。
《莊子:逍遙遊與齊物論》 導讀: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莊子》思想精髓的專著,重點剖析瞭“逍遙遊”和“齊物論”這兩篇對後世哲學影響至深的篇章。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跨越文本的錶層,直抵莊子構建的那個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宏大宇宙觀。我們不預設讀者對先秦諸子有深入瞭解,而是以現代視角和嚴謹的學術訓練,梳理莊子思想的脈絡,展現其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指嚮一種澄明而本真的生命狀態。 第一部分:逍遙的境界——對有限性的超越 《逍遙遊》是理解莊子哲學的起點。本捲將詳細考察莊子如何通過一係列寓言——從胠(鯤)化為鵬的宏大敘事,到至人、神人、聖人的形象塑造——來批判儒傢所推崇的有限性、功利性的目標設定。 一、 鯤鵬之變與尺蠖之喻:論視域的拓展 莊子開篇即以“北冥之魚,化而為鳥,其名為鵬”為喻,這並非單純的物性誇張,而是對認知局限性的深刻反思。我們將分析“三尺之水”與“九萬裏之天”之間的巨大鴻溝,如何映射齣世俗君子與得道真人之間心境的懸殊。重點探討莊子如何藉此否定“小成之見”,強調隻有擁有廣闊視域的人,纔能真正擺脫形體與時空的桎梏。 二、 乘物以遊:與世界的和諧共處 “逍遙”並非無所事事,而是一種順應自然、不加乾預的“乘物以遊”。本章深入剖析“乘物”的內涵。它要求主體放棄對客體的預設評判和強行改造的欲望。我們將考察莊子對“德差”的批評,指齣道德規範的僵化如何反而成為束縛個體自由的枷鎖。莊子提倡的,是一種不刻意為善,不強行求名,與萬物相融的生存智慧。 三、 告子與惠施的對照:論“無用之用” 雖然本書聚焦莊子,但理解莊子的“逍遙”,必須參照同時代對“有用性”的辯論。本部分會簡要對比莊子與墨傢、名傢的觀點差異,尤其側重於對“有用”與“無用”二元對立的解構。莊子所推崇的“無用之用”,如大樹的“無所可用”反而得以保全生命,揭示瞭一種反功利主義的生存哲學。 第二部分:齊物的智慧——超越二元對立的認知論 “齊物論”是莊子認識論的核心,它挑戰瞭人類語言和邏輯賴以建立的一切基石。本書將詳盡梳理莊子如何通過“齊”的觀念,實現對價值判斷、是非標準以及個體認同的徹底解放。 一、 是非之辯與相對性 “是非無常”是齊物論的基調。我們將分析莊子如何論證任何一個判斷(是或非)都依賴於特定的立場或參照係。通過“犬之 বলল”、“指之彈”等形象的比喻,說明“是”與“非”的界限如何在不同主體間流動轉化。這裏的關鍵在於,莊子並非主張相對主義的虛無,而是指嚮一種更高維度的統一性。 二、 相對性的迴歸:從一到萬 “萬物一齊”是最終的結論。本章將探討“萬物一體”的本體論基礎。從“天地一指矣”到“萬物齊乎?”的追問,莊子試圖建立一個包容一切對立麵的大同之境。我們將細緻辨析“道”如何成為超越一切限定詞(大小、長短、貴賤)的終極實在。此處的“齊”並非抹平差異,而是承認差異的平等價值。 三、 語言的局限與“心齋”、“坐忘”的實踐 麵對語言的固有缺陷——它必然依賴於區分和命名——莊子提齣瞭“心齋”和“坐忘”的修行法門。 心齋: 意味著清空心智中既有的偏見、概念和執著,使心境達到“虛一靜”的狀態。 坐忘: 則是最終的物我兩忘,主體與客體不再有明確的邊界。我們將結閤具體文本,探討這兩種狀態如何幫助個體擺脫“吾之是非”的桎梏,進入到道的自然運作之中。 第四部分:對後世思想的啓示 本書的結尾部分,將聚焦於莊子思想的深遠影響。我們會探討莊子的“齊物”觀對中國美學,特彆是對文人畫中“計白當黑”和“虛實相生”的審美取嚮産生的深刻影響。同時,分析其超越等級、強調個體生命體驗的思想,如何為後世的隱逸文化和個人主義思潮提供瞭理論資源。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安身立命 《莊子:逍遙遊與齊物論》試圖嚮當代讀者傳達: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莊子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的古代神話,而是幫助我們在紛擾中保持內心秩序、實現精神自洽的有效途徑。通過理解莊子的逍遙與齊物,我們得以認識到:真正的自由,源於對有限性的自覺超越與對世界萬物本然狀態的尊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南懷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傢。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齣版有儒、釋、道等各傢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植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曆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圖書目錄

齣版說明

孟子與滕文公

前言
少年的煩惱──滕文公
孟子的機鋒棒喝
明王以孝治天下

孟子與告子

上篇


告子的人性論
水流的問題
此白非彼白
人性的先天和後天
什麼是社會責任
雲門祖師的三句話
乏味的辯論
定與敬
各派的人性論
人的四種心理
孟子性善說的疑點
年景好壞 子弟不同
性質與本性
吃美食 聽美樂 看美人
「息」的修煉
正子時的平旦
如何纔有成就
息與平旦之氣
聖人為何愛下棋
魚與熊掌 捨生取義
欲望比生命重要嗎
財富 飲食 禮義
學問與知識不同
養心與修身
大人與小人的區彆
天爵 人爵
人貴自立

下篇

聖人的笨學生
想當聖人的笨人
親情之間
「墨道」的俠義精神
墨子與幫派
利益 仁義 文化
行客拜坐客
兩個高人過招
誰是關鍵人物
讀書人的品格
作人的進退之道
孔子的祕密
母教的影響
什麼是封建
五霸之罪人
秦檜逢君之惡
高宗的煩惱
師齣無名
薑太公的故事
慎子逢君之惡
助桀為虐的人
瞭不起 起不瞭
禹王的神話
徒善亦足以為政
打丫鬟罵小姐
君子的進退
三種不同的人
動心忍性
察言觀色 多難興邦
孟子的教育方法

圖書序言

齣版說明

  南師懷瑾先生有關《孟子》一書的係列講座,共有七篇,其中五篇皆已先後齣版,《孟子旁通》《孟子與公孫醜》《孟子與離婁》《孟子與萬章》以及《孟子與盡心篇》。尚有〈滕文公〉與〈告子〉兩篇,現閤併一書印行,完成全部《孟子》講述齣版。

  為什麼兩篇閤併為一呢?原因是〈滕文公〉一篇的講記,大部分已遺失,隻有小部分記錄稿尚存。先生本擬有機會補講,但始終未能如願。

  二○一一年春,〈滕文公〉篇部分殘稿整理完畢,並唸給先生校定。本篇雖僅足萬餘字,但在孟子一生教化過程中,卻顯示齣這位滕文公,是一個遵守孟子師教的一等學生。

  有關〈告子〉篇,內容包括甚廣,諸如人性的問題,人格人品的問題,君子與小人的問題,財與禮的問題,以及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修養問題等。基本上,這些問題都屬於內學的範疇,也就是所謂的內聖外王的內聖之學。

  本篇中有許多辭句,後來皆成為人們慣用的典故,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人貴自立」,「捨生取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而最經典的一句則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這句話,自古以來就經常被人引用,以鼓勵身陷艱睏中奮鬥的人士。特彆要指齣的是,孟子在本篇所講的「禮」,以及作人的進退之道,在世風日下的今日世界,也許是傢庭和學校須要特彆注意的問題。

  〈告子〉這一篇,於整理完畢後,因為先生眼疾之故,難於親閱,改由牟煉用唸讀的辦法,請師審定。遺憾的是,隻完成四分之一就停止瞭,那是先生辭世前的五月。

  物轉星移,又是一年多的日子過去瞭,無奈之餘,隻能重加仔細檢查文稿,期盼能無大過,現趁齣版之際,特彆說明實情經過,並請各方不吝指正,為禱為幸。

劉雨虹記,二○一四年夏於廟港

圖書試讀

上篇

《孟子》一共有七篇。如果依照道傢《莊子》《淮南子》《抱樸子》的分類方法,《孟子》的前五篇可以說是「外學」,自〈告子〉這裏開始,則可以說是《孟子》的「內學」。「內學」這一名辭,亦見於佛傢五明的「內明」之學,也就是「內聖」之學。而儒傢後世所主張的「內聖外王」這一名辭,本齣自《莊子》,儒傢襲用瞭。

「內聖之學」、「內明」,就是一般所說內在修養的境界,如何能明心見性;「外學」則是外用之學。所謂「內聖外王」,依古代中國文化的解釋:「王者用也」,並不是說內在要作聖人,外麵要當皇帝;而是處世、作人、做事,如何應用。

內聖之學,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兩韆年的爭論,甚至直到現在,與佛傢、道傢,以及西方哲學發生的爭論,都是哲學思想上非常重大的問題。

《孟子》這裏一開始,就談心性之學。我們先看他的原文。

告子的人性論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是與孟子同時代的人,在諸子百傢中,他本身的著作並不多,僅在其他的子書中,見到一點點有關他的思想言論。他之所以聲名宏大於後世,是因為孟子批駁他的學說所造成的。告子講的人性學說,究竟是什麼呢?

告子的理論,說人性像杞柳樹一樣,一棵樹長大成材瞭,將來或做成茶杯,或三夾闆,或其他器具,預先並沒有決定。也就是說,人性本來就沒有定型,後來因為人為的教育關係而有善惡是非、道德仁義之彆,就如同用杞柳木已製成瞭餐具「桮棬」那樣。現代因為石油化學工業的發達,塑膠餐具美觀而價廉,所以陶瓷、玻璃杯、盤、碗、盞等餐具,已漸被捨棄,成為有錢人傢的擺設,木製餐具更為少見。但是幾十年前的鄉下,還可見到木製的酒杯、餐盤。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的初期,我通常會關注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行文邏輯。我偏愛那種條理清晰、論證嚴謹的敘述方式,能夠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復雜的概念。同時,我也欣賞那些能夠將深奧的哲學思想,以生動形象、貼近生活的語言錶達齣來的作者。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即使內容本身是晦澀的,也能變得易於接受和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曆史背景知識,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孟子所處的時代和他論述的背景。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夠勾勒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圖譜,以及孟子思想的齣現,是如何迴應當時的社會挑戰和思想睏境的。對於“告子”的部分,我尤其好奇,這位與孟子有過激烈辯論的學者,他的思想究竟是怎樣的?他的理論又為何會與孟子産生如此根本性的分歧?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這場思想盛宴的精彩之處,讓我得以窺見古代思想傢們智慧的火花,這便是我對它最大的期待。

评分

最終,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必然是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能在腦海中迴響,並在我的日常思考中留下印記。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幫助我理解“為何”和“如何”去實踐一種更加美好的生活。或許,這本書中關於“仁”的闡釋,能夠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或許,關於“義”的探討,能夠讓我更加明確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循循善誘,並非直接給予答案,而是啓發我去尋找答案。對於“滕文公”的章節,我期待它能讓我看到,如何在現實的政治睏境中,去踐行理想主義的政治理念。而“告子”的部分,則或許能讓我反思,在麵對復雜的人性時,我們究竟應該持怎樣的態度。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我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對話,一次思想的洗禮。

评分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愈發覺得,一本好的哲學書籍,不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應該具備一種引導思考、啓迪人心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挑戰我固有的認知,引發我對一些 fundamental 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反思。比如,關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爭論,在當今社會是否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孟子提齣的“仁政”理念,在現代政治實踐中又有哪些可以藉鑒之處?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例證,或者通過對古代曆史事件的解讀,來佐證孟子的觀點,並進一步闡述其思想的價值和局限性。對於“滕文公”的部分,我期待能夠瞭解到,在麵對一個新興的諸侯國時,孟子是如何為其規劃發展藍圖,提齣治理方略的。這種理論聯係實際的解讀,往往能讓古老的智慧煥發齣新的生命力,讓我覺得閱讀的每一分鍾都是值得的。

评分

我對於那些能夠將思想的深度與人文的溫度相結閤的書籍,有著特彆的偏好。我並非一個純粹的學術研究者,我更希望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於人類命運的關懷,以及對於理想社會的追尋。如果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枯燥的哲學論證,而是能夠通過對人物對話、事件場景的細緻描繪,來展現孟子作為一位思想傢、政治傢的深邃情感和堅定信念,那麼它將成為一本真正引人入勝的著作。尤其是在“告子”與孟子的辯論中,我希望能夠感受到雙方思想交鋒的激烈,以及他們各自所代錶的不同價值取嚮。是怎樣一種力量,讓告子提齣瞭與孟子截然相反的觀點?而孟子又是如何以其獨特的智慧,去化解和迴應這些挑戰的?這些細節,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展現思想的魅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古樸而厚重的氣息,淡雅的水墨暈染,配上遒勁有力的書名,讓人立刻感受到一種學術的嚴謹和內容的深度。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儒傢思想頗感興趣的讀者,我對這類經典著作總是抱有極大的期待。然而,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卻並沒有立刻開始翻閱,而是細細品味著它所傳遞齣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一種沉澱,一種穿越韆年的對話,一種智慧的召喚。它不像那些輕飄飄的暢銷書,急於抓住讀者的眼球,而是以一種沉靜的姿態,邀請讀者進入一個更深邃的精神世界。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孟子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去聆聽他的論辯,去感受他的仁政理想,去理解他在那個亂世之中,如何以其獨特的視角,解讀人心與治國之道。特彆是“滕文公”和“告子”這兩個章節,我隱約覺得,這裏麵蘊藏著關於政治哲學與人性本真的精彩交鋒,是理解孟子思想體係的關鍵所在,也是我迫切想要探索的部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