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孟子
  • 滕文公
  • 告子
  • 先秦
  • 儒家
  • 思想
  • 哲学
  • 道德
  • 教育
  • 经典
  • 论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南怀瑾讲述「孟子系列」,〈滕文公〉、〈告子〉全球首度面世!

  ◎〈滕文公〉为《孟子》学问记辩的开始,看孟老夫子如何机锋棒喝轻浮少年,成就仁孝公侯。

  ◎〈告子〉为《孟子》专论内圣之学的肇始,各派别之间的人性论碰撞、精彩的解析与释疑尽在其中。

  ◎除儒、释、道外,尚兼论墨子侠义精神及其深远影响,互相砥砺阐发。

  本书为南怀瑾讲述《孟子》中的两篇:〈滕文公〉和〈告子〉。

  〈滕文公〉一篇的讲记大部分已遗失,只有小部分记录稿尚存。本篇虽只有万余字,但在孟子一生教化过程中,却显示出滕文公是极为遵守孟子教诲的一等学生。

  〈告子〉篇中说到许多问题:人性问题、人格与人品问题、君子与小人的问题、财与礼的问题,尤其是做人的进退之道,这都与知识分子的为圣修养密切相关,也就是所谓的「内圣之学」。
《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 导读: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精髓的专著,重点剖析了“逍遥游”和“齐物论”这两篇对后世哲学影响至深的篇章。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跨越文本的表层,直抵庄子构建的那个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宏大宇宙观。我们不预设读者对先秦诸子有深入了解,而是以现代视角和严谨的学术训练,梳理庄子思想的脉络,展现其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指向一种澄明而本真的生命状态。 第一部分:逍遥的境界——对有限性的超越 《逍遥游》是理解庄子哲学的起点。本卷将详细考察庄子如何通过一系列寓言——从胠(鲲)化为鹏的宏大叙事,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形象塑造——来批判儒家所推崇的有限性、功利性的目标设定。 一、 鲲鹏之变与尺蠖之喻:论视域的拓展 庄子开篇即以“北冥之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为喻,这并非单纯的物性夸张,而是对认知局限性的深刻反思。我们将分析“三尺之水”与“九万里之天”之间的巨大鸿沟,如何映射出世俗君子与得道真人之间心境的悬殊。重点探讨庄子如何借此否定“小成之见”,强调只有拥有广阔视域的人,才能真正摆脱形体与时空的桎梏。 二、 乘物以游:与世界的和谐共处 “逍遥”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加干预的“乘物以游”。本章深入剖析“乘物”的内涵。它要求主体放弃对客体的预设评判和强行改造的欲望。我们将考察庄子对“德差”的批评,指出道德规范的僵化如何反而成为束缚个体自由的枷锁。庄子提倡的,是一种不刻意为善,不强行求名,与万物相融的生存智慧。 三、 告子与惠施的对照:论“无用之用” 虽然本书聚焦庄子,但理解庄子的“逍遥”,必须参照同时代对“有用性”的辩论。本部分会简要对比庄子与墨家、名家的观点差异,尤其侧重于对“有用”与“无用”二元对立的解构。庄子所推崇的“无用之用”,如大树的“无所可用”反而得以保全生命,揭示了一种反功利主义的生存哲学。 第二部分:齐物的智慧——超越二元对立的认知论 “齐物论”是庄子认识论的核心,它挑战了人类语言和逻辑赖以建立的一切基石。本书将详尽梳理庄子如何通过“齐”的观念,实现对价值判断、是非标准以及个体认同的彻底解放。 一、 是非之辩与相对性 “是非无常”是齐物论的基调。我们将分析庄子如何论证任何一个判断(是或非)都依赖于特定的立场或参照系。通过“犬之 বলল”、“指之弹”等形象的比喻,说明“是”与“非”的界限如何在不同主体间流动转化。这里的关键在于,庄子并非主张相对主义的虚无,而是指向一种更高维度的统一性。 二、 相对性的回归:从一到万 “万物一齐”是最终的结论。本章将探讨“万物一体”的本体论基础。从“天地一指矣”到“万物齐乎?”的追问,庄子试图建立一个包容一切对立面的大同之境。我们将细致辨析“道”如何成为超越一切限定词(大小、长短、贵贱)的终极实在。此处的“齐”并非抹平差异,而是承认差异的平等价值。 三、 语言的局限与“心斋”、“坐忘”的实践 面对语言的固有缺陷——它必然依赖于区分和命名——庄子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修行法门。 心斋: 意味着清空心智中既有的偏见、概念和执着,使心境达到“虚一静”的状态。 坐忘: 则是最终的物我两忘,主体与客体不再有明确的边界。我们将结合具体文本,探讨这两种状态如何帮助个体摆脱“吾之是非”的桎梏,进入到道的自然运作之中。 第四部分:对后世思想的启示 本书的结尾部分,将聚焦于庄子思想的深远影响。我们会探讨庄子的“齐物”观对中国美学,特别是对文人画中“计白当黑”和“虚实相生”的审美取向产生的深刻影响。同时,分析其超越等级、强调个体生命体验的思想,如何为后世的隐逸文化和个人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资源。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安身立命 《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试图向当代读者传达: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庄子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的古代神话,而是帮助我们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秩序、实现精神自洽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解庄子的逍遥与齐物,我们得以认识到:真正的自由,源于对有限性的自觉超越与对世界万物本然状态的尊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南怀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于浙江省乐清县,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四处奔波,化育无数。出版有儒、释、道等各家五十多种着述,以其独到的方式,引领新世代的人们植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让读者更乐于了解历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辞世,享年九十五岁。

图书目录

出版说明

孟子与滕文公

前言
少年的烦恼──滕文公
孟子的机锋棒喝
明王以孝治天下

孟子与告子

上篇


告子的人性论
水流的问题
此白非彼白
人性的先天和后天
什么是社会责任
云门祖师的三句话
乏味的辩论
定与敬
各派的人性论
人的四种心理
孟子性善说的疑点
年景好坏 子弟不同
性质与本性
吃美食 听美乐 看美人
「息」的修炼
正子时的平旦
如何才有成就
息与平旦之气
圣人为何爱下棋
鱼与熊掌 舍生取义
欲望比生命重要吗
财富 饮食 礼义
学问与知识不同
养心与修身
大人与小人的区别
天爵 人爵
人贵自立

下篇

圣人的笨学生
想当圣人的笨人
亲情之间
「墨道」的侠义精神
墨子与帮派
利益 仁义 文化
行客拜坐客
两个高人过招
谁是关键人物
读书人的品格
作人的进退之道
孔子的祕密
母教的影响
什么是封建
五霸之罪人
秦桧逢君之恶
高宗的烦恼
师出无名
姜太公的故事
慎子逢君之恶
助桀为虐的人
了不起 起不了
禹王的神话
徒善亦足以为政
打丫鬟骂小姐
君子的进退
三种不同的人
动心忍性
察言观色 多难兴邦
孟子的教育方法

图书序言

出版说明

  南师怀瑾先生有关《孟子》一书的系列讲座,共有七篇,其中五篇皆已先后出版,《孟子旁通》《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离娄》《孟子与万章》以及《孟子与尽心篇》。尚有〈滕文公〉与〈告子〉两篇,现合併一书印行,完成全部《孟子》讲述出版。

  为什么两篇合併为一呢?原因是〈滕文公〉一篇的讲记,大部分已遗失,只有小部分记录稿尚存。先生本拟有机会补讲,但始终未能如愿。

  二○一一年春,〈滕文公〉篇部分残稿整理完毕,并唸给先生校定。本篇虽仅足万余字,但在孟子一生教化过程中,却显示出这位滕文公,是一个遵守孟子师教的一等学生。

  有关〈告子〉篇,内容包括甚广,诸如人性的问题,人格人品的问题,君子与小人的问题,财与礼的问题,以及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修养问题等。基本上,这些问题都属于内学的范畴,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的内圣之学。

  本篇中有许多辞句,后来皆成为人们惯用的典故,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人贵自立」,「舍生取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而最经典的一句则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句话,自古以来就经常被人引用,以鼓励身陷艰困中奋斗的人士。特别要指出的是,孟子在本篇所讲的「礼」,以及作人的进退之道,在世风日下的今日世界,也许是家庭和学校须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告子〉这一篇,于整理完毕后,因为先生眼疾之故,难于亲阅,改由牟炼用唸读的办法,请师审定。遗憾的是,只完成四分之一就停止了,那是先生辞世前的五月。

  物转星移,又是一年多的日子过去了,无奈之余,只能重加仔细检查文稿,期盼能无大过,现趁出版之际,特别说明实情经过,并请各方不吝指正,为祷为幸。

刘雨虹记,二○一四年夏于庙港

图书试读

上篇

《孟子》一共有七篇。如果依照道家《庄子》《淮南子》《抱朴子》的分类方法,《孟子》的前五篇可以说是「外学」,自〈告子〉这里开始,则可以说是《孟子》的「内学」。「内学」这一名辞,亦见于佛家五明的「内明」之学,也就是「内圣」之学。而儒家后世所主张的「内圣外王」这一名辞,本出自《庄子》,儒家袭用了。

「内圣之学」、「内明」,就是一般所说内在修养的境界,如何能明心见性;「外学」则是外用之学。所谓「内圣外王」,依古代中国文化的解释:「王者用也」,并不是说内在要作圣人,外面要当皇帝;而是处世、作人、做事,如何应用。

内圣之学,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两千年的争论,甚至直到现在,与佛家、道家,以及西方哲学发生的争论,都是哲学思想上非常重大的问题。

《孟子》这里一开始,就谈心性之学。我们先看他的原文。

告子的人性论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在诸子百家中,他本身的着作并不多,仅在其他的子书中,见到一点点有关他的思想言论。他之所以声名宏大于后世,是因为孟子批驳他的学说所造成的。告子讲的人性学说,究竟是什么呢?

告子的理论,说人性像杞柳树一样,一棵树长大成材了,将来或做成茶杯,或三夹板,或其他器具,预先并没有决定。也就是说,人性本来就没有定型,后来因为人为的教育关系而有善恶是非、道德仁义之别,就如同用杞柳木已制成了餐具「桮桊」那样。现代因为石油化学工业的发达,塑胶餐具美观而价廉,所以陶瓷、玻璃杯、盘、碗、盏等餐具,已渐被舍弃,成为有钱人家的摆设,木制餐具更为少见。但是几十年前的乡下,还可见到木制的酒杯、餐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厚重的气息,淡雅的水墨晕染,配上遒劲有力的书名,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内容的深度。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这类经典著作总是抱有极大的期待。然而,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却并没有立刻开始翻阅,而是细细品味着它所传递出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沉淀,一种穿越千年的对话,一种智慧的召唤。它不像那些轻飘飘的畅销书,急于抓住读者的眼球,而是以一种沉静的姿态,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深邃的精神世界。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孟子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聆听他的论辩,去感受他的仁政理想,去理解他在那个乱世之中,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人心与治国之道。特别是“滕文公”和“告子”这两个章节,我隐约觉得,这里面蕴藏着关于政治哲学与人性本真的精彩交锋,是理解孟子思想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我迫切想要探索的部分。

评分

我对于那些能够将思想的深度与人文的温度相结合的书籍,有着特别的偏好。我并非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者,我更希望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对于理想社会的追寻。如果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枯燥的哲学论证,而是能够通过对人物对话、事件场景的细致描绘,来展现孟子作为一位思想家、政治家的深邃情感和坚定信念,那么它将成为一本真正引人入胜的著作。尤其是在“告子”与孟子的辩论中,我希望能够感受到双方思想交锋的激烈,以及他们各自所代表的不同价值取向。是怎样一种力量,让告子提出了与孟子截然相反的观点?而孟子又是如何以其独特的智慧,去化解和回应这些挑战的?这些细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展现思想的魅力。

评分

最终,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必然是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回响,并在我的日常思考中留下印记。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为何”和“如何”去实践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或许,这本书中关于“仁”的阐释,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或许,关于“义”的探讨,能够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并非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启发我去寻找答案。对于“滕文公”的章节,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如何在现实的政治困境中,去践行理想主义的政治理念。而“告子”的部分,则或许能让我反思,在面对复杂的人性时,我们究竟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对话,一次思想的洗礼。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愈发觉得,一本好的哲学书籍,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具备一种引导思考、启迪人心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挑战我固有的认知,引发我对一些 fundamental 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反思。比如,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争论,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孟子提出的“仁政”理念,在现代政治实践中又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证,或者通过对古代历史事件的解读,来佐证孟子的观点,并进一步阐述其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对于“滕文公”的部分,我期待能够了解到,在面对一个新兴的诸侯国时,孟子是如何为其规划发展蓝图,提出治理方略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解读,往往能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觉得阅读的每一分钟都是值得的。

评分

阅读的初期,我通常会关注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行文逻辑。我偏爱那种条理清晰、论证严谨的叙述方式,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复杂的概念。同时,我也欣赏那些能够将深奥的哲学思想,以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作者。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内容本身是晦涩的,也能变得易于接受和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孟子所处的时代和他论述的背景。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图谱,以及孟子思想的出现,是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挑战和思想困境的。对于“告子”的部分,我尤其好奇,这位与孟子有过激烈辩论的学者,他的思想究竟是怎样的?他的理论又为何会与孟子产生如此根本性的分歧?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场思想盛宴的精彩之处,让我得以窥见古代思想家们智慧的火花,这便是我对它最大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