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耶魯大學,目前是北德州大學軍事史中心的主任。同時在「曆史頻道」主持節目,例如:History’s Business(關於企業的曆史)和History vs. Hollywood(討論曆史事實和電影場景之間的差異)。另著有Quicksand: America's Pursuit of Power in the Middle East和The Franco-Prussian。
奧匈是掀起一次大戰的主要推手,在一次大戰的結局上,也起瞭同樣關鍵的作用。一九一四年的作戰計畫,十年前就已確立。德國要以氣勢萬鈞、攻擊側翼的「右鈎拳」穿越比利時消滅法、英軍隊(施裏芬計畫的第一階段),奧地利則要又快又有效率地動員部署於波蘭南部與烏剋蘭西部(哈布斯堡王朝名之為加利西亞的邊境地帶)的四個奧匈野戰集團軍,發動凶狠的正麵攻擊,以削弱、破壞俄國的「蒸汽壓路機」(六百萬大軍)。這一計畫指望奧地利的行動擋住行動緩慢的俄國人,為德國打贏西戰綫爭取時間,然後搞定西戰綫的德國揮師三百萬嚮東,與兩百萬奧地利軍隊聯手,和俄國決一死戰。製定計畫者認為俄國撐不過這波攻擊。俄軍兵力龐大,但受製於教育水平低和從外套、靴子、藥物到步槍、炮彈等所有物資的短缺,戰力有限。塞爾維亞人則被認為不值一慮。奧匈帝國軍隊將以八個師組成的「最小巴爾乾兵團」(Minimal Balkan Group)擋住他們,另外四十個師則對付俄軍。解決俄軍之後,奧匈纔會動手擊敗貝爾格勒,將其瓜分。
德國人為何未能在西綫獲勝,我們知之甚明。有多部探討馬恩河(Marne)戰役、伊珀爾(Ypres)戰役的書籍,還有小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Younger,設計並督導德國作戰計畫之落實的主要人物之一)對施裏芬計畫和其運用的分析,告訴我們原因。但一九一四年東戰場是怎樣的情況?對那裏的戰事,我們的瞭解非常粗淺。仍抱著大國身分不放的奧地利,派瞭二十個師(而非八個師)打塞爾維亞,為何仍落敗?東戰綫與俄軍的交手是什麼樣的情況?曆史著作談到一九一四年八月奧匈帝國在剋拉希尼剋(Krásnik)和科馬魯夫振奮人心的大捷,但接下來,在下一頁,就令人一頭霧水地描寫奧地利人從這兩地慌亂的撤退,把波蘭和烏剋蘭全留給俄國人,要求德國派大軍來救,從而使德國人打贏西戰綫的任何希望注定成為空想。
奧匈帝國領導人纔的不足,至少是同樣嚴重。法蘭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皇帝,有著慈善的眼神和羊排絡腮鬍,乃是今日奧地利觀光業的寵兒,但在一九一四年卻是個惡性十足的人物。這位皇帝雖不如捷剋作傢雅羅斯拉夫.哈謝剋(Jaroslav Hašek)在其小說《好兵帥剋》(The Good Soldier Svejk)中所說的那麼老邁昏庸(「讓兩個奶媽一天餵奶三次,糊塗得大概不知道正有戰爭在打」),卻有多年處於驚人的衰老狀態。他洋洋自得霸著皇位,不肯讓皇儲,他五十歲的侄子法蘭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接位,卻又不願善盡他皇帝的職責。在一九一四年前那些年裏,哈布斯堡君主國走到每個重要的十字路口時,這個昏聵的老人都使這個君主國睏在路中央,束手無策。
相對於這位八十四歲的老皇帝,六十一歲的參謀總長法蘭茨.康拉德.馮.赫岑朵夫(Franz Conrad von Hötzendorf)將軍,是「青年土耳其黨人」(Young Turk)一員。康拉德被視為傑齣戰略傢,認為他日後碰上大而笨拙的俄羅斯,還有塞爾維亞,都將剋敵製勝,結果並非如此。他的實際錶現為何和外界期望背道而馳,乃是另一個有趣且受冷落的故事。因為康拉德,一次大戰的東戰場單調乏味,毫無精彩可言。即使就一九一四年的寬鬆標準來看,他的領導統禦和決策都糟得離譜,幾星期內就毀掉奧匈帝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