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的荣耀与安全
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崙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着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当北边的说德语的人脱离原来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控,跃升成为新兴强国普鲁士;往西南边,与义大利的冲突又败下阵来,哈布斯堡寄望在巴尔干半岛展现最后的帝国余辉,只不过哈布斯堡能突破土耳其和俄罗斯在巴尔干背后的外交运作和军事算计吗?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与德国联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塞拉耶佛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重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邱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有位战场上的士兵在日记里写下,「这场战争最令人费解的地方,乃是我们渐渐不恨敌人……我想那是因为我们有同样的遭遇;我们都是被迫去做最违反人性的事:杀害同类。」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鉅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鄂图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