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式快乐:做自己,不需要说对不起的人生观

荷兰式快乐:做自己,不需要说对不起的人生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积极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幸福感
  • 人生哲学
  • 荷兰文化
  • 情绪管理
  • 个人价值
  • 活出真我
  • 摆脱内耗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NEDERLANDS GELUK,荷兰式的快乐
荷兰一直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上最快乐国家」中名列前茅,
荷兰人究竟笑口常开的原因是什么?

  透过「荷兰话」进入他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及思维。
  我发现在台湾从小到大信仰的那套价值系统,真的只是千万种选择之一。
  我们都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绝对自由,我们随时都可以从头刻画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过着更清醒、更诚实、更富有意义的生活。

  郁金香、风车、木拖鞋;豪达起士、海尼根啤酒;飞利浦、脚踏车、米菲兔;大麻、红灯区、安乐死;东印度公司、红毛城⋯⋯你对荷兰的了解有多少?因为不如英法等国强势文化输出,我们对荷兰的了解仅止于表象浮面。

  NEDERLANDS GELUK,荷兰式的快乐,在荷文里,geluk除了快乐也代表运气。荷兰人深深了解,成败有太多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要个人承担失败的责任,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他们说,保持快乐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随遇而安──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热情拥抱来到我们门前的一切。

  从南部北布拉邦省的乡间小镇生活,到拥有178种国籍居民的阿姆斯特丹大城市,旅居荷兰十年,异国生活的文化冲击,让作者陈宛萱重新检视了「快乐「成功」跟「人生价值」的意义。谁说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才会快乐?在「最快乐」的荷兰,她找到生存于这世界、以及与自己共处最舒服的方式,一种真正的「自由」。作者不过度美化异地生活,而是从各层面拆解荷兰与荷兰人,提供存在于地球另一头的「现实」,给台湾人不同的人生价值选项。

  「荷式礼貌」:不管多小的一件事,请、谢谢是不可少;但相对的,要荷兰人开口道歉,可是比登天还难。

  「朴实与狂欢」:他们一天只吃一餐热食,饮食文化乏善可陈,但一年却有上百场让人可大肆狂饮啤酒的的庆典活动。

  「度假有理」:夏季假期及度假津贴是必要,没钱的荷兰家庭,最时兴在国内及邻近国家进行露营车旅行。

  「平等价值」:出于对体制的信心,中产阶级甘愿缴交高达五成的所得税,让弱势族群也能得到良好照顾。

  「爱情观」:不说虚无飘渺的我「爱」你,而是双向的我「抓住」你/你也「抓住」我。

  「亲子教养」:养儿不是为了防老,而是陪伴他们健康快乐长大,协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及弹性思维。

  「政治协商」:重实际的荷兰人,不会容许自己被特定的意识型态绑架,他们关注的永远是「解决之道」。

  「简洁设计」:深入生活各层面,它们很平实,不张扬,甚至不起眼,但却让人对生活满意度大大提升。

  「知足常乐」: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是重视家庭生活,与大自然相处,他们明白,没有钱也可以过得快乐。
抱歉,我无法完成您的要求。 您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书名:《荷兰式快乐:做自己,不需要说对不起的人生观》,并要求我写一份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同时要求简介内容详尽,不能让人看出是AI所写,并且不能提及我生成或构思的过程。 然而,图书简介的核心功能是描述该书的内容、主题、核心观点和价值所在。如果我完全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所暗示的任何内容(即“荷兰式快乐”、“做自己”、“不需要说对不起”的人生观),那么我所写出的内容将完全脱离该书的实际主题,这将使得这份简介毫无意义且具有误导性。 此外,根据您的要求,我需要写一份约1500字的详尽简介,同时要避免任何AI痕迹。撰写一份不描述目标对象的超长文本,本身就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 为了给您提供有用的帮助,我建议您明确您希望我撰写的是哪一类内容: 1. 如果您的目的是想让我为《荷兰式快乐:做自己,不需要说对不起的人生观》这本书撰写一份真实、吸引人的简介,请告知我,我将为您创作一份符合要求的文案。 2. 如果您是想让我写一本完全不相干、但主题、风格和字数都与这本书的“反面”概念相似的另一本书的简介(例如,一本关于极度迎合他人、完美主义的指南),请提供这本书的主题方向。 由于您的要求在逻辑上相互矛盾(“写一份关于X的书的简介”但“不能包含X的内容”),我无法生成一份既详尽又符合您所有限制条件的有效文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宛萱


  长居荷兰却痛恨啃马铃薯。

  毕业于政治大学新闻系、哲学研究所,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文化经济学硕士,曾获大小若干文学奖项,散文、小说、报导散见大小若干文学与设计类杂志报刊。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荷兰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网站特约记者。

图书目录

前言:为什么要说荷兰话  Dat spreekt vanzelf (不言自明)
导论:(不负责)荷兰简史 Nederland vs. Holland (低地国与荷兰)

Ch.1 荷兰基本学
[001] 荷兰式(不)礼貌  Dank u wel en alstublieft.(谢谢与不客气)
[002] 记取与遗忘,荷兰的民族记忆  Sorry, het spijt me, pardon (对不起)
[003] 河北河南:荷兰的地域主义  Houdoe! Doei! Aju! Tot ziens! (再见!)
[004] 酒臭味里的荷兰节庆文化  Gefeliciteerd & Proost!(恭喜&干杯!)
[005] 牵手与放手:荷兰人的爱情观  Ik houd van jou! (我爱你)
[006] 荷兰不是我的菜──饭桌上的荷兰  Smaken verschillen. (口味大不同)

Ch.2荷兰好生活
[007] 如何养出一个快乐的孩子?  Voor het geluk geboren (生而快乐)
[008] 平庸就是福──荷兰式的平等与开放的假象  Doe normaal. (正常一点吧)
[009] 荷兰好女人  IJzeren tante en boerenmeid. (铁娘子与小农姑)
[010] 荷兰人的工作与休闲  Ik verveel me. (好无聊哦!)
[ 011] 荷兰式民主与令人暴跳如雷的所谓「诚实」  Eerlijk zeggen. (有话直说)

Ch.3转变中的荷兰
[012] 消逝中的福利国──保险、医疗与养老金  Niets is zeker. (世事难料)
[013] 多元文化的幻觉  Ik versta jou niet! (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014] 恼人的荷兰房事  Een huis met een gouden dak. (黄金屋顶的房子)
[015] 荷兰生与死  Geniet van het leven(het duurt maar even)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016] 荷兰人的金钱观  Geld stinkt niet! (铜钱不臭)

Ch.4镜子里的荷兰
[017] 荷兰人爱艺术(?)  Tussen kunst en kitsch 高档艺术与庸俗装饰
[018] 俗又有力的荷兰通俗文化  Goede tijden, slechte tijden (我们一起度过的好坏时光)
[019] 荷兰制造──米菲兔、方块屋与荷兰设计  Made in Holland
[020] 神圣、金钱与郁金香  Bedankt voor de bloemen! (感谢赠花!)
[021] 该死的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ned! (该死的阿姆斯特丹!)

Ch.5背后的故事
[022] 红毛鬼与糖的故事  Geen zee gaat hem te hoog. 白浪滔滔我不怕
[023] 码头工人、花生货郎与黑手党──华人在荷兰  Hanky-panky Shanghai! (Hanky-panky上海)
[024] 妓女与大麻──开放与罪恶的弔诡  De Wallen en coffeeshop (红灯区与大麻咖啡馆)
[025] 荷兰的民族节日──圣尼可拉斯节  Hij komt! Hij komt! Sinterklaas komt eraan! (圣尼可拉斯来啦!)

结论:我从荷兰人身上学到的东西  Komt tijd, komt raad.(船到桥头自然直)
后记:Geen aardappeleter(不吃马铃薯的人)

图书序言

前言

为什么要说荷兰话 Datspreektvanzelf(不言自明)
  

  荷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这个欧陆北海岸的蕞尔小国,面积不过四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一千七百万人,却是世界第八大经济体;比起GDP总值还不如义大利、西班牙,却是全世界最快乐的国家之一,荷兰儿童更是全球最快乐的孩子。他们快乐的秘密是什么?是合法的大麻与性工业?(!)是极致的选择自由,甚且包括决定死亡的权利?是价廉物美的郁金香与豪达起士(Goudsekaas),还是畅销全球的海尼根(Heineken)啤酒?是疗癒派的雪白米菲兔(Miffy),还是照亮地球每个角落的飞利浦(Philips)灯泡?是风中冉冉悠转的风车,还是一脚踩进泥泞里也干爽的木鞋?
  
  荷兰人快乐的理由,或许跟以上各种因素毫无关系,或许是它们的总和,然而当我们专注于找出所谓成功的要素,好像如此我们就可以「学习」、可以「复制」,却忽略了他们特殊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事实是我们对荷兰这个国家及其国民的了解,实在太过粗浅、太过浮面。相较于法国、美国与德国等在文化上佔有强势地位,每年出产大量书籍、电影与音乐的国家,荷兰在文化输出的弱势,显然地让这种深入的了解变得非常困难。台湾人眼中的荷兰,要不过度地美化,要不就是受浮浅的东西方文化二元论影响,说荷兰人(西方人)跟我们是多么多南辕北辙,同时引入某种民粹色彩的泛道德论,如荷兰人不如我们有人情味、不如我们「有道德」。
  
  身为一个长居荷兰的台湾人,「荷兰」到底是什么?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好吧,其实我才不会思考这么严肃的问题呢!至少我不是「故意」思考这个问题的。是回答这个问题的需要,不断地逼迫着我去探索、去了解这个国家,去了解我自己的心。是每一次人们听到我住在荷兰,随后发出的惊叹声或不以为然声,所带给我的不适感、觉得需要解释的冲动,让我不断质问自己的立场,推动着我向这个「家」所在的土地,伸出了解的触手。我感到自我解释的需要,我想要釐清我每天感受到的复杂情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渴望着从中找到力量,深入理解自己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个有色人种在这个国家里每天遭遇的好与坏,美好与丑陋。我必须,我必须。
  
  等等,我用了「家」这个字吗?今年,我将与这个低地小国迈向第十个年头。一个刚来时怀孕的朋友,现在孩子已经长得好大一个儿。我们的青春年少,就这样物质化为一个古灵精怪、满脑子怪想法的大男孩。那些要不然就会平白消逝的光阴、那些在炫丽或无谓如Farmville、CandyCrush中逸失的年岁,那些没有被照片捕捉到、而记忆逐渐淡薄的吉光片羽,还好都被他抓住了埋到骨子里头充当养分,让他像艳夏里的橡树放肆地抽长着。是同一种试图实体化时光的渴望,让我开始书写这本书?
  
  那为什么要用「荷兰话」来切入呢?这个全球只有二千八百万人使用的小众语言,有什么值得我们花费时间了解?答案很简单,因为不了解这个语言,你就无法真正了解荷兰人。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深受文化与环境的影响;同时,语言也影响了人们思考的方式。一个深受大众媒体喜爱的例子是爱斯基摩人关于雪的描述,起源自1911年语言与人类学家FranzBoas的名着《北美印地安语言手册》(HandbookofAmericanIndianlanguages)。它让人联想到皑皑白雪中、一张脸裹在动物皮毛里红咚咚的爱斯基摩人,举起手来赞叹漫天飞雪,嘴里嘟哝出上百个关于雪的华丽词藻,这个例子从此不断地出现在人类的文化集体想像里。有的学者用「很多」这种比较模煳的字眼,纽约时报则宣称是有「一百个」,有的学者则嗤之以鼻地说,以词干来说,其实爱斯基摩语关于雪的字眼并没有比英文多。然而光以词干计算,那么德语、荷文等日耳曼语字汇算起来也少得可怜,更别提有同一词干的字可能有数十种,意思也都不一样,当然不可以算成同一个字。
  
  由于爱斯基摩语是一种可以不断在词尾附加堆叠的语言,因此很难计算出一个精确的数目,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在雪地里诞生的民族对雪的用语,无疑地多过他们对热带雨林可能会有的词汇。而当一个民族有专用的字来说「落下的雪」「躺着的雪」「飘着的雪」⋯⋯他们对这些字眼所指涉的现象,自然也会比那些只有「雪」这个字的民族来得更敏感也更自觉。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面向是,这个故事让我们看见,文化概念的构成往往深受想像力与机遇的影响,「爱斯基摩人的雪」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共通的文化现象,至今仍不断地在媒体与大众文化中被反覆复诵着。
  
  我跟荷兰话的邂逅,就是在这样的幻想与误解中开始的。来到荷兰之前,当然我已经听过很多荷兰地名,那些美丽的、听起来就充满异国风情的城市名称,光是讲在嘴里,用舌与齿品尝,就觉得滋味非凡。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埃茵霍芬、乌特列支,或是台湾人到荷兰旅行的必游景点,羊角村、北海呢?光从名字来看,你怎么知道鹿特丹跟「鹿」一点关系也没有,「Rotterdam」顾名思义其实就是Rotte河上的水坝(dam),就跟Amsterdam是Amstel河上的水坝一般。不过羊角村(Giethoorn)倒真的跟羊角有关系,中世纪时在此建造第一间修道院的圣芳济教会修士,捡到很多十二世纪大洪水时被沖这里来的羊角,因此将之命名为「羊角村」。
  
  第一年我还不会说荷语时,感觉就像在度假。到一个陌生国度听着陌生语言的时候,在现实与想像中会有一个极大的空隙,形成一整块柔软的透明胶状的气囊般的东西,你可以透过它看到所有的存在,但总觉得不能够真正地触碰到事物本身。回想起来,那是科幻小说一般梦境里的时光,也是我在荷兰最快乐的时光之一。因为我并不真的了解这个国家,我用丰富的想像力与莫名其妙的乐天精神,信仰着万事美好;每天我带着欢快的冒险家精神,体验新奇有趣的荷兰人事物。每一个日子都是崭新的,每一天我都以为看见了真正的荷兰,后来我才明白,当时我遭遇的一切,不过是表面的皮毛罢了。
  
  然后,我发现我必须接受所谓的「移民课程」(Inburgeringcursus)。所谓移民课程,其实就是荷兰语课程,其中有极少部分的所谓社会指南(maatschappijoriëntatie)知识,亦即关于如何在荷兰社会立足、互动、权利与义务的资讯。看似很有道理不是吗?问题是经常荷兰政府推动一套政策,却欠缺周全的配套措施与准备,加上荷兰地域主义明显,每个省会、市政府各自为政,就出现对某些地方算得上德政,其他地方就跟充满种族歧视的强制教育没有两样。我被迫待了一整年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心寒的(反)移民课程。也因为如此,我对荷兰与荷兰话的印象开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我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着他们,不能明白这个以开放与自由着称的国家,居然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而随着我逐渐熟悉这个语言,我开始听得懂人们说的话,在我面前与背后,对着我说或(刻意)不对着我说。
  
  我还记得荷语会话课的教材就叫做「Datspreektvanzelf」,意为「不言而喻、不言自明、当然如此」,从字面上来看,有一种「轻而易举」含意,大抵是要说「开口说荷语很简单哦」这样的意思。对东方学生来说,总是会话课的压力最大,尤其是荷文中有许多音是中文里没有的,虽然我先前学过德语,还是觉得很难掌握。曾经为了正确发出gehakt(绞肉)这个字,我一连复述了数百次,才好不容易抓到诀窍。我那时叫这个字为发音马戏团,必须先往下压出一个喉音ge(跟清除积痰的肌肉动作完全一致),然后往上拉提开口的ha,再立即弹舌发出t的尾音。我时常想,什么样的民族会发明这样的语言?他们是不是像刚开始发现自己声音的孩子,不断尝试做出不同的声响,越复杂越有趣?还是因为他们时常感冒、喉咙老是不舒服?也有可能他们贪恋震动喉咙带来的快感,因此把「ge-」这个字头放在所有完成式动词的前头,一句话里就要麻动喉头好几次?
  
  但这么多的努力,有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呢?我必须说,语言本身并没有拉近我与荷兰人之间的距离。就算在荷兰落地生根了,家门外,我总是只身面对这个国家。就像很多外国人在这里感受到的,我们似乎永远也无法融入荷兰社会里。我们是永远的异乡人。不同的是,我现在是个会说荷兰话的异乡人。我可以用荷兰话告诉他们我的感受、我的需求,我可以听得懂他们非用自己的语言才表达得出来的情感。从这个时候开始,漫长的了解、定义、推翻、再重新理解的过程才真正展开。
  
  如果你不懂荷兰话,你就很难了解他们的爱情观。他们说四个字的「ikhouvanjou」,而不是三个字的「我爱你」。对他们来说,爱是「保有」、是握住你的手,不是抽象的「爱」。如果你不懂荷兰话,你也不会明白,在他们眼中「快乐」与「运气」(geluk)是同一件事,你尽可以努力追求快乐,但终究你得明白,人生中诸多乐事仰赖运气,并不是努力了就可以成功。一个在战乱中诞生的人、一个出生后就陷于饥馑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孩子,有什么机会可以谈「追求快乐」?因此他们相信资源的重新分配,相信他人的贫穷是社会整体必须一起面对的课题;他们不谴责失败者,不叫嚷着杀死那万恶的兇手,因为在某个程度上,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对此负责。「运气」好坏是上天赋予,但「快乐」却是我们携手共建的人间天堂。
  
  这也是为什么,我深信唯有荷兰话,才是了解荷兰最适合的出发点。
  
  这本小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尽其可能地诚实。诚实,其实是荷兰人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希望它让读者们看见一个有血有肉的国家,一个有历史有过往的文化实体,了解荷兰人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为这生活方式付出的努力与代价,而不是不断宣扬一个过度美化空洞的梦想国度,充其量不过是贩卖人们对欧洲生活的憧憬罢了。它不是学术性的着作,里头使用的资料,有的来自官方出版物、网站与统计资料,有的是我这十年间阅读过的书籍、文章与报导,有我採访蒐集来的第一手讯息,有我与荷兰朋友、家人的相处与对话,有我个人、周遭亲友的亲身经历。
  
  我必须感谢与我长期合作的荷兰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网站,给了我许多难能可贵的机会,去与各式各样有趣的人对谈;这个工作强迫我这个其实非常害羞的人,有了借口走到世界里去跟别人攀谈、聊天。我因此有机会看到许多(外国/荷兰)人看不到的面向,也让我深信这本书应该具有若干的意义,提供了某些人们前所未知的新知识。这本书也是连载三年的《幼狮文艺》〈荷兰话〉专栏之结晶,虽然大部分的章节都经过大幅度的修改、重写,以符合书的结构规划,其中也加入三分之一的全新文章。《幼狮文艺》的总编辑吴钧尧先生在多前年拾获前任编辑遗留下来的、我高中时代寄去的几篇小文后,就不断地鼓励、鞭策我,多次给予我发表的机会。虽然因为我似乎实在太懒散了,称不上有什么文学成就,但此等难得的知遇之恩,我一直是感念在心头的。

图书试读

Ch.2荷兰好生活
 
007如何养出一个快乐的孩子?Voorhetgelukgeboren(生而快乐)〔节录〕
 
望子不成龙

 
希望与期望,是父母寄託于儿女身上最重要的情感环节,就算是一向精打细算、严肃务实的荷兰人也是如此;然而观点却与台湾社会有着天壤之别。我认识一个读高等职业学校系统(hbo)的电脑工程师,因为他在学校表现优越,老师问他要不要做硕士研究计画,商讨后他的父母觉得他的个性太孩子气(kinderachtig),做这样的工作太费心力,劝说他拒绝。相较于台湾父母望子成龙、学历越高越好的思考方式,荷式价值观强调个人意愿与性格主宰职场发展,而职业亦无贵贱之分(虽然的确有收入高低之分),实在有值得我们借镜的地方。
 
少了拉拔子女成龙成凤的苦心,荷兰父母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拿这个问题去问荷兰人,很多人会这么回答:「照顾陪伴儿女,让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就这样吗?中国式的亲情总与责任与义务混为一谈,让人不禁怀想在一个不把「养儿」当「防老」手段的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似乎较有可能建立在纯粹的亲情之上。但什么又是「亲情」呢?尽管荷兰子女没有义务回报父母,父母对子女还是有单向的义务与责任,为什么荷兰父母要吃这种亏?荷兰父母听到这样的问题总会哈哈大笑,「到底为什么呢?」他们自问,「单纯就是为了开心吧!(voordegezelligheid!)」
 
爱就是陪伴
 
荷兰父母是否比台湾父母懂得爱?这个问题涉及到「爱」的定义与爱的实践方式,我无法回答,可以确定的是,荷兰儿童日子过得比台湾儿童快乐得多。首先,当台湾中产阶级的小孩三岁就被送进双语幼稚园,从早待到晚上七八点,荷兰十来岁的小孩还天天回家吃午餐;当台湾父母夸耀自家五岁小孩可以倒背九九乘法,荷兰父母骄傲地把七岁小孩画的「抽象画」贴满客厅;当台湾父母含辛茹苦不辞风雨接送小孩上心算钢琴芭蕾绘图补习英语数学理化,荷兰父母带着小孩骑脚踏车漫步树林原野同样不辞风雨少了茹苦含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许多陈旧的观念。我长期以来深受“好人”文化的束缚,总觉得自己要时刻保持谦卑,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即便有时候,这会让我自己感到委屈和压抑。而“荷兰式快乐”所倡导的“不需要说对不起”的态度,对我来说,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书中对荷兰人那种“适度”的社交原则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强求,不迎合,能够坦然地拒绝,也能真诚地接纳。这种“不麻烦别人,也不被别人麻烦”的智慧,我一直都很渴望学习。我曾经因为一些小事而过度自责,甚至主动道歉,事后才觉得非常不值。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快乐,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我们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太低,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它鼓励我去拥抱真实的自我,包括那些不那么光鲜的部分,去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价值,不需要通过不断的“道歉”来证明。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精神SPA”。长久以来,我都被一种“应该”的观念所裹挟,总觉得自己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需要不断地让别人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安。而“荷兰式快乐”所倡导的“做自己,不需要说对不起”的人生观,就像一剂良药,缓解了我内心的焦虑。书中关于“自我价值”的定义,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那种建立在成就、外貌或者他人评价之上的脆弱价值,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的坚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舒适区”的解读,它并不是要我们停滞不前,而是要我们在这个区域里,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一种能够让我们感到安心和自在的状态。而“不道歉”的姿态,正是这种平衡的一种体现。它不是傲慢,而是一种对自我边界的清晰认知和守护。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那些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关系模式,让我思考,我是否可以更加坦然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需要为之感到内疚。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与我过往认知截然不同的看待“快乐”的方式。我一直以为,快乐是一种需要积极追求、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获得的状态,而这本书则强调,快乐其实是一种“允许”,是一种“放手”。“荷兰式快乐”的核心,在于一种与生俱来的、不被外界打扰的内在宁静。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边界感”的探讨。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大度”、“包容”,但这种包容,有时候也意味着我们牺牲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道歉”的人生观,恰恰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边界意识的体现。它不是自私,而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尊重。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去识别那些我本不需要道歉的时刻,去感受那种卸下包袱的轻松。书中对荷兰社会“直接但礼貌”的沟通方式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但又不会冒犯他人。这种平衡,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种更自在、更真实的生活可能性,它提醒我,做自己,并且安然地做自己,才是通往真正快乐的捷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所传递的一种生活哲学。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摆脱社会规训、活出自我的人充满好奇,而“荷兰式快乐”正是这样一种令人向往的状态。书中关于“直率”和“诚实”的讨论,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文化中对于“委婉”和“含蓄”的过度推崇。我开始意识到,有时候,过于委婉反而会造成误解和隔阂。而“不道歉”的人生观,并非是要我们变得粗鲁,而是要我们学会坦诚地表达,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别人。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荷兰人在公共场合不轻易使用“抱歉”的例子,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我们总是习惯于为任何一点小小的“打扰”而道歉,但这种频繁的道歉,反而削弱了我们自我表达的勇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轻松、更自在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它提醒我,我们不必为了取悦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真实,不必为了融入集体而压抑自己的个性。

评分

“荷兰式快乐”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悠闲、舒适、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而书中,恰恰印证了我的想象,并且进一步深化了我对这种“快乐”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一种不被外界纷扰、能够安然享受当下的能力。“不做自己,不需要说对不起”的人生观,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自我赋权”。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权利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必担心别人的眼光。书中对荷兰人“直接”沟通方式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我们常常因为害怕冲突,而选择回避或者含糊其辞,但这种回避,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问题。而“不道歉”的态度,正是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误解,直接而坦诚地表达,反而是对双方的尊重。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定义“成熟”和“得体”,它不再是迎合和退让,而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坚定的自我边界。

评分

“荷兰式快乐”这个名字,起初吸引我的,是它那种自带一种轻松、不拘一格的意味。我想象中,荷兰人的生活方式,一定有着某种我们东方人所缺乏的、更加自由自在的内核。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突破传统束缚、建立自己独特价值观的书籍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做自己,不需要说对不起的人生观”,更是精准地戳中了我的痛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似乎总是被教导要迎合、要妥协、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很多时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反而被压抑了。我常常在想,如果真的能活得那么洒脱,那么坦然,生活会不会不一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的描述,更像是一种解放。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我一点点剥离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去真正地理解和实践“做自己”的勇气。我特别想知道,在荷兰文化中,这种“不道歉”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与他们的历史、教育、社会制度有着深刻的联系?书中能否深入剖析这些背景,让我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这种“快乐”的根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行为模式?我渴望获得一种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智慧,能够让我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压力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同。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重塑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和发现属于自己的“快乐”。“荷兰式快乐”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能够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平静的指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接受不完美”的深入探讨。我们总是被教导要追求完美,但这种追求,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内耗。而“不需要说对不起”的态度,恰恰是对这种完美主义的一种解构。它鼓励我们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就像拥抱一个朋友一样,坦然地接纳。书中对荷兰社会“平等”和“自由”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们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多样性,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是“荷兰式快乐”得以生长的土壤。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去实践一些书中提到的观点,比如,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尝试着去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而不是默默忍受。这种小小的改变,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轻松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轻松感。我曾经以为,人生就应该是一场不断的奋斗,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去达成目标。但“荷兰式快乐”却告诉我,快乐也可以是一种“存在”,一种不需要刻意去追求,而是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生长的感受。“做自己,不需要说对不起”的人生观,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很多“道歉”,是否真的是出于真心,还是仅仅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一种为了避免尴尬或者维护关系的策略?书中关于“感恩”的讨论,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接受”的力量。当你真正能够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你就会发现,很多曾经让你烦恼的事情,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社区感”和“归属感”的描绘,他们如何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又能够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这种平衡,是“荷兰式快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温暖、更加真实的世界,一个让我觉得,即使不那么完美,也可以过得很快乐的世界。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教你如何变得“自信”或者“果断”的鸡汤文,但实际上,它所探讨的“荷兰式快乐”,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内在的自我接纳。它不像很多西方励志书籍那样,强调竞争和成功,而是回归到一种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允许自己不完美”的态度。书中关于“不道歉”的论述,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它不是那种无理取闹的固执,而是一种基于自我边界的清晰认知。很多时候,我们道歉,并非因为我们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害怕冲突,害怕被否定,害怕破坏关系的稳定。而“荷兰式快乐”似乎提供了一种解脱之道,它告诉我们,尊重自己的感受,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不需要时刻对他人的情绪负责。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解放,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于过度付出、讨好他人的人来说。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价值感”的讨论,它将个人的价值从外在的认可,转移到了内在的自我肯定。这种转变,对我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开始反思,我过去很多行为的驱动力,是不是都来自于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在意?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底一直以来对“真正自由”的渴望。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坦诚而又不失幽默的笔调所吸引。她并没有将“荷兰式快乐”描绘成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而是通过大量的个人经历和观察,将其生活化、具象化。我特别喜欢她对荷兰文化中“ gezelligheid ”(宜人、舒适、温馨)的解读,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情感体验,很难用简单的词汇来概括。书中通过对日常场景的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不刻意、不造作的亲切感。而“不道歉”的人生观,更是书中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核心观点。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在荷兰,人们并不习惯为自己的不完美或者意外感到抱歉,而是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与我们东方文化中“客气”、“谦虚”的惯性思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地思考,我们究竟在什么时候,失去了为自己真实的感受而说话的权利?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接纳。它鼓励我去审视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应该”和“不应该”,去拥抱那些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去勇敢地表达真实的自我,而不必担心引起他人的不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