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Englund
图书标签: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战争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历史
  • 社会历史
  • 欧洲历史
  • 战争与和平
  • 回忆录
  • 历史小说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能触动人心的一战史书

  一百年前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国家形式的转变、革命运动、女权兴起与美国势力崛起,深刻影响了之后的世界。

  一战被视为历史中重大的悲剧,但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未能理解战争的灾难性全貌。不同于其他战史,瑞典史学家英格朗以二十二位来自法国、英国、德国、奥匈帝国、俄罗斯等十个国家,有着不同阶级、性别、年龄、职业与族群背景的人物,引用他们的日记、信件与口述史,串接起一战的每一天与每一场战役。这些故事使百年前的生活场景与氛围历历在目,全书如展开长幅的庶民生活史。所谓历史,正是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时刻。

  在书里,可看到养尊处优的贵妇对战争爆发难以置信,被迫脱离舒适环境的贵族公子,从军后受到道德与信仰崩坏的冲击,也能看到无名小卒成为备受赞扬的英雄。他们当中有三人会死,两人沦为战俘,两人会成为英雄。中文版特别收录英美译本没有的文学家卡夫卡与穆齐尔的战时日记。卡夫卡因为与未婚妻的情感纠葛,以及面对憷目惊心的伤兵景象与繁重的工作,使他身心大受煎熬。全书更以青年希特勒的一篇战败日记为尾声,为二战的爆发预留伏笔。

  尽管每个人的角色与命运不同,但都被牵扯进战争之中。这场战争不只是悲剧和恐怖,也包括荒谬、单调,甚至是美丽之处。借由生动重现各式各样的喜悦与苦难,本书写出了战争的美丽与哀愁。

人物介绍

  书中主要人物、他们的战时职务以及在大战展开之时的年龄。按照出场顺序排列:
  萝拉.德图辛诺维茨(Laura de Turczynowicz)——一名波兰贵族的美籍夫人,三十五岁。
  法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奥匈帝国劳保局职员,三十一岁。
  艾芙莉德.库尔(Elfriede Kuhr)——德国女学生,十二岁。
  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奥匈帝国国防军少尉,三十三岁。
  莎拉.麦诺坦(Sarah Macnaughtan)——苏格兰救援人员,四十九岁。
  理查.史登普夫(Richard Stumpf)——德国公海舰队水兵,二十二岁。
  帕尔.克雷门(Pál Kelemen)——奥匈帝国军队里的匈牙利骑兵,二十岁。
  安德列.罗巴诺夫洛斯妥夫斯基(Andrei Lobanov-Rostovsky)——俄国工兵,二十二岁。
  芙萝伦丝.方姆勃罗(Florence Farmborough)——俄军里的英籍护士,二十七岁。
  克雷斯顿.安德列森(Kresten Andresen)——德军里的丹麦士兵,二十三岁。
  米歇尔.科戴(Michel Corday)——法国公务员,四十五岁。
  艾佛列.波拉德(Alfred Pollard)——英国步兵,二十一岁。
  威廉.亨利.道金斯(William Henry Dawkins)——澳洲工兵,二十一岁。
  赫内.阿尔诺(René Arnaud)——法国步兵,二十一岁。
  拉斐尔.德诺加勒斯(Rafael de Nogales)——鄂图曼军队里的委内瑞拉骑兵,三十五岁。
  哈维.库欣(Harvey Cushing)——美国军医,四十五岁。
  安格斯.布坎南(Angus Buchanan)——英国步兵,二十八岁。
  威利.科本斯(Willy Coppens)——比利时空军战机飞行员,二十二岁。
  奥莉薇.金恩(Olive King)——塞尔维亚军队里的澳洲驾驶员,二十九岁。
  文森佐.达基拉(Vincenzo D’Aquila)——义大利军队里的义裔美籍步兵,二十一岁。
  爱德华.穆斯利(Edward Mousley)——英军里的纽西兰炮兵,二十八岁。
  保罗.摩内利(Paolo Monelli)——义大利阿尔卑斯山地军团骑兵,二十三岁。

  重要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

本书特色

  书中除了这些人物的真实故事外,也穿插放置六十八张一战时期的照片,其中二十二张是这些人物的肖像照,让读者能够过文字与照片,感受到这些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生活场景。这本书呈现了战争中存在的各类感受:荣誉感、羞辱感、爱国情操、报复心、慈悲与生离死别的各种情绪,让我们看见战争时期的集体心灵是如何形塑的。也许台湾也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看待台湾历史中被迫卷入的战争灾难。

名人推荐    

  他们称自己为失落的一代,但你会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故事。──《纽约邮报》

  一战的书经常是倾向一边的,而非全面的历史,像是福塞尔的《大战与现代记忆》,或是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英格朗的这本书呈现了非传统的万神殿……这些人的生活既可怕又激动人心,全活在英格朗用一个个小时刻所堆叠的细节里。本书的惊人结局令人难忘。──《纽约时报》

  数百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怪诞、感人、难以承受且惊人的事件,这本不凡的书就像伟大的小说,将美丽和哀愁呈现得既普遍又具体。英格朗将原本隐匿在历史和地理中的个体经验释放出来……将细节营造得像交响乐……──英国《週日邮报》

  研究战争四十年来,我从来没有读过像这样一本了不起的书。──德格鲁特(Gerard J. DeGroot)《华盛顿邮报》  

  强大且具说服力。在众多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籍中,其原创性令人注目。英格朗的书,几乎每一页都新鲜且具启发。──英国《每日快报》

  英格朗的作品很细致。做为一位历史学家,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技能。但另一面的英格朗,是一位业余散文作家,精心细致,贴近人心,是位厉害的说书人。──西班牙《必读》(Qué Leer)

  读完之后仍会在脑海中久久萦绕不去。冲击力极强。──《伦敦大轰炸》(The Blitz)作者嘉迪纳(Juliet Gardiner)

  一次又一次,他仅借着少数几个简单鲜明的字眼,就能够召唤出当下的氛围。我热爱所有的细节……令人深感振奋。──《达芙妮》(Daphn edu Maurier)作者福斯特(Margaret Forster)

  当代描写战术与战争心理最杰出的一位作家。──《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蒙提费欧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
星海孤舟:22世纪地球联邦的文化复兴与边缘文明的兴衰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艾莉亚·文森特]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寰宇之声文化] 出版日期: [虚构日期,例如:2348年春] 页数: 850页 --- 内容简介 《星海孤舟》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硬科幻史诗,它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文明在走出太阳系,建立起庞大而松散的“地球联邦”(Terra Federation, TF)数百年之后所面临的深层危机与文化重塑。本书并非聚焦于星际战争或技术奇观,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绝对的物质富足和超光速旅行成为常态的背景下,人类精神文明的“去中心化”趋势,以及由此催生的无数“边缘文明”的独特命运。 第一部:黄金时代的阴影——中央集权的消解与文化碎片的萌芽(约250页)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公元2270年,此时的地球联邦总部——新雅典城——正处于其权力结构最松散、文化影响最衰微的时期。联邦的核心理念——“普适理性与和谐”(Universal Reason and Harmony)——在跨越数百光年的殖民地中,正被各种地域性的、基于特定星球环境或早期拓荒者记忆的亚文化所侵蚀。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 1. 新亚特兰蒂斯(New Atlantis): 位于气态巨行星木卫二冰层下的深海殖民地。这里的居民,自诩为“深潜者”,他们的社会结构高度垂直化,生活依赖于复杂的生物工程生态圈。他们对地表(包括母星地球)的认知仅限于历史记录,发展出一种近乎宗教的对“黑暗与压力”的崇拜,其艺术形式集中在利用声呐脉冲和生物荧光进行的情感表达。本书详述了他们对联邦颁布的“跨星系情感标准”的抵制,这种标准试图统一不同星球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赛博萨拉米(Cyber-Salami): 位于火星轨道附近的一组快速移动的小行星带。这里的居民是一群拒绝任何形式永久定居的“数字游牧民”。他们将意识上传至高度模块化的载体中,唯一的价值标准是信息流的速度和复杂性。他们的文化表现为瞬时生成、即刻消亡的“闪光艺术”(Flicker Art),以及基于量子加密的复杂俚语体系。本书详细记录了一场关于“信息所有权”的联邦法庭辩论,这场辩论揭示了赛博萨拉米社群对传统知识产权的彻底颠覆。 3. 伊甸园残骸(Eden Remnants): 位于银河系边缘一颗被过度改造、资源枯竭的行星上。这些后裔是早期殖民失败的产物,他们坚守着二十一世纪初的“自然主义”信仰,拒绝任何形式的先进生物或机械增强。他们的生活围绕着对一块被污染的原始森林的徒劳保护展开。他们的史诗歌谣,记录着失落的农业技术和对“蓝天”的遥远记忆,与联邦的超前科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二部:历史的重负与边缘的低语(约300页) 随着联邦权力的进一步弱化,中央对边缘文明的干预变得力不从心,甚至常常适得其反。第二部集中探讨了“文化隔离”带来的伦理困境。 核心冲突围绕着“回声计划”(The Echo Project)展开。联邦试图通过高级神经接口,将“标准人类体验”(Standard Human Experience, SHE)植入那些在极端环境下文化异化的群体中,以期“恢复”其文化同质性。 本书通过三条交织的线索展现了抵抗: 深潜者的“静默抵抗”: 深潜者并非公开反抗,而是通过集体修改其生态圈中的特定微生物,使之对联邦的神经信号产生免疫。小说详细描绘了首席生态学家卡西乌斯如何利用对共生藻类的深刻理解,为整个殖民地构建了一个“情感屏蔽场”。 赛博萨拉米的“信息瘟疫”: 数字游牧民利用其对信息流的掌控力,制造了一种被称为“怀旧病毒”的现象。这种病毒不会破坏系统,而是缓慢地向联邦网络中注入大量被遗忘、被系统筛选掉的“无用信息”——例如十九世纪的文学片段、低保真音乐,甚至是纯粹的随机噪音,从而稀释了联邦所推崇的“高效信息”。 伊甸园的“寓言之争”: 当联邦派遣社会学家试图记录并“修复”伊甸园的传统时,他们发现伊甸园的长老们早已将自己的历史记录加密,并以一种只有他们能理解的、基于植物生长模式的“活体雕塑”形式保存。记录者必须学习成为“园丁”而非“学者”,才能破译这些信息。 第三部:星海的尽头与文明的重新定义(约300页) 故事的高潮并非一场爆炸性的冲突,而是对“何为人性”的深刻哲学拷问。联邦发现,对边缘文明的同化尝试,不仅没有带来统一,反而加速了联邦自身核心价值的瓦解。中央机构开始意识到,他们所代表的“标准”本身,不过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技术水平下的偶然产物。 最终,联邦并未通过武力或强制手段解决问题,而是做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决策:“文化归档与授权独立”(Cultural Archiving and Sovereign Authorization)。 这意味着: 1. 联邦停止干预: 联邦承认并记录了所有边缘文明的独特生存方式,不再强求统一性。 2. 知识的共享而非灌输: 联邦开放了其所有历史和技术档案,但使用权完全由当地文明决定如何解读和应用。 3. 新的联系方式: 取代了中央集权的政治联系,建立了一种基于“文化贡献度”的松散联盟。深潜者的生物工程智慧、赛博萨拉米的信息加密技术、以及伊甸园的生态韧性,都成为联盟资源库中同等重要的“文化资产”。 本书的结尾,聚焦于一艘孤独的联邦勘探船,它没有返回新雅典,而是驶向了星图上标注为“虚空”的未知区域。船上的几位来自不同边缘文明的学者,正合作构建一个全新的、没有既定规范的“星际共享语汇”。他们理解到,真正的“美丽”不在于统一的宏伟叙事,而在于那些在黑暗星海中,各自闪耀着微弱却坚韧光芒的“孤舟”。 《星海孤舟》是一部关于后稀缺时代下,人类在面对无限空间时,如何重新定义“家园”、“传统”与“自我”的沉思录。它探讨了文化多样性如何在技术进步的浪潮中,从历史的遗留物,转变为文明延续的必要条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英格朗 Peter Englund


  一九五七年生于瑞典布登,是位杰出的历史学者与作家,曾在乌普萨拉大学担任教授,后于二○○八年被任命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诺贝尔文学奖项的机构)主任祕书。他针对波尔塔瓦会战(Battle of Poltava)所写的突破性着作广获好评,单在瑞典就售出超过二十五万本。他获得无数奖项的提名与颁授,也曾担任战地记者。

译者简介

陈信宏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曾获全国大专翻译比赛文史组首奖、梁实秋文学奖及文建会文学翻译奖等翻译奖项,目前为专职译者。在卫城译有《非商业旅人》、《亚瑟的悲剧》。

图书目录

目次

推荐序   百年前的战火浮生相 陈柔缙
致读者
人物介绍

一九一四
一九一五
一九一六
一九一七
一九一八
结局

尾声
照片目录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百年前的战火浮生相 陈柔缙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几个字,在我探索日本时代台湾生活史中,反覆出现,是一个很鲜明的时代切分线。跨过此线,旧式远去,新物扑来,文明大步奔向现代。
  
  尤其,一战可说是全球现代女性的原点。男人上了战场,女性替补了角色遗缺,千年不变的附属身分地位开始翻转。开战第二年,在台湾就可以看见报纸指出,女性助战,始于英国,陆军部召用了三百名女职员办理事务。女性也当起医生、护士、邮差、公车车掌,甚至女记者。百业中,当时似乎只有兽医无法攻陷,因为兽医学校不收女生。报纸还说,才二十年前的光景,爱丁堡女生上学,会被丢臭鸡蛋,现在没有人敢再如此轻浮戏弄了。
  
  一战于一九一八年底结束,一九二二年,艋舺就有位叫蔡娇的十七岁女生,跑去警察局请求发驾照,说她要开车。二○年代的台湾女性也开始「改头换面」,头发剪短,脖子和前臂露出,小腿不再藏在长裙里,挺胸穿起丝袜和高跟鞋。
  
  一战对台湾来说,也是景气的等义词。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与日本经济息息相关;一战到了第三年,报纸喜孜孜说,日本经济好,虽然没有美国那么「大好况」,但是,「亦有意外之幸福」。台湾经济发展曲线到了战中,如加了燃料的火箭,线型都是向上冲。
  
  台湾经济怎么好呢?譬如说,一战当时,飞机处于幼稚阶段,飞行员还露在外,没有所谓的机舱,轮船仍挑运输的大梁。交战国大量向外借船,甚至借到台湾来。租金行情好到不行,据报载,租出去一个礼拜,跟跑台湾航线一年的收益一样。又譬如说,台湾最高学府「总督府国语学校」应届毕业生还没离开校门,就被商家全部预约走了,多数学生还是进了板桥林家的林本源第一房;报纸又喜形于色了,说这是「唱卖一声。便得尽售。可喜之现象也」。
  
  一战带来的繁荣,还有极夸张的一景。当年板桥林家一位高层主管的儿子曾回忆说,经济好到生意人赚了钱,跑到风月场所「艺旦间」,用一圆纸钞当菸点。台湾人在小学当老师的月薪才十几圆,那时候的一圆绝对大过现在的一千元。
  
  然而,然而,台湾所感受到一战,只是狂潮末端再末端的变形涟漪,并不是真正的一战。真实炮火下的欧洲战场,必须用腥风血雨、满目疮痍、惨绝人寰才足以形容。欧洲各国最终虽有胜败之分,生灵涂炭,并无不同。
  
  真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
  
  整整一百年前的夏天,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到了隔壁新併吞的波士尼亚,被另一个邻国塞尔维亚的年轻学生枪杀。欧洲这条街坊的邻居,过去数年或数十年积累滋生的宿怨细菌,这下全被挑起来,一大堆人冲出来挥拳喊打。
  
  接下来几个月的情势,我喜欢梁启超简练的描述,「忽然而奥塞战,忽然而奥俄战,忽然而俄德战,忽然而法英比日土门皆战」(按,门指「门的内哥」王国,即今巴尔干半岛小国蒙特内哥罗),不到一行字,已可嗅知这是一场大混战。
  
  最后,歹戏拖棚,打了四年多。
  
  而且,更多国家加入战局。
  
  而且,造成四大帝国灭亡,其中包括战败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鄂图曼帝国,以及站在战胜一边的俄国;沙皇在战争中就被推翻了,俄国蜕变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国家。
  
  而且,国际势力因此消长。美国战前欠欧洲一卡车的钱,战后反转为欧洲的债主。战败的德国则被狠狠痛扁,所有过去抢来的海外殖民地,现在换另一批豺狼就地分食了。
  
  更严重的,德国深受耻辱,二十九岁的希特勒忿恨难消,决定成为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从这里开始发芽。
  
  以上的描述,偏向一战的国际政治史,若选搭两张世界地图,一张一战前后欧洲领土的变化,一张列强在世界的势力分布,最是恰当。
  
  另一种描绘一战的角度是切入军事。一战在军事上确实有许多特征,值得探究。战士们在欧洲大地挖出一条一条的壕沟,架起层层铁丝网,后来发现难攻也难守,彼此就躲在战壕里闲耗。战事僵局打不开,坦克被开发出来,号称壕沟的克星。
  
  一战的新武器还有飞机。一九○三年底,莱特兄弟造了人类第一架飞机,十几年后,飞机改良进化成国家级的打架工具。不过,那时的飞机不往前「射」出飞弹,而是像下蛋一样,负责从腹部丢炮弹直落敌营。
  
  除了武器,战史必谈几个关键会战、几个伟大将领元帅的奇袭,这样的一战史,挂在我们面前的应该是战役地图,标示了何谓「西线」,并布满各色的箭头。
  
  现在,我手上这本《美丽与哀愁》谈的也是一战历史,却完全颠覆我对战史的印象;它不是国际利益争夺之书,也不是战役将领英勇之书,皇帝、英雄、战役、武器、讲和,退为配角与背景,小兵、护士、保险员、家庭教师、探险家、飞行员、战俘,登上舞台最中央。主角群排成一列,面向读者,一起站在一百年前的战争原点,一起重新踏上征途,为一百年后的我们朗读当年的日记、书信,以及其中暗藏心底的最真实声音。
  
  作者像导演一样布置一切,每位主角以相同的速度往前走在共同的时间轴上,镜头不断在主角间跳动转换,停留时间长短不一。每位主角不是依序登场,也不会一次说完自己的故事。临死的阿兵哥,神父都来给他的眉毛涂了油,修女也跪在床沿了,但他不想死,他的魂飞出去,看见自己的躯壳躺在病床上。这时,作者的镜头跳开了。稍后几节,镜头再度对准阿兵哥,上演了振奋人心的大复活。镜头随即又跳开,是否回来,并不知道。又读了好一段,果然有续集,剧情却出乎意外转折。结局如何,请读者留心一九一六年的内容,便可见识作者奇绝的手法。
  
  各个主角往前走的路上,并非枯嗓唱着独角戏。作者是专业史家,加入巨量而绵密扎实的大环境历史资料,两相交织,织出有形、有骨、有血、有肉、有泪的战火浮生相。而单纯几个人喃喃自说着自己的故事,那种可能产生的琐碎、断裂、单调、轻薄,则完全避开了。
  
  我们会看见巴黎妓院生意鼎沸,士兵故意找染性病的妓女,贵妇高高兴兴把五只鸡养在气派的书房。还有,伦敦普通无闻的保险员因上战场杀敌,国王就站在面前帮他挂勋章,人生意外冲上辉煌的高点。我们也会闻到一个单一国家的士兵一天可以死两万七千人的战场必然飘出的恶臭,也闻到士兵大抽香菸,吞云吐雾,企图盖过。德军用了三十万只传书鸽,牠们比电话还便捷可靠。囚牢竟然比战场安全,战俘被善待,九成的人存活下来。红肉走下德国人的餐桌,只剩蔬菜。巴黎歌剧院坐无虚席,寡妇涌入,流洩她们的泪水……阅读愈到后来,愈能嚼出作者的匠心,以及书中的厚重与深味。
  
  百年前爆发的那场战争,所有国家和人民都为爱国而战,但所有国家都爱国,碰撞出来的却不是更多倍的爱国,而是相互残杀。除了为此荒谬发出叹息,在那场战乱中逝去的千万灵魂,他们的牺牲换得人类社会的成长,虽然只有一点点的成长,但成长路如此不易,我们,回望百年苍茫,仍心存敬重与感谢。

图书试读

致读者

着名的美国战地记者华斯本(StanleyWashburn)在一九一五年获邀为《泰晤士报大战历史》(TheTimesHistoryoftheWar)撰稿。尽管向他邀稿的不是别人,而是报业大亨诺斯克里夫子爵(LordNorthcliffe),他却还是断然拒绝:「我坦白告诉他,我不想在战争期间撰写任何以『历史』为名发表的文章。我说,在我看来,生活在战争期间的人绝不可能有足够的理解与适切的观点能够写出这样的东西。」

我在几个场合上因故想到了华斯本的话。我的职业是历史学者,但也尝试过战地记者的工作,在巴尔干半岛、阿富汗,还有最近一次在伊拉克。身为历史学家,我向来渴望能够置身于事件发生的现场。不过,我一旦抵达那些现场——例如喀布尔——就和许多身在同样状况中的人一样发现:身处于事件当中,不保证就能了解该项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免陷入纷杂、混乱又嘈闹的现实当中,位于地球另一端的编辑室很可能比你更清楚事情的发展——说来真够矛盾,就像史学家通常也比当事人更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一样。这时你才意识到,距离通常是促使我们能够达成理解的要素。不过,距离也有其代价:绝大部分的直接体验都不免随着距离而消失,但这恐怕是无可避免的现象。

这是一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不过,这本书谈的不是那场大战的事实——不谈其起因、过程、结局和后果——而是描写那场大战感觉起来的模样。在本书里,读者接触到的不是事件要素,而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事件与过程,而是感受、印象、体验与情绪。

我无意与多年来许多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杰出历史着作竞争,而是希望能够为那些着作提供一点补充,借由二十个人物真实的战时经验(中文版特别收录作者提供国际版本可选录的文学家卡夫卡与穆齐尔的战时日记,这些内容在英美译本中尚未收录。),呈现出战争的多元面向。这些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平民也有军人,分属十几种国籍,而且通常都远离家乡。尽管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都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及其后果来看待这起事件,恰如其分地将其视为一场悲剧,而身处于那场战争中的大多数人却是花了一段时间才体会到这一点,有些人更是终其一生都不曾这么认为。

用户评价

评分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过的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它以一种非常个人化、非线性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一战的复杂世界。我之前对一战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教科书上的事件节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些事件背后,活生生的个体命运。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在战争中的生活描绘。从前线的士兵,到后方的工厂女工,再到饱受战乱之苦的平民,每一个视角都展现了战争不同的侧面。我被一位战地记者的观察所吸引,他用敏锐的笔触记录了士兵们的眼神,那些眼神里混合着恐惧、疲惫、但偶尔也会闪烁出对亲人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并没有美化战争,而是如实地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在残酷中,人性的闪光点。书中的音乐和文学片段的穿插,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艺术是如何成为人们精神的慰藉,是如何承载他们的希望和绝望,这些都被作者巧妙地展现了出来。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历史并非冰冷的过去,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所构成,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灵魂。

评分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体验,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并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战争中每一个普通人的个体命运。我被书中那些从前线寄来的家书所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承载着战火中,人们最真实的情感——有对家人的思念,有对死亡的恐惧,更有对和平的期盼。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位士兵在信中,细致地描绘了他在战壕里看到的日出,以及他对家乡春天景象的怀念。这种在极端环境下,对美好事物依然保有的一丝温柔,让我深受触动。书中的一些女性视角也同样令人难忘。她们在后方的坚守、默默承受的压力,以及对前线亲人命运的牵挂,都让我看到了战争对家庭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她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最深刻的情感。她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伤,而是通过那些细节,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冰冷的数据,而是由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所组成,而这些故事,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评分

我必须说,《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复杂且深刻的。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书籍那样,提供一个清晰的事件线索,而是以一种更加碎片化、更加情感化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作者聚焦于战争中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来信、日记、回忆,构成了这本书的骨架。我被其中一位年轻护士的经历所深深打动。她在血腥的战场上,面对着无数的伤亡,却依然保持着职业的冷静和对生命的尊重。她的日记里,有对逝者的哀悼,有对伤者的安慰,也有对自己内心深处脆弱的袒露。这种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和脆弱并存的描绘,让我深受启发。书中的一些关于战争间隙的描写也尤为精彩,例如士兵们在短暂休息时,会互相讲笑话、分享食物,这些微小的互动,却能在残酷的战争中,给予彼此一丝温暖和力量。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她用一种平静的语调,讲述着最令人心碎的故事,这种反差,反而使得悲伤更加具有穿透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意义,并不在于记住那些宏大的事件,而在于理解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

评分

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给我带来的震撼。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仿佛我不是在阅读,而是在与那些遥远的灵魂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从无数零散的个人史料中,提炼出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我被那些书信和日记中的字迹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凝结了作者生命中最宝贵情感的载体。一位年轻女子的日记,记录了她在战争期间对未婚夫的深切思念,以及她在后方默默承担的压力。她的笔触从最初的少女情怀,逐渐染上了战争的忧虑和成熟,这种变化让我感同身受。书中的一些片段,描述了士兵们在战壕里分享的段子,那些在死亡边缘的黑色幽默,竟然能带来一丝温暖和力量。这让我思考,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也能找到释放压力、连接彼此的方式。我常常在阅读时,被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所打动,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着最真实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所组成的,而这些个体,才是构成宏大叙事最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真是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我一直对宏大的历史叙事感到有些疏离,总觉得那些冰冷的数字和事件离我太遥远,无法真正触动内心。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亲切和真实感,将我拉入了那个 turbulent 的时代。作者没有沉溺于战术分析或政治博弈,而是将焦点完全对准了那些身处战争漩涡中的普通人。我尤其被书中几位年轻士兵的经历深深打动,他们的来信、日记,那些琐碎却又承载着巨大情感的片段,勾勒出了战争最真实的模样。从对战争的初期憧憬,到目睹炼狱般的现实,再到最终的幻灭和疲惫,他们的情感变化是如此细腻,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对家人的思念。那些描写真挚友谊的段落,在战火纷飞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们如同黑暗中的微光,给予了人们生存下去的勇气。书中的女性形象也同样令人难忘,她们在后方的坚守、担忧、以及偶尔的短暂欢愉,展现了战争对每一个社会角落的影响。我发现自己反复阅读那些关于思念、关于爱、关于失去的描述,它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触及了人类最普世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仅仅是发生过的事情,更是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笑有泪,有希望有绝望,而这些,才是构成历史最根本的肌理。

评分

这本书,准确地说,《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带给我的感受是多层次的,并且充满了惊喜。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偏重历史考据的书,但读下来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文学作品,将历史事件融化在生动的人物故事中。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她没有选择宏大的国家层面,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普通士兵、妇女、甚至孩子,用他们最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来讲述战争。我尤其对书中几位年轻人的成长轨迹印象深刻。他们从最初的对战争的浪漫幻想,到亲历战场后的恐惧、迷茫,再到最后的麻木和对和平的深深渴望,他们的转变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有一次,我读到一个士兵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描述了在炮火间隙,他和战友们偷偷分享一块巧克力,以及那份来之不易的温暖和慰藉。这些微小的瞬间,却如同电影镜头般在我脑海中闪过,让我感受到了战争下人性的温度。书中的文字并非总是激昂的,有时甚至显得平淡,但正是这种平淡,反而让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悲伤和无奈更加触目惊心。它不是那种会让你热血沸腾的书,而是会让你默默流泪、久久回味的书。

评分

我必须承认,《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战争文学的看法。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充斥着硝烟和血腥的描绘,然而,它却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叙事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时,也能深入体验那些身处其中的个体命运。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是关于一位在战壕中度过无数个日夜的士兵的记录。他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泥泞、寒冷、恐惧,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他还在如此绝望的环境中,捕捉到了短暂的美丽——一次黎明时的日出,一群在战壕边觅食的野鸟,甚至是一封来自家人的信纸上淡淡的墨香。这些细节,如同穿透乌云的阳光,折射出人性的顽强和对生命最基本的眷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战地护士的视角,她们的勇敢、无奈和对伤者的关怀,让我看到了战争另一面的温柔与力量。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样一个充斥着死亡和毁灭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维系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情感的?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答案:通过爱,通过记忆,通过对未来某种模糊期盼的坚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人在极致困境中如何保持尊严和爱的书。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细细品味的书,尽管《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讲述的是一个沉重的主题,但它的阅读体验却意外地充满了层次感和情感的张力。作者选择的叙事角度非常巧妙,不是从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切入,将一战的进程融化在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中。我被书中几位女性的命运所深深吸引。她们在后方的坚守,对前线亲人的担忧,以及在有限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慰藉,都让我感同身受。有一段关于一位母亲收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的描写,作者并没有渲染过于悲伤的场景,而是通过她细微的动作和内心的独白,将那种难以承受的悲痛传达得淋漓尽致,让我泪流满面。书中对于战前和平年代的美好回忆与战争爆发后的巨大落差的对比,也显得尤为动人。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幸福,在战争的阴影下,变得如此珍贵。我发现自己会反复回味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希望的片段,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情感最深层的挖掘。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爱与希望也从未真正消失。

评分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深入的灵魂之旅。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同情心的笔触,带领我走进了一战时期普通人的生活。我一直觉得,战争的历史往往被宏大的战略和政治所掩盖,但这本书,却把焦点完全放在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身上。我被那些书信和日记中的字句所打动,它们承载着最真实的情感,无论是对家人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对和平的渴望。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个年轻士兵在给家人的信里,不经意地提到他在战壕里捡到的一朵小野花,以及他把它小心翼翼地藏起来,打算带回家给母亲。这种在绝望中寻找美的举动,让我心头一震。书中的一些片段,也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社会变迁,例如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变化,以及战后社会重塑的艰难。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她更侧重于展现人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的尊严、勇气和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历史并非仅仅是过去的事件,更是无数个体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构成了我们今天理解世界的基础。

评分

我必须承认,《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并且是那种深刻而持久的。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之前对战争的了解,大多是地图上的线条和日期上的数字,但这本书,则将那些冰冷的符号,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我被书中几位年轻士兵的经历所深深吸引。他们的来信、日记,那些简短却饱含深情的文字,让我看到了战争最真实的面貌——不仅仅是炮火和伤亡,更是内心深处的恐惧、孤独以及对家人的深深眷恋。我特别记得一位士兵在信中提到,他在炮火声中,偷偷地给仍在战乱中的妹妹写了一首小诗,虽然诗句稚嫩,却充满了对妹妹的爱和保护的愿望。这种在生死一线间的温情,让我无法不为之动容。书中的一些女性视角也同样精彩,她们在后方的坚守、担忧、以及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找片刻的慰藉,展现了战争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她没有直接去煽情,而是通过那些朴实无华的细节,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温度,就藏在这些平凡人的故事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