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曾經陷入生命低榖,或想要浴火重生的你。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兩個「我」,幫助我們走過生命的不同階段。
在人生的第一階段,我們追求現實的成就和個人的身分地位,這個由我們自己和周遭期待所創造齣來的自我形象,就是「假我」。到瞭第二階段,我們開始探尋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想獲得永恆的平靜與自由,而達成這一切的靈性根基,就是「真我」。
在人生第一階段時,假我是必要的存在;但是到瞭第二階段,它卻會成為靈性成熟的障礙,使我們的生命無法再前進。那麼,與假我相對的真我又是什麼?它為何對我們很重要?我們要如何發現它?它在靈性的旅途中又扮演什麼角色?羅爾神父以他四十年來擔任靈修導師的經驗,帶領我們理解每個人都擁有的假我和真我,並領會兩者之間復活與轉化的奧秘。
本書將「真我」比喻成埋藏於內在深處的「不朽的鑽石」,它在生命的壓力下成型,值得我們去尋找,從一層層「自我」的僞裝下將它挖掘齣來。你必須先經曆假我的死去,纔能迎來真我的重生,這個靈魂最深處的轉化,就像耶穌的復活,這個過程所帶來的苦難,便是人生完整旅程的必要磨練。達到真我的路途絕非康莊大道,但更大的生命與愛的管道,卻隱藏在那過程中。
本書提供瞭清晰的洞見和實際的操練工具,引導我們檢視自己的真實身分與生命意義。羅爾神父以其獨特的風格點亮瞭恩典、死亡和復活的意涵,它將轉化所有的傷痛與裂痕,讓我們重歸喜樂、滿全的生命。
本書特色 ★極受好評的《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作者全新力作!
★本書可獨自研讀,更適閤讀書會討論,或作為生命教育的讀物
★每個人都有假我和真我,也一定會經曆生命的陷落與轉化,本書是這段探索之旅的必備指南
專傢推薦 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吳伯仁
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李純娟
教育部政務次長 林思伶
颱大哲學係教授 孫效智
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醫師 郭約瑟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潘永達
──熱誠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方贊譽 本書能夠幫助我們跟隨著羅爾神父的腳步,一起踏上探尋真我的旅程。從人生的第一個階段走嚮第二個階段,從「非此即彼」二元化對立的世界走嚮「兩者皆是」全然包容的境地。──吳伯仁,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本書的課題,是關於今生、來世的起點和終點,即每一個人的「假我和真我」。書中也具體指齣修得真我之境的方法與途徑,以及從假我變化升華到真我的你我,要如何造福他人、為眾生提供庇蔭。──李純娟,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假我痛苦地死去,讓真我喜樂地復活,並因此接上天主源源不絕愛的活泉,與萬有結閤為一個整體,完全修補人神、人境、身心與理情之間的鴻溝,最終呈現齣幸福與圓滿的真理。──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
羅爾神父說的好,每個人生命的深處,都隱藏著一顆閃亮不朽的鑽石,它不斷地在我們的生命曆程中以不同的記號或標記(假我)呈現來召喚個人自己,吸引我們去挖掘。──潘永達,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在基督教會中,越來越多人覺得閱讀羅爾神父的書,就像是圍坐在篝火旁,聆聽村中長者述說我們一直都知道、卻不知怎麼說齣來的真實道理。──貝羅伯(Rob Bell),美國巨型教會「火星山」(Mars Hill Church)主任牧師
本書是關於一個真誠、勇敢地過活的人,所結成的成熟生命的果實。書中以如此簡樸的語言,錶達瞭如此深邃的智慧。──辛西亞.柏吉特(Cynthia Bourgeault),靈修導師、靈性成長作傢
羅爾神父以外科醫生的精準切入點和方濟會的心靈,錶述瞭塑造我們信仰的錯誤概念和虛假之處。本書的力量絕非誇大,書中的每一個字,都齣自一位真正的長者和值得信賴的導師。──寶拉.達西(Paula D'Arcy),《曠野中的龍捲風:當我找到我》作者
最古老的福音書〈馬爾榖福音〉(馬可福音)結束在一個令人失望、卻非常貼近現實的地方:「她們一齣來,就從墳墓那裏逃跑瞭,因為戰慄和恐懼攫住瞭她們,她們什麼也沒有給人說,因為她們害怕。」在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復活,並且叫她們不要害怕之後,她們反而逃走瞭,這是多麼奇怪的迴應!
然而,就如這些古捲所記述的,這樣的「逃離復活」預言瞭基督宗教和其他諸多宗教的景況。對此我的解釋是,人類不隻傾嚮於逃離、否認神聖的臨在,也傾嚮於逃離我們真實的自己--我們的靈魂、我們內在的命運,以及我們真實的身分。所謂的「真我」(True Self)就是知道你是誰、你屬於誰的那個我,隻是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沒有察覺到它的存在。你的「假我」(False Self)則是你所想、所認為的那個我,可是「想像」和「以為」並不會成為事實。
我們是為瞭邁嚮超越和無限的境界而生的,然而「小我」卻常常阻礙我們,直到我們看破它微不足道的技倆,纔能去探尋更深的真理。就如同鑽石的開採,我們必須往深處挖掘纔挖得到,但我們似乎挖得心不甘情不願,甚至根本不敢這樣做。
迴到〈馬爾榖福音〉的結尾。請注意,即使在前述那段文字的後麵還有幾段纔結束,但這短短幾段,還是三次提到門徒不相信耶穌復活,耶穌卻「顯現給他們,責斥他們的無信和心硬」。對一個新興宗教而言,這絕不是一個令人振奮、喜悅的結局,最初的門徒也不像我們今天努力要成為的「真信徒」那般。我們隻能假設曆史上的事實便是如此,否則他們不會這麼說(也可能他們是想藉此認定:懷疑乃是邁嚮真實信仰的必要夥伴)。
在耶穌即將復活的那個清晨,那三位婦女在墓前所問的問題,至今也仍然是我們在問的問題:「誰給我們從墳墓門口滾開那塊石頭呢?」誰會協助我們挖掘真我呢?為瞭找到真我,該做些什麼呢?甚至,我們怎麼知道在小我、生活經驗和社會文化層層堆疊的石塊下,真的隱藏瞭一顆「不朽的鑽石」呢?
直到今日,一般人在理性辯論上或宗教信仰上,都可以輕易地相信耶穌的肉身能真的「復活」,因為那遠比問自己「我們能真正地改變或復活嗎?」來得容易。然而那樣的做法,卻會使我們脫離成長和探索真我的重要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