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主教傳教史 1841-1894

香港天主教傳教史 1841-189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曆史
  • 天主教
  • 傳教士
  • 19世紀
  • 宗教史
  • 社會文化史
  • 殖民地曆史
  • 香港天主教
  • 傳教活動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香港天主教教會是少數從香港開埠伊始便一直存在至今的機構之一,與香港同步成長,貢獻良多。早於一八四一年,羅馬天主教會已於香港設立傳教區。香港天主教教會及各修會為當時的香港貧病老弱者提供大量的慈善福利服務,大大減輕瞭剛成立的殖民政府在社會福利上的沉重負擔。

  時至今日,除宗教服務外,教會在香港的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方麵仍然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盡心竭力地為香港市民提供多元化及專業的服務。

  曆史研究方麵,與其他宗教相比,有關早期天主教教會全麵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究其原因,與其封閉性及研究難度不無關係。天主教教會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宗教團體,對復雜的內部組織架構、相關人物、修會及傳教團體之間的錯綜關係,非內部人士難以明瞭;加上早期有關教會及各修會的原始檔案,多以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或葡萄牙文記錄,大大增加瞭研究的難度。本書作者夏其龍神父,多年從事天主教傳教史的研究工作,非但對教會內部運作熟悉瞭解,加上熟諳多種歐洲語言,對掌握、驗證及分析有關原始檔案大有幫助,研究的可信性亦大為提高。

  書中大部分內容依據香港教區檔案處、羅馬教廷傳信部,以及歐洲多個修會所提供的大量文獻寫成,資料翔實,言必有據。而作為一位客觀及持平的曆史學者,夏神父對於教會成立初期的權力鬥爭、教會與政府間之角力、傳教團體間的齟齬、華籍及外籍神職人員間的矛盾等人性化的一麵亦如實述之,絕無迴避,把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發展曆程全麵地展現於讀者眼前,對本地早期社會、宗教、教育,以至慈善福利方麵的研究來說,絕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著作。
探尋香港開埠初期的社會脈動:一瞥維多利亞城外的風雲變幻 書名:《香江浮沉錄:1841-1894 維多利亞城初拓史》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入一位假想的、研究早期香港曆史的學者姓名]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入一傢曆史學術齣版社名稱] ---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香港開埠之初至甲午戰爭爆發前夕(1841年至1894年)的半個世紀間,維多利亞城(今香港島中環至西環一帶)的社會結構、經濟轉型、殖民治理模式的初探,以及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本地原住民社群與新來移民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 本書並非對單一機構或信仰體係的考察,而是力圖描摹一幅由海關、土地契約、早期司法體係、貿易網絡、以及多元族群交織而成的香港島早期社會全景圖。我們旨在解析,在一個被驟然納入大英帝國版圖的東方海域前哨站,權力如何被建構、財富如何被重新分配,以及普通民眾(無論中西)如何在動蕩不安的年代中謀求生存與發展。 第一部分:海角易主與初期治理的基石(1841-1855) 開埠之初,香港麵臨的首要挑戰是“立城”與“立製”。本書詳述瞭初期駐港英方官員如何應對氣候、瘟疫以及原居於島上的客傢、疍民等社群的治理難題。 土地的重塑與丈量: 殖民政府通過一係列的“收歸官有”政策,迅速確立瞭對土地的最高控製權。我們細緻考察瞭早期的土地批給(Location Tickets)製度,以及這種製度如何為後來的城市規劃和精英階層的形成奠定瞭經濟基礎。書中特彆分析瞭早期丈量工作如何將傳統的鄉村聚落與新興的商業區(如皇後大道中)進行物理上的切割,反映齣權力運作的無形邊界。 行政架構的雛形與矛盾: 本章探討瞭由船長(Captain Superintendent)過渡到早期總督體製的權力演變。早期殖民地的行政權力高度集中,司法審判權和土地批給權成為核心工具。麵對早期船長威妥瑪(Major-General Sir Henry Pottinger)的強硬手段,本書著重分析瞭早期英籍商人階層(如渣甸洋行)如何利用其經濟影響力,逐漸介入地方行政決策,形成瞭一種“商官共治”的早期權力生態。 原住民社群的遷移與適應: 早期香港島上的居民並非一片空白。本書通過對文墟(Wen Place)及其他早期村落檔案的挖掘,探討瞭原居民在麵對英國殖民乾預時所采取的策略,包括抵抗、遷徙,以及在新的經濟秩序下對傳統生計(如漁業、鹽業)的調整。他們如何在官方的“秩序”敘事之外,維持著自身的社會網絡。 第二部分:商業浪潮下的社會階層固化與城市擴張(1856-1875) 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和第二次轉口貿易高峰的到來,維多利亞城進入瞭快速的城市化階段。本書將重點放在經濟發展對社會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 錢莊、行棧與華人精英的崛起: 太平天國動亂導緻大量資金和人纔湧入香港,催生瞭一批具有強大財力和政治敏感度的買辦階層和華人士紳。本書分析瞭早期華人富商(如寶源堂的代錶人物)如何通過參與地方慈善機構、擔任公證人,以及嚮殖民政府提供貸款等方式,成功地在殖民體製內獲得瞭“被認可的”話語權,但這種權力始終受製於總督的最終裁決。 勞動力市場與基建工程: 隨著山頂纜車計劃、水務工程和大規模填海工程的啓動,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激增。本書詳細描繪瞭早期建築工地上來自珠三角及更遠地區的苦力(Coolie)的生存狀態,他們如何在嚴苛的閤同製度和有限的法律保護下,支撐起瞭這座現代化城市的物理骨架。我們考察瞭早期對苦力貿易(Coolie Trade)的管理與亂象,盡管本書不涉及宗教傳教活動,但可側麵反映當時殖民政府對勞工的道德與經濟考量。 公共衛生與社會隔離: 城市密度增加帶來瞭新的衛生危機。本書對比瞭英人居住的上環高地與華人稠密的下環地區的公共設施差異,揭示瞭種族身份在早期城市規劃和資源分配中的決定性作用。對霍亂、鼠疫等傳染病的應對,往往暴露瞭殖民地治理的階級和種族傾嚮。 第三部分:新界議題的浮現與殖民地治理的成熟(1876-1894) 在維多利亞城穩固發展的同時,殖民地視野開始投嚮九龍和新界。本書的最後部分關注治理模式的精細化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對香港的影響。 九龍的“租界”與邊界爭議: 九龍半島的開發,特彆是尖沙咀的興起,引發瞭與清廷在邊界管理上的摩擦。本書考察瞭早期對九龍城寨的特殊治理嘗試——即一種“法外之地”的存在,以及英國如何利用這種模糊地帶服務於其轉口貿易和情報收集的需要。 法律製度的本土化嘗試: 隨著本地人口的增長,殖民政府開始逐步推行“普通法”(Common Law)體係。本書分析瞭早期對華人案件(如婚姻、繼承糾紛)的處理,殖民地法庭如何努力平衡英國法律的普適性和尊重本地習俗的需要,從而確保華人社會對殖民司法體係的基本信任。 經濟結構的多元化與全球貿易的聯係: 這一時期,香港不再僅僅是一個鴉片和白銀的中轉站。新興的航運、保險和電報業務使香港成為連接遠東與西方的關鍵節點。本書分析瞭香港如何利用其地理位置,深度嵌入全球資本主義體係,並為未來的進一步擴張(如租藉新界)奠定瞭堅實的經濟基礎。 總結: 《香江浮沉錄:1841-1894 維多利亞城初拓史》旨在提供一個去中心化的、多維度的視角,審視香港開埠初期在政治、經濟和人口結構上的“野蠻生長”。它描繪的是一個在殖民鐵腕、商業逐利、以及本土韌性之間不斷拉扯、自我塑形的早期港口城市,為理解香港的現代性起源提供瞭一份堅實的社會史學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其龍


  天主教司鐸。現任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主任,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曾攻讀哲學、神學、傳媒及曆史。研究興趣包括教會史、文明史、拉丁語,也涉獵客傢、墓地、燈塔等研究。

譯者簡介

蔡迪雲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榮譽學士、香港大學法律專業證書(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及法學碩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中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圖書目錄

004 序言 I
013 序言 II
018 詞匯錶

027 第一章 早期在中國傳教的嘗試:從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
051 第二章 新嘗試的時候:十九世紀中期
073 第三章 活在總務處的陰影之下
145 第四章 發展本地教會
187 第五章 前綫傳教士
241 第六章 牧民與傳揚福音工作
281 第七章 服務社會
323 第八章 挑戰政府
357 第九章 落地生根
385 總結 

附錄
395 I 曆史檔案
408 II 曆史圖片及地圖
422 III 教會刊物
429 IV 列錶及名單
458 參考資料
474 索引
484 跋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序言I(節錄)

對香港天主教教會的歴史作全麵分析的文獻一直欠奉,本書正好填補這空隙。

香港天主教教會創辦於一八四二年,是少數從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開始便一直存在至今的機構之一。其成立的背景非常特殊:它的成立,是為瞭作為羅馬教廷把其在中國傳教區的總務處和財務處從澳門遷移齣來的一個掩護,雖然這項計劃很成功,但是當中卻付齣瞭代價。基於當時的特殊情況,香港天主教教會的領導人必須同時擔任教廷傳信部駐亞洲總務長(負責管理中國傳教區的財務事宜)和宗座監牧(負責傳教,即在香港從事牧民和傳教工作)兩項職務。這個安排開始初期,便已齣現財務事宜與傅教工作之間的矛盾,以及到底以中國內地還是香港為工作重心等內部問題。在成立之後的最初二十年,香港天主教教會實際上是以處理財務事宜為其首要工作,直至一八七四年,羅馬教廷把香港天主教教會升格為一個宗座代牧區(Apostolic Vicariate),並委任高主教(Giovanni Timoleone Raimodni, 1827-1894)為香港首位宗座代牧主教之後,內部矛盾的問題纔得以結束,香港天主教教會纔可以全身投入傳教工作,以及為本地中國籍和外籍人士提供教育及慈善福利服務,並在香港社會上擔當更積極、更明確的角色,紮根香港。

像在一幅大帆布上繪畫油畫一樣,有大筆畫的地方,亦有細緻描繪之處。本書作者對香港天主教教會的敍述分成多個層次,在概括地探討歴史趨勢的同 時,亦詳細分析瞭當中一些國體和個彆人士的活動和行為。透過這種錶述方式, 作者把客觀的歴史和人物的相互作用生動地呈現在親者眼前。

在追溯香港天主教教會的歴史根源方麵分析,作者以天主教教會的工作擴張至中國內地,並在當地建立教會,以及英國和法國在亞洲的帝國主義活動作為背景,探討瞭歐洲近幾個世紀以來的權力政治。以澳門為據點的葡萄牙,於十六世紀在東方稱節,並擁有在中國的護教權,羅馬教廷一直對葡萄牙的這種霸道和囂張存在不滿,而當葡萄牙於十九世紀袞落至榖底時,羅馬教廷與葡萄牙之間的鬥爭更進一歩加劇。到瞭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羅馬教廷在沒有得到葡萄牙完全同意的情況下,在中國建立瞭新的傳教組織,並對葡萄牙乾涉其設於澳門的傳信部總務處甚錶不滿。

用戶評價

评分

**評價五:** 閱讀《香港天主教傳教史 1841-1894》的過程,就像在曆史的長河中進行一次精神的探索。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揭示瞭天主教傳教士們在香港開埠初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則為我描繪瞭一幅生動而深刻的畫麵。作者通過對大量一手資料的梳理和分析,生動地再現瞭傳教士們在那個陌生而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如何憑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建立起他們的信仰網絡。書中對傳教士們在教育、醫療、慈善等領域的貢獻的詳細描述,讓我看到瞭信仰的力量如何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轉化為對社會的實際關懷。那些文字,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感受到瞭跨越時空的愛與奉獻。這本書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根源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那些在曆史舞颱上默默奉獻的靈魂,充滿瞭敬意。

评分

**評價四:** 作為一名對宗教曆史略有涉獵的讀者,我發現《香港天主教傳教史 1841-1894》是一部極具價值的研究著作。它不僅僅記錄瞭天主教在香港的傳播過程,更深入地剖析瞭傳教士群體在麵對不同社會環境、政治格局時的策略調整與思想演變。書中對傳教士們所經曆的從早期艱難開拓到後期逐漸融入主流社會的過程,進行瞭細緻的時間綫梳理和案例分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傳教士們如何與當時的政府、本地精英階層建立聯係,以及如何在復雜的殖民政治中尋求自身發展的空間等內容,感到非常著迷。這些內容展示瞭信仰的實踐者們,如何在現實的土壤中,靈活而堅定地播撒信仰的種子。書中的學術性和可讀性兼具,既有紮實的史料支撐,又不乏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使得閱讀過程既充實又愉悅。它讓我對宗教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評價三:** 《香港天主教傳教史 1841-1894》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來理解香港的城市發展脈絡。我一直對香港的殖民時期曆史很感興趣,但大多數書籍都集中在政治、經濟層麵。這本書則聚焦於傳教士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是一種相當新穎的切入點。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將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傳教士群體置於曆史的宏大背景下,細緻地梳理瞭他們的活動範圍、傳教策略以及對香港社會文化産生的長遠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傳教士們如何介入當時的社會問題,例如貧睏救濟、婦女兒童福利,甚至是參與教育體係的建立等內容感到震撼。這些細節讓我看到,宗教信仰不僅僅是精神層麵的追求,更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社會行動,對一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産生實質性的推動作用。書中的許多篇幅,都在講述那些在默默奉獻中塑造香港社會的點點滴滴,它們雖不喧賓奪主,卻構成瞭這座城市獨特氣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评分

**評價二:** 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香港開埠初期那段鮮為人知的曆史側影。1841至1894年,這半個多世紀,香港經曆瞭從一個小漁村到重要港口的蛻變,而天主教傳教士們,正是在這股時代洪流中,留下瞭他們深刻的印記。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同時,並沒有讓曆史變得枯燥。相反,通過對傳教士個人故事的挖掘,以及他們與殖民者、原住民、商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的描繪,使得整個敘事充滿張力。書中關於不同教派傳教士之間的閤作與競爭,以及他們如何適應和影響香港的社會結構,都為我打開瞭新的認知維度。我曾對殖民曆史中的宗教角色抱有一些刻闆印象,但這本書通過詳實的案例,展現瞭傳教士們在教育、醫療、慈善等領域的貢獻,也促使我反思曆史的復雜性。那些文字,字裏行間流淌著時代的印記,也傳遞著超越國界的精神力量。它不僅僅是一部宗教史,更是一部關於人文關懷、文化交融的生動寫照。

评分

**評價一:** 翻開《香港天主教傳教史 1841-1894》,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雖然我並非曆史學專業人士,但被這本書引人入勝的敘述深深吸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將傳教士們的心路曆程、所麵臨的挑戰與堅守,以及與當時香港社會各階層的互動,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早期傳教士如何剋服語言障礙、文化隔閡,以及在物質匱乏、環境艱苦的條件下,如何建立教堂、學校、醫院等一係列感人事跡印象深刻。書中對那些默默無聞的傳教士們的刻畫,讓我看到瞭信仰的力量,也看到瞭人性中最純粹的光輝。它讓我重新思考瞭“傳教”這兩個字在曆史進程中的多重含義,不僅僅是宗教的傳播,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一種文明的碰撞。那種在異域土地上,憑藉信念與愛,搭建起信仰橋梁的勇氣,著實令人動容。即使不瞭解具體教義,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奉獻精神。書中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傳教士們寫給傢人的信件摘錄,還是當時香港社會的風貌描繪,都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曆史圖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