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主教传教史 1841-1894

香港天主教传教史 1841-189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天主教
  • 传教士
  • 19世纪
  • 宗教史
  • 社会文化史
  • 殖民地历史
  • 香港天主教
  • 传教活动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天主教教会是少数从香港开埠伊始便一直存在至今的机构之一,与香港同步成长,贡献良多。早于一八四一年,罗马天主教会已于香港设立传教区。香港天主教教会及各修会为当时的香港贫病老弱者提供大量的慈善福利服务,大大减轻了刚成立的殖民政府在社会福利上的沉重负担。

  时至今日,除宗教服务外,教会在香港的医疗、教育及社会福利方面仍然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尽心竭力地为香港市民提供多元化及专业的服务。

  历史研究方面,与其他宗教相比,有关早期天主教教会全面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与其封闭性及研究难度不无关系。天主教教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团体,对复杂的内部组织架构、相关人物、修会及传教团体之间的错综关系,非内部人士难以明了;加上早期有关教会及各修会的原始档案,多以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或葡萄牙文记录,大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本书作者夏其龙神父,多年从事天主教传教史的研究工作,非但对教会内部运作熟悉了解,加上熟谙多种欧洲语言,对掌握、验证及分析有关原始档案大有帮助,研究的可信性亦大为提高。

  书中大部分内容依据香港教区档案处、罗马教廷传信部,以及欧洲多个修会所提供的大量文献写成,资料翔实,言必有据。而作为一位客观及持平的历史学者,夏神父对于教会成立初期的权力斗争、教会与政府间之角力、传教团体间的龃龉、华籍及外籍神职人员间的矛盾等人性化的一面亦如实述之,绝无回避,把香港天主教教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地展现于读者眼前,对本地早期社会、宗教、教育,以至慈善福利方面的研究来说,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着作。
探寻香港开埠初期的社会脉动:一瞥维多利亚城外的风云变幻 书名:《香江浮沉录:1841-1894 维多利亚城初拓史》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位假想的、研究早期香港历史的学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家历史学术出版社名称] ---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香港开埠之初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1841年至1894年)的半个世纪间,维多利亚城(今香港岛中环至西环一带)的社会结构、经济转型、殖民治理模式的初探,以及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本地原住民社群与新来移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本书并非对单一机构或信仰体系的考察,而是力图描摹一幅由海关、土地契约、早期司法体系、贸易网络、以及多元族群交织而成的香港岛早期社会全景图。我们旨在解析,在一个被骤然纳入大英帝国版图的东方海域前哨站,权力如何被建构、财富如何被重新分配,以及普通民众(无论中西)如何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第一部分:海角易主与初期治理的基石(1841-1855) 开埠之初,香港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立城”与“立制”。本书详述了初期驻港英方官员如何应对气候、瘟疫以及原居于岛上的客家、疍民等社群的治理难题。 土地的重塑与丈量: 殖民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收归官有”政策,迅速确立了对土地的最高控制权。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的土地批给(Location Tickets)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如何为后来的城市规划和精英阶层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书中特别分析了早期丈量工作如何将传统的乡村聚落与新兴的商业区(如皇后大道中)进行物理上的切割,反映出权力运作的无形边界。 行政架构的雏形与矛盾: 本章探讨了由船长(Captain Superintendent)过渡到早期总督体制的权力演变。早期殖民地的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司法审判权和土地批给权成为核心工具。面对早期船长威妥玛(Major-General Sir Henry Pottinger)的强硬手段,本书着重分析了早期英籍商人阶层(如渣甸洋行)如何利用其经济影响力,逐渐介入地方行政决策,形成了一种“商官共治”的早期权力生态。 原住民社群的迁移与适应: 早期香港岛上的居民并非一片空白。本书通过对文墟(Wen Place)及其他早期村落档案的挖掘,探讨了原居民在面对英国殖民干预时所采取的策略,包括抵抗、迁徙,以及在新的经济秩序下对传统生计(如渔业、盐业)的调整。他们如何在官方的“秩序”叙事之外,维持着自身的社会网络。 第二部分:商业浪潮下的社会阶层固化与城市扩张(1856-1875) 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和第二次转口贸易高峰的到来,维多利亚城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阶段。本书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钱庄、行栈与华人精英的崛起: 太平天国动乱导致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入香港,催生了一批具有强大财力和政治敏感度的买办阶层和华人士绅。本书分析了早期华人富商(如宝源堂的代表人物)如何通过参与地方慈善机构、担任公证人,以及向殖民政府提供贷款等方式,成功地在殖民体制内获得了“被认可的”话语权,但这种权力始终受制于总督的最终裁决。 劳动力市场与基建工程: 随着山顶缆车计划、水务工程和大规模填海工程的启动,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激增。本书详细描绘了早期建筑工地上来自珠三角及更远地区的苦力(Coolie)的生存状态,他们如何在严苛的合同制度和有限的法律保护下,支撑起了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物理骨架。我们考察了早期对苦力贸易(Coolie Trade)的管理与乱象,尽管本书不涉及宗教传教活动,但可侧面反映当时殖民政府对劳工的道德与经济考量。 公共卫生与社会隔离: 城市密度增加带来了新的卫生危机。本书对比了英人居住的上环高地与华人稠密的下环地区的公共设施差异,揭示了种族身份在早期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对霍乱、鼠疫等传染病的应对,往往暴露了殖民地治理的阶级和种族倾向。 第三部分:新界议题的浮现与殖民地治理的成熟(1876-1894) 在维多利亚城稳固发展的同时,殖民地视野开始投向九龙和新界。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治理模式的精细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香港的影响。 九龙的“租界”与边界争议: 九龙半岛的开发,特别是尖沙咀的兴起,引发了与清廷在边界管理上的摩擦。本书考察了早期对九龙城寨的特殊治理尝试——即一种“法外之地”的存在,以及英国如何利用这种模糊地带服务于其转口贸易和情报收集的需要。 法律制度的本土化尝试: 随着本地人口的增长,殖民政府开始逐步推行“普通法”(Common Law)体系。本书分析了早期对华人案件(如婚姻、继承纠纷)的处理,殖民地法庭如何努力平衡英国法律的普适性和尊重本地习俗的需要,从而确保华人社会对殖民司法体系的基本信任。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全球贸易的联系: 这一时期,香港不再仅仅是一个鸦片和白银的中转站。新兴的航运、保险和电报业务使香港成为连接远东与西方的关键节点。本书分析了香港如何利用其地理位置,深度嵌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并为未来的进一步扩张(如租借新界)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总结: 《香江浮沉录:1841-1894 维多利亚城初拓史》旨在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多维度的视角,审视香港开埠初期在政治、经济和人口结构上的“野蛮生长”。它描绘的是一个在殖民铁腕、商业逐利、以及本土韧性之间不断拉扯、自我塑形的早期港口城市,为理解香港的现代性起源提供了一份坚实的社会史学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夏其龙


  天主教司铎。现任香港天主教教区档案主任,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曾攻读哲学、神学、传媒及历史。研究兴趣包括教会史、文明史、拉丁语,也涉猎客家、墓地、灯塔等研究。

译者简介

蔡迪云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荣誉学士、香港大学法律专业证书(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及法学硕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图书目录

004 序言 I
013 序言 II
018 词汇表

027 第一章 早期在中国传教的尝试:从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
051 第二章 新尝试的时候:十九世纪中期
073 第三章 活在总务处的阴影之下
145 第四章 发展本地教会
187 第五章 前线传教士
241 第六章 牧民与传扬福音工作
281 第七章 服务社会
323 第八章 挑战政府
357 第九章 落地生根
385 总结 

附录
395 I 历史档案
408 II 历史图片及地图
422 III 教会刊物
429 IV 列表及名单
458 参考资料
474 索引
484 跋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序言I(节录)

对香港天主教教会的歴史作全面分析的文献一直欠奉,本书正好填补这空隙。

香港天主教教会创办于一八四二年,是少数从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开始便一直存在至今的机构之一。其成立的背景非常特殊:它的成立,是为了作为罗马教廷把其在中国传教区的总务处和财务处从澳门迁移出来的一个掩护,虽然这项计划很成功,但是当中却付出了代价。基于当时的特殊情况,香港天主教教会的领导人必须同时担任教廷传信部驻亚洲总务长(负责管理中国传教区的财务事宜)和宗座监牧(负责传教,即在香港从事牧民和传教工作)两项职务。这个安排开始初期,便已出现财务事宜与傅教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到底以中国内地还是香港为工作重心等内部问题。在成立之后的最初二十年,香港天主教教会实际上是以处理财务事宜为其首要工作,直至一八七四年,罗马教廷把香港天主教教会升格为一个宗座代牧区(Apostolic Vicariate),并委任高主教(Giovanni Timoleone Raimodni, 1827-1894)为香港首位宗座代牧主教之后,内部矛盾的问题才得以结束,香港天主教教会才可以全身投入传教工作,以及为本地中国籍和外籍人士提供教育及慈善福利服务,并在香港社会上担当更积极、更明确的角色,扎根香港。

像在一幅大帆布上绘画油画一样,有大笔画的地方,亦有细致描绘之处。本书作者对香港天主教教会的敍述分成多个层次,在概括地探讨歴史趋势的同 时,亦详细分析了当中一些国体和个别人士的活动和行为。透过这种表述方式, 作者把客观的歴史和人物的相互作用生动地呈现在亲者眼前。

在追溯香港天主教教会的歴史根源方面分析,作者以天主教教会的工作扩张至中国内地,并在当地建立教会,以及英国和法国在亚洲的帝国主义活动作为背景,探讨了欧洲近几个世纪以来的权力政治。以澳门为据点的葡萄牙,于十六世纪在东方称节,并拥有在中国的护教权,罗马教廷一直对葡萄牙的这种霸道和嚣张存在不满,而当葡萄牙于十九世纪衮落至谷底时,罗马教廷与葡萄牙之间的斗争更进一歩加剧。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罗马教廷在没有得到葡萄牙完全同意的情况下,在中国建立了新的传教组织,并对葡萄牙干涉其设于澳门的传信部总务处甚表不满。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作为一名对宗教历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发现《香港天主教传教史 1841-1894》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研究著作。它不仅仅记录了天主教在香港的传播过程,更深入地剖析了传教士群体在面对不同社会环境、政治格局时的策略调整与思想演变。书中对传教士们所经历的从早期艰难开拓到后期逐渐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时间线梳理和案例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教士们如何与当时的政府、本地精英阶层建立联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殖民政治中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等内容,感到非常着迷。这些内容展示了信仰的实践者们,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灵活而坚定地播撒信仰的种子。书中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具,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不乏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使得阅读过程既充实又愉悦。它让我对宗教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评价三:** 《香港天主教传教史 1841-1894》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香港的城市发展脉络。我一直对香港的殖民时期历史很感兴趣,但大多数书籍都集中在政治、经济层面。这本书则聚焦于传教士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是一种相当新颖的切入点。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传教士群体置于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细致地梳理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传教策略以及对香港社会文化产生的长远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教士们如何介入当时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困救济、妇女儿童福利,甚至是参与教育体系的建立等内容感到震撼。这些细节让我看到,宗教信仰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行动,对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书中的许多篇幅,都在讲述那些在默默奉献中塑造香港社会的点点滴滴,它们虽不喧宾夺主,却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评价一:** 翻开《香港天主教传教史 1841-1894》,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虽然我并非历史学专业人士,但被这本书引人入胜的叙述深深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将传教士们的心路历程、所面临的挑战与坚守,以及与当时香港社会各阶层的互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传教士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以及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建立教堂、学校、医院等一系列感人事迹印象深刻。书中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传教士们的刻画,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性中最纯粹的光辉。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传教”这两个字在历史进程中的多重含义,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种文明的碰撞。那种在异域土地上,凭借信念与爱,搭建起信仰桥梁的勇气,着实令人动容。即使不了解具体教义,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奉献精神。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传教士们写给家人的信件摘录,还是当时香港社会的风貌描绘,都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历史图景。

评分

**评价五:** 阅读《香港天主教传教史 1841-1894》的过程,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一次精神的探索。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天主教传教士们在香港开埠初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描绘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画面。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梳理和分析,生动地再现了传教士们在那个陌生而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建立起他们的信仰网络。书中对传教士们在教育、医疗、慈善等领域的贡献的详细描述,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如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转化为对社会的实际关怀。那些文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爱与奉献。这本书让我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默默奉献的灵魂,充满了敬意。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香港开埠初期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侧影。1841至1894年,这半个多世纪,香港经历了从一个小渔村到重要港口的蜕变,而天主教传教士们,正是在这股时代洪流中,留下了他们深刻的印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同时,并没有让历史变得枯燥。相反,通过对传教士个人故事的挖掘,以及他们与殖民者、原住民、商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描绘,使得整个叙事充满张力。书中关于不同教派传教士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他们如何适应和影响香港的社会结构,都为我打开了新的认知维度。我曾对殖民历史中的宗教角色抱有一些刻板印象,但这本书通过详实的案例,展现了传教士们在教育、医疗、慈善等领域的贡献,也促使我反思历史的复杂性。那些文字,字里行间流淌着时代的印记,也传递着超越国界的精神力量。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史,更是一部关于人文关怀、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