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馬雲對我創業的決定影響最大 2009年底我從央視(中國中央電視颱簡稱)辭職後,走上瞭與馬雲一樣的創業徵途。在決定離開央視前的那年9月,我參加瞭阿裏巴巴的網商大會,跟馬雲在西湖邊的凱悅大飯店吃飯時,我告訴他,我要離開央視創業瞭。他說:「啊,你搞大瞭!」我說:「你做瞭一個淘寶網站,是淘物質的東西,我要做一個網站淘大腦裏的經驗和智慧,你看我這個東西還沒有物流,一點也不麻煩。」他沒有過多評論,隻是說他正在部署雲端運算的事情,說下一個五年一定是雲端運算的時代。我寫這本書時,離那個時間點已近五年瞭,雲端運算已經成為今天最熱的詞。現在看來當時他腦子裏想的東西與我腦子裏想的東西,相差十萬八韆裏,他說的我根本聽不懂,我說的完全跟他不在一個層麵上。其實媒體人很多時候真的聽不懂那些業界人士的話,他們往往從最淺層的角度進行大眾化的闡釋。
但是,馬雲的創業的確給瞭我最直接的啓發和激勵。我是文科齣身,根本與技術無緣。當時在網路成功的王誌東、張朝陽、丁磊、馬化騰、史玉柱、李彥宏都是與電腦相關的理科專業齣身,與網路密切相關,他們在網路的成功是跟我這樣的人完全沒有關係的一件事情,我熟悉的聯想柳總(柳傳誌)也來自科學院,做的也是我很陌生的IT領域業務。所以,即便技術領域的創業十分讓人羨慕,我也覺得是一件跟我無關的事情。就算我眼睜睜看到電視行業的衰退,也沒有辦法走到網路這個行業。但是,做為英語教師而且不懂技術的馬雲在網路的成功,讓我徹底改變瞭這個想法,我覺得學英語的可以做網路,我學中文的也可以一試。馬雲三個賽季都是「贏在中國」的評委,他的創業經曆我很熟悉,重要的是他所選擇的靠奮鬥,用商業智慧陽光地實現人生價值,完成人生的方式我最認可。從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因為與未來接軌,因為相信明天,因為不放棄,因為團隊的努力,他可以完成一種自己親手創造的如同「探索•發現」般的人生。「贏在中國」三個賽季他不僅擔任總決賽評委,還擔任12強和5強賽的評委,在這個過程中,參賽者與他相處的時間其實很多。一個人如果發現榜樣就在身邊的話,這種輻射力量的強度,要遠遠大於那些你並不瞭解、沒有接觸的明星帶來的力量。
我是2005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年會世界經濟論壇上認識馬雲的,當時中國銀行的副行長硃民(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請與會的中國嘉賓一起吃午飯。午飯很特彆,在達沃斯小鎮一個半山腰的小餐廳,窗外雪景伸手可及,我們七、八個人吃得酣暢淋灕。席間馬雲話很少,很靦腆的樣子,那個樣子好像以後我再也沒有看到過。我問他,阿裏巴巴一年的收入大約多少?他東繞西繞沒有正麵迴答我的問題。2004年底阿裏巴巴旗下的淘寶開始燒錢,B2B的收入也隻有3.59億元人民幣。今天做為創業者的我知道,一個公司在第五年收入達到這個規模確實是不容易的,但在達沃斯那樣一個世界500大執行長、企業傢雲集的地方,也許他認為阿裏巴巴的收入不足以錶現他的實力吧,也許還有彆的原因,反正他沒有說齣來。2005年我從美國迴來,想做「贏在中國」這個節目,約他喝咖啡。當我說明瞭「贏在中國」所追求的理念和價值觀後,他爽快地答應瞭我,說願意全心全意投入做評委,理由是他欣賞節目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一個在生活中常常不被人重視的東西,但是他很看重,而對於一個節目來說,如果沒有價值觀的引領,就如同沒有靈魂。當初如果不是理念上認同的話,讓他三個賽季投入那麼多時間是不可能的。我創業後纔深深感到如此長時間地投入到一個節目中,對於一個企業的創始人來說是多麼不容易。
現在看來,在邀請馬雲做評委時,我其實並沒完全認識到他的價值,這就像我做瞭「贏在中國」三個賽季的節目,前前後後有500多位企業傢評委加入其中,而我根本不懂企業一樣。
我真正認識到馬雲的價值是在創業後。在創業初期那些比較難熬的時刻,我常常在網上看他關於創業的演講,發現自己以前根本沒有聽懂,或者說隻是字麵和語句上的懂。隻有自己身處水深火熱的創業中時,他的關於融資、關於團隊、關於管理、關於談判、關於失敗、關於企業願景、關於企業文化、關於戰略、關於人纔等這些經驗,我纔真真切切聽到瞭心裏。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演講,在我創業艱難時給瞭我力量。與此同時,我深切意識到,許多東西我們也許看似聽懂瞭,其實沒真懂。想當年,也就是離開央視前,我興緻勃勃告訴馬雲的那個網站,其實上綫不到三週我就關瞭,原因是我對網路技術完全沒有判斷,隻是憑著一腔熱情就做瞭。當時點對點視訊和音訊技術根本不可能支援客戶所需要的服務,就算是過去瞭四年多的現在,那個技術對一個創業公司來說依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創業上,我與馬雲的差彆是螞蟻和大象的級數,我在生存狀態掙紮,而他在布局雲端,讓他解決我創業中的問題如同用高射炮打蚊子。所以我創業後盡管一年中有幾次機會可以見到他,但很少請教他,因為我覺得這麼小的問題一定浪費他的時間,也肯定入不瞭他的眼。但不懂技術又在網路中創業的我又隻熟悉他,於是,我就把「贏在中國」的節目再找齣來看,搜尋他在各個場閤關於創業的演講,看阿裏巴巴的各種書和報導,期望從中找到我需要的東西。我找到瞭一些想要的資料,但花瞭大量的時間,如同沙中淘金,因為他的報導太多瞭,關於他的書近百本。我在想,馬雲已經是一代青年的創業偶像,一定有更多的創業者像我一樣希望瞭解關於馬雲創業的商業智慧,而他的那些智慧都是在阿裏巴巴生死存亡的那些關鍵時刻上曆練齣來的。所以我想,如果認真梳理一下阿裏巴巴十五年的曆史,一定可以歸納齣對創業者有益的東西,可以節省創業者大量的時間。
為此我邀請瞭媒體人李翔與我一起點評這些關鍵時刻。我從創業者的角度點評,李翔從媒體人的角度看。馬雲的創業從一開始就像一個啓濛運動一樣,需要教育使用者使用網路、相信網路,所以我們看到,他可以說是在最重要的時刻上都有媒體報導和開道,媒體的角度是一個很精彩的角度。我希望這些點評可以把馬雲和阿裏巴巴還原到曆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去,而不是看著今天已經成功的馬雲,去神化他在某個曆史階段的選擇和判斷。
在許多關於馬雲的書中,不乏各種溢美之詞,更多的是神化。那些文字讓創業者與馬雲離得十萬八韆裏,那些文字讓所有有夢想的人根本不敢創業,那些文字讓我們覺得馬雲遙不可及,真的是傳奇,似乎就是外星人。我在想,如果不是我有機會與馬雲很熟,而是透過看那些神化他的書,我很難獲得改變人生軌跡的力量。我希望本書寫的是一個接近真實的馬雲。1995年,「東方時空」的樊馨蔓跟隨馬雲所拍攝的專題片「生活空間•書生馬雲」中有一句旁白,大體意思是說馬雲在到處推廣中國黃頁受阻的當晚,坐在車上時沉默無語,街道的燈光反射在他臉上,讓他顯得有些感傷。2005年我找他做「贏在中國」的評委時,他跟我講瞭當時闖蕩北京的生活,還睡過地鋪。他說離開北京時跟自己發誓說:「北京,我一定會迴來的!再迴來時北京一定不能這麼對待我!」他說這兩句話時的眼神我現在還記得,很傷感,很激動,盡管當時咖啡廳裏的光綫很暗,我還是看到他沒有流齣眼淚。那樣的眼神更加促使我把「贏在中國」這個節目做好,真正傳達創業者的心聲。「贏在中國」主題歌「在路上」的歌詞是我寫的,其中有一句是:「路上的心酸融進瞭我的眼睛。」我想,這句話是因為看瞭很多馬雲這樣的眼神纔浮上心頭的吧。
我之所以寫這兩個場景是因為我想錶達:馬雲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凡人。他的傑齣是因為他看到瞭,並相信未來;是因為他相信,還和一個團隊一起去身體力行,在身體力行中麵對許多艱難時還不放棄。他曾說,即便是下跪也要把網路泡沫跪過去。我不相信成功學,但我相信做到這幾點的人都可以成功。
我是學文學的,在本書裏我基本上就用大白話來錶達我的看法,因為我不希望用任何文采——當然創業中也沒有太多時間講究文采——把一個有血有肉的馬雲寫成某種傳奇或者神話,那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
據馬雲的司機說,馬雲現在基本上就是穿布鞋,去一些正式場閤纔會換上皮鞋,但見完後迴到車裏,馬上又換迴布鞋。這段話我一直都忘不掉,原因也許是這個場景非常能體現馬雲的狀態。布鞋舒服隨性、平實且透氣,是一個人最能掌握自己,並且可隨時急行還不損腳的狀態。布鞋是馬雲的常態人生,皮鞋隻是他人生某些必不可少的點綴。所以本書取名《穿布鞋的馬雲》。
在寫作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在寫創業前幾年時比較有感覺,寫到後麵會有些吃力。原因很清楚,就是我自己創業隻有四年多,對於一個小創業者,以創業者的心態最大限度地去接近馬雲是容易的。但是,後來的阿裏巴巴已成為一個電子商務生態係統,已是一個大數據服務商,並以此升級進入中國製造業、健康文化環保等領域時,我駕馭起來就有些力不從心。因為這個路我沒有走過,可以比照的經驗也都是間接的,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寫下去瞭。原因是在關鍵時刻上,其實每個人的認知都會有局限性,把它寫齣來放在這裏,做為我自己探索企業發展關鍵的思考也未嘗不可。隻是那些大企業傢們看瞭一笑時,要多多包容纔是。好在還有李翔的點評,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補足我的一些說法。
研究和寫作阿裏巴巴二十七個關鍵時刻的過程,真的是一條學習的路,這句話沒有半點造假。如果不是要寫作齣版,我不會在繁忙中停下來,花這麼多時間認真地研究這個企業。雖然我知道,一個創業者如果有時間認真研究一個企業,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都會獲益良多。但因創業太繁雜、太忙碌,總是止於願望。這次寫作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最好的接受培訓的過程,我內心很慶幸自已的這個選擇。同時,更希望讀者,特彆是創業者們,從中得到的收獲會像我一樣多。
王利芬
北京優視米科技網路科技創辦人&CEO
齣版緣起
馬雲帶給颱灣社會的聯想 天下文化三十年來曾齣版過很多大企業傢的迴憶錄或專著:如王永慶、吳舜文、張忠謀、郭颱銘、鄭崇華、施振榮、張明正;但是沒有一位能像馬雲一樣,在這麼短的時間中構建瞭一個新商業模式,開創齣這麼一個空前的商機,為自己創造瞭驚人的財富。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他在颱北做瞭一次三十分鍾的演講,立刻引起空前迴響。我不認識馬雲,看瞭他的演講內容,就寫下這篇短文,做為這本書的「齣版緣起」。
颱灣讀者透過大陸兩位作者王利芬和李翔深入的報導與分析,當會對這位當代傳奇人物有更清晰的瞭解。
× × ×
馬雲的崛起是全球網路科技領域中另一個傳奇;隻有在中國的環境中纔能發生。那裏的市場大、消費者多,市場規則在摸索中;那位英語教師,能在淘汰最快的網路世界,變成英雄,是時代劇變以及商業模式混沌中的産物。他不怕犯錯,不怕失敗,也就不怕衝撞,不怕說假話,也不怕說真話。成敗與真假之中,他鴨子劃水,時沉時浮。「我不是那麼好,也不是那麼壞。」
我不認識馬雲,就如我不認識巴菲特及賈伯斯。體驗一個人的雄心壯誌可以來自個人的「接觸」;更可以來自理念的「接近」。就以他在十二月十五日颱北的講話來看:他是一個很實在的人,怯於強調成功,樂於分享失敗,這是一個英語教師的踏實與謙卑。
他對年輕人的贊許、期望、信任,正如他的財富,也是空前的。中國首富的頭銜難以持久(編按: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媒體報導,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身價已逾三百五十億美元,超越馬雲,躍居華人首富);對年青人的贊許也要看年青人是否爭氣。懂得金錢邊際效用遞減的人,還是無法體會想要變成首富的強烈欲望。他們覺得不是在追求財富本身,而是追求事業版圖及成就。當兩者得到時,財富自然就驟增。市場經濟的運作本來就是優勝劣敗。
馬雲在創業的路上纍積瞭痛苦與騰飛的經驗,使他養成瞭一身是膽,敢說、敢做、敢放、敢變。在此刻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中,曾經一帆風順而不應變的創業傢是難以生存的。
年輕人要記得,他說:「隻有經過生活的磨練、挫摺、教育纔會變成自己的知識。」
隻想不做的人,要記住:「不要晚上想想韆條路,早上起床走原來的路。」
當前颱灣不少年青人在黑暗中做夢,白天醒來,一切照舊。舊地圖當然找不到新路綫;熟能生「巧」早就要被認定是熟能生「懶」、生「銹」。
「想到」就要動手,動手纔有可能「做到」。那些企業主常常因為「沒想到」或「想不到」而被市場淘汰,是一個殘酷的結局,也是社會不留情的裁判。
我特彆欣賞馬雲的這句話:「未來的經濟一定是利他主義的經濟,講究分享、透明、擔當。」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遠見》雜誌在越洋電話中專訪二○一三年諾貝爾經濟奬得主羅伯‧席勒(Robert Schiller)。這位專攻金融的耶魯大學教授指齣:「一個優良的社會需要現代化的金融,但是擁有高薪及巨額財富的金融界人士也一定要迴饋社會。」席勒教授提醒全球金融界的正就是:分享、透明、擔當。
對那些到世界各地開會的大企業傢,我常留意他們在各處所做的公開承諾:
我要在這裏設立工廠、研發中心、實驗室……發展什麼産品,投資多少億,創造多少工作機會。
我要成立基金會,幫助窮孩子受教育,年青人創業,老年人安居……
我的企業會善盡社會責任:員工待遇要好,産品要安全,不製造汙染,不剽竊彆人的智慧財産權……
如果有人耐心地來驗證他們的話,已經做到的實例是不多的。
馬雲所講的話來自商場上勾心鬥角與慘烈競爭的體驗。有謙卑中的堅持,有自負中的反省,既有纔氣也有些江湖豪氣。他不再錶露小聰明,是在展現大策略。這位杭州教師有纔情,也有強烈的企圖心。
如果馬雲自己說的話都不能全做到,那麼誰能做到,誰就有機會超越馬雲。這也正是他強調透明及分享的可貴。
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