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马云对我创业的决定影响最大 2009年底我从央视(中国中央电视台简称)辞职后,走上了与马云一样的创业征途。在决定离开央视前的那年9月,我参加了阿里巴巴的网商大会,跟马云在西湖边的凯悦大饭店吃饭时,我告诉他,我要离开央视创业了。他说:「啊,你搞大了!」我说:「你做了一个淘宝网站,是淘物质的东西,我要做一个网站淘大脑里的经验和智慧,你看我这个东西还没有物流,一点也不麻烦。」他没有过多评论,只是说他正在部署云端运算的事情,说下一个五年一定是云端运算的时代。我写这本书时,离那个时间点已近五年了,云端运算已经成为今天最热的词。现在看来当时他脑子里想的东西与我脑子里想的东西,相差十万八千里,他说的我根本听不懂,我说的完全跟他不在一个层面上。其实媒体人很多时候真的听不懂那些业界人士的话,他们往往从最浅层的角度进行大众化的阐释。
但是,马云的创业的确给了我最直接的启发和激励。我是文科出身,根本与技术无缘。当时在网路成功的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化腾、史玉柱、李彦宏都是与电脑相关的理科专业出身,与网路密切相关,他们在网路的成功是跟我这样的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一件事情,我熟悉的联想柳总(柳传志)也来自科学院,做的也是我很陌生的IT领域业务。所以,即便技术领域的创业十分让人羡慕,我也觉得是一件跟我无关的事情。就算我眼睁睁看到电视行业的衰退,也没有办法走到网路这个行业。但是,做为英语教师而且不懂技术的马云在网路的成功,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我觉得学英语的可以做网路,我学中文的也可以一试。马云三个赛季都是「赢在中国」的评委,他的创业经历我很熟悉,重要的是他所选择的靠奋斗,用商业智慧阳光地实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的方式我最认可。从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因为与未来接轨,因为相信明天,因为不放弃,因为团队的努力,他可以完成一种自己亲手创造的如同「探索•发现」般的人生。「赢在中国」三个赛季他不仅担任总决赛评委,还担任12强和5强赛的评委,在这个过程中,参赛者与他相处的时间其实很多。一个人如果发现榜样就在身边的话,这种辐射力量的强度,要远远大于那些你并不了解、没有接触的明星带来的力量。
我是2005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年会世界经济论坛上认识马云的,当时中国银行的副行长朱民(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请与会的中国嘉宾一起吃午饭。午饭很特别,在达沃斯小镇一个半山腰的小餐厅,窗外雪景伸手可及,我们七、八个人吃得酣畅淋漓。席间马云话很少,很腼腆的样子,那个样子好像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我问他,阿里巴巴一年的收入大约多少?他东绕西绕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2004年底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开始烧钱,B2B的收入也只有3.59亿元人民币。今天做为创业者的我知道,一个公司在第五年收入达到这个规模确实是不容易的,但在达沃斯那样一个世界500大执行长、企业家云集的地方,也许他认为阿里巴巴的收入不足以表现他的实力吧,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反正他没有说出来。2005年我从美国回来,想做「赢在中国」这个节目,约他喝咖啡。当我说明了「赢在中国」所追求的理念和价值观后,他爽快地答应了我,说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做评委,理由是他欣赏节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在生活中常常不被人重视的东西,但是他很看重,而对于一个节目来说,如果没有价值观的引领,就如同没有灵魂。当初如果不是理念上认同的话,让他三个赛季投入那么多时间是不可能的。我创业后才深深感到如此长时间地投入到一个节目中,对于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现在看来,在邀请马云做评委时,我其实并没完全认识到他的价值,这就像我做了「赢在中国」三个赛季的节目,前前后后有500多位企业家评委加入其中,而我根本不懂企业一样。
我真正认识到马云的价值是在创业后。在创业初期那些比较难熬的时刻,我常常在网上看他关于创业的演讲,发现自己以前根本没有听懂,或者说只是字面和语句上的懂。只有自己身处水深火热的创业中时,他的关于融资、关于团队、关于管理、关于谈判、关于失败、关于企业愿景、关于企业文化、关于战略、关于人才等这些经验,我才真真切切听到了心里。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演讲,在我创业艰难时给了我力量。与此同时,我深切意识到,许多东西我们也许看似听懂了,其实没真懂。想当年,也就是离开央视前,我兴致勃勃告诉马云的那个网站,其实上线不到三週我就关了,原因是我对网路技术完全没有判断,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就做了。当时点对点视讯和音讯技术根本不可能支援客户所需要的服务,就算是过去了四年多的现在,那个技术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创业上,我与马云的差别是蚂蚁和大象的级数,我在生存状态挣扎,而他在布局云端,让他解决我创业中的问题如同用高射炮打蚊子。所以我创业后尽管一年中有几次机会可以见到他,但很少请教他,因为我觉得这么小的问题一定浪费他的时间,也肯定入不了他的眼。但不懂技术又在网路中创业的我又只熟悉他,于是,我就把「赢在中国」的节目再找出来看,搜寻他在各个场合关于创业的演讲,看阿里巴巴的各种书和报导,期望从中找到我需要的东西。我找到了一些想要的资料,但花了大量的时间,如同沙中淘金,因为他的报导太多了,关于他的书近百本。我在想,马云已经是一代青年的创业偶像,一定有更多的创业者像我一样希望了解关于马云创业的商业智慧,而他的那些智慧都是在阿里巴巴生死存亡的那些关键时刻上历练出来的。所以我想,如果认真梳理一下阿里巴巴十五年的历史,一定可以归纳出对创业者有益的东西,可以节省创业者大量的时间。
为此我邀请了媒体人李翔与我一起点评这些关键时刻。我从创业者的角度点评,李翔从媒体人的角度看。马云的创业从一开始就像一个启蒙运动一样,需要教育使用者使用网路、相信网路,所以我们看到,他可以说是在最重要的时刻上都有媒体报导和开道,媒体的角度是一个很精彩的角度。我希望这些点评可以把马云和阿里巴巴还原到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去,而不是看着今天已经成功的马云,去神化他在某个历史阶段的选择和判断。
在许多关于马云的书中,不乏各种溢美之词,更多的是神化。那些文字让创业者与马云离得十万八千里,那些文字让所有有梦想的人根本不敢创业,那些文字让我们觉得马云遥不可及,真的是传奇,似乎就是外星人。我在想,如果不是我有机会与马云很熟,而是透过看那些神化他的书,我很难获得改变人生轨迹的力量。我希望本书写的是一个接近真实的马云。1995年,「东方时空」的樊馨蔓跟随马云所拍摄的专题片「生活空间•书生马云」中有一句旁白,大体意思是说马云在到处推广中国黄页受阻的当晚,坐在车上时沉默无语,街道的灯光反射在他脸上,让他显得有些感伤。2005年我找他做「赢在中国」的评委时,他跟我讲了当时闯荡北京的生活,还睡过地铺。他说离开北京时跟自己发誓说:「北京,我一定会回来的!再回来时北京一定不能这么对待我!」他说这两句话时的眼神我现在还记得,很伤感,很激动,尽管当时咖啡厅里的光线很暗,我还是看到他没有流出眼泪。那样的眼神更加促使我把「赢在中国」这个节目做好,真正传达创业者的心声。「赢在中国」主题歌「在路上」的歌词是我写的,其中有一句是:「路上的心酸融进了我的眼睛。」我想,这句话是因为看了很多马云这样的眼神才浮上心头的吧。
我之所以写这两个场景是因为我想表达:马云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凡人。他的杰出是因为他看到了,并相信未来;是因为他相信,还和一个团队一起去身体力行,在身体力行中面对许多艰难时还不放弃。他曾说,即便是下跪也要把网路泡沫跪过去。我不相信成功学,但我相信做到这几点的人都可以成功。
我是学文学的,在本书里我基本上就用大白话来表达我的看法,因为我不希望用任何文采——当然创业中也没有太多时间讲究文采——把一个有血有肉的马云写成某种传奇或者神话,那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
据马云的司机说,马云现在基本上就是穿布鞋,去一些正式场合才会换上皮鞋,但见完后回到车里,马上又换回布鞋。这段话我一直都忘不掉,原因也许是这个场景非常能体现马云的状态。布鞋舒服随性、平实且透气,是一个人最能掌握自己,并且可随时急行还不损脚的状态。布鞋是马云的常态人生,皮鞋只是他人生某些必不可少的点缀。所以本书取名《穿布鞋的马云》。
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写创业前几年时比较有感觉,写到后面会有些吃力。原因很清楚,就是我自己创业只有四年多,对于一个小创业者,以创业者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去接近马云是容易的。但是,后来的阿里巴巴已成为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已是一个大数据服务商,并以此升级进入中国制造业、健康文化环保等领域时,我驾驭起来就有些力不从心。因为这个路我没有走过,可以比照的经验也都是间接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写下去了。原因是在关键时刻上,其实每个人的认知都会有局限性,把它写出来放在这里,做为我自己探索企业发展关键的思考也未尝不可。只是那些大企业家们看了一笑时,要多多包容才是。好在还有李翔的点评,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补足我的一些说法。
研究和写作阿里巴巴二十七个关键时刻的过程,真的是一条学习的路,这句话没有半点造假。如果不是要写作出版,我不会在繁忙中停下来,花这么多时间认真地研究这个企业。虽然我知道,一个创业者如果有时间认真研究一个企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都会获益良多。但因创业太繁杂、太忙碌,总是止于愿望。这次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最好的接受培训的过程,我内心很庆幸自已的这个选择。同时,更希望读者,特别是创业者们,从中得到的收获会像我一样多。
王利芬
北京优视米科技网路科技创办人&CEO
出版缘起
马云带给台湾社会的联想 天下文化三十年来曾出版过很多大企业家的回忆录或专着:如王永庆、吴舜文、张忠谋、郭台铭、郑崇华、施振荣、张明正;但是没有一位能像马云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中构建了一个新商业模式,开创出这么一个空前的商机,为自己创造了惊人的财富。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他在台北做了一次三十分钟的演讲,立刻引起空前回响。我不认识马云,看了他的演讲内容,就写下这篇短文,做为这本书的「出版缘起」。
台湾读者透过大陆两位作者王利芬和李翔深入的报导与分析,当会对这位当代传奇人物有更清晰的了解。
× × ×
马云的崛起是全球网路科技领域中另一个传奇;只有在中国的环境中才能发生。那里的市场大、消费者多,市场规则在摸索中;那位英语教师,能在淘汰最快的网路世界,变成英雄,是时代剧变以及商业模式混沌中的产物。他不怕犯错,不怕失败,也就不怕冲撞,不怕说假话,也不怕说真话。成败与真假之中,他鸭子划水,时沉时浮。「我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我不认识马云,就如我不认识巴菲特及贾伯斯。体验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可以来自个人的「接触」;更可以来自理念的「接近」。就以他在十二月十五日台北的讲话来看:他是一个很实在的人,怯于强调成功,乐于分享失败,这是一个英语教师的踏实与谦卑。
他对年轻人的赞许、期望、信任,正如他的财富,也是空前的。中国首富的头衔难以持久(编按: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媒体报导,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身价已逾三百五十亿美元,超越马云,跃居华人首富);对年青人的赞许也要看年青人是否争气。懂得金钱边际效用递减的人,还是无法体会想要变成首富的强烈欲望。他们觉得不是在追求财富本身,而是追求事业版图及成就。当两者得到时,财富自然就骤增。市场经济的运作本来就是优胜劣败。
马云在创业的路上累积了痛苦与腾飞的经验,使他养成了一身是胆,敢说、敢做、敢放、敢变。在此刻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中,曾经一帆风顺而不应变的创业家是难以生存的。
年轻人要记得,他说:「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练、挫折、教育才会变成自己的知识。」
只想不做的人,要记住:「不要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床走原来的路。」
当前台湾不少年青人在黑暗中做梦,白天醒来,一切照旧。旧地图当然找不到新路线;熟能生「巧」早就要被认定是熟能生「懒」、生「锈」。
「想到」就要动手,动手才有可能「做到」。那些企业主常常因为「没想到」或「想不到」而被市场淘汰,是一个残酷的结局,也是社会不留情的裁判。
我特别欣赏马云的这句话:「未来的经济一定是利他主义的经济,讲究分享、透明、担当。」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远见》杂志在越洋电话中专访二○一三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罗伯‧席勒(Robert Schiller)。这位专攻金融的耶鲁大学教授指出:「一个优良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金融,但是拥有高薪及巨额财富的金融界人士也一定要回馈社会。」席勒教授提醒全球金融界的正就是:分享、透明、担当。
对那些到世界各地开会的大企业家,我常留意他们在各处所做的公开承诺:
我要在这里设立工厂、研发中心、实验室……发展什么产品,投资多少亿,创造多少工作机会。
我要成立基金会,帮助穷孩子受教育,年青人创业,老年人安居……
我的企业会善尽社会责任:员工待遇要好,产品要安全,不制造污染,不剽窃别人的智慧财产权……
如果有人耐心地来验证他们的话,已经做到的实例是不多的。
马云所讲的话来自商场上勾心斗角与惨烈竞争的体验。有谦卑中的坚持,有自负中的反省,既有才气也有些江湖豪气。他不再表露小聪明,是在展现大策略。这位杭州教师有才情,也有强烈的企图心。
如果马云自己说的话都不能全做到,那么谁能做到,谁就有机会超越马云。这也正是他强调透明及分享的可贵。
高希均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