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值得造访的设计博物馆

全球最值得造访的设计博物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uresawa Takemi
图书标签:
  • 设计博物馆
  • 建筑
  • 艺术
  • 旅行
  • 文化
  • 创意
  • 博物馆
  • 全球
  • 设计史
  • 建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进博物馆遇见设计!

  在巴洛克建筑里典藏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陶瓷器→德国 威登国际陶瓷美术馆
  家具制造商设立、以家具收藏为主的私人博物馆→瑞士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
  展示160辆左右的收藏品、爱车迷必去的朝圣地点→德国 宾士博物馆


  一提到「Museum(博物馆)」这个字,你是否会联想到古老的化石、年代久远的陶瓷器,或是充满神祕传说的木乃伊?其实现在欧美还很盛行一种新型态的博物馆,也就是蒐集与展示设计作品的「设计博物馆」。

  不过,听到「设计博物馆」这个名称,或许会有人感到纳闷:大多数的设计都是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或量产品,而非贵重的艺术品或博物资料,值得花工夫蒐集与展示吗?或许是这种观念长期存在人们心中的缘故,因此实际上设计博物馆的历史出乎意料的浅短。

  全球第一间设计博物馆是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A)。1851年伦敦举办史上第一场世界博览会,该馆便是以当时蒐集到的众多物品为基础设立的。起初这是用来夸耀当时号称全球最强的大英帝国先进程度的产业博物馆,后来该馆的活动逐渐转为向参观者推广设计为主。

  后来在欧美各国陆续设立的设计博物馆,主要功能除了蒐集与展示工艺品、装饰美术品、平面作品或产品等各种设计作品外,图书馆里也有许多藏书,并会举办演讲会或体验营等推广活动,对该地区的设计启蒙活动有很大的贡献。

  本书即是一本专门介绍国外设计博物馆的专书。作者暮泽刚巳为日本知名的美术评论家,他亲自走访9国共25间设计博物馆,以游记式的轻松文体介绍各设计博物馆的由来、馆藏内容、展示空间和建筑,搭配500张左右的精美彩色照片辅助说明,并附上有关当地观光名胜、博物馆的网址及交通资讯等资料,可说是一本最详尽的设计博物馆导览手册,不妨透过本书一起一窥设计世界的堂奥!
探索设计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解构与重塑:21世纪设计语境的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席卷21世纪的全球设计浪潮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潮、技术驱动力和社会责任感。它并非一部简单的风格流派回顾录,而是一部旨在揭示设计在当代复杂世界中扮演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研究。全书围绕“解构”与“重塑”两大核心概念展开,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设计语境的全新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范式转移——后数字时代的语境重塑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信息技术爆炸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设计流程与价值链。我们不再仅仅讨论“美学”或“形式”,而是聚焦于“系统性”与“交互性”。 第一章:从物质到数据的跃迁:媒介的消亡与新生 详细分析了实体产品设计(如家具、工业产品)如何受到数字界面、虚拟现实(VR/AR)和增强现实(AR)的影响。探讨了“触感”在数字媒介中的重新定义,以及设计师如何处理信息密度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本章通过对伦敦某设计工作室在疫情期间快速转型案例的深度访谈,展示了设计敏捷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可持续性叙事的复杂性:超越“绿色洗白” 这一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设计领域对“可持续性”的理解。作者认为,真正的可持续设计必须超越材料选择的层面,深入到供应链透明度、产品生命周期管理(LCA)以及社会公平性。书中引入了“循环叙事”的概念,强调设计决策如何影响一个产品的“故事”——从原材料的开采到最终的回收或降解。特别关注了新兴的生物材料科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前景与伦理挑战。 第三章:身份与包容性的设计政治学 设计从不处于价值真空之中。本章聚焦于设计如何成为社会身份表达和政治立场声明的载体。深入探讨了无障碍设计(Accessibility)如何从“附加功能”演变为核心设计原则,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挪用与文化致敬之间的微妙界限。通过对全球各地字体设计和平面广告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视觉语言中潜藏的权力结构。 第二部分:方法论的革新——协作、算法与具身认知 本部分聚焦于指导当代设计实践的方法论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复杂系统理论对设计思维的渗透。 第四章:生成式设计与设计师的未来角色 详细解析了生成式设计(Generative Design)工具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结构优化、材料创新方面的潜力。本书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算法可以快速迭代出数千种有效解决方案时,设计师的角色是否会从“创造者”转变为“策展人”或“提问者”?本章通过对几家前沿工程设计公司的案例研究,探讨了人机协同设计的新范式。 第五章:具身认知在交互设计中的复兴 反思了早期界面设计过于侧重视觉和点击的局限性。本章重新引入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如何通过触觉反馈、声音设计、甚至气味(Olfactory Design)来创造更深层次、更具情境感的用户体验。例如,智能家居系统中的非语言反馈机制设计。 第六章:服务设计与体验编织:从产品到生态系统 探讨了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如何成为理解复杂社会问题的关键工具。设计不再针对单一物品,而是针对由人、技术、政策和环境构成的整个“体验生态系统”。本章详细介绍了“蓝图绘制”(Blueprint Mapping)的进阶技巧,以及如何利用设计思维工具来优化医疗流程、城市交通管理等复杂的公共服务。 第三部分:新物质性与感官的边界拓展 收官部分着眼于设计正在探索的前沿领域,即物质与非物质边界的模糊地带,以及感官体验的极限拓展。 第七章:跨学科的融合:生物艺术与设计 考察了生物技术(Biotech)如何进入设计工作室。从利用微生物制造材料到“可编程物质”(Programmable Matter)的概念,本章探讨了设计如何开始参与到生命本身的形态构建中。这不仅带来了美学的革命,也提出了对生命伦理的新挑战。 第八章:时间的维度:动态设计与非线性叙事 分析了“动态”如何在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这包括适应性建筑(Adaptive Architecture)、根据用户状态实时调整界面的软件,以及强调“演化”而非“完成”的设计哲学。本书认为,当代设计必须学会拥抱不确定性,并设计出能够随时间自我更新的结构。 第九章:静默的语言:极简主义的当代回归与内省空间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对“静默”和“空白”的追求成为一种强大的设计力量。本章重新审视了极简主义(Minimalism)在当代语境中的意义,不再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化,而是作为一种抵抗性策略,为使用者提供心理上的“减速带”。分析了禅宗美学、北欧设计传统如何与现代压力缓解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疗愈性的空间与界面。 结语:走向未知的构建者 本书总结道,21世纪的设计师是处于技术爆炸、社会转型和环境危机交汇点上的“意义的构建者”。他们的工作不再是装饰世界,而是重塑我们感知、互动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方式。本书旨在激励读者以更批判、更系统、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参与到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暮泽刚巳 Kuresawa Takemi


  1966年生。东京工科大学设计系副教授。

  从事美术及设计等主题的写作活动。

  个人着作有《LE CORBUSIER》(朝日新闻出版)、《用透过自传了解当代艺术》(平凡社新书)、《当代艺术关键词100》(麦田),合着作品则有《拉森是何许人也?》、《学习当代艺术的正确方式》(以上皆为FLIM ART社)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后记 
参考文献
COLUMN仓俣史朗的How High the Moon
COLUMN生活策展人培训营

英国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伦敦设计博物馆 

法国 
庞毕度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庞毕度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梅斯分馆 
南钖派美术馆
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 

瑞士 
苏黎世设计博物馆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 

德国
包浩斯 
现代艺术陈列馆 
纽伦堡新美术馆 
威登国际陶瓷美术馆 
宾士博物馆 
梅森瓷器艺术博物馆 
艺术宫殿博物馆 
汉堡美术工艺博物馆 
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 

奥地利 
奥地利应用艺术博物馆 
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捷克 
布拉格国家美术馆 
捷克立体派博物馆

丹麦
丹麦设计博物馆 

芬兰 
赫尔辛基设计博物馆

美国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布鲁克林博物馆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为设计博物馆的先驱,
无论设施或馆藏的规模皆超群拔类。
收藏品以欧洲的工艺、绘画、雕刻等作品为主。
 
在以设计博物馆为主题的本书里,我想向各位介绍的第一间博物馆,就是位在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V&A)。在全世界的设计博物馆中,V&A的历史最为悠久,设施的规模与收藏品的总数也都超群拔类。本书列举的其他国家的设计博物馆,也有不少是以V&A为范本,在活动方面该馆亦占有先驱地位。要谈论设计博物馆,绝对不能漏掉这间博物馆。
 
1851年伦敦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史上第一届世博会反映出当时号称全球最强的大英帝国之繁华与权势,会场涌入大约600万名参观者,呈现空前的热闹景象。不过,半年后世博会结束,水晶宫等临时搭建的展示馆拆除后留下了许多物品。在过去便主张「有必要建设振兴产业的博物馆」的相关人士促成下,翌年于伦敦市内的马堡大厦(Marlborough House)开设了展示这些物品的产业博物馆。由于当中也展示了国立设计学院的收藏品,该馆自开馆之初就具备辅助设计系学生的教育性质。
 
不久设施不敷使用,于是该馆在1857年迁移至市内的文化设施用地,按地名改称为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 Museum)。1899年又改名为V&A,1909年主馆落成后就一直运作到现在。V&A这个名称自然是源自19世纪后半叶统治大英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以及她的丈夫艾尔伯特王夫殿下。
 
这间由阿斯顿.韦伯(Aston Webb)设计,1909年完工的红褐色博物馆以文艺复兴样式为基调,仔细一看会发现建筑物各处皆复杂地连接起来,相连的建筑物样式也各有不同。据说在这一个世纪里就扩建与改建了6次,不免让人觉得这间博物馆缺乏长远的规划,但在得知目前收藏品总数高达400万件后,也就不难理解其改建频率之高了。不过,该馆也很用心保留19世纪大英帝国的氛围,比方说跟中庭相邻的咖啡厅就仍维持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当时的设计。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我以为它会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然而,这本书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博物馆的独特性,不仅仅是展示藏品,更重要的是解读它们所代表的设计哲学和文化内涵。比如,有一段关于某个专注于用户体验的设计博物馆的描述,让我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列举的那些互动展品,真是太有意思了。我还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建筑本身作为一件设计作品的探讨,很多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与馆藏相得益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灵活,有时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有时又是细致入微的个人体验,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物品的创造,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种连接人与世界的语言。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里,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封面上精美的插图所吸引。我是一名对艺术和设计充满好奇的旅行爱好者,一直梦想着能亲身去探索那些汇聚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殿堂。翻开书页,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真的踏入了那些世界级的博物馆。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色彩饱满,细节清晰,让我能近距离欣赏到那些标志性的设计作品。更难得的是,文字部分并非简单的介绍,而是充满了设计师的思考、作品背后的故事,甚至是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喜欢关于某个博物馆如何从一个工业遗址蜕变为设计圣地的叙述,那种韧性和创新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设计史的迷你百科全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根据书中的建议,规划我的下一次旅行,去亲眼见证那些书本上的辉煌。

评分

这本《全球最值得造访的设计博物馆》简直是我旅行的“定海神针”。我本身就喜欢带着的目的地去旅行,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极佳的“灵感目的地”。它细致地描绘了每个博物馆的地理位置、交通方式,甚至还给出了最佳参观路线的建议,这对于我这种行程规划控来说,简直是福音。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关于当地文化和美食的介绍,让我感觉这次旅行不仅仅是为了参观博物馆,更是为了全方位地体验一个城市。我特别想去那个以可持续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书中对它环保理念的解读,让我觉得去那里学习和感受,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这本书让我觉得,旅行和设计,是可以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设计博物馆”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概念,以为就是看看家具、看看海报之类的。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设计博物馆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展示了静态的物品,更揭示了设计在不同领域——从时尚、建筑到科技、社会创新——所扮演的角色。我被书中关于一个关于“未来交通设计”的展馆描述深深吸引,书中探讨了设计师如何设想未来的出行方式,以及这些设想如何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这让我意识到,设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进化的过程。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考究,字体大小、行距都非常舒适,阅读体验极佳。它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耐心地向我介绍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精彩世界,让我对“设计”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更多设计相关知识的探索欲。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设计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启发灵感的资源,而这本书简直就是及时雨。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示了设计是如何跨越时空、影响生活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个博物馆里关于“功能与形式”的专题介绍,它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讲解了设计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如何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书里不仅仅展示了那些名声显赫的大师级作品,还关注了许多新兴设计师的创新尝试,让我看到了设计的无限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设计风格演变的梳理,这对于我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设计趋势非常有帮助。读这本书,就像与无数才华横溢的设计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突破,都让我受益匪浅。我计划将这本书放在我的案头,随时翻阅,让它成为我学习和创作的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