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雉

人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奇幻
  • 妖怪
  • 人兽
  • 异闻
  • 冒险
  • 东方
  • 志怪
  • 悬疑
  • 民俗
  • 禁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想拥有一块怎么样的地?如果我们种的是自己。

  「老」、「欲望」以及「所见皆妄」三个主题,构成《人雉》这部「积极的逆俗」独特作品。

  黄翰荻对土地自然、生活、人、禅、艺术的冷热爱憎,倾写于值得细细品读的《人雉》字字句句里。《人雉》野性难驯的文体,源自黄翰荻「小隐于野」的生活方式,源于他「退步主义」的自我定位。要「野」,就必须拒绝体制,也意谓着被体制拒绝,但那可能是个性化、个体化的极致。

  黄翰荻本身具备多种艺术涵养,他的散文,有着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奇诡的语言风格;饶富古风与丰沛想像力。笔法的怪异不但不流于无趣,反而处处波澜。暴烈且异色,狂野且明净。

  《人雉》别有异趣,有一股难得的野趣、古趣。它的有趣一方面来自于表达方式上的与众不同,再则是来自它的语言风格。野性难驯的文体,时而荒诞、时而执拗、时而奇幻、时而悲愤、时而抒情;行文汪洋曼衍,不拘一格,颇有《庄》、《列》遗风。 ──黄锦树

  创作本身很奇妙的,它令你微微痛苦,但却把你带到前所未知的境地。若以数学做喻,它是矩阵,不是四则运算。

  原来,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另一个人,每一个物中都驻着另一个物,不!原来人即是物,物即是人吶!

  渴望是毒,无知是毒,渴望使人贪,无知使人价值观窄化、单向前进、唯以数字为归依,人自己引毒灌入自己的生命之流。生命之源惨嚎,人无听无闻或无能为力。 ──黄翰荻

名人推荐

  特别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序)
  老嘉华(影评人)
  周志文(小说家、台大教授)
  易富国(艺术爱好者、台大副教授)
  陈列(散文家)
  童娃(八○年代传奇影评家)
  黄锦树(作家)
  詹宏志(网路家庭董事长)
  骆以军(作家)
  关晓荣(报导摄影家.南艺院退休教授)  

  骆以军(作家):「在我生命曾经的一段最灰暗时光,读到了黄翰荻的作品,那使我整个内心光亮且安静下来。」

  黄锦树(作家):「这是本相当有趣的书,可说是近年散文界罕见的一朵奇葩。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星海拾遗》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包含《人雉》的任何信息: ---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密码与探寻》 作者:[此处填入作者笔名] 出版社:[此处填入出版社名称] 页数:约 680 页 装帧:精装,附带大量手绘插图与星图复刻 定价:[此处填入定价] --- 导言:超越视界的呼唤 《星海拾遗》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或历史考据集,它是一部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界限的“碎片整合工程”。本书的核心,是对人类文明史中那些被遗忘、被误读,甚至被刻意抹去的“暗流”进行的一次深入而大胆的溯源。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不过是浩瀚星河中一朵浪花溅起的微小回声。真正的故事,藏在那些被地质运动掩埋、被意识形态封存的深处。 本书的作者,以一名孤独的考古语言学家与天体物理学家的双重身份,花费了二十余年心血,游走于地球上最偏远、最神秘的角落——从西伯利亚永冻土下的奇异晶体结构,到安第斯山脉深处那些与已知历法完全不符的巨石阵;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边缘检测到的低频次规律脉冲,到撒哈拉沙漠腹地发现的、含有超高纯度同位素的金属残骸。这些看似零散的线索,最终汇集成一张宏大而令人战栗的图谱。 这不是一部讲述外星人造访地球的通俗读物,而是一份对“地球文明起源”这一根本性问题的严肃挑战。它探讨的不是谁来过,而是“我们如何遗忘了我们曾经是谁”。 第一部分:石刻的低语与时间的错位 (The Whispers of Lithography and Temporal Displacement) 本书伊始,作者便将读者带入对“不合理遗迹”的考察。我们习惯于将人类文明的起点定格于美索不达米亚或尼罗河三角洲,但《星海拾遗》提出了一种更为激进的假设:在“大洪水”或地壳剧变之前,存在着一个技术与哲学高度发达的“前纪元文明”(Proto-Epoch Civilization)。 重点章节解析: 1. “塞塔立方体”的解码:在南美洲某处被现代地图标记为“禁区”的高原上,发现了一组由某种未知合金构成的、内部结构呈完美斐波那契数列的立方体。这些立方体无法被现有科技手段钻孔或熔化,但通过特殊的声波共振频率,作者团队首次成功“读取”了其内部流动的微弱光信号。这些信号并非图像,而是高度压缩的数学模型,暗示了一种基于“时空几何”的能源利用方式。 2. 冰川下的音乐结构:在格陵兰冰盖深处,通过地质雷达扫描,发现了一处由巨大玄武岩柱构成的环形结构。这些石柱的摆放角度,与现代射电望远镜捕捉到的遥远星系背景辐射的微小波动点精确对应。更令人不安的是,当对这些岩柱进行激光扫描时,它们会发出一种极低频率的、符合十二平均律的“音乐”,这种音乐被作者推测为一种记录环境数据的“地质录音带”。 3. 语言的断裂与重塑:作者穷尽一生研究了十几种被语言学家判定为“孤立语”的古代语言(如伊特鲁里亚语、部分中美洲前古典期方言)。他发现,在这些语言的底层语法结构中,存在着一套共同的、与现代人类思维逻辑相悖的“动词时态系统”,这套系统似乎并不关注“过去、现在、将来”的线性流动,而是描述“同步存在”或“多维叠加”的状态。 第二部分:失落的技术之镜 (The Mirror of Lost Technology) 如果前纪元文明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是如何运转的?《星海拾遗》将焦点投向了那些被现代科学视为“不可能”的材料与物理现象。 重点章节解析: 1. “反熵”物质的痕迹:在对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下发现的古老矿物样本进行分析时,作者团队检测到了一种在正常环境下极难稳定存在的“负熵”效应。这些矿物似乎能局部抵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侵蚀,保持其晶体结构的完美性。作者大胆推测,前纪元文明可能掌握了如何利用环境中的“信息梯度”来维持其高能耗设备的运行。 2. “视界过滤”与神话的对应:书中详细对比了全球多个独立起源的神话体系中,关于“天空之城坠落”或“神祇驾驭光芒之车”的描述。作者认为,这些并非纯粹的想象,而是对高度先进的、可能基于电磁悬浮或曲率驱动的载具失事或退役场景的模糊记忆。他试图构建一个“视界过滤模型”,解释人类认知如何将复杂的科技现象转化为简单的神学叙事。 3. 人工气候调控系统的遗迹:通过对特定区域(如北非的古代湖床与南极深处的冰芯样本)的化学成分分析,书中揭示了在数万年前,地球大气层的某些关键元素的比例曾被有规律地、非自然地干预过。这暗示了一个可能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旨在稳定气候或生态环境的巨型工程系统的遗留痕迹。 第三部分:回响的伦理与未来的选择 (Echoes of Ethics and Future Choices) 《星海拾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哲学与伦理的探讨。如果一个文明拥有了超越时间限制的能力,他们会如何处理自身的消亡? 作者认为,前纪元文明的“失踪”并非由于灾难性的毁灭,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审慎的“退隐”。他们可能预见到了某种必然到来的宇宙周期性事件,或者,他们发现继续“干预”历史进程的伦理成本过于高昂。 本书的终极提问: 我们今天所追寻的科技极限——量子计算、星际旅行、生命延长——是否正是导致前纪元文明选择自我放逐的原因?我们是否正在重蹈覆辙,被自身创造的技术力量所吞噬? 《星海拾遗》以其严谨的交叉学科分析,辅以令人屏息的实地考察记录,构建了一个既冰冷又充满诗意的宇宙图景。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知识框架,用全新的眼光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星空。这是一次对“何为人”的终极叩问,一次深入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考古挖掘。 阅读本书,您将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被唤醒的共同记忆的参与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翰荻


  画家暨艺评家,1951年生,台湾艋舺人。曾于报章杂志执笔艺术专栏多年。着有《干儛集》、《止舞草》、《翰荻草》、《台湾摄影隅照》等书,并有多本译着。目前生活于花莲。

图书目录

推荐序|文有别趣/黄锦树
自序|黄翰荻

人雉
鬼面天蛾与公木瓜
尿死一株草
山中
兔子兑壳
耳人
倾听
拍摄坟墓的人
佛指
太阳
蜩甲
两只兔子的一日
半日
病与观音
第一间房子
海底碧珊瑚
小院
纱门
老头与鬼
退步主义者
假如我有一块地

附录|毋贻盲者镜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文有别趣 /黄锦树


  有段时期,我的梦经常经常具有某种连续性和预示性,而且是彩色的。有好几回,我发现我身边正在进行的事曾在我的梦境中出现,我几乎吐出身旁的人即将吐露的下一句话。

  出国前两夜,我梦见五根金色巨钩嵌在自己无头无足水晶明澈的躯干里,像件美丽的雕刻,没有痛楚,也没有激情焦虑;而后我的手(我的意识告诉我那是我自己的手)探入体内,循着钩的倒刺将钩一一退了出来,梦便结束。

  我曾张目看过死亡的花朵开放。「死」是没有颜色的。--黄翰荻,《止舞草》

  《人雉》是本相当有趣的书,甚至可说是近年散文界罕见的一朵奇葩。虽然某些文章文类的归属容或有些疑虑——就一本书而言,这几乎是个无关痛痒的问题——我们还是笼统的把它归于散文吧。散文在最宽广的意义上即是对立于诗的总类。

  黄翰萩的文章别有异趣,有一股难得的野趣、古趣。它的有趣一方面来自于表达方式上的与众不同,再则是来自它的语言风格,二者当然是紧密相关的。表达方式之所以与众不同,来自于作者的文学观、世界观和当今文坛的风尚有相当的差异,那又立基于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我们的时代,散文可能是被驯化得特别严重、也最能反映民国-台湾国民教育成果的一个领域。那多半还是得归咎于师范国文系的文学想像﹙典雅、温柔敦厚、文﹚,对语文表达的规范(符合各种部定的修辞格),经由大、中、小学教育长期的教学规训,再经由文学奖、选集这些承认机制的进一步规范,「野」这东西就和雉一样,已很难在这岛上生存。要「野」,就必须拒绝体制,也意味着被体制拒绝,但那可能是个性化、个体化的极致。用书中的表述,即是必须採取一种「退步主义」(「带病的退步主义之身」﹙〈病与观音〉﹚),一种积极的逆俗﹙〈退步主义〉﹚。而在这个被持续的工业革命发达资本主义时代,往往就意味着退隐乡间,「小隐于野」,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彼时我因震骇自己沦为岛人无情贪婪血汗工厂的刽子手,处于一种身心俱废状态,……年齿正壮的我在养病中成了一个空心人。」﹙〈病与观音〉﹚故选择「抽身而退」。因而书中每多愤世之言--有时竟有几分舞鹤的废人调。

  「打开信箱,尽是这时代特有的无趣……名人忙,没有时间一再深潜,所以在不知不觉中退步。名人总是应运而生应运而死。」(〈老头与鬼〉)

  「然此蕞陋小岛的许多观念艺术都和尿死一株草差不多。」﹙〈尿死一株草〉﹚

  「摄影进入荒诞的所谓「民主化」之后,便失去了真正的读者,大家都当「作者」去了,包括我在内。」﹙〈拍摄坟墓的人〉﹚

  「我们想拥有一块怎么样的地?如果我们种的是自己。」﹙〈假如我有一块地〉﹚

  《人雉》野性难驯的文体,就源自那样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定位。时而荒诞、时而执拗、时而奇幻、时而悲愤,时而抒情;行文汪洋曼衍,不拘一格,颇有《庄》、《列》遗风。时见寓言笔调,所以叙述者不一定是你、我、他这类代词,可以是黄欣、禺耼、笑栽、卯生……有的还像人名但有的就是个寓言的叙事者。而人与雉、人与鬼、芭蕉与鸟之间都能对谈,螳螂会唱大戏……,都饶富古风,古代笔记小说如《太平广记》中亦常见此类笔法。那也源于作者对观察这个世界的浓烈兴趣(所以会有「赏了一阵子野草」这样的句子),而别有体会。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坟墓的兴趣,他认为坟墓可以「显现这个岛屿的文化地层」,移民文化从墓场确可看出一些端倪。确实,坟墓也会说故事。「墓场常洩露时代的历史状态……你走过越多不同的地方,看过越多不同的坟墓,你越了解它们的歌吟。」﹙〈拍摄坟墓的人〉﹚那对死亡还得有一种豁达。但即便是对生态浩劫苦涩的反思,表达上也与众不同:「一只盆地特有种,专以耳朵猎杀虫子的大耳怪蛙游近,跳在他头上,一人一蛙开始认真思考:在这资源有限的世界游戏场上,不倚赖耳朵,当怎么活下去?」(〈耳人〉)或如〈劝世歌〉般的〈毋贻盲者镜〉广用排比,以散文里罕见的笔法,文言白话错杂,讽世劝世:「盲者虽不能见有形之形,可以见无形之形,教之以『金目』,便知『人各哀其所生』。」

  笔法的怪异使得黄翰荻的文章不会流于平淡无趣,而是处处波澜,宛如邮票的锯齿,钝刀裁出的毛边,「散文家」看了只怕要皱眉头的。对我这样的一个读者而言,却是怪得有趣,集子中大部分的文章都堪称妙文。作者本身具备的多种艺术涵养很显然有力的辅济他的写作,彷彿可以随时打开不同的窗,迎风观月。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对台语文字化的坚持。不是那种自我殖民化的传教士罗马字台语,而是晚清国学大师章太炎《新方言》主张的,为方言今音找回它远古的肉身(字形,词。中古,甚至上古汉语)的白话文。相较于向传教士借洋壳,这是条非常难走的路,对当道的本土意识型态而言,也相对的政治不正确--它预设了汉语古籍是「台语」的根源,难免有「统倾」之嫌。但正因为作者的坚持和实践,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语汇,这其实是场难得的词的复活的文体实验;而这一点让黄翰荻的文体带着一层怪异的古意,甚至一种苦涩。从现代中文书写的历史来看,这是我所谓的华文的有趣个案--拒绝走向平顺流丽、剔尽方言词汇的纯正中文 。闽粤两地的方言遗产特别有可能让有心人借由援引方言,一定程度的忠于自己的口语,为自己的文学建立一种相异于北方天朝的独特性。代价之一当然是不被他们承认。

  但身为闽南人,有好些词我还原不出方音,得从註解去揣度。蚼蚁(蚂蚁)爪鼠色(老鼠色)飰釭(饭锅)「敧在树下」(站在树下)「野鸡髻花」(野鸡冠花)……这些都没问题。但有的没註就如对古文,茫然不解。如「憃愚」,如「这谽谺的幽壑还座落在醭光里」,如〈蜩甲〉。我上网略查一下,「憃愚」原来是我们都很熟的愚蠢,「憃」是异体字,典出《一切经音义》;谽谺,唐诗屡见,山谷空旷或山石险峻。〈蜩甲〉,《庄子•寓言》:『予蜩甲也,蛇蜕也。』 成玄英疏:『蜩甲,蝉壳也。』」都不在我既有的闽南语词库里,多半是我自己的词库还不够丰富。

  另一方面,作者这样的写作路径,又让他像个本土现代主义者,语词坑坑窟窟或多石砾的,只能读普通话的读者只怕会望而却步。「钱,当时在外公家,是每日自己会生脚行入来的」〈第一间房子〉「女人腹如白雪、两腿似蛤深纳他的慾望,像海一般激烈波动起来,他则自恃为帆又自恃钓者,等女人化为鱼。」(〈半日〉)「鸟头长了一颗老人斑」(〈尿死一株草〉)这样的句子像不像舞鹤?但黄翰荻和后者的决定性差异在于,舞鹤的世界几乎被性的土石流淹没了,被放大的男女生殖器成了本土的绝对象征。而黄翰荻这里,山川草木并没有沦为次要、甚至微不足道的佈景陪衬,作者对草木虫豸是有情的。论异色感,有时会让人想起雷骧,但雷骧的笔调其实非常阴柔,黄翰荻却时而暴烈。内视的开启上,黄也更为频繁,更为狂野或明净。别忘了,《止舞草》还曾经启发《妻梦狗》作者开启梦的眼睛。其文生勐有力处,令人想起邱刚健〈再淫荡出发的时候〉那类诗。

  《人雉》中梦的强而有力,如〈病与观音〉,一段刚开始就结束的昔日情缘,一个梦替代了一种可能的未来结局,提前终结另一种可能的人生。如此而能在叙述上开启一个幻境或童趣的向度,和梦的调度功能相似,那也常是这些文章里最美的片刻。从诡丽的世相、幻相,有时可以引渡向片刻的了悟,如梦:「一截佛指坠落在澹明摇曳的烛影下,虽朽坏了,却犹柔软、流丽、静寂,髣如佛的本体。」﹙〈佛指〉及诸如此类不可思议的段落:

  「爸爸,你的眼睛吃了什么?」
  「眼睛当然是吃它看见的东西。」
  「它发亮。」

  他伸手摘下右眼,照着月看……啊!目珠中有一颗金树,茎干上停满鬼面天蛾吶!﹙〈鬼面天蛾与公木瓜〉﹚

  那种诡丽、超现实的画面感,时而妖仙乍现而近乎《聊斋志异》,或许源于作者的绘画训练,那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能力,艺术家天启般的内视,一种敏锐的直观,彷彿可以看出超出现象之物。在最表面的意义上,那当然也是一种陌生化的叙事策略,就像作者常引介西洋古典乐。或借由「由李渔的传奇《蜃中楼》走出来的」耳朵被养得特别大的畸人,来陌生化我们熟悉的世界。

  作者当然也在寻找诗意、营造意境。而回忆童年住处、宛如一部家族史大长篇之余光残骸的〈第一间房子〉,某个抒情的瞬间(内在风景)可作为概括。像一幅发光的油画,诗意盎然--

  「窄巷和大沟垂直交叉处有一方小空地,地面上用成人手腕粗的竹子搭了一座葡萄架,春日里葡萄藤涓出的嫩绿,以及夏盛熟果中碧酸夹揉的一包青甜,几十年都用一只水晶碗盛放在记忆里。」

  犹如〈佛指〉里「某个寒天,半夜醒来,他看见他的大画桌上不知何来一只大白盘,盘中所盛正是那截佛指。」也是幅明净的画。恰可隐喻作者运用如此独特而芜杂的文体写作所追寻的某种纯粹的艺境。

  附记:
  我并不认识黄翰荻先生,为前辈的书写〈推荐序〉感觉也不太像话。我和他的因缘除了同姓之外,大概就是十多年前都曾在杨淑慧的元尊出版社那里出过书(彼《止舞草》;我,《马华文学与中国性》)。

  但我们也不乏共同处。我也持「退步主义」,选择住在乡间。爱书,蓄书数千,然犹未届散书之龄。对坟场也感兴趣,虽没见过鬼。租了小块地栽花种树,不施药,但也得忍受爱喷杀草剂的本土邻居时时飘来恶臭的杀气。

  儿子一岁多时曾以单指大战好斗的绿螳螂双鎌数百回合,不分胜负。彼时居处左近多树蛙与竹节虫,夜来蛙鸣如雨林,雨后花香醉人。

  近年养了一窝晚上坚持住高树上的白雉,凶狠的大公鸡且曾以飞啄打败我唸国中的大棵女儿,一瞬间,伊的粗壮「猪跤」上留下深深的喙痕。

  年轻时读过章炳麟《新方言》,思考过方言写作的问题。自己多年来也写一些「有的没的」,但方言古字并不熟悉,闽南语词汇亦不足以支撑写作。受出版社委託读黄先生文章时,习得「飰」字,故将甫完稿之散文〈咸饭〉易为〈咸飰〉,方捕获乡音,那也是先人遗音。

  写完本文初稿后得读《翰荻草》,始知黄先生曾亲炙民国-台湾学界传说时代诸名师(郑骞、鲁实先、君毅、牟宗三等),那些先生都我老师的老师辈了。无怪乎作者时而能重新赋某些传统文论的概念予活力,也能洞见传统抒情主义的深刻处(如〈怀念吕璞石〉中所言的「『限制』使『自由之力』往一个点上深掘」,以致显现出「『简洁、重复』两大圣像特质」);汲取古人的诗情,诠注当代巨匠的画意。
在我唸台大中文系时,已是「鸡栖于埘」的黄昏时刻了,当然那也可能只是我自己的主观感受。

  昔年杨淑慧赠予的《止舞草》不知流落何方,只好上网重购一本,赫然还是一九九六年的初版本。躺在书库里近二十年,还是新的。晚两年出版的《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库存多半早已压成纸浆,流转生灭不知几回了。

2014/12/24初稿,2015/1/15补于埔里牛尾

图书试读

假如我有一块地
 
想必不少人生过这样的念头。不过,不曾亲自在土地上耕作、种植的人,想的是一块虚悬不真之地,而半辈子插在土地里劳动的人,其经验、心思的曲奥繁复又远非我们所能了解。
 
拥有一块地,盖一间自己想像中的房子,种自己喜爱的植物,蓄养自己心爱的动物、禽虫,这是大多数人都有的梦想,可是要实现,以一种「无害」的方式来实现,却不简单。不伤害自然就是不伤害自己,因为自然是我们所寄居,这样的道理好像人人都能懂得,可是我们在生活中却经常转首就忘,「人情蔽于所不见,燕雀处堂,自以为乐。」对自然的缺乏知识与了解,以及我们对自然的爱的脆弱,使「无害的经营一块地」成为巨大的挑战。
 
就拿我目前这块地来说吧!由顶楼下望那一方方棋盘式的田,都是日据时代殖民经济的遗存。每块地一分半大,约四百九十余坪,刚好够移民来此的一家人建屋落居、种菜自给,有余力则往外拓垦。如今是十二等则的黑土田了,当初一片榛莽,许多早期移民过劳而死、葬身异乡,都是渡海而来僻壤穷民。水圳也是当时兴造,移民未成,日本战败,土地易主。十五年前我们初到此地时,恍惚还可见到前代遗痕:圳里水草滉漾,时见游鱼成群,有雁鸭将雏鸟习游觅食;夜里散步常被沟底涌出的白鹭惊动;夏夜萤火游空,夜鹰来在路灯下,一圈复一圈不倦飞遶捕食虫子;一早还在床上便被雉雊唤醒;沿圳沟来入院里的有蛇,盘着花盆想吃与花同栖的蛙。
 
稻田里还可以看到花形清雅的野生白慈菇,田尽处的砾石地种满一顷又一顷的白甘蔗,蔗丛里怕不有举千举万田鼠、竹鸡、雉鸡,你骑车进去,翠羽鲜斓,嘎嘎乱飞。盛夏时蔗田收割,炎阳把残留在地里的蔗根郁蒸出一股香甜浓郁的发酵气味,路过的人好像闻了就要发胖。溪岸积水处有大蚌,如壮年男子手掌般大小;鱼池边环伺白鹭、夜鹭以及过境的深雅而触人心魂的绝美苍鹭;有一条野径,恆有成千燕子旋飞遶舞,掠食虫蠓。
 
人和虫鸟之间也有战争,但都是以手工的方式,生活简单素朴,人和自然的关系还如一幅交织的锦绣,闲步到块独幽默处,彷彿还可以嗅得前代人的气息。

用户评价

评分

接觸「人雉」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場意外的驚喜。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本比較學術的讀物,但沒想到,它卻充滿了文學的溫度和哲學的深度。作者用一種非常個人化、非常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人與自然之間複雜而深刻的關係。他筆下的世界,既有現實的堅韌,又有詩意的浪漫。我喜歡他那種不露痕跡的引導,讓你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去體會,慢慢去領悟。

评分

我必須說,「人雉」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讓你輕鬆讀完就忘記的書。它會在你的腦海裡迴盪,在你的心靈深處紮根。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沉靜的力量,能夠讓你暫時放下對外界的關注,專注於內心的感受。我喜歡他對細節的捕捉,那種對生命現象的觀察,彷彿帶著一種科學家的嚴謹和藝術家的敏感。很多時候,我會覺得,原來生命的美,就藏在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评分

「人雉」這本書,怎麼說呢,拿到手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本講鳥類的科普讀物,畢竟「雉」這個字,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那種華麗、又有點神祕的鳥類。但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文字給狠狠拉進了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世界。它不是那種條列式的知識堆砌,也不是單純的故事敘述,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農夫,緩緩地、仔細地剖析著土地的紋理、種子的生命力,以及陽光雨露如何雕塑出萬物。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寫環境時的那種細膩,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點綴,而是能讓你彷彿聞到泥土的氣息,聽到風吹過稻穗的沙沙聲,甚至感受到季節更迭時,土地沉澱下來的疲憊與希望。

评分

從「人雉」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一種與大地和解的姿態。作者的筆觸,充滿了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他並沒有站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去俯視,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理解,去感受。我喜歡他對生命循環的描寫,那種生生不息的力量,讓人感受到希望。這本書,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開始反思,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與自然的連結,與內心的平靜。

评分

「人雉」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作者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存法則的洞察,都讓我受益匪淺。他並沒有試圖去定義生命,而是去呈現生命的多樣性,去展現生命的頑強。我特別喜歡他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體的描寫,那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看到了生命的偉大。這本書,會讓你重新審視周遭的世界,你會發現,原來生命如此豐富,如此奇妙。

评分

說實話,「人雉」這本書,真的會讓你重新思考「活著」這件事情。作者並沒有直接給你什麼人生大道理,而是透過描寫各種生命體的存在方式,引導你去感受。那種純粹的生命力,在逆境中頑強的生長,在順境中從容的綻放,都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己。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段落時,會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如此投入地去感受生活,去與周遭的一切建立連結。這本書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問題,而且是讓你願意去尋找答案的問題。

评分

我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下看到「人雉」這本書的。當時只是被它的封面和書名吸引,但讀進去之後,就深深著迷了。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把你從現實的喧囂中抽離出來,帶入一個更加純粹、更加原始的世界。他對生命細節的描寫,對事物之間相互依存關係的洞察,都讓我感到無比的震撼。有時候,讀著讀著,我會覺得自己彷彿也化身為書中的某個角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感受著生命最真實的脈動。

评分

一開始被「人雉」吸引,純粹是因為書名很有詩意,帶著點古樸的氣息,很對我這種有點懷舊的胃口。但讀下去之後,我才發現它的內涵遠比名字來得豐富。作者的筆觸非常沉穩,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就是有一種力量,能讓你一頁一頁地翻下去,欲罷不能。他對細節的觀察,對事物之間微妙關係的闡述,都讓我歎為觀止。很多時候,我會驚覺,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背後竟然有如此多的故事,如此複雜的牽引。

评分

「人雉」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它沒有複雜的情節,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卻能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柔軟。作者用一種極為細膩、極為真誠的筆觸,描繪了生命的多樣性與韌性。我特別喜歡他描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中尋求生存,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互動。這些描寫,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這龐大生命網絡中的位置。

评分

讀「人雉」,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家度過的那個夏天。外婆總是在院子裡種些自己想種的東西,不跟著流行的什麼,就是順著自己的心意。她總是說,每塊土地都有自己的脾氣,你得懂它,它才會給你最好的回報。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與土地溝通的魔力,他寫的不僅僅是物種,更是物種與生存環境之間那種千絲萬縷、難以割捨的連結。有時候,讀著讀著,我會停下來,望著窗外,想像著書中所描繪的場景,那種在平凡中見證生命力的力量,真的非常動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