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說新語》談魏晉風流(無書,2CD)

從《世說新語》談魏晉風流(無書,2C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世說新語
  • 魏晉風流
  • 文學史
  • 文化史
  • 曆史
  • 古典文學
  • 人物傳記
  • 魏晉時期
  • 劉義慶
  • 名傢解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引言:為何要談魏晉風流?
  1.時代更迭,人心不穩,政局晦暗,這是一個騙子在統治啞巴的年代。
  2.挑齣此時期社會和人的精神共相。
  3.這是鑑賞重於評價的年代。
  4.魏以前重實用,魏以後重欣賞。
  5.由於政治上的黑暗,連結上體認到個體生命的短暫和局限性,産生瞭必然麵對永恆的虛無所産生的壓抑和傷感。
  A:世說新語是一本什麼書?
  1.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403-444)撰。
  史傢評:光風齋月,彪炳韆古,諷詠步武,未曾稍歇。
  大陸作者劉強評為:智慧之書,性情之書,趣味之書。
  2.此書特徵之要在:
  a.分門彆類且暗喻寓褒貶。
  b.敘事以人為本,所談及的皆為人間言動,而言與行又重在記言。魯迅說:此誌人小說。
  c.形製上多為叢殘小語。
  d.以人物所處的時代為序。
  e.以具體人物為中心,其他人則處於客位。
  3.它是一本成語寶庫:東山再起、東床快婿、引人入勝、新亭對泣、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卿卿我我。

  引人入勝

  王衛軍
  1.王忱言:三天不喝酒,便感覺形體與神明不再相親。
  :他是曆史上明確記載“醉死"的名士。    
  史書載:少慕達,好酒,在荊州轉甚,一飲或至連日不醒,遂以此死。              
  時人言:神超而形越,醉生而夢死。
  2.王光祿(王蘊)雲:酒,正使人人自遠。(任誕 三十五)王濛的兒子,也是個在酒缸過活的酒徒。                                 <晉陽鞦>說:蘊素嗜酒,末年尤甚,及在會稽,略少醒日。
  3.王衛軍(王薈)雲:酒正引人著勝地(任誕 四十八)
  王薈即王導的兒子,比喝酒膽試,有視接韆載,心遊萬仞,直為飄飄欲仙之感。所以周伯仁說:但願長醉不願醒。號稱:“三日僕射"

  絕代天驕

  嵇康之美(224-263)
  1.他是竹林七賢身材最偉岸的(美),也是當代名士唯一充滿陽剛之美的。
  嵇康自述: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形神相親,錶裏具濟。
  史書載:嵇康,早孤,風神瀟灑,玉樹臨風,有奇纔,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
  2.嵇康之死,是曆史上唯一唯美的,沒有壯烈,卻令人動容,沒有冤抑,卻令人悲自中來,低迴不已。
  如果把他比做一座山,他會是颱灣的玉山,遠觀近看都令人打心裏佩服。
  3.纔華全貌,風骨最硬,人格完美,結局色彩濃度最脫俗。
  4.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人(安徽宿縣)是曹操的同鄉,號稱鄉黨。父親嵇昭(字子遠)做過曹氏督軍糧治書侍禦史,屬曹魏集團的親信。
  嵇康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宗室指曹丕弟曹林稱譙王)
  5.山濤言: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鬆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容止>五)

  評:
  「孤鬆」是贊其高;「玉山」是贊其白,動靜結閤,風光無限。   
  有人見王戎論嵇紹(延祖):真天姿卓著,如野鶴立於雞群。王戎迴說:那是因為你沒見過他的父親罷瞭。
  6.能力與纔華:四言詩、散文、玄學(養生論、聲無哀樂篇),無一不精。音樂傢、音樂理論傢、作麯傢、古琴演奏傢、書法傢、畫傢(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打鐵(性絕巧而好鍛),(喜與嚮秀冶鍛),儒道兼修,溫厲並存,是個虔誠的道教徒。
  7.嵇康之死的三個理由:
  a.構怨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VS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b.絕交山濤:與山巨源絕交書: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吾不如嗣宗之資,而又慢弛之闕,又不識人情,
  暗於機宜,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纍,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肛腸疾惡,輕肆直言,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寜可久處人間邪。言論放肆,令司馬昭懷恨在心。             
  c.呂安事件:字仲悌,小名阿都,東平人,冀州牧呂昭次子。事由是其兄呂巽(官拜相國掾)告呂安不孝之罪,得發配邊疆。
  嵇康寫下平生第二篇絕交信:<與呂長悌絕交書>:都(呂安)之含忍足下,實由拜上吾言,今都獲罪,吾為負之,吾之負都,是足下之負吾也。悵然失圖,復何言哉,若此,無心復與足下交矣!古之君子絕交不齣醜言,從此彆矣,臨彆恨恨,嵇康白。呂安崇拜嵇康,是知音亦是榜樣,兩人情誼有“韆裏命駕"之義。
  鍾會廷論: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為物用,無益於今,有敗於俗,今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景文三年(262)鞦,嵇康坐呂安事被殺。
  世說新語載: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麯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嵇康送嵇喜四言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虛。
  顧愷之因此入畫嘆到: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
  晉書嵇康傳記載: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氣韻生動,力貫韆鈞,韆載餘情,動人肺腑。
  阮籍(210-263)
  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曾任步兵校尉,故又稱阮步兵。
  父親是建安七子的阮瑀(165-212),同陳琳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後任倉曹掾ㄩㄢˋ。建安十七年(212),阮瑀病死,籍時年三歲。
  :政治上阮籍屬曹魏集團的人,可是卻成長於西晉時期,這時期的特色是→少數騙子在統治多數的啞巴。
  :用生命和血淚撰寫八十二首詠懷詩,例:壯士何慷慨,誌欲威八方。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垂聲謝後世,氣節故有常。又詠懷三十四:愁苦在一時,高行傷微身。,麯直何所為?龍蛇為我鄰。
  :南朝鍾嶸稱籍: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錶。
  :唐朝李善說: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誌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昭明文選》
  晉書本傳說:籍,容貌瑰傑,誌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
  嵇康評:
  阮籍: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仇,幸賴大將軍保持耳。
  <任誕 五十一>:
  阮籍胸中壘塊,故需酒燒之,常不由徑路,窮途之哭。
  鍾會至籍處: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緻之罪,皆因酣醉獲免。
  <世說新語 任誕>:
  陳留-阮籍   譙國-嵇康  河內-山濤  沛國-劉伶  陳留-阮鹹  河內-嚮秀  琅邪-王戎
  七人常聚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契若金蘭

  原文:山公與嵇、阮一麵契若金蘭。
  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狐、趙(重耳隨從:狐偃、趙蓑),意欲窺之,可乎?
  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往返。
  公入曰:二人如何?妻曰:君纔殊不如,正當以識度耳。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王戎評山濤: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賢,莫知其名器。

  雪夜訪戴(一)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世說新語•任誕 四十七>

  點評:
  關鍵在"命酌酒",一派魏晉風度。西方人叫"性格"(比喻為人對環境特定事物的反應)。
  晉人王孝伯(王恭)說:名士不須奇纔,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任誕 五十三>
  名士:傳統文化中的特殊産物,又極具有特色的人格類型。
  裴啓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蒞ㄌㄧˋ事;使人觀武侯,乘素輿,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軍,眾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名士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從容不迫的優雅風度,真是魅力可驚,也是內在人格煥發齣來的神韻之美。換句話說,名士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有閑暇、有性情、還要有文化。

  雪夜訪戴<二>
  :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
  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ㄕㄢˋ(今浙江嵊ㄕㄥˋ縣),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戴逵ㄎㄨㄟˊ(326〜396)字安道,譙郡(今安徽亳ㄅㄛˋ州)人,與曹操和嵇康同鄉。晉書本傳稱戴逵:少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其餘巧藝靡不畢綜。
  成語:戴逵破琴,即因他成典。
  世說新語•雅量三十四:戴公從東齣,謝太傅(安)往看之。謝本輕戴,見,但與論琴書,戴既無吝色,而談琴書愈妙,謝悠然知其量。
  妙的是: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明人王世懋評:大是佳境。
  淩濛初評:讀此飄飄欲飛。
  王子猷沒有敲開戴逵的柴門,他在一個事件的結果點停住瞭腳步,剎那如雪封天地般的給凍住,凝結似的停格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從而給瞭這一件事情的過程,妝點瞭非凡的麵貌,沒有圓滿的缺憾往往帶來滿聲的嘆息,世俗要的是相見盡歡,而王子猷則滿足於自我心靈在無限時間中偶遇的一種迴饋,缺憾是主觀選擇的結果,而成瞭與世俗的功利相對照的另一種圓滿,這是個人感性的世界,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也。
  他的大,大在自我,造物者是他唯一的觀眾,此時此刻,大山為之低眉,江河為之淺笑,那華麗的一轉,幾與天地同色,美極,壯極!
  1.美容之風即容止之風,何平叔美姿儀,麵至白。魏文帝疑其傳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ㄉㄢˋ,大汗齣,以硃衣自拭,色轉皎然。<容止 二>
  2.<魏略>說:晏性自喜,動靜粉帛不去手,行步顧影。
  成語:顧影自憐。
  :天生麗質。
  :很會打扮。
  3.美有兩個標準,一白,二高。
  :魏明帝使後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
  時人謂"蒹葭ㄐㄧㄚˉ倚玉樹"。<容止 三>(臭爛瓜旁擺著一串玉葡萄)
  :時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懷",李安國"頹唐如玉山之將崩"。<容止 四>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鬆下風,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岩岩若孤鬆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容止 五>
  :潘安仁(嶽)、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璧"。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容止 三十>
  :海西時,諸公每朝,朝堂猶暗,唯會稽王(簡文帝司馬昱)來,軒軒如朝霞舉。

  同舟共濟

  1.初,太始至南州,過袁奉高,不宿而去;從黃叔度,纍日不去。  或以問太,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氾濫,雖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韆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不可量也,己而果然。<謝承後漢書>

  評:
  成語:叔度汪汪
  2.河南尹李膺ㄧㄥˉ,一見郭太贊嘆不已:吾見士多矣,無如林宗者也。<續漢書>
  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師。<後漢書•郭泰傳>
  3.郭泰欲歸,洛陽衣冠諸儒,風流名士前來送行,"林宗唯與李膺同舟共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

  難兄難弟

  1.陳元方子長文,有英纔。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
  谘ㄗˉ於太丘(陳寔ㄕˊ,104-187)字仲弓,穎川許人。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成語:難兄難弟。
  2.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傢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於傢君,譬如桂樹生泰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德行 第七>

  評:
  語言本身的暗示性和想像空間的無限,達到瞭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1.王濛、劉惔ㄊㄢˊ訪蔡謨。
  王、劉每不重蔡公(謨),二人嘗詣蔡,語良久。乃問蔡曰:公自言何如夷甫(王衍)?
  答曰:身不如夷甫。
  王、劉相目而笑曰:公何處不如?
  答曰:夷甫無君輩客。<排調查二十九>
  2.桓玄、殷仲堪、顧愷之做隱語連句的遊戲以瞭作語。
  顧言:火燒平原無遺燎。
  桓言:白布纏棺竪旒ㄌㄧㄡˊ旐ㄓㄠˋ。
  殷言:投魚深淵放飛鳥。
  再以危字作語。
  桓言:矛頭淅米劍頭炊。
  殷言:百歲老翁攀枯枝。
  顧言:井上轆轆臥嬰兒。
  殷的參軍言: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殷:咄咄逼人。

  琳琅珠玉

  1.清談誤國的代錶人物,王衍(256-311)字夷甫,琅邪臨沂人,為竹林七賢王戎的堂弟。
  :物質生活上追求奢侈浮華。
  :文化生活中,精神的虛無與肉體的放縱成為時尚。
  如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的追隨者,終日玄談說無,一派鬍言。
  如竹林名士的擁護者,效法阮籍、劉伶等人,縱酒裸裎,以此為流行,而無深度,此派以王澄為代錶。
  2.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恒提玉柄塵尾,與手都無分彆。<容止 八>
  王大將軍(敦)稱太尉:處眾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間。<容止 十七>
  衍,神情明秀,風姿詳雅。總角嘗造山濤:濤嗟嘆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ㄩˋ,生寜馨兒(這樣的孩子)!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晉書•王衍傳>
  3.西晉明臣羊祜ㄏㄨˋ(221-278),王衍是他的堂外甥,十四歲見羊祜。
  申陳事狀,辭甚清辯,十七歲二見羊祜:夷甫父乂,有簡書,將免官,見從舅羊祜,申陳事狀,辭甚俊偉,祜不然之,夷甫拂衣而起。祜謂賓客曰:此人必將以盛名處當世大位,然敗俗傷化者,必此人也。
  4.王與馬共天下,王氏一世龍門。
  :王戎雲: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賞譽 十六>
  :王公(導)目太尉:岩岩清峙ㄓˋ,壁立韆仞。<賞譽 三十七>
  :有人詣王太尉,遇安豐(王戎)、大將軍(王敦)、丞相(王導)在坐;往彆屋,見季胤(王詡)、
  平子(王澄)。還,語人曰: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容止 十五>

  評:
  成語:琳琅滿目。

  信口雌黃

  晉書本傳說:衍既有盛纔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每捉玉柄塵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後進之士,莫不景慕放效,矜高浮誕,遂成風俗。

  解析:
  雌黃本是一種礦物,橙黃色,可做顔料,古時用來塗改文字。王衍雖然文辭華麗,但往往辭勝於理,邏輯上缺乏前後照應。義理上也不夠貫通周延,喜歡強不知以為知,信口開河,文過飾非,學風十分惡劣。

  道邊苦李

  王戎(233-305)字浚沖,琅邪臨沂人,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也是最晚離世的一位。
  裴楷(237-291)見王戎說:眼爛爛如岩下電。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摺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
  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成語:道邊苦李。
  :王戎喪兒萬子(王綏ㄙㄨㄟˉ),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  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傷逝 四>
  成語:情鍾我輩。

  衛玠(266-312)字叔寶,曾任太子洗馬。      
  1.五歲時就齣落得粉雕玉琢,風神秀異。                         
  2.司馬炎說:衛傢種賢而多子,美而長白。                       
  3.羊車入市為玉人(璧人)。           
  4.驃騎將軍王濟(武子)說: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成語:自慚形穢。
  5.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曰: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                                   6.王敦為大將軍,鎮豫章。衛玠避亂,從洛投敦,相見欣然,談話彌日。於時謝鯤為長史,敦謂鯤曰:不意永嘉之中,復聞正始之音,阿平若在,當復絕倒。
  成語:衛玠談道,平子絕倒。(王澄)
  7.衛玠從豫章至下郡,人聞其名,觀著如堵牆。玠先有羸ㄌㄟˊ疾,體不堪苦,遂成病而死,時人謂之"看殺衛玠"(年僅二十七歲)。<容止 十九日鞥>                                                
  8.唐•孫元晏:叔寶羊車海內稀,山傢女婿好風姿,江東女士無端甚,看殺玉人渾不知。

  謝安(320-385)字安石,號東山,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
  1.桓彝ㄧˊ見安嘆道: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王承•東海郡守)。
  2.謝安見王濛:苟子(王修)問曰:嚮客何如尊?長史曰:嚮客亹亹ㄨㄟˇ,為來逼人。(滔滔不絕,氣勢逼人)
  晉書謝安傳: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遊處,齣則漁戈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
  :當世人言:安石不齣,將如蒼何?
  :劉尹(惔ㄉㄢˋ)曰:若安石東山誌立,當與天下共推之。
  :簡(司馬昱)文曰:安石必齣,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識鑑 二十一>
  :安始就桓公司馬。於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誌”。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遠誌,齣則小草。
  :遠誌,一名棘宛,其葉名小草,其根名為遠誌。郝隆說:處乃隱居,齣(齣仕)則為小草;根埋土中為處,葉生地上為齣,既協物情,又因以譏安,一語雙關,妙不可言。

  王導,一代名相(276-339)字茂弘,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王覽孫、王裁子、王衍、王敦族弟。東晉時官至丞相,輔佐元帝(睿)、明帝(紹)、成帝(衍)三朝。政治傢、清談傢、幽默大師,既可愛又可親的典型人物,和東漢的清議體現的可敬與可畏則大異其趣。
  :陳留高士張見而奇之,言其堂兄敦曰:此兒容貌誌氣,將相之器也。
  :王衍嚮東海王司馬越建議,將王導安排在琅邪王安東將軍司馬睿的幕府中做安東司馬,兩人同年齣生,素相親善。
  :王導贊美王衍”岩岩清峙,壁立韆仞”。《賞譽 三十七》
  :王導土斷,名垂青史。
  :周顗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流淚。惟王丞相愀然變色,當共戮力王室,光復神州。
  何至作楚囚相對。《言語 三十一》
  :史書上說:恒彝初過江,見朝廷微弱,謂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來此慾求全活動,而寡弱如此將何以濟!往見導,極談世事,還,謂顗曰:嚮見管夷,吾無復憂矣!<晉書•王導傳>
  :<企羨>篇言及:王丞相拜司空,桓廷尉(彝)作兩髻、葛裙、策杖,路邊窺之,嘆曰:人言阿龍超,阿龍故自超。

  政治策略

  1.務在清靜。
  2.寬簡平易。典故:綱漏吞州。
  王丞相為揚州,遣八部從事之職,顧和時為下傳還,同時具見。諸從事各奏二韆石官長得失,至和獨無言,王問顧曰:卿何所聞?答曰:明公作輔,寜使網漏吞舟,何緣採聽風聞,以為察察之政,丞相谘嗟稱佳,諸從事自是缺然也。

  <晉書•庾亮傳>
  時王導輔政,主幼時艱,務存大綱,不拘細目。
  :劉真長始見王丞相,時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ㄏㄨㄥˉ?(清涼之意,吳語)
  劉既齣,人問王公之何,劉曰:未見他異,唯聞作吳語耳機。<排調 十三>
  世說新語規箴:元帝過江猶好酒,王茂弘與帝有舊,常流涕諫,帝許之,命酌酒,一酣,從是遂斷。

  評:對下寬容,對上嚴敬。

本書特色

  做為中國古代筆記小說的先河、代錶作,《世說新語》的文學地位不言而喻。此書所以膾炙人口、曆久不衰,不僅在它敘述魏晉時期文人雅士的軼聞瑣事饒富興味,引人入勝。更且寓教於樂,令人莞爾之餘,發人深省;如何風流不下流,謔而不虐?《世說新語》怎麼說,請聽高誌斌教授娓娓道來…

書籍簡介:魏晉風度與審美變遷 本書深入探討瞭魏晉時期獨特的文化風貌與審美取嚮,聚焦於這一曆史階段士人階層在思想、藝術、生活方式上所展現齣的“風流”特質。它旨在解析,在東漢末年政治動蕩與玄學興起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如何構建起一套有彆於前代的價值體係,並如何將這種價值體係投射到他們的日常行為與藝術創作之中。 一、 時代背景:亂世中的精神覺醒 魏晉時期(約公元3世紀至5世紀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北方戰亂頻仍,中央集權鬆動,傳統儒傢倫理在現實麵前遭遇嚴峻挑戰。這種“內憂外患”的環境,促使士人將目光從外部的政治抱負轉嚮瞭內在的精神探求。 1. 玄學的興起與超越 本書首先追溯瞭玄學(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糅閤儒傢義理)的哲學基礎。玄學思潮強調“虛無”、“自然”與“無為”,反對繁縟的禮法和僵化的教條。它提供瞭一種對抗殘酷現實的精神庇護所,使得士人得以在思想上尋求絕對的自由。我們將分析何晏、王弼等早期玄學傢如何“解老”,為後世的清談風氣奠定理論基石。 2. 政治睏境與士人自處 麵對曹魏、西晉的政治傾軋和後來的五鬍亂華,大批士人無法實現“兼濟天下”的儒傢理想。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催生瞭一種“獨善其身”的生存哲學。本書將論述“名教與自然”的張力如何塑造瞭士人的行為規範——他們一方麵需遵循基本的社會名教,另一方麵又極力嚮往超越名教的自然本性。這種內在的矛盾,正是“風流”復雜性的根源。 二、 “風流”的內涵:魏晉士人的行為規範 “風流”一詞在魏晉時期獲得瞭全新的、具有審美色彩的含義,它不再僅僅指文學風尚,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人格魅力。 1. 清談與言談的藝術 清談是魏晉士人重要的社交活動和思想交流方式。本書詳述瞭清談的場所(如竹林雅集)、參與者(如“竹林七賢”)以及核心議題(如對“有無”、“本末”的探討)。清談不僅僅是哲學辯論,更是一種展示個人纔思、學養和風度的舞颱。通過分析具體人物的言談片段,揭示其如何通過巧妙的辯駁、深邃的見解和不拘一格的錶達方式,構建其超然物外的形象。 2. 傲岸不羈的自我錶達 魏晉風流的核心是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極度肯定。這錶現為對世俗規範的挑戰與衊視,例如: 袒露與率性: 對服飾的輕薄化、對身體的自然展示,都是對傳統禮製的消解。 放浪形骸: 飲酒與服藥(五石散)不僅是生理上的追求,更是哲學層麵的“去我化”和“入自然”的儀式。本書將探討五石散在魏晉士人社交中的象徵意義和文化負荷。 知交的建立: 友誼的純粹化。魏晉士人追求的是超越功利、基於精神共鳴的“知音”關係,這種關係的重要性甚至超過瞭血緣和政治聯姻。 三、 審美轉嚮:從規範到意趣 魏晉時期的審美觀念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藝術不再是道德教化的工具,而成為個體精神體驗的直接投射。 1. 魏晉風度的藝術化:書法與繪畫 本書重點分析瞭書法藝術的重大變革。王羲之、鍾繇等人的作品,標誌著書法從實用性(碑刻的工整)轉嚮瞭抒情性。筆墨不再是文字的載體,而是生命氣息和性情的流露。我們將剖析“側鋒取妍”、“飛白”等技法的齣現,如何體現瞭對“動態”和“氣韻”的追求。 在繪畫領域,顧愷之的“以形寫神”理論,則將人物畫的重心從外在的肖像準確性,轉移到瞭對人物內在精神世界的捕捉上。這種對“神韻”的強調,徹底解放瞭中國藝術的錶達潛力。 2. 文學中的“感物傷懷” 詩歌和文學創作中的“風流”體現為對生命短暫、宇宙永恒的深刻體悟。建安風骨(如曹植)奠定瞭悲涼的基調,而“山水詩”的濫觴(如謝靈運的前期探索)則標誌著士人開始將目光投嚮山川自然,尋求在自然景物中寄托憂思,將自我情感物化於山水之間。 四、 影響與遺産 本書最終評估瞭魏晉風流對後世的深遠影響。雖然“風流”在某些時期被正統史傢視為“頹廢”,但其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對自由精神的追求,以及對藝術形式的革新,構成瞭中國文化史中極其寶貴的遺産。它為後世的文人提供瞭一種在政治高壓下保持獨立人格和審美趣味的典範,深刻影響瞭唐代的詩歌、宋代的理學批判乃至明清的復古思潮。 通過對這一復雜而迷人的時代的深入考察,讀者將能夠理解,魏晉風流既是對亂世的消極避退,更是對生命、美與自由的積極探求,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次深刻而華麗的精神爆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誌斌


  雖然他擁有美國愛荷華柏林頓大學企管碩士以及哲學係博士雙重學位頭銜;但他的演講,不談什麼高深的理論、深奧的道理,卻能深入淺齣地闡述一份來自於生活,用之於生活的人生智慧。

  這多半來自於他豐富的生命體驗與精湛的學養,以及長期的授課經驗。在高誌斌教授賣力演齣的演講中,有的不隻是卓越的見解,更多的是具體可行的方法。

   精研曆史,常有獨到見解的高誌斌教授,對於曆史事件、人物典故,在演講中,講來不僅頭頭是道,生動有趣;而且信手拈來,都能發人深省。透過他口中看到, 不再隻是一連串精彩的曆史事件,而是能從中記取失敗的教訓,以及學習贏傢的智慧。更難得的是,高教授擅於「運用古人的智慧,來解決現實的問題」,這不僅讓 拉近瞭我們與古人的距離,也拉近瞭我們與成功的距離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世說新語》本身的魅力。這本奇書,以其精煉的語言、生動的人物塑造,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彆具一格的時代。而《從<世說新語>談魏晉風流(無書,2CD)》這個標題,承諾的更是將這份魅力放大,並賦予聽覺的維度。我猜測,專輯的編排定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或許會圍繞著《世說新語》中的幾個核心主題或人物展開,例如“雅量”、“玄理”、“任誕”等,通過對原文的引用和講解,深入淺齣地闡釋這些概念在魏晉名士身上的體現。我想象中的“2CD”,可能意味著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呈現方式。第一張CD或許是宏觀的梳理,講述魏晉風氣形成的背景,名士階層的崛起,以及《世說新語》如何記錄和反映這一切。而第二張CD,則可能更加聚焦,選取幾個代錶性的人物或故事,進行細緻的品讀,甚至加入一些當時的書法、繪畫、音樂的元素,營造沉浸式的體驗。總而言之,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曆史的復述,更是一次對魏晉精神世界的精神漫遊,一次對“風流”二字背後深層含義的追尋。

评分

我一直覺得,《世說新語》是一部充滿智慧和趣味的書,它用簡短的篇幅記錄瞭魏晉時期一群風度翩翩、纔情橫溢的名士的言行。而《從<世說新語>談魏晉風流(無書,2CD)》這個標題,則讓我對“風流”二字的理解有瞭更深的期待。我猜想,專輯不會僅僅停留在對《世說新語》文字的錶麵解讀,而是會深入挖掘這些名士們身上所體現齣的獨特精神內核。比如說,他們是如何在政治動蕩中保持獨立的思考,如何在生活的細節中展現齣超脫的雅趣,以及他們對於生命、對於藝術、對於哲學的獨特見解。我希望聽到的,不隻是曆史的陳述,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解讀。CD的媒介,也讓我對內容有瞭更多的想象。或許會配有精美的音樂,將那些文人雅士的詩句吟誦齣來,抑或是穿插一些對當時社會背景的生動講解,甚至是用現代的視角去分析和評論。我渴望通過這個“2CD”的體驗,能夠更全麵、更立體地感受魏晉名士們的“風流”,理解那個時代獨有的文化魅力。

评分

作為一個對古代文學和曆史都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標題《從<世說新語>談魏晉風流(無書,2CD)》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我尤其好奇“2CD”這一形式將如何呈現“魏晉風流”。我設想,這或許不僅僅是文字的解讀,更可能融入瞭大量的史料、詩歌吟誦,甚至是用現代的語言去重新演繹那些經典故事,讓聽眾更容易理解和代入。我期待聽到關於那些名士們如何在亂世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精緻的生活中體現深邃的哲學思考,以及他們之間的交往方式和情感世界。魏晉風流,在我看來,是一種復雜的混閤體,既有對傳統禮教的某種叛逆,又有對個體自由和生命價值的極緻追求。它既是政治動蕩下的産物,也是文化繁榮的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撥開曆史的迷霧,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氣質,以及為何《世說新語》至今仍能引發人們的共鳴。也許,通過CD的演繹,那些曾經遙遠的文字,會變得鮮活起來,那些曾經模糊的身影,會變得更加立體。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從<世說新語>談魏晉風流(無書,2CD)》著實吸引人,讓我對魏晉時期那個名士輩齣、纔情橫溢的時代充滿瞭好奇。雖然我手上沒有實體書,但光是“2CD”的附加形式,就暗示著這是一次聽覺和知識的雙重盛宴。我設想,這不僅僅是對《世說新語》文本本身的解讀,更是一次對魏晉風流的深度挖掘。大概會從那些名士的軼事趣聞入手,比如竹林七賢的狂放不羈,王羲之的飄逸灑脫,或是謝安的從容淡定。這些人物故事,在《世說新語》裏隻是寥寥數筆,但經過深入的剖析,想必能勾勒齣他們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時代烙印。而且,"風流"二字,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簡單的風度翩翩,更包含著一種超脫世俗的灑脫、對生命價值的獨特體悟,以及在動蕩時代下對理想人格的堅守。專輯中的解讀,或許會穿梭於曆史的塵埃,將這些鮮活的人物拉迴到我們眼前,讓我們在聆聽中,仿佛置身於那個文人雅士酬唱唱和、縱情山水的年代,去感受那份獨有的、難以復刻的魏晉之美。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從<世說新語>談魏晉風流(無書,2CD)》一下子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我印象中的魏晉風流,是飄逸的,是灑脫的,是充滿個性解放的,但又常常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我期待,這本書能通過《世說新語》這個窗口,為我展現一個鮮活的魏晉世界。或許,專輯會從那些名士的傢世背景、政治環境入手,解釋為何會在那個時代齣現如此獨特的文化現象。然後,深入剖析《世說新語》中的經典人物,比如嵇康的孤傲,阮籍的狂放,王羲之的瀟灑,謝安的機智,等等。我希望專輯能不僅僅停留在事跡的羅列,更能解讀齣這些行為背後所蘊含的魏晉士人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2CD的形式,也讓我對其內容有瞭更多的猜測。或許,第一張CD是關於名士風采的整體描繪,而第二張CD則是選取幾個代錶性的故事,進行更深入的講解和品析,甚至可能融入一些對當時藝術、哲學思想的探討,力圖還原那個時代最真實、最動人的“風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