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鑒賞讀本

詩經鑒賞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經
  • 經典
  • 鑒賞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化
  • 詩歌
  • 教材
  • 啓濛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特色

  《詩經》讀本多依〈風〉、〈雅〉、〈頌〉編訂次序排列,本書打破慣例,按照詩篇錶現內容與文化精神,分為愛情婚姻、徵行、祝頌、生活、人物、憂患、政治社會諷刺、倫理、習俗、開國創業、農牧田獵、祭祀祝禱、懼讒、態度與價值觀、宴飲等十五篇,選取〈關雎〉等一百二十九首詩閱讀賞析。每篇分為導讀與鑒賞兩部分,導讀部分先對該類型詩篇思想內容加以概括,宏觀其錶現形貌特色,略述其意義影響;鑒賞部分則分為文本、今譯、賞析,微觀詩篇,期許讀者精讀文本,熟悉詩意,對於曆來說詩及詩之文學藝術錶現有所瞭解,掌握《詩經》內容思想,以及周文化內涵。闡發詩意博採眾說,並盡量與現代社會連結,以拉近閱讀距離,是一部與時俱進,引發讀者研讀、親近《詩經》的入門好書。

名傢推薦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係 季旭昇教授
  本書適用於詩經、經典與文化、通識課程教學,以及自修研讀
《漢賦通論:結構、主題與審美範式研究》 圖書簡介 一、 本書緣起與定位 《漢賦通論》旨在對漢代文學史上光芒萬丈的“賦”體進行一次全麵、深入且係統的考察與闡釋。漢賦,作為漢代文學的代錶性文體,兼具詩歌的鋪陳描摹與散文的議論說理,以其宏大的氣勢、精美的辭藻和復雜的結構,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然而,囿於傳統研究多側重於辭藻的堆砌或個彆名篇的解讀,缺乏對其內在生成邏輯、體裁流變、審美追求及文化意蘊的宏觀把握。 本書正是在此背景下,力求跳脫齣單純的文本細讀,將漢賦置於漢代社會、政治、思想的宏大曆史坐標中進行定位。我們認為,漢賦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更是漢代意識形態、帝國氣象、以及士人階層審美情趣的集中投射。本書以嚴謹的史學精神和精微的文學分析相結閤,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研究框架,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漢賦的“全景地圖”。 二、 核心研究內容與章節結構 本書共分為七大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對漢賦的完整認知體係: 第一部分:漢賦的起源、孕育與早期形態(先秦至西漢初期) 本部分追溯瞭賦體的文學源頭,探討瞭楚辭、頌、箴、誄等前代文體對漢賦的直接影響與遺産。重點分析瞭司馬相如之前,賦體從“鋪采摛文”嚮“鋪陳直陳”過渡的關鍵時期。詳細梳理瞭早期賦作的篇幅特點、韻律結構以及所反映的遊獵、宴享等社會風尚,為理解漢賦的成熟奠定曆史基礎。 第二部分:大賦的鼎盛與結構原理——以“辭、體、意”為核心 這是本書的理論核心部分。我們摒棄將賦視為簡單辭藻堆砌的偏見,深入剖析大賦(如《子虛賦》《上林賦》)的內在“結構藝術”。 “辭”的層級分析: 不僅探討其鋪陳技巧(如疊字、排比、對偶),更細化瞭其運用典故、化用經史的修辭策略,揭示辭藻背後的思想傾嚮。 “體”的模式建構: 總結瞭大賦慣用的敘事模式(如“興起—鋪陳—諷諫—結語”的四段式或五段式結構),並將其視作一種高度成熟的文體範式。 “意”的政治哲學: 深入探討瞭“主父偃式”的諷諫功能,以及賦體如何成為士人階層寄托“忠君愛國”情懷與“隱逸自適”矛盾心理的載體。 第三部分:漢賦的流變與功能轉嚮——從宮廷到文人書寫 本部分關注漢賦在時間維度上的演變。 西漢大賦的政治屬性: 重點分析瞭賦作在漢武帝時代作為“文飾太平”、“宣揚德化”的官方意識形態工具的作用。 東漢賦體的衰微與轉型: 研究瞭王充、班固等人的觀點對賦體風格的影響,探討瞭賦體如何逐漸被五言、七言詩歌文體所擠壓。 “擬古”與“創新”的張力: 考察瞭東漢後期賦作嚮“小賦”和“騷體”的迴歸趨勢,及其在描摹日常生活和個人情誌方麵的探索。 第四部分:重要作者群的個案研究 本書對漢賦史上的關鍵人物進行瞭細緻的個案剖析,力求展現不同文人的個性化貢獻: 司馬相如: 作為賦體的集大成者,側重分析其在音樂性、浪漫主義色彩以及對後世文學的奠基性影響。 揚雄: 聚焦於其思想轉變對賦體風格的影響,特彆是《反離騷》《太玄》等作品中蘊含的哲學思辨與對辭藻的批判。 班固、枚乘等: 探討其賦作在史傳文學敘事和政治諷喻方麵的獨特貢獻。 第五部分:漢賦的審美範式與意象世界 審美研究是本書的另一重要支柱。我們探討漢賦所構建的獨特審美空間: 宏大敘事與空間營造: 漢賦如何通過鋪陳手法,創造齣超越現實的、極度誇張的、包羅萬象的“宇宙圖景”。 “怪誕”與“奇麗”的並存: 分析漢賦中對異域珍寶、奇禽異獸的描繪,揭示瞭其背後的文化心理——對帝國疆域的想象與渴望。 韻律與音樂性: 探討賦體中“閤樂”傳統的消亡,以及後世文人如何通過對散文句式的調整,維持其內在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第六部分:漢賦與相關文體的互動關係 為使讀者更清晰地界定漢賦的獨特性,本書專門開闢章節對比分析漢賦與以下文體的聯係與區彆: 漢詩(尤其是樂府詩): 比較賦體與詩體在句式自由度、情感錶達的直接性上的差異。 史傳散文: 探究賦體如何被納入史書的敘事框架,以及其敘事手法對紀傳體的影響。 魏晉駢文: 論述漢賦為後世駢文提供瞭直接的語言資源和結構藍本,指齣二者在氣象上的傳承與斷裂。 第七部分:漢賦的價值重估與當代意義 本書的最後部分,旨在迴應“漢賦是否已死”的疑問,對漢賦在當代文學批評、文化研究中的價值進行重估。探討瞭其在語言學、修辭學、以及對後世小說、戲麯等敘事藝術影響中的深遠意義。 三、 本書特色 1. 結構主義的分析視角: 強調賦體的內在邏輯和結構範式,而非僅僅關注辭藻的華美。 2. 宏觀與微觀的結閤: 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對關鍵文本進行精準的文本細讀,力求“知人論世”。 3. 跨學科的研究視野: 融閤瞭文學史、思想史、藝術史的理論工具,力求全麵解讀賦體的文化內涵。 《漢賦通論》不僅是古典文學研究者案頭的必備參考書,更期待能引導普通古典文學愛好者跨越漢賦的“辭藻門檻”,領略到這一雄渾文體背後所蘊含的漢代帝國的精神氣魄與無盡的藝術魅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珍玉


  颱灣省桃園縣人,東海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東海大學教授,講授詩經、訓詁學、詩選及習作、古籍訓解討論等課程。著有《高本漢詩經注釋研究》、《詩經訓詁研究》、《詩經詳析》、《詩經章法與寫作藝術》、《閱讀詩經》、《詩經的智慧》、《詩經中的生活》等專書及〈吳闓生詩義會通研究〉、〈馬其昶毛詩學研究〉、〈聞一多說詩中的原始社會與生殖文化〉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季序 I
自序 V
緒論 1

壹、愛情婚姻篇
導讀 18
鑒賞 21
一、祝賀新婚 21
周南‧關雎 21
周南‧桃夭 23
二、追求不得 25
周南‧漢廣 25
秦風‧蒹葭 30
三、呼喚愛情 34
召南‧摽有梅 34
四、甜蜜約會 37
召南‧野有死麕 37
邶風‧靜女 39
鄘風‧桑中 41
五、禮教與愛情 43
鄘風‧柏舟 43
鄭風‧將仲子 46
六、愛情生變 48
鄭風‧遵大路 48
鄭風‧狡童 50
鄭風‧褰裳 53
七、相思之苦 55
鄭風‧東門之墠 55
鄭風‧子衿 57
陳風‧月齣 59
八、不期而遇 61
鄭風‧野有蔓草 61
九、棄婦的哀吟 63
邶風‧榖風 63
衛風‧氓 66
王風‧中榖有蓷 69
十、專一的愛情 71
鄭風‧齣其東門 71

貳、徵行篇
導讀 76
鑒賞 79
一、一心係念你 79
周南‧捲耳 79
王風‧君子於役 82
二、命不如人 84
召南‧小星 84
三、不忘白首約 86
邶風‧擊鼓 86
四、誰是禍首 88
邶風‧雄雉 88
五、為誰而戰 90
鄭風‧清人 90
六、寜願相思苦 92
衛風‧伯兮 92
七、親情的呼換 95
魏風‧陟岵 95
八、無奈的戰爭 97
唐風‧鴇羽 97
豳風‧東山 99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102

參、祝頌篇
導讀 108
鑒賞 110
一、福壽無疆 110
周南‧樛木 110
秦風‧終南 112
小雅‧鹿鳴之什‧天保 113
二、多子多孫 116
周南‧螽斯 116
唐風‧椒聊 119
三、婚禮祝福 121
召南‧鵲巢 121

肆、生活篇
導讀 124
鑒賞 126
一、採摘之樂 126
周南‧芣苢 126
二、離彆之苦 129
邶風‧燕燕 129
三、舞師風姿 133
邶風‧簡兮 133
四、辛苦小吏 135
邶風‧北門 135
齊風‧東方未明 137
五、人際關係 139
衛風‧木瓜 139
六、生不逢時 141
王風‧兔爰 141
七、異鄉人的悲歌 144
王風‧葛藟 144
八、傢人歡聚 146
鄭風‧蘀兮 146
九、晨起早朝 148
齊風‧雞鳴 148
十、死彆之哀 151
唐風‧葛生 151
十一、約期不至 153
陳風‧東門之楊 153
十二、宮室落成 155
小雅‧鴻鴈之什‧斯乾 155

伍、人物篇
導讀 162
鑒賞 164
一、甘棠遺愛的召公 164
召南‧甘棠 164
二、智勇雙全的許穆夫人 166
鄘風‧載馳 166
三、令人難忘的君子 170
衛風‧淇奧 170
四、自得其樂的隱者 173
衛風‧考槃 173
五、絕世美女莊薑 175
衛風‧碩人 175
六、內聖外王的周公 178
豳風‧鴟鴞 178
豳風‧九罭 181
豳風‧狼跋 183
七、與民同樂的周文王 186
大雅‧文王之什‧靈颱 186
八、纔德兼備的仲山甫 188
大雅‧蕩之什‧烝民 188

陸、憂患篇
導讀 194
鑒賞 197
一、憂讒憫亂 197
邶風‧柏舟 197
二、不被瞭解 200
王風‧黍離 200
魏風‧園有桃 202
三、國君奢華 205
檜風‧羔裘 205
曹風‧蜉蝣 207
四、不樂其生 209
檜風‧隰有萇楚 209
五、朝政衰頹 211
大雅‧生民之什‧闆 211
大雅‧蕩之什‧瞻卬 215
六、宣王憂旱 218
大雅‧蕩之什‧雲漢 218

柒、政治社會諷刺篇
導讀 224
鑒賞 226
一、宮庭醜聞 226
邶風‧新颱 226
鄘風‧牆有茨 228
鄘風‧鶉之奔奔 230
齊風‧南山 231
齊風‧敝笱 234
齊風‧載驅 236
陳風‧株林 238
二、在位無禮 240
鄘風‧相鼠 240
三、剝削不公 242
魏風‧葛屨 242
魏風‧伐檀 244
魏風‧碩鼠 246
小雅‧榖風之什‧大東 248
小雅‧榖風之什‧北山 253

捌、倫理篇
導讀 258
鑒賞 261
一、君臣 261
鄭風‧緇衣 261
小雅‧鹿鳴之什‧鹿鳴 263
二、親子 266
邶風‧凱風 266
小雅‧榖風之什‧蓼莪 268
三、手足 271
唐風‧杕杜 271
小雅‧鹿鳴之什‧常棣 273
四、親友 276
小雅‧鹿鳴之什‧伐木 276

玖、習俗篇
導讀 280
鑒賞 282
一、節日與愛情 282
鄭風‧溱洧 282
二、殉葬的陋習 285
秦風‧黃鳥 285
三、巫俗的遊蕩 289
陳風‧宛丘 289

拾、開國創業篇
導讀 294
鑒賞 297
一、衛文公 297
鄘風‧定之方中 297
二、周文王 299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299
三、周武王 303
大雅‧文王之什‧大明 303
四、古公亶父 307
大雅‧文王之什‧緜 307
五、公劉 310
大雅‧生民之什‧公劉 310

拾壹、農牧田獵篇
導讀 316
鑒賞 319
一、田獵 319
召南‧騶虞 319
鄭風‧叔於田 321
鄭風‧大叔於田 323
齊風‧還 325
秦風‧駟鐵 328
二、農耕 330
豳風‧七月 330
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335
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337
三、畜牧 340
小雅‧鴻鴈之什‧無羊 340

拾貳、祭祀祝禱篇
導讀 344
鑒賞 347
一、祭祖先 347
召南‧采蘩 347
二、祭文王 349
周頌‧清廟之什‧清廟 349
三、祭周先王 351
周頌‧清廟之什‧烈文 351
四、祭武王 353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閔予小子 353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敬之 355
五、祭百神 357
周頌‧臣工之什‧豐年 357
六、祭殷高宗 359
商頌‧玄鳥 359

拾參、懼讒篇
導讀 364
鑒賞 367
一、讒言可畏 367
王風‧采葛 367
鄭風‧揚之水 369
陳風‧防有鵲巢 371
二、譴責讒人 373
小雅‧節南山之什‧巷伯 373
小雅‧甫田之什‧青蠅 376
三、杜絕讒言 378
唐風‧采苓 378
小雅‧鴻鴈之什‧沔水 380

拾肆、態度與價值觀篇
導讀 384
鑒賞 386
一、憂思無益 386
齊風‧甫田 386
小雅‧榖風之什‧無將大車 388
二、及時行樂 390
唐風‧蟋蟀 390
唐風‧山有樞 393
秦風‧車鄰 395
三、安貧樂道 397
陳風‧衡門 397

拾伍、宴飲篇
導讀 402
鑒賞 405
一、餚饌豐盛 405
小雅‧鹿鳴之什‧魚麗 405
二、宴饗賞賜 408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彤弓 408
三、宴飲禮節 410
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 410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呂珍玉教授本來和我素不相識,但是她在《詩經》方麵的勤奮研究及撰述,讓我非常欣賞。因此,我非常樂意為呂教授這本《詩經鑒賞讀本》寫序。
  
  呂教授碩士期間由方師鐸先生指導,碩士論文《從全唐詩中六句詩看四句詩及八句詩之定體並附論六言詩》榮獲「國科會七十九年度研究成果奬」。博士期間由龍宇純先生指導,博士論文《高本漢詩經注釋研究》取得博士學位,並升等為副教授,該學位論文亦榮獲「國科會八十六年度研究成果奬」。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殊榮,由此可見呂教授研究所就讀所打下的基礎深厚、成果斐然。
  
  博士以後,呂教授在《詩經》方麵持續努力,發錶論文如:〈讀屈萬裏先生《詩經詮釋‧國風》疑義〉、〈讀屈萬裏先生《詩經詮釋‧雅頌》疑義〉、〈聞一多的詩經訓詁商榷〉、〈吳闓生詩義會通研究〉等論文。此外亦專門針對《詩經》字詞訓解等相關議題發錶〈詩經居字用法歧異考辨〉、〈詩經疊章相對詞句訓詁問題探討〉、〈詩經烝字釋義〉、〈詩經維字用法與詞義研究〉、〈詩經詞句訓解睏難舉隅〉、〈詩經之敘述觀點及視點、聚焦模糊詩篇詩旨問題探討〉、〈詩經末章變調詩篇研究〉、〈詩經中的名言探究〉、〈詩經頂真修辭研究〉、〈史料的解釋與接受—以吳公子季劄生平事跡相關史料為考察〉等,專書則有《詩經訓詁研究》、《詩經詳析》等。由這些著述不難看齣,呂教授在《詩經》方麵是有計畫的攻堅,自然能博觀厚積,卓然有成。近幾年來師生閤著的《閱讀詩經》、《詩經的智慧》、《詩經中的生活》等書,則為《詩經》多元賞析的成果。
  
  《詩》無達詁,董仲舒早有此嘆!但真相隻有一個,學者總是想追求《詩經》三百零五篇的真解。呂教授一嚮秉持兼顧古義與新說,因此頗能拋棄種種包袱,潛心玩味《詩經》,力求探尋《詩經》各篇的正確詩旨。而通觀本書,呂教授也確實博采眾傢,擇其精要,除遵從毛鄭序舊說外,其他如:〈關雎〉從屈萬裏《詩經詮釋》、〈柏舟〉從傅斯年《詩經講義》、〈葛生〉從劉大白《白屋說詩》、〈東門之楊〉從汪用梧《詩學女為》、〈烝民〉從《詩序》、〈蜉蝣〉從陳應棠《詩風新疏》、〈七月〉從王靜芝《詩經通釋》可以看見本書採集各傢之長,沒有門戶之見。
  
  本書雖為「讀本」,旨在深入淺齣,因此不做繁瑣的考證(這些工作,呂教授在之前的著作中已經做過瞭)。全書列完原文,立即以今語譯之,其後的賞析先談舊解,次引後世學者的重要意見。其後或析其藝術手法,或味其人生感慨,所謂「興、觀、群、怨」,在這一部分錶達得淋灕盡緻。全書最精彩的部分,應該屬此。略舉其要,如:〈漢廣〉引電影《大江東去》、〈蒹葭〉引瓊瑤小說、〈摽有梅〉引颱灣民謠〈望春風〉、〈伯兮〉引鬍適白話詩〈也想不相思〉、〈鴟鴞〉引日據時期颱灣民謠〈一隻鳥兒哮救救〉、〈溱洧〉引歐陽脩〈生查子.元夕〉,往往能引起讀者的會心微笑,增加瞭《詩經》的思考嚮度與現代感。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毛詩序》說:「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這些功能,看似迂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愈來愈能體會。隻是這些體會,必須建立在對《詩經》的研讀與喜愛之上。《詩經鑒賞讀本》正是引發讀者研讀、喜愛《詩經》的入門好書。我樂於嚮大傢推薦。
  
  甲午年六月季旭昇序於颱北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平時比較忙,讀書的時間不多,但《詩經鑒賞讀本》這本書,我卻是每天都會拿齣來翻翻。它給我一種很特彆的感受,不像那種需要坐下來認真研讀的書,反而更像是可以隨時隨地拿起,細細品味的“伴侶”。書的排版很舒服,字跡清晰,而且篇幅適中,不會讓人覺得有壓力。我最喜歡的是它在鑒賞上的取捨。有些版本可能對每一句詩都進行細緻到令人發指的分析,但這本書不同,它更注重整體的把握,抓住詩歌最核心的情感和意境,然後用簡潔而富有洞察力的語言進行闡釋。這種方式對我這種時間有限的讀者來說,非常友好。我可以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午休時間,隨便翻到一首詩,讀一讀作者的鑒賞,就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滋養。它讓我覺得,即使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也能保留一份屬於自己的寜靜和雅緻。

评分

《詩經鑒賞讀本》這本著作,一拿到手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清雅的氣息。我一直以來對中國古典文學都頗有興趣,尤其是那些承載著古人情感與生活點滴的詩篇。然而,許多版本的《詩經》往往隻提供原文和注釋,對於我這樣對古漢語不太精通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總覺得隔靴搔癢,少瞭些情緻。這本書恰恰彌補瞭我的這一遺憾。它的鑒賞部分,可以說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辭藻,而是深入淺齣地解析每一首詩的創作背景、藝術手法、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我尤其喜歡其中對《關雎》的解讀,將那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純真愛戀,在現代的語境下重新賦予生命力,讓我這個久居都市的人,也能感受到那份質樸而動人的情愫。書中的語言也十分考究,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優美,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的朋友進行一場關於詩歌的深度對話。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先民們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以及那個時代獨特的社會風貌。

评分

最近買瞭《詩經鑒賞讀本》,真是相見恨晚!我之前讀《詩經》總是在苦苦對照字典,生怕錯過一個字,但往往讀完之後,腦子裏隻剩下一些生僻的字詞,對詩歌本身的情感和意境卻是一頭霧水。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救星!它的鑒賞部分太精彩瞭,每一首詩都配有非常詳細的解讀,不僅僅是解釋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瞭詩歌的韻味和情感。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從一個詞、一個意象入手,層層剝繭,將詩人的情感世界展現在我們麵前。比如,讀到《蒹葭》時,我之前隻覺得這是一首寫鞦景的詩,但在這本書裏,我纔真正理解瞭那種“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的追尋與失落,以及那份朦朧而又執著的思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與詩人一同感受著喜怒哀樂。它不僅僅是讓我認識瞭《詩經》,更是讓我學會瞭如何去欣賞一首詩,如何在文字中品味齣生活的況味。

评分

說實話,《詩經鑒賞讀本》給我帶來的衝擊可不小。我一直認為《詩經》是陽春白雪,是屬於文人雅士纔能玩味的東西,普通人看看大概隻能認識幾個字。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解讀方式非常接地氣,他並沒有用太多晦澀的理論去堆砌,而是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能理解的語言,去闡釋那些古老的詩篇。他會從《詩經》中的一些風俗、生活習慣入手,來講解詩歌的內涵,這樣一來,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生活,就變得鮮活起來。例如,在解讀一些描寫農事、婚嫁的詩篇時,作者會詳細介紹當時的耕種方式、婚禮習俗,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更能體會到詩歌中所錶達的喜悅、辛勞或是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讓我學會瞭鑒賞,更是讓我感受到瞭《詩經》作為一部“民歌集”的魅力,它所記錄的,是真實的生活,是鮮活的人民。

评分

《詩經鑒賞讀本》這本書,我隻能說,它真的太懂我們這些“半吊子”讀者瞭。我之前對《詩經》的印象,就是那些古老的、離我們很遙遠的文字,加上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含義。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詩經》拉近瞭。作者在進行鑒賞的時候,並沒有一味地去強調古文的艱深,而是常常會從一些我們熟悉的角度切入,比如人的情感,社會的現象,甚至是一些現代人也能理解的心理活動。他會用類比的方式,或者引用一些後世的文學作品,來幫助我們理解《詩經》的意境。我記得有一篇關於《氓》的解讀,作者將其中女子從戀愛到被拋棄的悲慘遭遇,用一種非常具有同情心的視角去呈現,讓我這個讀到最後都覺得有些心酸。這本書就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一點點地引導我,讓我從對《詩經》的“敬而遠之”,轉變為一種“心嚮往之”。它讓我覺得,《詩經》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