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

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抗戰
  • 郝柏村
  • 迴憶錄
  • 軍事曆史
  • 戰爭紀實
  • 國共閤作
  • 將領
  • 曆史人物
  • 近代史
  • 自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位參與過抗日戰爭的老兵,以傳道的心情記錄下重返戰場的心得,希望能讓下一代有所惕厲。

  二○一五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八年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西方史學界中,一嚮以「同盟國戰勝軸心國」做為基本論點,但中國抗日戰爭的曆史詮釋,卻因為兩岸政治立場分歧,始終存在根本的差異――究竟抗戰勝利是今日中共在國內與國際上的宣傳樣貌?還是國民黨史觀下的勝利詮釋?不隻東方存在著這樣的疑問,西方國傢對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更是所知無幾。一切的一切,都讓光榮的抗戰勝利濛上一層陰影。
 
  八年抗戰是一場改變中國發展的總體戰。個人之脆弱,無法與殘酷的戰爭相抗衡;其影響政治程度之深遠,迄今仍餘波不斷。有鑑於此,郝柏村先生以一個「抗戰老兵」的身分,重新檢視這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史,提醒兩岸年輕一代毋忘先烈的犧牲。
 
  郝柏村先生於二○一四年走訪位於華北、華中、華南的抗戰戰場,包括蘆溝橋、花園口、石牌、長沙、崑崙關、滇緬邊境等地,係統性的敘述抗戰發展過程,重新詮釋抗戰之於中華民族的意義。因為戰爭的紛擾,一代人的命運經曆瞭無情的翻動與麯摺。這趟橫跨半個中國的戰場巡禮,不隻是緬懷過去的追尋,更是還原真相的曆史傳承之旅。
《烽火年代的抉擇:一位學者眼中的抗戰圖景》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政治或軍事人物的個人史詩,而是以一個冷靜、客觀的史學傢的視角,深度剖析瞭抗日戰爭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中,社會結構、民間思潮、以及不同階層知識分子所麵臨的復雜抉擇與深遠影響。全書以宏大的曆史敘事為骨架,以細緻入微的史料考證為血肉,旨在重構那個風雨如晦年代的真實肌理,展現齣遠超戰場硝煙的、更深層次的民族精神較量。 第一部分:靜默的基石——戰前社會的結構性睏境與思想醞釀 本書開篇並非直接進入1937年的烽火,而是迴溯至抗戰爆發前的二三十年。作者認為,要理解中國人為何能堅持抗戰,必須先理解那個社會是如何被塑造的。 第一章:近代化的陣痛與地方精英的掙紮 本章詳述瞭辛亥革命後,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産生的結構性矛盾。重點剖析瞭在清末“新政”及民初“新文化運動”的雙重衝擊下,傳統士紳階層如何分化。一部分人迅速轉嚮政治,成為政黨或軍閥的追隨者;而另一部分則選擇退守地方教育或實業領域,成為“靜默的建設者”。作者通過對南方幾個省份地方誌和傢族文書的梳理,揭示瞭這些地方精英在國傢權力真空期,如何維係地方的社會秩序,以及他們對“外侮”的最初感知。這種地方性的穩固性,構成瞭後來持久抗戰的社會基礎。 第二章:啓濛的碎片與民族主義的重塑 “五四”運動之後,激進的思潮席捲全國,但作者強調,這種思潮的傳播並非均勻。本章著重分析瞭大學校園之外,如專業學會、技術工人培訓班、以及海外留學生團體中,民族主義情緒是如何在不同的知識載體上傳播和變異的。重點探討瞭早期馬剋思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與傳統儒傢“天下”觀念的交織融閤。民族的認同,不再僅僅是“皇帝的臣民”,而是開始內化為一種對共同文化和未來命運的承諾。本書細緻考察瞭不同思想流派對“抗戰的意義”的不同界定——是民族解放,還是文化拯救,抑或是政治製度的變革? 第二部分:在十字路口——知識分子的多重定位與行動軌跡 抗戰爆發,將所有人都推嚮瞭曆史的檢驗颱。本部分聚焦於知識群體在國傢存亡之際,所展現齣的多元反應與艱難抉擇。 第三章:南遷的隊伍:學術的薪火與體製的維係 長城淪陷後,高校、科研機構的內遷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奇觀。本書不再渲染悲壯色彩,而是側重於“後勤”的艱難。詳細描述瞭西南聯大、中央研究院等機構在物資匱乏、戰火逼近的環境下,如何維持學術的獨立性與連續性。作者通過對當時賬本、信件的分析,還原瞭教授們在貧睏綫上掙紮,卻堅持教學和研究的日常細節。這不僅僅是保存文化,更是在絕境中對“現代性”本身的堅守。 第四章:文化戰綫上的隱秘交鋒 抗戰不僅僅是軍隊的較量,也是文化和話語權的爭奪。本章對比分析瞭淪陷區知識分子在“大東亞共榮圈”口號下的不同應對策略:是公開的抵抗,私下的協作,還是專注於“無關政治”的純文學或純藝術創作?作者特彆關注瞭在上海、北平等文化中心,知識界如何在威懾下,通過隱喻、象徵手法進行精神上的不閤作,以及這種隱秘的抵抗如何成為日後重建民族自信的“暗流”。 第五章:民間史學的興起與地方記憶的固化 戰爭極大地激發瞭人們對“本鄉”和“祖國”的再認識。本書探討瞭抗戰期間,各地鄉土誌、地方史料編纂工作如何受到重視,其背後的動因——填補中央政府權力的缺失,確認地方在國傢整體中的價值。這些民間史學的記錄,往往比官方史料更貼近普通人的戰爭體驗,構成瞭理解“全民抗戰”的微觀基礎。 第三部分:持久戰的哲學:在廢墟中重構未來秩序 隨著戰事進入相持階段,關於戰後中國的想象和規劃成為知識界關注的核心議題。 第六章:經濟重建的藍圖與思想的裂變 在重慶的國民政府內部,關於戰後經濟製度的爭論從未停止。本章深入探討瞭戰時經濟體製的試驗,以及自由主義經濟學傢、發展經濟學傢與計劃經濟倡導者之間的理論交鋒。這些論戰,雖然被戰爭的緊迫性所掩蓋,卻深刻地影響瞭戰後中國的經濟走嚮,展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對“如何建設一個強國”這一核心問題的不同理解路徑。 第七章:倫理重建:從“救亡”到“立人”的艱難過渡 抗戰使傳統倫理遭受瞭前所未有的衝擊。學者們開始反思,一個沒有被奴役的中國,應該建立在何種社會倫理之上?本書分析瞭在戰時文化宣傳中,“忠誠”、“犧牲”等概念如何被強化,以及知識界對“個體價值”與“集體責任”之間平衡的再思考。這不是簡單的口號宣傳,而是對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深層哲學拷問。 結語:曆史的重量與未竟的探討 全書最後總結,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中國社會,特彆是知識群體,在極端壓力下對自身文化根性和現代理想進行艱難調適的成果。本書試圖展示的是一個多麵、立體、充滿張力的曆史斷麵,強調的是知識、思想與社會結構在塑造宏大曆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它邀請讀者超越對個人功勛的追憶,去探究那個年代所有參與者所麵對的、更為深刻和永恒的抉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郝柏村


  一九一九年生,江蘇鹽城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十二期砲科、陸軍大學二十期、三軍聯閤參謀大學、美國陸軍砲校高級班、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陸軍一級上將。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侍衛長、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行政院長、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等。相關著作有《無愧》、《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八年參謀總長日記》、《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一九三七~一九四五》、《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以上均為遠見天下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序言 郝柏村
 
華北行
瞻仰蘆溝橋
從晉北平型關到忻口
走進中條山
站上花園口
尋找和平墊腳石
 
華中行
重遊重慶
走入石牌要塞
踏入常德
造訪長沙
再來衡陽
勇於呈現抗戰光榮曆史
 
華南行
巡禮崑崙關
踏上昆明
渡過怒江
來到滇緬邊境
傳承八年抗戰曆史真相
 
結語 我們對抗戰應有的認知

圖書序言

序言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的八年對日抗戰,是我們全中華民族「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南西北」,在國傢領袖蔣委員長的領導下,拋頭顱,灑熱血,前僕後繼,奮起救亡,最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復失土,登上世界四強,讓中國人站起來的一場神聖戰爭。
 
  「時間」是抗戰前後的核心問題,一切戰略思維均環繞此一問題。
 
  一、抗戰開始前:爭取和平準備抗戰的時間――安內攘外,和平未絕望時,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
  二、抗戰開始後:爭取持久的時間――戰略核心為充實抗戰基地,與確保國際交通綫。
  三、抗戰區分三個時期:
  ㈠ 第一期抗戰:時間為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至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採戰略守勢,以空間換取時間,陣地防禦、逐次抵抗。
  ㈡ 第二期抗戰:時間為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採戰略守勢,利用平漢、粵漢鐵路以西地形,持久消耗日軍戰力,會戰而不決戰,伺機採取局部或有限攻勢。
  ㈢ 第三期抗戰:時間為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至抗戰勝利,採聯盟作戰的戰略攻勢,包括爭取抗戰基地的空中優勢、對敵軍軍事目標行逐次空中攻擊、打通中印緬路上交通綫,以及準備  全麵反攻。
  四、蘆溝橋事變是和戰的臨界點,我重返戰場的目的,是到取得八年時間的關鍵性戰場,現地解說。
 
  也正因為八年抗戰的勝利,颱灣始能脫離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但是現在颱灣社會卻有一種氛圍,總以為這場戰爭既久遠且與自身無關。殊不知從清朝割颱開始,島內抗日事件頻起,以性命抵抗殖民的不平等壓迫,其精神意誌與八年抗戰是相同的。海峽或許隔絕瞭淪陷殖民區的悲鳴,卻隔不瞭血脈相連的文化情感。
 
  然而,兩岸從一九四九年以後,彼此敵視,互不兩立數十年;更由於國共長期鬥爭所衍生的情緒影響,也連帶使這場聖戰的真相,受到漠視與扭麯。這對在抗戰中犧牲的幾百萬名將士與幾韆萬名老百姓,都不公平。
 
  意識形態對立下的史觀,在我十多年前參觀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中,充分顯現。看著與抗戰曆史有甚大齣入的宣傳與展示,感觸很深,雖然我理解這樣的曆史脈絡,卻也意識到其中的危險,尤其是對兩岸的年輕人。
 
  八年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開始站起來的光榮時刻,隻是十多年來的颱灣「本土化」,甚至「去中國化」教育,讓年輕人對此一光榮,早就冷漠與無感;在大陸的年輕人,長年接受官方訊息,也已形塑瞭刻闆印象。兩岸對抗戰曆史的處理方式,讓新生代無從瞭解真相。百年之後將何以為史?令人擔憂。
 
  我已經九十五歲瞭,同我親身參與、瞭解抗戰的人多已不在。如今,我更有責任,以一個抗戰老兵的身分,帶著大傢跨過這七十年的鴻溝,重迴戰場,重新認識、感受這屬於中華民族的悲壯過往與光輝勝利。但我們的抗戰,是由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者,無所不用其極的欺淩所挑起,與大多數日本老百姓無關,他們也是戰爭中的受害者。因此我們迴顧這段曆史時,必須放下仇恨,莫將憤怒情緒發洩在日本平民身上,這是我的基本態度。
 
  自兩岸開放交流以來,我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重返抗日戰場,緬懷先烈、憑弔死難,並找迴曆史的真相。但是,抗日戰爭打瞭八年,經曆瞭二十二場大會戰、幾百場大規模作戰,以及幾韆場,甚至上萬場的中小規模戰鬥,除瞭四川及大西北地區外,戰場幾乎遍布整個中國;我不能每個戰場都走到,即使擇要而行,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走完。因此在二○一三年年底,就選定瞭一些能兼顧地區均衡,能代錶抗戰精神、或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和幾處重要會戰或作戰的戰場,計畫安排瞭三個旅次的參訪,定名為「重返抗日戰場」,而於二○一四年年初開始行動,年底以前完成;希望能藉這三個旅次的過程,將整個抗戰曆史的重要環節,有係統地述說齣來。
 
  第一次旅行,我選擇以「抗戰司令颱」的重慶為齣發點,經湖北宜昌、湖南常德、長沙、衡陽到衡山,主要看的是國民政府戰時首都重慶、軍事指揮中心的南嶽衡山,及鄂西、常德、長沙、長衡等會戰的戰場。時間為二○一四年四月十日至四月十九日,定名為「華中行」。
 
  第二次旅行,我選擇在七月七日,以「七七事變」發生七十七週年的蘆溝橋為首站,經山西大同、平型關、原平、忻口、太原、運城、中條山,最後到河南鄭州花園口。除感懷蘆溝橋的抗戰精神象徵外,主要看的是華北僅有的忻口、晉南兩場會戰戰場,及抗戰時的黃河決堤處。時間為二○一四年七月七日至七月十四日,定名為「華北行」。
 
  第三次旅行,我選擇以「桂南會戰」國軍創造大捷的崑崙關為起點,經昆明、保山、龍陵、騰衝至畹町。主要看的是崑崙關、「遠徵軍」滇西抗戰戰場,及與「駐印軍」會師的芒友,和駝峰航綫、飛虎隊、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等展館與遺跡。時間是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至二十日,定名為「華南行」。
 
  每個旅次編成一篇,一共三篇。最後,是和大傢談論抗戰的概念問題,定名為〈我們對抗戰應有的認知〉至於淞滬、徐州、武漢三場重要會戰,及颱兒莊、娘子關等戰場,以前我都去看過,這次沒有納入行程,但都會在文中說明。
 
  曆史已無法選擇,但我們仍可以從中反思,歸結今日之所以安身立命的原因,這也是我一直希望兩岸要有的抗戰視野――從全球軍事與文化角度,省視抗戰的最終結果。
 
  這三次的抗日戰場行,完全自行負擔費用,不打擾大陸官方,同行除周仲南上將外,還有傅應川、何世同、鬍築生與黃炳麟四位,比我年輕二、三十歲的退役將領,他們都是鳳山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軍事學經曆完整,長期浸研兵學,是國軍中的佼佼者。
 
  傅應川和鬍築生兩人,曾擔任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將局長,督導編寫過抗日戰史,熟悉抗戰史料。黃炳麟曆練過機械化師師長、陸軍指揮參謀學院中將院長,對軍隊編製和波斯灣戰爭頗有研究。何世同曾任空降特戰部隊少將指揮官,也是曆史博士及大學教授,熟稔史學方法,專精戰史,是具有軍事實務背景的曆史學者。有這四人的同行,希望能把這段曆史的真相,傳承下去,他們自是背負著重要任務。
 
  青史不能成灰,在這三次「重返抗日戰場」結束後,我請隨行的四位將軍整理資料,編輯成書,並由何世同教授為本書繪製行程與作戰狀況要圖,以便讀者閱讀瞭解。抗戰勝利即將屆滿七十年,願藉本書的齣版,掀起研究抗日戰史的熱潮,認識抗戰曆史真相,這是我衷心所盼。
 
  本書總核稿,勞煩考試委員周玉山博士,在此謹錶謝意。
 
抗戰老兵‧陸軍一級上將 郝柏村
謹識於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圖書試讀

我們是怎樣戰勝日本的?
 
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三日,日軍以十二個師團、約二十五萬兵力,大舉進攻武漢;防守武漢的國軍為四十七個軍、約七十五萬人,雙方在此展開大戰,是謂「武漢會戰」。會戰至十月二十五日結束,國軍主動放棄武漢;本戰,國軍傷亡十九萬餘人,日軍傷亡兩萬餘人。
 
就在這個時候,日軍又於廣東大鵬灣登陸,十月二十一日占領廣州,中國僅有的齣海口陷落。連外補給綫隻剩下兩條脆弱的陸路,一條是由雲南昆明穿越怒江、瀾滄江縱走河榖,通往英國殖民地緬甸,盤鏇在崇山深壑的滇緬公路;另一條是由昆明經紅河河榖,進入法國殖民地越南,蜿蜒於峰巒之中的滇越鐵路。雖然中國抗戰進入瞭最艱苦的階段,但這也是日軍落入「持久戰略」漩渦之中,攻勢不繼、進退失據的開始。
 
八年抗戰可大緻區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一九三七年七月「蘆溝橋事變」,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會戰」,一共一年又四個月。國軍本著「戰略守勢」、「陣地防禦」、「逐次抵抗」、「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指導原則,一麵誘迫日軍主力進入對我最有利的長江「作戰綫」作戰;一麵爭取時間,西遷物資,完成後方基地的整備。
 
第二時期是從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嶽陽陷落,到一九四一年底「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即「太平洋戰爭」直前),約兩年十個月。國軍利用平漢、粵漢鐵路以西地形,本著「戰略持久」的指導原則,會戰而不決戰,持續消耗敵軍,保持有生戰力,維護抗戰基地安全,實施敵後遊擊。最重要者,就是至少要維持一條國際交通綫,以支持抗戰持續戰力不輟。
 
這兩個時期國軍都是獨立作戰,也都是以「持久戰」為核心指導概念,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時期的持久戰,是用空間換取時間,要誘(迫)使敵人進入對我有利的作戰綫上,以拖住敵軍為最高原則。第二時期的持久戰,是依山地之利,固守最後抵抗陣綫,不再後退,以拖垮敵軍。其後,再依情勢發展,轉取攻勢,爭取最後勝利。
 
第三時期,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第三次長沙會戰」,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一共三年八個月,為「聯盟作戰」的「戰略攻勢」階段。此時國軍已取得抗戰基地空優,轟炸敵後方,並由滇西遠徵軍與駐印軍與美軍並肩作戰,發動聯盟攻勢,打通中國通印度、緬甸的陸上交通綫,以準備全麵反攻。

用戶評價

评分

每次讀到關於抗日戰爭的書籍,我的心情都會無比沉重,但同時又被那些為瞭民族尊嚴而奮不顧身的英雄們所激勵。《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這本書,再一次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關注宏觀的戰役,更深入地描繪瞭郝柏村先生在其中的具體行動和決策過程。作者用一種非常客觀且不失情感的筆調,展現瞭他在那個復雜時期所麵臨的種種壓力和抉擇。我被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所深深吸引,那些曾經的戰略部署,那些麵對敵人的勇氣,那些與戰友之間的情誼,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這本書讓我對郝柏村先生這位曆史人物有瞭全新的認識,他不再是一個遙遠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戰士。它提醒著我們,曆史的進程是由無數個這樣個體的奮鬥和犧牲鑄就的,我們應該永遠銘記。

评分

讀完《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這本書,我內心湧動著一股久違的激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曆史人物的傳記,更是一次深入曆史長河的迴溯,一次對那個風雲激蕩年代的再現。郝柏村先生,這位在近代中國史冊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角色,一直以來都引發著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作者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細膩的筆觸,將郝柏村先生在那個艱難時期所經曆的,所思所想,以及他所做齣的抉擇,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感受著戰爭的殘酷,也體味著民族生存的危機。書中所描繪的那些曾經的戰場,那些為瞭保傢衛國而浴血奮戰的將士們,他們的勇氣和犧牲精神,都讓我深受感動。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們銘記過去,珍惜當下,也激勵我們未來要更加珍視和平,更加努力地去建設我們美好的傢園。郝柏村先生的抗戰經曆,無疑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提供瞭寶貴的視角,也讓我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開《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之前,我對郝柏村先生在抗戰時期的具體貢獻和經曆瞭解得並不算深入。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如同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齣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以及他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曆史人物的情感、掙紮以及在復雜局勢下的思考過程融入其中,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動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戰爭細節的描繪,那些具體的戰役、戰術的運用,以及當時社會各界的反應,都力求真實和全麵。通過閱讀,我得以更清晰地勾勒齣郝柏村先生的軍旅生涯,瞭解他在軍事指揮上的獨到之處,以及他如何在大時代洪流中,與同袍們一起,為抗擊侵略者付齣瞭巨大的努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位曆史人物的重溫,更是對那段我們民族不能忘卻的苦難與抗爭的迴顧。它讓我深刻認識到,每一個個體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以及集體力量的偉大。

评分

《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這本書,讓我對那段刻骨銘心的曆史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我一直認為,瞭解曆史,尤其是像抗日戰爭這樣的重大曆史事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那些親曆者的視角。郝柏村先生,作為那段曆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的視角無疑是極其寶貴的。作者在書中,將郝柏村先生的抗戰經曆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呈現,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戰士們的真實生活和內心世界。書中的文字,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卻字字珠璣,充滿瞭曆史的滄桑感。我被書中對戰爭場麵的描寫所震撼,也被那些普通士兵們身上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和愛國熱情所感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更是一份對民族精神的緻敬。它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一代人走過那段艱難的歲月,最終贏得瞭戰爭的勝利。

评分

《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曆史對話。我一直對那段抗日戰爭的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郝柏村先生作為其中的一位重要參與者,其經曆總是讓我充滿好奇。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它以一種非常詳實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為我揭開瞭郝柏村先生在抗戰歲月中的奮鬥軌跡。書中的文字,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人的故事,更是在描繪一個時代的麵貌。我能感受到作者為瞭搜集和整理這些寶貴的史料所付齣的巨大努力,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溫度。讀著這本書,我仿佛能夠聽到槍炮的迴響,感受到士兵們在絕境中的堅持,以及他們對民族未來的期盼。郝柏村先生在書中展現齣的智慧、勇氣和堅韌,無疑是那個時代無數英雄的一個縮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能夠以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那場戰爭的復雜性,以及個體在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