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之於魯迅:從崇敬到惡用

毛澤東之於魯迅:從崇敬到惡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毛澤東
  • 魯迅
  • 中國現代文學
  • 思想史
  • 政治史
  • 文化研究
  • 曆史研究
  • 中共曆史
  • 人物研究
  • 意識形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36年,毛澤東剛從書中認識魯迅不久,魯迅卻已永遠地離開中國,離開人間。
  在魯迅逝世的一周年紀念公會上,毛澤東嚮大眾展現瞭崇敬之情。
  自此直至他去世,魯迅的人、魯迅的字、魯迅的事從未消失於毛澤東的言談之中,那是連魯迅本人都無法想像的一段旅程。

  本書論述瞭毛澤東對魯迅從崇敬到惡用的過程。以1942年延安文學座談會開始,毛澤東為瞭不僅主政治領域而且在文藝領域建立絕對權威,主高唱「學習魯迅」的幌子下,對魯迅肆行貶斥。文革期見,卻又把魯迅當作打擊異己的「棍子」,魯迅被惡用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作者以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記述,帶領讀者認識兩位當代在政壇與文壇各據一方的知名人物,分析其關係與對曆史之影響。

本書特色    

  在民國抗戰、內戰直到文革的紛亂年代中,聽聽毛澤東如何訴說你所不知道的魯迅,一同從新的角度重迴國共內戰與文革曆史現場。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毛澤東之於魯迅:從崇敬到惡用》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闡述該書可能涉及的內容,同時避免直接提及書名中的核心觀點。 --- 圖書簡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肖像與權力重塑 本書深入探討瞭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史上兩位極具影響力的巨人——毛澤東與魯迅——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並將其置於中國社會劇烈變革的宏大曆史背景之中。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個人互動的研究,更是一幅描繪知識分子與權力核心之間張力、同化與異化的深刻圖景。 全書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魯迅文學活動的黃金時期切入,詳細梳理瞭魯迅作為“民族魂”的崛起曆程。我們檢視魯迅如何通過雜文和小說,構建起對國民性的批判體係,其思想脈絡如何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深刻影響,以及他本人在特定曆史階段所持有的獨立立場與內在矛盾。魯迅的寫作不僅是文學創作,更是一種深刻的社會乾預,他以筆為劍,直指時代弊病。 隨後,本書將筆觸轉嚮毛澤東的早期革命生涯。重點分析毛澤東在不同曆史階段對魯迅思想的認知和采納。在革命鬥爭的年代,魯迅被視為進步文化力量的旗幟,其批判精神與革命目標具有高度的契閤性。本書細緻考證瞭早期革命根據地如何利用魯迅的文學遺産來動員民眾、統一思想,並確立文化路綫的基調。這一階段的分析旨在揭示,魯迅的哪些特質最先被革命運動所“看見”並加以吸納。 隨著革命勢力的壯大和新中國的建立,兩者的關係進入瞭一個更為復雜和精妙的階段。本書著重剖析瞭新政權在構建文化話語體係時,如何對魯迅形象進行係統性的“再闡釋”。這種闡釋過程並非簡單的繼承,而是一種有選擇性的吸收和結構化的建構。我們審視瞭官方如何從魯迅那裏提取齣“鬥爭精神”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內核,同時對其晚期思想中可能存在的復雜性、甚至對某些革命路綫的隱晦保留意見進行瞭梳理。 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在於考察權力對文化符號的重塑能力。當一位具有強大獨立批判精神的思想傢,其形象被納入國傢意識形態的敘事框架時,其原有的復雜性和局限性將如何被淡化或“淨化”?我們分析瞭宣傳機器如何將魯迅的批判對象——封建殘餘和國民劣根性——轉化為對特定曆史時期或社會群體的指涉,從而服務於當下的政治需要。這種對曆史人物的“定性”與“標簽化”,揭示瞭文化資源在權力運作下的變異過程。 此外,本書也關注瞭這種文化挪用對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影響。在這一宏大敘事下,知識分子們麵臨著適應、抵抗還是沉默的選擇。魯迅作為被推上神壇的典範,其形象的轉變,為後世的知識分子樹立瞭一個難以逾越、卻又充滿張力的參照係。個體知識分子的“忠誠”與“獨立”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最終影響瞭他們自身的創作自由與精神追求。 通過對大量檔案、文集、書信以及同期評論的細緻比對,本書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來理解一位文學巨匠的精神遺産如何被一位政治領袖所接納、利用,並最終被置於一個全新的、服務於特定意識形態的語境之中。這不僅僅是對兩位人物的個體研究,更是對現代中國文化權力結構演變的一次深刻剖析。全書旨在提供一個冷靜、審慎的視角,去探究文化符號在權力場域中的生命力與脆弱性。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德浴


  一九二○年生,浙江杭州人。退休前為大連大學中文係教授。齣版專著有:《走嚮魯迅世界》《七月派:新文學的驕傲》《難忘的一九五五》等。

圖書目錄

壹、小引
貳、崇敬階段(1937-1941)
參、變異階段(1942-1948)
肆、貶斥階段(1949-1955)
伍、惡化階段(1956-1965)
陸、惡用階段(1966-1976)
柒、結語

附錄 「橫眉冷對」一聯小釋

圖書序言

序    

  人們談到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時,樂於引用《新民主主義論》中那段把魯迅譽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嚮」的話,以為那就是毛澤東給予魯迅的最高的蓋棺論定的評價。其實,事情並非如此。那隻是毛澤東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的看法,不久之後就把這個評價收迴去瞭。

  毛澤東對魯迅的態度,大起大落,呈現異常復雜的勢態,摺射齣毛澤東本人不同時期諸多不同的思想-心理狀態。從1937年毛澤東公開發錶對魯迅的看法開始,大緻情況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7年—1941年,可謂崇敬階段;
  第二階段,1942年—1948年,可謂變異階段;
  第三階段,1949年—1955年,可謂貶斥階段;
  第四階段:1956年—1965年,可謂惡化階段;
  第五階段,1966年—1976年,可謂惡用階段。

圖書試讀

貳、崇敬階段(1937-1941)



毛澤東對魯迅的感應和認知,由於史料湮沒,無從查考,隻能從1934年末說起。那時,馮雪峰從上海到江西蘇區,與毛澤東有多次接觸。他嚮毛澤東介紹瞭魯迅的情況。毛澤東對魯迅不肯去蘇聯而要留在上海堅持對敵鬥爭的態度深為感佩。1935年末長徵抵達延安後,毛澤東從陜西第四中學圖書館裏發現有魯迅著作的單行本,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讀完瞭那裏全部魯迅藏書。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後,中共中央發錶的《告全國同胞和全世界人士書》中,稱魯迅為中華民族「最前進最無畏的戰士」,稱「魯迅先生一生的光榮戰鬥事業,做瞭中華民族一切忠實兒女的模範,做瞭一個為民族解放、社會解放、為世界和平而奮鬥的文人的模範」。當時毛澤東在前方指揮作戰,不在延安。但《告全國同胞和全世界人士書》對魯迅所作的崇高評價,應該是毛澤東的共識。1937年魯迅逝世一周年,毛澤東在陜北公學紀念大會的講話,是毛澤東第一次直接嚮大眾亮齣他對魯迅的崇敬之情。
 
毛澤東這樣說:
 
我們今天紀念魯迅先生,首先要認識魯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國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們紀念他,不僅因為他的文章寫得好,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傢,而且因為他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鋒,給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並不是共産黨組織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動、著作,都是馬剋思主義的。他是黨外的布爾什維剋。(略)
 
魯迅是從正在潰敗的封建社會中齣來的,但他會殺迴馬槍,朝著他所經曆過來的腐敗的社會進攻,朝著帝國主義的惡勢力進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潑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筆,畫齣瞭黑暗勢力的鬼臉,畫齣瞭醜惡的帝國主義的鬼臉,他簡直是一個高等的畫傢。他近年來站在無産階級與民族解放的立場,為真理與自由而鬥爭。魯迅先生的第一個特點,是他的政治的遠見。他用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社會,所以看得遠,看得真。他在一九三六年就大膽地指齣托派匪徒的危險傾嚮,現在的事實完全證明瞭他的見解是那樣的準確,那樣的清楚。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略)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復雜交織的敘事之下。作者對毛澤東與魯迅關係的剖析,並非是簡單的情感褒貶,而是將兩者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去審視他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被權力所塑造。書中對毛澤東早期對魯迅“崇敬”的描寫,充滿瞭對這位文化巨匠思想的認同和景仰。我們仿佛能看到,在那個革命年代,毛澤東是如何從魯迅的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將其視為精神上的導師。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革命取得勝利,國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這種關係也發生瞭深刻的變化。作者對毛澤東如何“惡用”魯迅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這種“惡用”並非是簡單的麯解,而是通過一種復雜的策略,將魯迅的思想進行選擇性地采納、改造和推廣,使其為當時的政治服務。例如,書中對毛澤東如何將魯迅的批判精神,從針對舊社會轉嚮針對新的“敵人”,以及如何利用魯迅的“戰士”形象來動員民眾,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種分析,讓我們看到,即使是深受愛戴的思想傢,其思想也可能被權力所利用,其原有的意義也可能被重新定義,甚至是被扭麯。這本書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思想在政治語境下流變過程的深刻洞察。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關於曆史敘事如何被建構和解構的深刻反思。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抽絲剝繭地揭示瞭毛澤東對魯迅的“挪用”過程。這並非簡單的曆史人物的簡單對比,而是對兩種思想力量如何在中國近代史上相互作用,以及其中一方如何試圖主導另一種思想的深刻探討。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毛澤東在不同曆史時期對魯迅評價的梳理,從早期對魯迅“鐵屋子裏呐喊”精神的贊賞,到後來將魯迅定位為“無産階級文學的先驅”,這種轉變的背後,是政治需求的驅動,是意識形態鬥爭的需要。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敏感的政治解讀,而是直麵這些爭議,並試圖提供一種更 nuanced 的理解。書中對“崇敬”與“惡用”這兩個詞語的界定,以及它們在毛澤東與魯迅關係中的具體體現,都做得非常到位。它提醒我們,曆史人物的評價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和權力結構的變化而流動。這本書讓我更加警惕那些被簡單化、標簽化的曆史敘事,鼓勵我以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接觸到的各種信息,去探尋其背後的真實邏輯和意圖。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層層剝開曆史的迷霧,看到其背後隱藏的權謀與思想的博弈。作者在分析毛澤東如何“惡用”魯迅時,展現瞭非凡的洞察力。他並非簡單地將毛澤東描繪成一個陰謀傢,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的曆史背景,以及毛澤東的個人政治考量。例如,書中對毛澤東如何利用魯迅的批判精神來反對國民黨統治,以及後來如何利用魯迅的“鬥爭哲學”來鞏固自己的意識形態,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種“惡用”並非簡單的抹殺,而是巧妙的改造,將魯迅的思想塑造成符閤自己政治需要的樣子。作者還對比瞭魯迅的原意與毛澤東的解讀,揭示瞭兩者之間存在的巨大張力。這種張力,恰恰是理解中國近代思想史和政治史的關鍵。這本書讓我對“崇敬”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錶達,更可以是一種政治策略的起點。而“惡用”則是一個更加復雜的概念,它牽涉到意識形態的建構、曆史的重塑,以及權力對思想的馴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具有深刻思想的文化偶像,也可能在曆史的長河中,被賦予新的,甚至是被扭麯的意義,而這一切,都與政治的力量息息相關。

评分

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忠實”與“變質”的深刻思考。作者對毛澤東早年對魯迅發自內心的崇敬的描繪,讓我們看到瞭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青年領袖的形象。那些引用魯迅作品來闡述自己思想的段落,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堅定的信念。然而,當毛澤東的權力地位逐漸穩固,當他的政治鬥爭進入更復雜的階段時,魯迅在他眼中的形象似乎也發生瞭微妙的變化。書中對這種變化的描繪,極其精妙,它不是一次突兀的轉嚮,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思想在權力場域中被不斷“打磨”和“重塑”的過程。作者通過細緻的史料分析,揭示瞭毛澤東是如何將魯迅的某些思想,比如“韌性戰鬥”和“匕首與投槍”等,進行選擇性地強調和解讀,以服務於他當時的政治目標。這種“惡用”並非是全盤否定,而是有選擇的挪用,甚至是對魯迅精神的某種程度上“閹割”。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任何思想,即使是偉大如魯迅的思想,在落入政治的洪流之中時,都可能發生變質,其原有的意義可能會被模糊,甚至被完全顛覆。這對於我們理解曆史,理解思想的流變,具有極其重要的啓發意義。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被作者對毛澤東與魯迅之間復雜關係的剖析所吸引。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兩者精神世界的交匯點,以及這種交匯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發生扭麯。書中對毛澤東早年對魯迅的崇敬之情描繪得淋灕盡緻,從他撰寫的文章、發錶的講話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年輕人如何將魯迅視為思想上的引路人,如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從魯迅的作品中汲取力量和啓示。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佐證,細緻地展現瞭這種精神上的認同感是如何在毛澤東的早期革命生涯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然而,隨著毛澤東權力的鞏固和意識形態的進一步發展,這種關係也悄然發生瞭變化。書中對於這種轉變的分析尤為精彩,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利用”,而是涉及到如何將魯迅的形象和思想進行“再詮釋”,以服務於特定的政治目的。這種“惡用”並非粗暴的否定,而是巧妙的挪用和改造,讓魯迅這位曾經的“民族魂”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被賦予瞭新的,甚至是被扭麯的意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最偉大的思想傢,其思想也可能被後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利用,而這種利用背後,往往蘊含著復雜的政治與權力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