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品设计麦克笔表现技法

工业产品设计麦克笔表现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工业设计
  • 产品设计
  • 设计表现
  • 手绘
  • 麦克笔
  • 素描
  • 工业制图
  • 设计入门
  • 快速写生
  • 设计工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手绘作为一种传统的表现技法,一直沿用至今,即使在Photoshop、 Rhino、3ds Max等软体日新月异的今天,它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地位,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向人们传递着设计师的创作理念和情感。在追求形式完美、提高艺术修养、强化设计语言的同时,设计师也越来越青睐于手绘表现。

  手绘表现技法是指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手绘的技术手法,直觉的敏锐度而具象地表达设计师的构思意图、设计目标的表现性绘画。手绘表现技法不仅传递设计语言,它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每一个结构构成元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设计师的专业素质、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手绘技法的表现优势是快捷、简明、方便,能随时记录和表达设计师的灵感。

  基于以上的观念,从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学的需要出发,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成果,编写了这本实例教程。本书共分11章,综合研究与系统讲述产品设计手绘表现技法的基本理论、表现基础与训练方法等,包括产品设计手绘的绘画工具、产品设计手绘表现技法的基础、产品设计手绘的案例讲解等内容。本书突出产品设计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内容丰富翔实、系统示范性强、适用面广,适合产品设计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各类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教材。
现代建筑的几何构造与材料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中叶至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对几何形态的极限探索与新材料应用的先驱性实践。它不仅仅是一部建筑史的梳理,更是一本关于空间哲学、结构逻辑与场所精神的深度对话录。 第一部分:结构主义的理性回归与解构的序曲 (约400字) 本部分聚焦于二战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功能至上”原则的反思与突破。我们将详细考察以路易·康(Louis Kahn)为代表的“结构表现主义”如何重塑了对建筑体量、光影与物质性的理解。康的作品,如萨克生物研究所和国家剧院,展现了对混凝土、砖石等基础材料的敬畏与精湛工艺,强调“它想成为什么”(What it wants to be)。 随后,我们将转向欧洲的结构主义浪潮,探讨皮埃尔·让内雷(Pierre Jeanneret)在昌迪加尔的实践,以及日本“新陈代谢派”对有机生长与城市结构的激进构想。重点分析了隈研吾的导师团体,如何试图在冰冷的理性框架中,重新引入工艺性、触感与传统纹理。 本部分的高潮在于对“非形式”(Deconstructivism)的早期萌芽的分析。我们不着眼于后来的炫技式曲面,而是追溯到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复杂与矛盾”,探讨其对传统装饰符号的挪用与戏仿,预示着建筑语言将从单一的现代主义语法中解放出来。 第二部分:材料的感性觉醒与表面处理的革命 (约500字) 本章深入探讨了建筑材料如何从纯粹的承载体,转变为美学表达的核心。重点剖析了三种关键材料的革新历程: 1. 混凝土的“可塑性”表达: 区别于早期现代主义的粗粝与粗野主义(Brutalism)的单调,本章研究了清水混凝土(Béton Brut)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老化特性与光照反应。案例分析将包括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对材料边界的精确控制,以及葡萄牙“安德拉达”体系对预制混凝土的细腻处理,展示了如何通过模板的精心设计,赋予混凝土以织物般的质感。 2. 玻璃的“透明度”悖论: 探讨了高性能幕墙系统(High-Performance Façades)的发展,如何超越了密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范式。内容涵盖了双层幕墙(Double-Skin Façades)在热性能与视觉穿透性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如何利用光致变色或电致变色技术,使建筑表面成为动态的光学界面,而非静态的屏障。 3. 创新复合材料的引入: 关注了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和新型陶瓷面板在应对极端环境和实现复杂曲面结构中的应用。我们分析了这些“轻质、高强”材料如何解放了结构对传统立柱的依赖,使得建筑立面可以像雕塑一样被塑形,并探讨了它们在可持续性评估中的新兴挑战。 第三部分:光影、空间序列与场所精神的构建 (约600字) 本部分将焦点从“物”转向“空”,探讨几何构造如何服务于人类的感知体验。 1. 序列与过渡: 建筑的魅力往往在于移动中的体验。本书详细分析了入口序列、楼梯间、回廊等过渡空间的设计策略。我们将参照日本传统园林中的“借景”(Shakkei)手法,以及勒·柯布西耶的“漫步路径”(Promenade Architecturale),阐释如何通过连续变化的尺度、光照强度和材质变化,引导观者在建筑中完成一次有节奏的“感知漫步”。 2. 光线的戏剧性运用: 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开口处理——如高侧窗(Clerestory Windows)、光塔(Lightwells)和漫射穹顶——如何控制自然光,避免眩光,并赋予内部空间以特定的情感基调。案例分析将对比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对白色平面与精准光影的运用,与安藤忠雄(Tadao Ando)对狭窄缝隙中“线光”的哲学表达。 3. 城市文脉的嵌入与张力: 最后,本书探讨了建筑如何与其周边的历史与社会文脉进行对话。它不主张盲目的历史模仿,而是研究如何通过对现有场地几何肌理的抽象提炼和材料色彩的呼应,使新建建筑在保持自身现代性的同时,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研究将涉及对“场域特定性”(Site-Specificity)概念的深入挖掘,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地基处理,影响公共空间的形成与流动。 本书旨在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及对当代空间美学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一套严谨、深入且富于启发性的分析工具,以理解那些定义了我们当代居住环境的伟大结构与材料的内在逻辑。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基础工具和线条训练
1.1  手绘工具 8
色铅笔 8
麦克笔 8
尺规 8
修正笔 8
粉彩笔 8
1.2  线条训练 9
1.2.1  直线 9
中间重两头轻的直线练习 9
头重尾轻的直线练习 9
头尾等重的直线练习 9
不同类型直线的综合运用 10
1.2.2  曲线 11
曲线的训练方法 11
曲线的综合应用 12
1.2.3  圆 12

第2章透视基础
2.1  一点透视 15
2.1.1  一点透视画法解说 15
2.1.2  一点透视作图方法与应用 15
2.2  两点透视  16
2.2.1  两点透视画法解说 16
2.2.2  两点透视作图方法与应用 17

第3章产品形体塑造
3.1  基本形体的塑造 19
3.1.1  倒角练习 19
3.1.2  圆角练习 20
3.1.3  简单弧面 22
3.2  基本几何形体作图技巧 23

第4章麦克笔、粉彩运用技巧
4.1  麦克笔的运用技巧 25
麦克笔的笔触 25
不同形状的上色技巧  26
麦克笔的应用 27
4.2  粉彩的上色技法 28
4.3  材质表现 29
不锈钢 29
塑料 29
橡胶 29
皮革 30
玻璃 30
木材 30

第5章形体的表达与处理
5.1  形体明暗处理 32
5.2  细节的处理方法 34

第6章电子类产品绘制范例
6.1  MP3音乐播放器设计 36
6.2  游戏手柄设计 39
6.3  蓝牙耳机设计 42
6.4  时尚耳机设计 45
6.5  电脑摄影镜头设计 48
6.6  电脑音箱设计 51
6.7  滑鼠设计 52
6.8  游戏滑鼠设计 57
6.9  麦克风设计 58
6.10  随身听设计 61

第7章家电类产品绘制范例
7.1  吹风机设计 65
7.2  咖啡机设计 68
7.3  榨汁机设计 72
7.4  吸尘器设计 75
7.5  面包机设计 80
7.6  电热水壶设计 82
7.7  家用电钻设计 84
7.8  电动螺丝起子设计 87
7.9  印表机设计 88
7.10  碎纸机设计 91
7.11  发电机设计 96
7.12  家用电烙铁设计 100
7.13  家用手电筒设计 102
7.13  家用研磨机设计 103

第8章电信类产品绘制范例
8.1  商务手机设计 108
8.2  多功能手机设计 111
8.3  电话机设计 114
8.3  无线电话机设计 119
8.5  运动手表设计 123
8.6  传真机设计 126

第9章生活用品类产品绘制范例
9.1  削铅笔机设计 129
9.2  台灯设计 135
9.3  加湿器设计 138
9.4  熨斗设计 141
9.5  空气清净机设计 144
9.6  数位相机设计  150
9.7  男士刮胡刀设计 153
9.8  电动刮胡刀设计 157
9.9  时尚打火机设计 158
9.10  运动腰包设计 162
9.11  旅行箱设计 165
9.12  脚踏式打气筒设计 167

第10章交通类产品绘制范例
10.1  轿跑车 171
10.2  SUV汽车 174
10.3  豪华轿车 175
10.4  概念跑车 176

第11章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1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校的学生,我非常需要一本能够指导我进行实际操作的书籍,而这本《工业产品设计麦克笔表现技法》就完美地契合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笔触训练开始,逐步深入到各种材质的表现,比如金属、塑料、玻璃、织物等等。书中对于不同材质的纹理、反光、透明度的刻画都有非常详尽的步骤分解和示例图。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动态表现”的章节,它教我们如何通过麦克笔来表现产品的运动状态,例如汽车的疾驰感、飞机的飞行姿态,甚至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运作过程。这种动态的描绘,让原本静态的产品图纸瞬间充满了生命力。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小技巧”,比如如何快速地画出流畅的曲线,如何用有限的颜色组合出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绘画效率。我曾经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各种软件的渲染效果,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手绘的魅力依然不可替代,它能够捕捉到软件无法比拟的灵动和温度。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用麦克笔“说故事”,让我的设计作品在展览和答辩中更加出彩。

评分

这本书我入手也有段时间了,之前一直以为“麦克笔”就是个单纯的绘画工具,画出来的效果也局限于一些写实或者偏写意的表现,没想到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麦克笔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有着如此丰富的应用和独特的魅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色彩搭配和排版都透着一股专业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麦克笔的基础知识介绍,从笔头的形状、粗细,到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麦克笔的特性,都讲得非常细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色彩理论和色彩搭配的章节,它不仅讲解了基础的色彩知识,还结合了工业产品设计的实际需求,教我们如何通过色彩来塑造产品的质感、表达产品的风格,甚至传达某种情感。这一点对于我这个之前只懂RGB和CMYK的“小白”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都非常值得学习,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能更直观地理解书中所讲的技法是如何在实际设计中应用的,也激发了我自己的创作灵感。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麦克笔不仅仅是画笔,更是连接设计理念与最终产品视觉呈现的桥梁,它的重要性远超我的想象。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麦克笔的印象都停留在色彩鲜艳、易于晕染的层面,觉得它更多地是用于一些比较随性的草图或概念表达。然而,深入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麦克笔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所能达到的精细度和专业度,简直超乎我的想象。书中关于“细节刻画”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详细地讲解了如何用不同粗细的麦克笔来表现产品的精密零件,如何用细小的笔触来勾勒出产品表面的纹理和划痕,甚至是微小的螺丝和接缝。我尝试着临摹书中的一些局部特写,发现即使是简单的产品,通过精细的麦克笔表现,也能立刻提升其质感和高级感。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后期处理”的小技巧,例如如何用白色马克笔或高光笔来提亮产品的轮廓,如何用同色系深浅不同的麦克笔来丰富产品的色彩层次。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让整个画面焕然一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好的设计表现不仅仅是色彩的堆砌,更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更加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力求让自己的设计达到更高的水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工业产品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视觉上的吸引力和情感上的连接。而“表现技法”这本书,恰恰就满足了我对这种视觉语言的探索欲望。它不像一些技术类的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抽象的设计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麦克笔表现手法一一呈现。书中关于光影的描绘技巧就让我印象深刻,如何用深浅不一的色彩来表现材质的光泽感、表面的凹凸感,以及产品在不同光照下的体积感,书中都有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讲解。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步骤练习,虽然刚开始会有些生疏,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光影的感知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画出来的产品也更加立体和真实。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概念性”的表现技法,比如如何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营造产品的科技感或亲和力,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来体现产品的力量感或优雅感。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说话”,让产品在图纸上就能够“开口”交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设计”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堆砌,而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表达。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本“启发书”。它不仅仅教我如何使用麦克笔,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对“产品表现”的认知。书中大量引入了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家居用品、电子产品、交通工具等多个领域,并且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感化表现”的部分深感兴趣,它教我们如何通过麦克笔的运用,将产品的“性格”传达给观者。比如,如何用圆润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来表现产品的亲和力,如何用硬朗的笔触和冷峻的色调来彰显产品的科技感。书中还探讨了如何运用色彩心理学来辅助表现,例如用暖色调来营造温馨舒适的居家氛围,用冷色调来凸显产品的专业和高效。读完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绘画技巧,更是在学习如何用视觉语言与人沟通,如何用设计来打动人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明白,好的工业产品设计表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对人性化需求和情感连接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