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重构

大话重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重构
  • 设计模式
  • 软件工程
  • 代码质量
  • 可维护性
  • 代码整洁
  • 软件架构
  • 编程实践
  • 技术
  • 经验分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你接受一个遗留系统被赋予新增功能的任务时,首先,你会去看看原始码,糟糕,原始码一团乱,怎么办呢?是重构后加入新功能,还是另外写新功能不要去碰触旧有的程式码呢? 面对运行了许久的大型遗留系统,工程师常常纠结在「改」还是「不改」的抉择中?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台湾的工程师总是决定对于遗留系统採取容忍的态度,一忍再忍,再忍,忍,还要忍……终于累积到了某一天,实在是忍无可忍时,拍案而起,不能再忍了,终于喊出「我要重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然而,此时你会突然发现,重构的工作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开始。

  还是回头拿起书架里的重构教科书来看看吧,就是那本由两位大师Martin Fowler, Kent Beck和其他三人合写的《Refactoring: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Existing Code》,想要在其中找找看怎样来重构比较妥当。这本重构经典书告诉你,要重构就不能把原有功能给破坏了,所以在开始重构之前,首先应建立起「自动化测试」。好的,那我们就去打开测试程式吧!什么,遗留系统没有测试程式,那该怎么办呢?遗留系统不是用TDD开发的,那…那,我们要怎样重构才能保证原有功能不会出错呢?惨了,在第一关就卡住了。硬着头皮干吧,反正就是另外再写新功能,不要去动到旧有的程式码就对了。是的,这就是现实中大多数台湾工程师的作法。可是这样做,程式码的品质就越来越差了,不论是自己后面要再加新功能或者是丢给别人来接手,无疑都是场灾难。

  回过头来说,那本重构经典书不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吗?嗯,虽然那本书写得很好,但是不够本土化。先来看看台湾的环境吧,在台湾开发软体,起初都是工作室型态的,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人力,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软体,快速上线运行就OK了。什么程式码品质,什么可读、可维护、易变更,全都不用考虑。别说测试程式码,就是程式码可测性都没有人会去考虑。这样的方式让软体开发公司快速拿到了第一桶金,但为日后的维护与软体发展带来了隐忧。而在美国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子的,写程式就是该写品质好的程式码,就是该有测试,所以该书假设的前提都是对的,故而如何让遗留系统建立起「自动化测试」,大师在书中只字未提。换句话说,重构经典书的前提不适用于台湾。我们需要的是一本真正适用于台湾真实情况的重构书籍,而《大话重构》就是您最佳的选择。也因此,本书被列为博硕文化《中文原创经典》的第一本书。

  本书把常见的,如抽取类别、抽取方法、用多型取代条件等等数十种重构手法全部都放到附录中(这些手法我们称之为重构工具箱),因为那些在别本重构书籍里通通查得到。本书当然也会提到那些工具,但并非本书的重点。本书要讲的是重构的观念(例如何时重构)、如何一步一步地重构,如何面对遗留系统,如何说服老板来重构,本书所提的是一种系统与设计层级的重构,而非单单只是程式码层级的重构。

  本书会以真实的遗留系统案例,来亲自示范如何一步一步地重构,直到这个系统可以轻松应付未来的变更。同时,本书也强调许多观念,例如不要做大佈局,因为『大佈局,你伤不起!』,本书强调只做今天的设计,解决今天的问题,完成今天的重构,让明天见鬼去吧。因为你不是先知,你无法预测未来,做过多的设计是在浪费时间,要做的是『好的设计』而非『过多的设计』。什么是『好的设计』,那就是明确地分层解耦,让你的系统很可很轻松地面对将来未知的需求变更。

  本书作者的程式与设计功力深厚,但撰写这本书时,常常能够站在基层工程师的角度出发,例如,对于大多数老板而言,重构没有立即效益,所以要如何说服老板对遗留系统进行重构给予支持,才是重构得以实行的关键。只要你有『一点点』设计模式的底子,相信这本书会协助您解决许多正面临的困难。

  本书既称之为『大话』重构,自然在文字用语上会有一些特色,以下举几个经典例句:

  ■ 「小步快跑」
  ■ 糟糕设计零容忍!  
  ■ 小设计可以让你获得成功!
  ■ 自动化测试——想说爱你不容易
  ■ 系统重构最后的一里路——测试的困境。
  ■ 活在当下,设计今天的程式,让明天的变化见鬼去吧!
  ■ 测试与重构形成了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奇怪循环。  
  ■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类别的归併
  ■ 领域才是软体系统的「心」!
  ■ 开发糟糕程式码是可耻的!
  ■ 大佈局你伤不起!
  ■ 「两顶帽子」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重构,实践经验分享的书,至于这本书能够带给您多少的领悟,还得由您细细体会。
寻踪:古董修复师的迷局 作者: 林风 出版社: 墨韵文化 装帧: 精装 页数: 480页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内容提要 《寻踪》并非一部关于软件工程或技术迭代的著作,而是一部深植于历史尘埃与人性幽微之处的悬疑小说。故事围绕着一位在古董修复界享有盛誉的匠人——陈墨展开。陈墨,一个沉默寡言、技艺精湛的中年人,毕生致力于让那些被时间侵蚀的文物重现光彩。他拥有一双能看透材质纹理、洞察岁月痕迹的眼睛,对古董的热爱近乎一种虔诚。 本书的叙事始于一桩看似普通的委托:一幅清代名家的山水画残片需要修复。然而,当陈墨深入研究这幅残片时,他发现画作的底层结构中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并非简单的修补痕迹,而是精心布局的编码信息。随着调查的深入,他逐渐卷入了一场横跨半个世纪的家族恩怨与艺术品盗窃案。 小说的主线情节围绕着追查一整套失踪的“燕山八景”图展开。这八幅画作不仅是艺术史上的瑰宝,更被认为藏着一段被刻意抹去的政治秘闻。陈墨利用他精湛的修复技术,如同考古学家剥开泥土,一层层揭示出画作背后的历史真相。他必须与时间赛跑,在文物走私团伙和对历史真相讳莫如深的势力面前,保护好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物件。 核心人物与背景设定 陈墨: 故事的核心人物,一位隐居于江南水乡的古董修复大师。他信奉“修旧如旧”的哲学,认为每一道裂痕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他的生活平静而规律,直到被卷入这场巨大的谜团。他对传统工艺的执着,使他成为唯一能解读画作中隐藏密码的人。 苏婉: 一位年轻、果敢的艺术史学者,受雇于一家国际知名的博物馆,负责追回失窃文物。她起初对陈墨的古老工作方式持怀疑态度,但很快被他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坚韧的道德感所折服。她与陈墨形成了互补的搭档关系,一个侧重于文献考证,一个专注于物证分析。 “影”: 本书主要的对立面,一个神秘的文物走私集团的首脑。其身份和动机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他们对艺术品的痴迷已经超越了欣赏的范畴,演变成了一种权力控制的工具。 背景设定: 故事的场景在繁华的上海、宁静的苏州园林、以及欧洲的古老拍卖行之间切换。小说细致地描绘了古董修复工作台上的微观世界——从矿物颜料的研磨、绢布的张力调整,到用特定温度和湿度进行的保护处理,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专业领域。 章节亮点与深度探讨 第一部分:裂痕的低语 (The Whisper of Cracks) 陈墨在修复那幅残画时,发现了一种极其罕见的“失传墨迹”,这种墨迹在特定光线下会呈现出肉眼难以察觉的几何图案。他开始运用他自制的非侵入式检测工具,结合自己的经验,推断出这并非画师的随意涂抹,而是一种古代信息加密技术。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展示修复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及陈墨如何从微小的物理证据中构建起对历史事件的初步猜想。 第二部分:时间的陷阱 (The Time Trap) 随着线索指向“燕山八景”的完整失踪,苏婉介入,为调查带来了学术上的支持。他们追踪到一则关于某个已故收藏家的遗产继承纠纷,发现八景图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与一起发生在五十年代的政治风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墨的工作重点转向对画作装裱背衬的处理,他发现多幅画作的装裱纸层中夹藏着微缩的信件和地图残片,这些都是被历史刻意遗忘的佐证。 第三部分:重构的真相 (Reconstruction of Truth) 小说的高潮部分集中于一场精心策划的“归还仪式”。“影”集团试图通过一场高调的文物回购活动,将这些画作洗白并合法化,同时清除所有知情者。陈墨和苏婉必须赶在交易完成前,揭露画作的真实背景,证明其所有权和历史价值。陈墨运用他对颜料老化的精准判断,在一幅关键的“雨后青山”图上,成功指出了核心伪造部分的化学差异,证明整批画作并非原装,而是被替换和伪造的版本,真品另有其主。 第四部分:匠心的传承 (The Legacy of Craftsmanship) 结局并非简单的抓捕,而是对历史责任的探讨。陈墨和苏婉成功保住了部分真迹,但他们意识到,保护历史文物远不止于阻止盗窃,更在于让公众理解其背后的精神价值。陈墨最终决定打破自己的隐居生活,开始教授新一代修复师,强调对材料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他明白了,技艺本身就是一种对抗遗忘的强大力量。 风格与主题 《寻踪》的叙事风格沉稳、细腻,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描摹,如同陈墨修复古董的过程一般,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小说探讨的主题包括:时间与记忆的对立、物证在历史重建中的权威性,以及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它试图告诉读者,真正的价值并非体现在标价牌上,而是沉淀在那些经受住岁月考验的物件本身之中。 这本书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历史、珍视工艺和探求真相的读者的作品。它没有复杂的代码或架构图,只有油墨的芬芳、木材的纹理,以及在沉默中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较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范钢


  软体工程硕士,参与过数十件大型软体研发专案,现任系统架构师,先后担任过软体工程师、需求分析师、专案经理、系统架构师等职务。长期关注软体设计与品质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务。并在Tid 软体大会上针对《如何破解大型遗留系统技术改造的困局》发表演讲。

图书目录

关于中文原创经典
关于本书封面
审校序

目录

Part I 基础篇

Chapter 1 重构:改变既有程式码的一剂良药
1.1 什么是系统重构
1.2 在保险索上走钢丝
1.3 大佈局与小步快跑
1.4 修改软体的四种动机
1.5 一个真实的谎言

Chapter 2 重构方法工具箱
2.1 重构是一系列的等量变换—— 第一次HelloWorld 重构
2.2 盘点我们的重构工具箱—— 对HelloWorld 抽取类别和介面

Chapter 3 小步快跑的开发模式
3.1 大佈局你伤不起
3.2 小设计而不是大佈局
3.3 小步快跑是这样玩的—— HelloWorld 重构完成

Chapter 4 保险索下的系统重构
4.1 你不能没有保险索
4.2 自动化测试—— 想说爱你不容易
4.3 我们是这样做自动化测试的—— JUnit 下的HelloWorldTest
4.4 採用Mock 技术完成测试

Part II 实践篇

Chapter 5 第一步:从分解大函数开始
5.1 超级大函数—— 软体退化的重灾区
5.2 抽取方法的实践
5.3 最常见的问题

Chapter 6 第二步:分拆大物件
6.1 大物件的演化过程
6.2 大物件的分拆过程——抽取类别与职责驱动设计
6.3 单一职责原则(SRP)与物件分拆
6.4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类别的归併

Chapter 7 第三步:提高程式码复用率
7.1 循序程式设计的烦恼
7.2 程式码重复与DRY原则
7.3 提高程式码复用的方法
7.4 重复程式码的检查工具

Chapter 8 第四步:发现程式可扩展点
8.1 开放—封闭原则与可扩展点设计
8.2 流程的扩展与放置钩子—— 运用样板模式增加可扩展点
8.3 剖面导向的可扩展设计
8.4 其他可扩展设计

Chapter 9 第五步:降低程式依赖度
9.1 介面、实作与工厂模式
9.2 外部介面与适配器模式——与外部系统解耦
9.3 继承的氾滥与桥接模式
9.4 方法的解耦与策略模式
9.5 程序的解耦与命令模式
9.6 透明的功能扩展与设计——组合模式与装饰者模式

Chapter 10 第六步:我们开始分层了
10.1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分层
10.2 怎样才能拥抱需求的变化
10.3 贫血模型与充血模型
10.4 我们怎样面对技术的变革

Chapter 11 一次完整的重构过程
11.1 第一步:分解大函数
11.2 第二步:分拆大物件
11.3 第三步:提高复用率
11.4 第四步:发现扩展点
11.5 第五步:降低依赖度
11.6 第六步:分层
11.7 第七步:领域驱动设计

Part III 进阶篇

Chapter 12 什么时候重构
12.1 重构是一种习惯
12.2 重构让程式可读
12.3 重构,才好复用
12.4 先重构,再扩展
12.5 变更任务紧急时,又该如何重构

Chapter 13 测试驱动开发
13.1 测试驱动开发(TDD)vs.后测试开发(TAD)
13.2 测试驱动开发与重构
13.3 遗留系统怎样开展TDD

Chapter 14 全面的升级任务
14.1 计画式设计vs.演进式设计
14.2 风险驱动设计
14.3 制定系统重构计画

Chapter 15 我们怎样拥抱变化
15.1 领域才是软体系统的「心」—— 薪资软体的三次设计演变
15.2 领域模型分析方法
15.3 原文分析法
15.4 领域驱动设计——使用领域模型与客户一起设计
15.5 在遗留系统中的应用

Chapter 16 测试的困境
16.1 重构初期的困局
16.2 解耦与自动化测试
16.3 开发人员,还是测试人员
16.4 建立自动化测试体系

Chapter 17 系统重构的评价
17.1 评价软体品质的指标
17.2 怎样评价软体品质呢

Appendix A 重构方法
A.1 重新组织函数
A.2 在物件间迁移
A.3 重新组织资料
A.4 简化条件运算式
A.5 简化方法唿叫
A.6 有关继承的处理

本书结语 重构改变了世界
编辑的话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那些想提升代码质量,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人的福音。** 我认识很多年轻的开发者,他们非常有冲劲,学习能力也很强,但有时候,为了追求新技术的时髦,或者为了快速交付,就容易忽略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我经历过很多项目,后期维护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因为早期的代码写得太随意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武林秘籍”,教你如何“化繁为简”,如何让你的代码变得“刀枪不入”,能够抵御时间的侵蚀。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本书似乎强调的是“循序渐进”的重构,而不是“大刀阔斧”的颠覆。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项目中工作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地重构整个系统,而是需要找到切入点,一点一点地去优化。这本书的作者,我想他一定是一位深谙此道的“大侠”,能够将复杂的原理,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重构的衡量标准”和“如何避免重构陷阱”的章节,这对我来说,是工作中非常迫切需要的指导。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名“中年码农”了,头发也开始稀疏,写代码也远不如年轻的时候那么“拼命”。** 但对技术的热情,一直都在。最近几年,感觉技术发展太快了,新的框架、新的语言层出不穷,有时候真的有点跟不上趟。我常常反思,自己这些年的编程经历,到底沉淀下来了什么?我写的代码,是否真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话重构”这本书,就像是一剂“强心针”,提醒我,无论技术如何变化,一些核心的原则,一些经典的理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这本书的作者,我想他一定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开发者,能够把这么复杂的“重构”概念,讲得这么通俗易懂。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代码优化的书,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够“落地”,不够“接地气”。这本书,从书名就能看出,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书,而是更贴近我们实际开发中的困境。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灵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代码,找到那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让我的代码“活”得更久,更健康。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符合我个人的审美,不花哨,但很经典。

评分

**刚拿到“大话重构”这本书,我就被它那股“老派”的风格吸引了。** 你们懂的,就是那种,不追求花里胡哨的排版,也不堆砌那些你看得云里雾里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一板一眼地跟你讲明白一个道理。我最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屎山”代码,就是那种,你看了就头疼,想改又不敢改,生怕动一动就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那时候就特别渴望,能有一本像样的书,来指导我如何下手,如何才能在不破坏原有功能的前提下,让代码变得更清晰,更易于维护。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重构”,但我感觉它不仅仅是教我怎么“修补”代码,更是一种“重塑”的概念。就像一个老房子,不可能一下子推倒重建,但可以通过翻新,增加新的结构,让它焕发新生。我尤其期待书里面关于“重构的原则”和“重构的实践方法”的章节,因为我一直觉得,理论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导,也很难落地。台湾的技术氛围,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技术的“深度”和“匠心”,这本书似乎正好契合了这种精神。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在面对复杂的代码时,不再感到那么无助。

评分

**“大话重构”:一本让我想起很多很多年前,那些在网吧熬夜打游戏的时光,还有那些论坛上大家热烈讨论技术细节的年代。** 这本书啊,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一股纸质书特有的油墨香扑鼻而来,瞬间拉回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那时候软件开发还是个很新潮的东西,大家都在摸索,网上的论坛,像什么CSDN、泡泡网(虽然现在可能都没什么人记得了),里面充斥着各种技术帖子,大家为了一个小小的bug可以争论半天,为了一个新技术的实现思路可以反复推敲。那时候,我们对代码的追求,更像是对艺术的追求,每一个函数,每一个类,都希望能写得尽善尽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那种纯粹编程的热情。不是说现在的开发不行,而是时代变了,快餐文化嘛,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是快速上线,是功能实现,很多底层的细节,很多优雅的设计,渐渐地被我们遗忘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复古,让我想起了很多经典的技术书籍,那种踏实的,不花哨的感觉,就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要跟你娓娓道来那些藏在代码背后的智慧。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一些标题,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感觉里面藏着很多我曾经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真的很有心。** 我很少读到一本技术书,能够把我从一个技术细节的“苦海”中,一下子拉回到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很多时候,我们写代码,就像是在盖房子,一行一行砖瓦地砌上去,追求的是稳固和实用。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带我去看整个建筑的设计蓝图,去理解为什么这里要用这种结构,为什么那里要用那种材料,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商业逻辑和社会需求。我以前一直觉得,技术就是技术,跟业务啊,跟用户体验啊,好像是两回事。但读了这本书的一些章节后,我才恍然大悟,很多时候,我们看似纯粹的技术选择,其实深深地影响着最终的产品,甚至决定着一个项目的生死。它让我开始思考,我写的代码,不仅仅是给机器执行的,更是给人类用户,给未来的自己,给整个团队的。这种“重构”的概念,不只是代码层面的,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看到,技术是可以服务于更远大的目标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我还没细看,但从简介来看,都非常贴合实际,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书,而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