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时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观光时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日本史
  • 旅行文学
  • 观光文化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旅游史
  • 明治维新
  • 大众文化
  • 生活方式
  • 日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旅行的乐趣因人而异,不一而足,
「近代」则将这乐趣变得更深更广。

  进入近代之后,
  铁道、轮船、公共汽车……等等新颖的文明产物一一登场,
  加上各种新式旅店、美食和风景名胜,
  在琳琅满目又撩拨旅情的媒体推波助澜下,
  近代旅行多元丰富的面貌于焉诞生。
 
  作者富田昭次原本钻研日本饭店历史,在十几年前的某个古书市集上,初遇鸟瞰图名家吉田初三郎的作品,从此开启了他对「旅行的平面艺术」及其相关情报的兴趣。多年来他四处蒐集带有美丽别致图样以及能唤起旅情的资料,如手册、明信片、文宣传单、小册子、杂志、旅行导览书、游记等,成果丰硕。如今他将这些图文并茂的史料编排撰写成书,生动地呈现了日本近代旅行的样貌,让读者一窥近代文明为旅行所带来的有趣变化。
 
  *一八五九年(安政六年)在箱馆、横滨、长崎对外开港后,日本迈出了近代化的一步。人民的目光开始注意到海外的世界,也出现职务上需要前往国外的人们。而带头的先驱者,便是遣外使节团。

  *探险家及冒险家们不断面对挑战的历史,正是我们人类知识扩大增长的历史。

  *客轮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文化风貌。在客船的下水典礼上,聚集着许多观赏人潮,而造船所会在现场洒下红色与白色的小麻糬,成为许多观光客前往参加典礼的目的。当时认为,吃下这些小麻糬,便能顺利生产或无病无灾。

  *在江户时代,参拜旅行为庶民之间的一大要事。表面上是信仰的一环,实际上,是因为在参拜后便能开荤,享受宴会、温泉疗养与名胜游览之乐趣。

  *温泉并非自古以来便触手可及的存在。直至江户时代,除了一小部分的例外,庶民们无法自由旅行,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温泉等于是特权阶级的独佔物。

  *盐浴疗养自江户时代开始施行,但活用这段历史而开发的海水温浴设施,要一直到一八八二年(明治十五年)才在爱知县大野地方的千鸟滨海岸诞生。

  *近代滑雪运动传入日本,一开始完全是基于单纯的军事理由,与冬季运动丝毫没有关系。

  *日本三奇桥之一的岩国市锦带桥,即使在禁止旅人进入的江户时代,也有绘画等媒介,将桥梁的存在广泛地传达至世人的眼中。到了明治时代,禁令解除,则更加吸引众人的关心。

  *说到能俯瞰市街的场所,过去大概就只有城内的天守阁以及消防专用的望楼而已。然而,这些场所也仅有少部分的人才能登上。新时代的明治,可以说是让人们开始能够俯瞰市街,赋予全新开放感的时代。

  *时代进入大正年间,环游世界一周的观光船在日本靠岸,外国旅客的人数顺势成长。日本旅行协会询问外国旅客印象最深刻的国家,结果十二个分类项目中,日本在优美的国家、妇女、山岳以及寺庙神社的项目拔得头筹。

  *最早的客机因为是小型飞机,机内全部只有四个客席,没有走道。所谓的「空中小姐」,工作也就是与乘客一同搭乘飞机而已。

  *对过去的日本人而言,「饭店」是一个让人怀抱着憧憬与畏惧的地方,宛如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是日本国内的外国世界。

  *路面电车鼎盛的昭和初期,于日本全国六十五个都市中,约有一千四百八十公里长的路线轨道。在东京,若是电车满载,甚至还可以看见乘客们身体悬在车厢外的光景。

  *探索铁道的历史,或许也等同于描述日本的近代史。其中包含建设的历史、车辆制造技术的历史、运行服务的历史。毋庸赘言,也有旅行文化的历史。

  *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成立国立公园协会的同年,《东京日日新闻》、《大坂每日新闻》举办读者投票活动,以票选决定日本新八景。此活动获得广大的回响,一个多月便募集了九千三百五十万张选票。

  *唿应着昭和前半叶旅行热潮的高涨,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杂志《旅》的发行数量达到二十四万部。且在这个时代,各式各样的旅行杂志也随之创刊发行。
 
名人推荐
 
  「阅读《观光时代》,读者随意翻开任何一个篇章,都能从中找到许多有趣的旅行史片段。如同富田昭次在书中后记所说:『旅行的乐趣,当然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体会』,阅读这本书就好似进行一场近代的历史之旅。期待哪一天,有像他一样的作者,能生动地写出属于我们自己台湾的旅行生活史。」——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 蒋竹山 专文导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富田昭次  TOMITA  SHOUZHI


  一九五四年生于东京。曾任饭店专门杂志的总编,后以饭店、旅行作家的身分活跃于业界。着作有《从美术明信片看近代日本》(絵はがきで见る日本近代)、《饭店的社会史》(ホテルの社会史)、《饭店与近代日本》(ホテルと日本近代)、《「极致」的饭店》(「极み」のホテル)、《东京的饭店》(东京のホテル)、《东京希尔顿饭店物语》(东京ヒルトンホテル物语)、《最高级的饭店所隐藏之秘密》(最上のホテル その隠された秘密)、《捕鲸男──天才饭店经理麦可‧近藤的生涯》(鲸を钓る男――天才ホテリエマイク近藤の生涯)、《乡愁‧饭店物语》(ノスタルジック・ホテル物语);编有《恋爱饭店》(恋爱ホテル)等作品。

译者简介

廖怡铮

  台中人。毕业于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台湾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学日本语别科。现居日本。着有硕士论文《传统与摩登之间──日治时期台湾的珈琲店与女给》、专书《女给时代:1930年代台湾的珈琲店文化》。

图书目录

导读  阅读「观光时代」:在神保町遇见《旅の风俗史》
前言
 
一、待客之道
二、温泉旅行
三、海滨度假村
四、高尔夫球度假村
五、冬季运动度假村
六、神社寺庙参拜
七、名胜山水
八、名桥巡礼
九、饭店
十、外国人眼中的日本
十一、高处游览
十二、路面电车
十三、铁道旅行
十四、豪华客船
十五、客机
十六、旅行杂志
十七、探险家‧冒险家
十八、海外旅行
十九、魔都‧上海
二十、大东京巡礼
 
后记
近代旅行大事纪
主要参考史料与文献

图书序言

导读

阅读「观光时代」:在神保町遇见《旅の风俗史》
文/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蒋竹山
 
  这几年为了执行科技部专题计画「十八世纪东亚的博物学交流」,常会往日本跑,最常去的城市就是京都、大坂及东京。除了固定正经八百地埋首在京都大学的农学部图书馆或东京大学的总合图书馆,查阅人参史资料外,最常待的地方就是书店。

  不知从何时起养成的习惯,只要去一个新的城市,一定去看该地的书店。不论是新书店或古书店,在那消磨大半天,总是每次旅行最愉快的体验。相较于京都及大坂,去东京的次数少了许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景点不是浅草寺、上野公园、东京铁塔、明治神宫或皇居,而是神保町。

  通常我一到神保町站,会从A7出口上去地面的白山通り,之后右转,走不到两分钟,就会看见这条路和靖国通り的交叉口。再往右转是我常去的路线,顺着靖国通,光是这条街就够你逛的。这附近有大大小小一百五十几间古书店,我常光顾的店有:古书店丛文阁、大云堂、明伦馆、一诚堂、小宫山、一心堂,以及新书店三省堂、东方书店。

  我习惯一去就找家店拿份最新的神保町书店指南地图,这是一份「神保町古书店联盟」所出的指南,里头有各家书店的位置,并以色块做书店书籍特色的区隔。除了少数以艺术、生活、美学、自然科学为主题的书店外,大多数古书店都有人文类的书,尤其是历史的书,所以几乎每间书店都有我感兴趣的主题可逛,差别只在数量多寡。

  这里头,我最喜欢的古书店是一诚堂,学术书极多。这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店,创立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一九○六年正式进驻东京,一九一三年才迁移至此。这书店主打人文的和书及西洋书,是我见过这附近历史类,尤其是东洋史书籍最多的一间老店。大门左右两侧有橱柜,里头展示一些珍品书籍。一进里头,你肯定会被两旁到顶的书架给吸引,由于空间够大,分类明确,在里头逛起来相当舒适,丝毫没有传统逛拥挤、霉味扑鼻旧书店的坏印象。我最喜欢进门到底左侧靠墙的那排书区,那有数量庞大的中国史、日本史、韩国史,及各种交通史、对外关系史。也有各种风俗、传记、乡土、地方志,或佛教、神道教的宗教类书籍。

  去年的东京行,原本是要找看看有没有东亚「味の素」的旧书可买。可惜这类书流通得太少,跑了好几家,都没见着,却是在找书过程买到不少还不错的物质文化及医疗史的书,像是宇贺田为吉的《烟草文化志》。还买到一九三二年发行,廖温仁的《支那中世医学史》。当时这书售价只要八圆,现在可是要日币八千圆。

  当然,若非有特定书要找,多随意逛逛,常会有意外收获。这条街上很多书店,还是有许多平价书或特价书,文库本当然不用讲,一般书店都会堆在门口卖,一本一千或两本一千的都有。去年九月那一次,在大云堂门口就买到只要一千日币的《旅の风俗史》,几乎是原价一半,却跟新书没两样。

  第一眼在神保町古书店见到富田昭次的《旅の风俗史》,就深深被这本书的封面给吸引,各种色彩鲜艳的城市地景、广告招牌、世界地图、旅游景点及旅行案内的海报、明信片、书封照片将「旅の风俗史」这几个黑体字包在封面中央,叫人不打开都不行。当然,会吸引我的绝不仅只有图像,而是「旅」这个字眼。这些年我最积极蒐集的书除了日记之外,就属旅行的历史书籍了。打开目录,映入眼帘的目录有分似曾相识的熟识感,怎么和我那本《岛屿浮世绘》有点像,我用三十六个关键词写日治台湾的社会生活史,富田昭次则是以二十个条目写出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东京的富田昭次,曾担任过旅馆专门杂志的总编辑,是日本相当活跃的旅行作家及旅馆/饭店史达人,经常在杂志发表旅行史散文。他的着作丰富,说他是旅馆史专家一点也不为过,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就着书不断,至今已累积有近二十本的相关着作,几乎每年都有新着。像是《东京希尔顿饭店物语》(1996)、《最高级的饭店所隐藏之秘密》(1997)、《日本的民俗文化:重要无形的民俗文化财的世界》(1999)、《乡愁‧饭店物语》(2000)、《国会东急饭店的故事》(2000)、《「极致」的饭店》(2002)、《饭店与近代日本》(2003)、《东京的饭店》(2004)、《从美术明信片看近代日本》(2005)、《饭店的社会史》(2006)、《捕鲸男──天才饭店经理麦可‧近藤的生涯》(2006)、《旅行的风俗史》(2008)、《一个人的饭店的快乐》(2009)、《一本就懂的饭店服务学》(2011)、《旅馆博物志》(2012)、《一百个饭店故事》(2013)、《日航东京饭店的婚宴》(2013)、《追求理想的饭店:皇家公园饭店的和魂洋风的服务》(2014)。

  《旅行的风俗史》(台版译为《观光时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只是他诸多旅馆着作中的一本,但却不像其它着作只写旅馆,这本书基本上将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史做了完整的描绘。二十个主题涵盖了:待客之道、温泉、度假村、神社、风景名胜、饭店、外国人看日本、登高、电车、铁道旅行、飞机、客船、旅游杂志、海外旅行、上海、大东京。作者虽然非历史学家,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地蒐罗了从明治到昭和年间的各种旅行史料,举凡档案、文人游记、日记、图像、明信片、宣传单、广告、旅行指南、旅游杂志、官方文书、博览会志,此外还参酌了当代的部分旅行史研究。这种功夫基本已经不输给当代专业史家。

  促使作家写作的动机千百种,我是因为读了吴新荣的日记才开始注意日治台湾的生活史;而富田昭次本书则是因为一幅画,一幅我们也熟悉的画家吉田初三郎所绘的鸟瞰图,他由原先旅馆的历史转而踏上了近代日本旅行的历史。那是写出该书的十几年前,他在某条古书街见到这位画家的作品,他描绘道:「如同画卷一般的横长画法,内含许多夸大的部分,充满着虚拟的气息,但另一方面,又讨人喜欢。……还让人觉得:『啊,我想去这个地方。』」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下,以富田昭次个人蒐罗的史料为基础,借以呈现出近代旅行的样貌。他希望能够让读者享受一趟历史的时光旅行,鸟瞰近代的旅行风俗文化。

  然而,日本近代的旅行生活,与此刻的我们究竟有何关联。原本陌生的我,读完此书,却有着豁然开朗的感觉。没错,就是这种氛围,这种当时整个东亚大致都有的氛围,我们或许可以称这个时代为「观光时代」。

  要理解「观光时代」的特色,我们可能要有点全球史的视野,将眼光放在整个东亚的旅行史。阅读旅行史几乎就是阅读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城市生活史。

  旅行的文化史是近来史家关注的焦点。看看二○一四年一场中研院近史所举办的「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的场次就知,光是会议上讨论有关旅游的论文就有以下主题:「城市指南与二十世纪青岛的空间变迁」、「城市、避暑与海滨休旅:晚清至一九二○年代的北戴河」、「民国时期苏州旅游业与旅馆业的变迁」、「《中国旅客》:旅游工业、印刷文化与近代中国」、「中国旅行写作在前线:南京时期」、「旅客游观与市民城居的双重变奏:近代华文上海指南书刊的编纂策略」、「中国指南在日本:一九三一年前后」、「近代日本的城市指南与中国印象:北京、天津」、「重阅《台湾铁道旅行案内》:无场所性的城市观景窗」、「清代北京的旅蒙商」、「从《都门纪略》到《北平旅行指南》:北京旅游资讯的近代化历程」。这些文章区域横跨了近代中国到日治台湾,课题囊括了旅行指南手册、城市、旅馆业、旅行业、旅游杂志等,之所以受当代史家青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这些反映了当时的城市文化与现代性,不仅具有全球化现象也有在地特色。

  甚至有欧美史家以旅行为题材,计画编纂出一套大学的世界史教材。西雅图大学历史系的Tom Taylor就是代表人物,他打算编的通史每一章包括一个旅行的故事。受到这样概念的影响,我也曾经在历史系的课上设计了「行旅者的世界史」十二讲,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透过行旅者的角度,以十二个故事,讲述世界史的近代变化、人类历史的网络联系与文化相遇。这些主题分别是:(1)想像异域:朝鲜燕行使与燕行录、(2)阅读一四九三:白银时代的明清中国、(3)塑造消费品味:晚明的旅游文化、(4)中英礼仪冲突:马嘎尔尼使华团、(5)人参与帝国:耶稣会士杜德美的人参书写、(6)茶盗之旅:植物猎人福钧、(7)近代中国最惨的内战:太平天国、(8)外国人眼中的晚清饥荒:「丁戊奇荒」、(9)看见十九世纪台湾:李仙得的台湾纪行、(10)事件、经历与神话:义和团运动、(11)邪恶的战争:一战百年、(12)跟着林献堂去旅行:始政四十年博览会。诚如Taylor所说,正是这些故事塑造或阐明了我们的世界史,旅行的故事勾勒出人类历史本质的彼此关联和跨文化互动。

  在此脉络上去看富田昭次的《观光时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书中各种单篇故事的背后时代意义。富田昭次相当精确地掌握到近代日本旅行生活史的各种面貌。近代的旅行产业、文化、文明,是在广大世界的支持下发展成形。近代旅行的多样化,也是铁道、轮船、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住宿、观光设施的整备,加上风光明媚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名产料理等丰富的观光资源,与各种搔弄旅情的媒体宣传及背后辛苦劳动的工作者,一起构筑起来的地景。

  因此,透过富田昭次之眼,我们认识到:原来明治时代以前,一般民众是禁止自由旅行的。由明治到大正时代,随着时代的推进,旅行变得更为大众化,较以前更为普及,对于饭店及饭店接待状况的关心程度也逐渐升高。怎么由早期令人苦恼的茶水费,到一九二五年演变为「日本旅行协会」开发出使帐单名目透明化的优待券,得以让客人无后顾之忧地享受饭店的服务,本身就是现代性的表征。而温泉也非自古以来就触手可及的地方,直到近代之前,温泉都是特权阶级的独佔物。日本的海水浴场,最早并非以休闲为目的,而是第一代陆军军医总监松本顺发现了海水浴在医疗上的效能。神社参拜的便利性与铁道开通及电车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名胜情报的流通则与美术明信片在大众之间广为流传有关。此外,一九二七年日本新八景的票选原来票数远远少于同年在台湾举行的同类型活动,而且没被选上的景点当地居民,为此还表示不满与抗议,审查委员因为这些举动还特地前往落选地抚慰居民,报社更顺应民意,另外选了日本二十五景及日本百景。

  透过《观光时代》,我们还知道了一些旅行史上的重要大事纪,像是第一个高尔夫球俱乐部诞生于神户、一九○六年就公布铁道国有法、一九一一年日本桥改建为石造拱桥、一九一二年日本旅行协会成立、一九一三年吉田初三郎完成鸟瞰图处女作、一九一四年东京车站开始营运、一九一八年第一条缆车在奈良运行、一九二三年长崎至上海一週两航班、一九二四年杂志《旅》创刊、一九二九年太平洋女王浅间丸出航、一九三○年超级特快车「燕」通车、一九三一年东京航空运输开始採用空中小姐、一九三四年濑户内海、云仙等地成为日本最早的国家公园、一九三四年新宿已经有「日本第一人群聚集处」的称号、一九三八年东洋最大商业饭店第一饭店开幕、一九四四年旅行证明制度开始实施,长距离旅行需要有证明书才能出发。

  然而,这些日本旅行史的细节并非只是遥远的日本史。其实,对近代日本的理解,就是对日治时期台湾的理解。看看日本,想想台湾,近来学者的研究也逐渐开启我们对于日治台湾旅行文化的重新思考。

  研究日治台湾观光史着称的日本学者曾山毅曾说:「观光产业做为一种近代性的装置被导入台湾的同时,亦反映出来自宗主国日本的文化影响。」换句话说,日本旅馆或料理店的扩展、温泉的开发、地名的日语读法及变更、日语书写的旅游指南等,在在显示出殖民地台湾的观光产业实为内地延长的侧面。至少在日本旅行者的视线中,台湾的旅游实况是这样呈现的。在台湾所能提供的艺妓表演、日式料理、温泉浴等,与日本内地并无二致。有意思的现象是,曾山毅还提到一九三○年代以来,日人与台人工资差距逐渐缩小,台人所得提高影响台湾社会甚大,有许多消费活动就是花在观光与休闲娱乐,这从铁道利用普及化可以看出。可见,即使在台位居统治阶层的日本人在观光产业领域握有主导权,但台湾在某些地方仍发展出足以与之抗衡的台湾式旅游文化(寺庙观光与「本岛式」住宿设施),北投温泉区的发展就是其中例证。这种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彼此关系,颇值得继续关注。

  同样地,台大历史系教授吕绍理的《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麦田,2011二版)点出了日治台湾旅行文化发展的结构性因素。他认为旅游「制度化」正是旅行活动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与特质。就外在因素而言,生活作息型态改变、星期制时间系统的出现为旅游活动提供了时间诱因;交通网路的细密化和交通工具的快速提高了旅行活动的效率;殖民政府希望借由旅游使人们观看到殖民统治的进步,这股政治力则成为制度化的重要推力。而内在方面,旅游机构的诞生、旅馆系统的出现,以及旅游手册的发行,则为旅行提供更方便的条件。这些都是使得旅行朝向制度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然,要了解作为现代性表征之一的「观光时代」,绝非仅靠旅行生活,可能还要多加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城市、日常生活、消费、饮食、医疗、公共卫生,甚至博览会才有可能。

  然而,阅读《观光时代》也可以不用像我一样,以历史研究者的眼光,放在如此框架下理解,读者随意翻开任何一个篇章,都能从中找到许多有趣的旅行史片段。如同富田昭次在书中后记所说:「旅行的乐趣,当然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体会。」阅读这本书就好似进行一场近代的历史之旅。期待哪一天,有像他一样的作者,能生动地写出属于我们自己台湾的旅行生活史。在此之前若看《观光时代》还意犹未尽的话,读者可以参考苏硕斌教授编的《旅行的视线:近代中国与台湾的观光文化》(2012),或许可以从中读到更多与「观光时代」有关的故事与论述。

图书试读

十三、铁道旅行
 
空前绝后的大流行歌曲
 
汽笛一响, 汽车驶离新桥, 进入爱宕山鞍部, 明月伴旅途……
 
这是一九○○年(明治三十三年)问世的〈铁道唱歌〉中第一小节的歌词。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几乎没听过,但是在当时,这首歌曲的流行程度可谓空前绝后。究竟,其流行的原因何在?
 
〈铁道唱歌〉原先的出发点,是大坂的某出版社经营者,希望能在享受歌曲乐趣的同时,还能让人理解日本的地理知识。在这之前也有〈火车之旅〉(汽车の旅)一曲,虽为世人所知,但部分歌词粗俗不雅,因此重写曲调,摸索、创作出新的歌曲。
 
作词者为抒情诗人大和田建树,作曲者为大坂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多梅稚。大和田氏至全国各地踏查採访,写成东海道篇及九州篇等,最后完成到第五集,共三百四十一首歌曲。据说歌集的总发行量达二千万部,可说是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人人朗朗上口的程度。
 
甚至,还有乐队列车行驶于日本各地进行宣传活动。虽然这算是大流行的原因之一,但在当时,铁道与日本经济及军事息息相关,也因此造成大众对于铁路事务的瞩目与关心。
 
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日本首条铁道诞生。新桥─横滨路线的行驶时间为五十三分,途中设有品川、川崎、鹤见、神奈川车站。过去,在这段距离搭乘人力车需要七小时,徒步则要花费十小时,因此,只要五十三分钟便能抵达的速度,想必惊为天人。
 
然而,由于当时的车资高昂,乘客多以外国人、官员、特权阶级的人们为主。其后,随着铁路轨道迅速延长,大众化也跟着向前推进。即便有着一等、二等、三等车厢的差别,或许应该说,也正因为存在着这种差别,才增加了乘客的数目。
 
一九○一年(明治三十四年),赤松麟作的名画「夜火车」(夜汽车)诞生,描绘三等庶民的旅行样貌,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画中一窥当时三等车厢内的面貌。
 
一八八九年(明治二十二年),日本交通大动脉的东海道线(新桥─神户,六百零五公里)全线通车;两年后,东北本线(上野─青森,七百三十二公里)全线通车。一九○一年(明治三十四年), 铁路延伸至马关( 现今的下关),日本本州可以搭乘的火车纵断南北,迎接真正铁路时代的到来。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