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散文集

梁羽生散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散文集
  • 梁羽生
  • 文学
  • 武侠
  • 古典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散文
  • 文化
  • 艺术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梁羽生以武侠小说显名,导致他的其余文章一直不大受读者注意,殊不知他的散文写作才是其文学生涯中着力最多、用功最勤的内容。

  值得指出的是,梁羽生的杂文散文倘若全部整理出来,论字数当有武侠小说的一半以上。仅就目前所知,他前前后后就有「茶座文谈」、「历史新话」、「李夫人信箱」、「台湾史话」、「中国社会发展史讲话」、「史料点滴」、「古今漫话」、「笔不花杂记」、「棋人棋事」、「笔剑书」、「联趣」、「有文笔录」(中间插有「摘录评点《金瓶梅》」和「古文赏析」)「联之趣」总共十三个大小专栏,除此尚有跟别人合作的「影剧广场」、「上下古今谈」、「三剑楼随笔」、「一人一题」以及无从彻查的独立文章。

  以往出版的梁羽生文集,内容大都集中在其武侠小说封笔前后所作,从而使他只给人留下一个似乎较为「老态」的印象。而从他的青年时期的文章来看,他早就确立了他所提倡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他学识渊博,经济学、文学、史学和心理学全都可以信手拈来,行文引经据典,以理论和数据服人,非才华超卓者所不能至;他欣赏艺术,电影、戏曲、音乐、舞蹈,无不是兴趣所在;他又活泼好动,象棋、围棋、桥牌和乒乓球样样当行,屡次被报馆派出採访重大赛事。他署名「陈鲁」的棋评尤其得报馆和读者的青睐,一而再见诸头版,如此特别优待就算是他的武侠小说都享受不到。

  可以说,武侠小说之外,散文写作是他另一个苦心经营的文学后花园。
《浮世绘:近代中国文人精神世界漫游》 作者: 傅嘉文 出版社: 观澜书局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88.00 元 --- 内容简介:穿越时空的思想探戈,重塑你对“文人”二字的认知 一、 书籍定位与核心价值: 《浮世绘:近代中国文人精神世界漫游》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文献汇编,它是一部深度剖析近代中国(约1840年至1949年间)知识分子群体内心图景、思想变迁与文化抉择的精神史考察。本书以“浮世绘”为喻,意在捕捉那个风云激荡时代里,无数文人如浮萍般漂泊不定,却又竭力描摹时代悲欢的复杂心绪。傅嘉文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史学功底与细腻的文学洞察力,抽丝剥茧,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的灵魂深处。 本书拒绝宏大叙事中的脸谱化描摹,而是聚焦于个体的困境、矛盾与突围。它探究的不是谁写了哪些著名的文章,而是为什么他们那样写,以及在写作的背后,他们承受了怎样的时代压力与个人挣扎。 二、 主要内容结构与章节侧重: 本书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近代文人精神生态图谱: 第一部:旧梦的残影——士大夫阶层的形变与失落(约250字) 此部分追溯了晚清士大夫从传统儒家知识体系中抽身的初始阶段。重点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如何在一夜之间剥夺了一个阶层的存在价值,以及他们面对西方思想冲击时,最初表现出的“文化傲慢”与“实用焦虑”的二元对立。傅先生选取了数位“守旧”与“开明”的代表人物的私人信件与日记,揭示了在朝堂变迁中,他们如何试图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旧理想与“自强保国”的新诉求之间寻找立足点,但最终发现,无论如何挣扎,旧有的精神框架已然崩塌。这里的“浮世”是初遇风暴的迷茫。 第二部:翻译与重构——词语的殖民与本土的回音(约300字) 近代中国思想的巨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翻译”完成的。本章深入探讨了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学概念被引入汉语的复杂过程。作者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价值的重估和精神坐标的转移。例如,“民主”、“科学”、“进化论”这些词汇,如何在不同知识分子的口中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本土解读,从而催生了激进与保守的两极。书中详述了严复、林琴南等人对“信、达、雅”的坚持与妥协,以及早期留学生群体在吸收外来思想时,那种“拿来”的急切与“消化”的痛苦。这种重构是艰难而充满张力的。 第三部:文人的多重身份——从笔杆子到布道者(约350字) 进入民国时期,文人的社会角色被空前地放大和异化。他们不再是宫廷的清流或私塾的师者,而是必须介入政治、教育和商业的“行动者”。本部分细致描绘了文人在以下多重身份间的拉扯: 1. 教育家/启蒙者: 投身于新式学堂的创办,试图通过教育重塑国民性。 2. 报人/评论家: 成为舆论的塑造者,必须在商业压力与思想独立间求得平衡。 3. 寓言家/小说家: 用文学作品作为投枪与匕首,试图唤醒麻木的民众。 作者特别分析了“文学团体”的兴衰,揭示了知识分子为了维持思想纯洁性而进行的内部清洗与自我放逐。读者将看到,在“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争论中,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裂痕如何日益加深。 第四部:地域与圈层——文化中心的迁移与边缘化书写(约300字) 近代中国文人精神的地理分布并非均匀,而是围绕着上海、北京、广州等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展开。本章关注了文化中心的迁移如何影响了知识分子的创作主题与生存状态。例如,上海的都市化语境催生了鸳鸯蝴蝶派和新感觉派的“都市颓废美学”,而相对保守的内陆知识分子则坚守着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作者还探讨了女性知识分子的崛起,她们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开辟出的独特声音,以及她们如何审视父权制下的家庭结构与自我解放。 第五部:内在的战场——“灵魂的净化”与精神的避难所(约200字) 在外部世界动荡不安之时,部分文人转向了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掘。本章聚焦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自我探索”。他们开始关注潜意识、梦境和病态情感,试图在个人精神的荒原中建立一个“精神的避难所”。这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一个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中,力求掌控自己思想的最后努力。书中对比了不同流派对“孤独感”和“现代性焦虑”的表达方式。 第六部:时代的和弦——知识分子的责任与缺憾(约100字) 总结部分,作者并未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和思想洗礼后,近代中国文人最终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怎样的精神遗产?这份遗产是光荣的先驱,还是充满遗憾的探索?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知识分子责任边界”的深度思考。 三、 本书特色与阅读价值: 1. 史料扎实,论证细密: 全书引用了大量未曾被广泛引用的私人信函、未刊日记和早期地方性刊物,确保了论述的微观真实性。 2. 拒绝标签化: 本书摒弃了将近代文人简单划分为“革命者”、“保守派”的传统做法,力求展现他们思想的复杂性、摇摆性与内在的道德张力。 3. 文学性的叙事: 作者文笔洗练,富有哲思,阅读体验如同跟随一位智者在历史的迷雾中穿行,而非枯燥的学术堆砌。 4. 精神史的深度挖掘: 它提供的不是知识的陈列,而是对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沉浸式体验。 目标读者: 对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所有渴望理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形成脉络的普通读者。本书将引领您重新审视那个既创造了辉煌又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士人”群体。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武侠之外的梁羽生 渠诚/3
 
第一章 讲武论侠
太极拳一页秘史/20
看《武术大观》/25
武侠小説的内幕/27
大结局改得好──我看《白髪魔女传》电影/30
中国武侠小説略谈/33
「公案侠义」小説/42
梁羽生写完颜亮/45
与武侠小説的不解缘/36
新世纪的武侠小説/83
 
第二章 博通百家
论南北朝之庄园经济/86
冼星海先生和他的音乐/107
与妹妹谈美国歌舞片/114
德莱塞和嘉丽妹妹/118
谈心理上的结/121
五胡十六国──略谈当时的民族问题/126
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我国先民对台湾的开拓经营/130
「天下为公」至「天下为家」──男系氏族社会与农业公社的解体/134
妙舞此曲神扬扬──看《行路》和《断桥》的舞蹈/139
拍摄马戏的尝试/142
中国史上第一次筹码不足的风潮/145
四大流派与四字真言/150
山川人物两雄奇──写在任真汉画展之前/155
围棋争説聂旋风/158
武侠小説与通识教育──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演讲/163
 
第三章 三剑楼随笔
凌未风‧易兰珠‧牛虻/178
才华绝代纳兰词/182
闲话杨朱一局棋/185
翩翩浊世佳公子  富贵功名总等闲──再谈纳兰容若的词/189
纳兰容若的武艺/192
谈杨官璘的残棋/196
精研中国学问的外国人──谈各国汉学家在巴黎的会议/200
香港翻版书之怪现象/204
梦的化装/208
黄粱梦醒已三生/212
围棋圣手吴清源/215
怪梦不怪/220
辩才无碍説玄奘/224
闲话怪联/228
棋坛历史开新页──写在全国象棋大比赛之前/231
从香港小説谈到阮郎的《格罗珊》/235
賸挥热泪哭萧红/238
纵谈南北棋坛──并预测全国象棋比赛的名次/242
谈陈凡的几首旧诗/246
永留佳话在棋坛──谈何顺安「历史性的一局棋」/250
谈棋手的实力──敬答何鲁荫先生/253
爱之神的神话/257
水仙花的故事/261
世界最长的史诗/265
数学与逻辑/269
杀父娶母情义综/273
读苏联的小説/277
一部嘲讽武侠小説的小説/281
大手笔  好文章──杂谈文告/285
今日乒坛健将多──全国乒乓锦标赛杂感/288
浅谈条件反射/294
花都苦学不寻常──谈冼星海在巴黎学音乐的故事/299
锦标今岁落谁家──谈今年的全国象棋赛/303
唐代的武侠小説/307
关于《阿Q正传》/311
关于象棋的两个故事/315
附表:「三剑楼随笔」总目/320
 
第四章 旧梦依稀记不真
我不是「番书仔」/330
访前世界冠军容国团/333
彷彿走难记当年/335
悼沙枫兄/338
杂写金应熙/343
魔女三现  怀沧海楼/347
还乡小记/353
梁羽生的《哀榕城》/361
老婆吹火筒/371
无拘界处觅诗魂──悼舒巷城/373
亦狂亦侠  能哭能歌──忆念《大公报》前副总编辑陈凡/381
冒险到底/387
 
附录
梁羽生年谱/390
 

图书序言



武侠之外的梁羽生渠诚(节录)

  
  梁羽生以武侠小説显名,导致他的其余文章一直不大受读者注意,这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一九八零年三月,他给新加坡《星洲日报》所开「笔剑书」专拦之内,噼头便道:「我本来是从事文史工作的,以偶然的因缘,写上武侠小説,不知不觉,在刀光剑影之中,已是浪费了将近三十年的光阴了。(中略)但对写武侠小説,我实在有点疲倦了,只盼能够在写满三十週年(一九八三)的时候,能够顺利退休吧。」从「浪费」、「疲倦」和「顺利退休」等等措辞,不难感知他创作后期的消极态度。尤其《武当一剑》完结以后,他虽然宣称要仔仔细细订正旧作,实则只有《七剑下天山》等有限的早期作品得到充份重视,晚近诸作如《广陵剑》、《武林天骄》、《武当一剑》等甚至不惜一删了事。
  
  随之俱来的,却是他以巨大热情扑向《大公报》之「联趣」专拦和更早开设的《香港商报》之「有文笔录」专拦,前者三年,后者十一年,而且两者皆日复一日,罕有间断。一个人的精力本就有限,又何况花甲之年的梁羽生。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晚年对待武侠説和杂文散文,绝非「顾此失彼」所可形容,而近乎「丢卒保车」矣。任何读者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察觉梁羽生接受採访时从不会主动谈到《狂侠‧天骄‧魔女》以后的武侠创作,只有《游剑江湖》和《广陵剑》偶尔被提上一句两句。要言之,梁羽生对其后期的武侠创作,从主观态度上就是很轻忽的。读者若想再次接触那个精神抖擞、学富五车的梁羽生,就唯有向其杂文散文当中寻。
  
  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梁羽生对杂文散文的与趣绝不是老而弥笃,而是一以贯之,从未有半分消减。仅就目前所知,他前前后后就有「茶座文谈」、「历史新话」、「李夫人信箱」、「台湾史话」、「中国社会发展史讲话」、「史料点滴」、「古今漫话」、「笔不花杂记」、「棋人棋事」、「笔剑书」、「联趣」、「有文笔录」(中间插有「摘录评点《金瓶梅和「古文赏析」)「联之趣」总共十三个大小专栏,除此尚有跟别人合作的「影剧广场」、「上下古今谈」、「三剑楼随笔」、「一人一题」以及无从彻查的独立文章。具体各专栏的时间和篇数,这里无法详敍,就请读者直接翻到最后附录的〈梁羽生年谱〉慢慢检阅。
  
  梁羽生的杂文散文倘若全部整理出来,论字数当有武侠小説的一半以上。早当他以《龙虎斗京华》开创武侠小説的「新派」天地之前,就有大量的文谈、史话等作品见诸报端,继而结集出版,是香港左派报系所重点培养的年轻编辑之一。这一阶段的文字,主要见诸《新晚报》的「茶座文谈」和「李夫人信箱」专拦,以及《文汇报》的「历史新话」专栏。三者的共性是虔信唯物主义,同情工农阶级,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其中「茶座文谈」和「李夫人信箱」分别体现了他的「新」文学观和「新」价值观,这两者再加上由「历史新话」体现的「新」历史观,便是他开创「新派」武侠小説的先决基础,而且这正是香港「新派」和所谓民国「旧派」的根本区别。要想准确把握梁羽生小説的意境及内涵,阅读其早年间的杂文散文无疑是一条坦途。
  
  这里特别强调「早年」二字,系因梁羽生后来重订了一部份旧文章。比如「历史新话」专栏〈岳飞的悲剧〉一文,有云:「在岳飞受『十二道金牌所召』时,原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但岳飞究不过是封建时代的『英雄』,他抗战的决心,敌不过『忠君』的观念,也许他还有对于皇帝的幻想,以为做一个忠实的奴才,可以升迁,于是不顾人民的『拭泪挽留』,乖乖回京送死了。」至一九七八年「笔不花杂记」重登本文,这一段易作:「在岳飞受『十二道金牌』所召时,原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但岳飞究不过是封建时代的『英雄。』他抗战的决心敌不过『忠君』的观念,于是不顾百姓的『拭泪挽留』,乖乖回京送死了。」这都是值得注意之事。无奈篇幅有限,本次只选取相对更有价值的〈五胡十六国〉一文,以助读者细究梁羽生小説「反抗异族统治」这一常见主题。
  
  以往出版的梁羽生文集,内容大都是他退休前后所作,从而使他只给人留下一个「老态」印象。而年轻时的梁羽生又是怎样?从早年间的文章来看,他是贯彻了他所提倡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他学识渊博,经济学、文学、史学和心理学全都可以信手拈来,行文引经据典,以理论和数据服人,非才华超卓者所不能至;他欣赏艺术,电影、戏曲、音乐、舞蹈,无不是与趣所在;他又活泼好动,象棋、围棋、桥牌和兵乓球样样当行,屡次被报馆派出採访重大赛事。他署名「陈鲁」的棋评尤其得报馆和读者的青睐,一而再见诸头版,如此特别优待就算是他的武侠小説都享受不到。

图书试读

【第一章】讲武论侠

写《龙虎斗京华》时,我本以为这是「趁热闹」的「临时任务」,最多写上一年半载,就不会再写了。没想到欲罢不能,这一写就是三十年,「卅年心事凭谁诉」倒似是「封刀」时的作者自咏了。

好,那就诉一诉三十年来的甘苦吧。

太极拳一页秘史

两拳师濠江显身手


港澳万人瞩目的两派拳师比武,今天下午四时就要在澳门擂台正式上演了。当读者们读到这篇东西的时候,也许正是澳门擂台上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呢!这次太极派拳师吴公仪和白鹤派拳师陈克夫,自「隔江骂战」演至「正式登台」,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的「买」陈克夫必胜,理由是陈克夫少年力壮而吴公仪则已英雄垂暮;有的则「买」吴公仪必胜,理由是太极拳讲的是「借力打力」,「四両拨千斤」,并非是以力服人的。吴公仪有几十年的工夫,已经炉火纯青,又那怕你少年力壮?两派议论,各有理由,好在谁是谁非,自会有事实答覆。

谈起太极拳的借力打力,善于利用敌人的来势而打击敌人,的确有许多神奇的传説。吴公仪是太极派名手吴全佑的孙儿,吴全佑是得过杨派始祖杨露禅的「真传」的。杨露禅的许多故事,散见稗官野史、武侠小説,其中有不少神奇传説。

陈家沟为佣学太极

据説当时河南陈家沟的太极拳负天下重名,但他们除了陈家的子弟外,不肯轻易传之外人,杨露禅少年好武,曾到过陈家沟要拜陈家沟的太极陈(陈长兴)为师,可是陈家不肯收他为徒,连陈长兴本人他也没见着,杨露禅只有怏怏而退,这且按下不表。

事隔数年,杨露襌拜师的事,陈家沟早已淡忘了,学太极拳的人是惯于早起练习「太极行功」的,一天,正是深冬时节,陈长兴早起练习行功时,只见门外四野都积雪没胫,而自己家门的雪却扫得干干净净,不禁大为奇怪。而且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他就在一天绝早起来,只见门外有一个衣衫褴褛的瘦汉子正在风雪中瑟缩扫雪,他惊奇喝问,那汉子咿咿呀呀,指着嘴巴説不出话,原来他是个哑子。再用手势问答,才约莫弄清楚他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每晚睡在他的门前,自思无以为报,所以每天帮忙他扫雪的。陈长兴见这人很诚实可靠,就收他为佣。

这样又过了几年,一晚当陈长兴率陈家子弟在练武场练武时,忽然发现墙头有人偷窥,陈家子弟大怒,奔起擒捉,只见这人出手不凡,竟然是本门太极的功夫,最后捉到审问,原来这人就是杨露襌。为了爱慕陈家的太极拳,不惜屈身为佣,冒死前来偷拳。陈长兴大为感动,遂正式收他为徒,悉心传授。这段故事,在白羽着的《偷拳》一书里,写得非常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时阅读的习惯比较碎片化,很难专注于一本书。但是,《梁羽生散文集》却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梁羽生先生的文字,就像山间的清泉,纯净而甘甜,能滋润人心。他写人生,写情感,写对世界的看法,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平和与淡然。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写他对“友情”的理解。他珍视友情,并且懂得如何去经营和维系一份长久的友谊。他描述了与一些老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细水长流。他认为,真正的朋友,是能在你失意时给你鼓励,在你得意时给你提醒的人。他的这些关于友情的感悟,让我反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足,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他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这本《梁羽生散文集》,我真的拖了很久才拿到手,之前一直听说梁羽生先生的书,但多是武侠小说,对我这个平时不太涉足武侠的读者来说,总觉得有点距离。拿到这本散文集,我其实带着一点点“试试看”的心态,毕竟散文集嘛,总归比小说容易入口一些。翻开第一页,就被那股子文人墨客特有的淡雅气息给吸引住了。梁羽生先生的文字,没有惊心动魄的起伏,也没有刻意营造的煽情,他只是娓娓道来,像是与你坐在茶馆里,慢悠悠地沏上一壶茶,然后开始跟你讲故事,讲他的生活,讲他的见闻,讲他对人生的感悟。 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他与金庸先生之间情谊的文章,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在那样的年代,两位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里争奇斗艳,却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惺惺相惜。梁羽生先生笔下的金庸,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同行。他细致地描绘了他们之间每一次的会面,每一次的切磋,每一次的鼓励。读到他们之间关于创作的讨论,关于对武侠小说的理念,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氛围,那种纯粹的热爱,那种对文学的敬畏。梁羽生先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金庸先生的欣赏,以及两人之间亦敌亦友的情谊,都让人觉得温暖。这不仅仅是两位作者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文人风骨的一种体现,让人怀念。

评分

我一直对文学名家的创作心路历程充满好奇。所以,当我知道梁羽生先生有散文集出版时,我第一时间就入手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梁羽生。他不仅仅是武侠小说里的那个江湖大侠,更是一位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文人。 他写自己创作中的一些趣事,写与编辑的交流,写读者来信的感动,这些细节都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另一面。他对待创作,有着极其认真的态度,但同时又不失幽默感。他会分享自己的一些创作技巧,但更多的是分享他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感悟。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情节的精彩,更是思想的深刻,情感的真挚。他的这些话,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拿到《梁羽生散文集》时,正值我心情比较低落的时期,总觉得生活有些乏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没想到,梁羽生先生的文字,像是阳光一样,一点点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他写人生的起起伏伏,写对得失的看法,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豁达和超然。 其中有一篇关于他晚年生活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依然笔耕不辍,依然关注时事,依然与朋友们交流。他将生命的晚年过得如此充实和有意义,让人感动。他谈到人生中的遗憾,但并没有沉溺于其中,而是选择坦然面对,并从中汲取力量。他的人生智慧,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觉得,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拥抱生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而梁羽生先生的散文,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文化的热爱。《梁羽生散文集》,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古籍,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他写古诗词,写历史人物,写传统民俗,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文化气息。 我尤其喜欢他谈论古诗词的那几篇。他不是简单地引经据典,而是将古诗词与他的人生经历,与他所处的时代相结合,解读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能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与他自己的生活感悟融为一体,让读者在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况味。他的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古诗词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文学的生命力。

评分

老实说,我对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并没有太深的了解,但他的散文集却让我看到了他更为广阔的一面。这本《梁羽生散文集》,给我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他写自己的生活,写故乡,写他对人生的思考,文字朴实而真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其中有一篇他写他对“侠”的理解,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侠”就是武功高强,仗义行侠。但梁羽生先生却将“侠”的精神升华到了更高的层面,他认为“侠”是一种品德,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他引用了许多历史典故,来阐述他对“侠”的看法,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他甚至将“侠”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侠”。他的这种解读,让我对“侠”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评分

拿到《梁羽生散文集》的当天,我才刚结束一个忙碌的项目,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所以,我随手翻开这本书,希望能找到一些可以放松心情的东西。没想到,梁羽生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瞬间洗涤了我浮躁的心灵。他写故乡,写童年,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青涩的年代。我能感受到他笔下故乡山水的温情,能听到他童年玩伴的嬉笑声。 其中有一篇写他对粤剧的喜爱,这勾起了我很大的共鸣。我本身也是一个粤剧爱好者,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对粤剧的韵味总是有种莫名的亲近感。梁羽生先生用他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感情,解读了粤剧的魅力,从唱腔到表演,从历史到人物,都娓娓道来。他甚至能将粤剧的唱词与历史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像是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粤剧欣赏讲座,受益匪浅。他对于传统文化的这份热爱和坚持,真的让人非常感动。

评分

第一次阅读梁羽生先生的散文,纯粹是因为朋友的推荐。我平时阅读的口味比较杂,但对历史题材的文章一直情有独钟。所以,当朋友把这本《梁羽生散文集》递给我时,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梁羽生先生的文字,给我一种“大家风范”的感觉,沉稳而又不失风趣。他写自己的经历,写读书心得,写对人生的感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儒雅的气质。 我特别喜欢他谈论读书的那几篇。他不是简单地介绍某本书,而是会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深入地剖析书中的思想,并将其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结合。他提到了很多古籍,但他的解读方式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似乎总能在看似平常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解,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丰富人生的阅历,提升人生的境界。他的这种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评分

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的年轻人,我对中国大陆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近现代史,总有一种隔阂感。梁羽生先生的散文集,却以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风貌。他写在大陆的求学经历,写他的师长,写他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字里行间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最真实的生活细节。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写他那位严厉而又慈祥的老师。老师的严厉体现在学术上,对知识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老师的慈祥则体现在生活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梁羽生先生用一种朴实无华的笔触,描绘了这位老师的形象,没有过度的渲染,但却让人感受到那份师生情谊的深厚。他还在文章中穿插了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但都只是淡淡地提及,仿佛只是生活中的背景音,但却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印记。这种不动声色的历史感,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打动人。

评分

我是一个对老物件、老味道特别有感觉的人。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梁羽生散文集》时,就被它的封面和书名所吸引。翻开书页,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梁羽生先生的文字,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写故乡,写童年,写那些曾经的岁月,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气息。 尤其喜欢他写他对传统节日的描写。他细致地描绘了儿时过春节的场景,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那些熟悉的画面,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他不仅仅是描绘了节日的景象,更是通过这些场景,传递了家庭的温暖,亲情的珍贵。他还提到了很多即将消失的传统民俗,言语中带着一丝惋惜,但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读他的文章,仿佛置身于那个温馨的年代,感受着淳朴的人情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