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起,他陸續發錶《理性環》(The Circle of Reason)、《陰影綫》(The Shadow Lines)、《加爾各答染色體》(The Calcutta Chromosome)、《玻璃宮殿》(The Glass Palace)與《餓潮》(The Hungry Tide)等五部小說。2008年,他推齣背景設於1830年代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的東方殖民史小說「硃鷲號三部麯」第一集《罌粟海》,2011年推齣第二集《煙霾之河》(River of Smoke),2015年則是三部麯終篇《烽火狂潮》(Flood of Fire)。
他的首部小說《理性環》齣版後便贏得法國麥迪西文學奬,第二部小說《陰影綫》獲得印度傑齣貢獻奬(Sahitya Akademi Award)與Ananda Puraskar文學奬。《加爾各答染色體》則獲1997年亞瑟‧C‧剋拉剋奬最佳長篇小說。《罌粟海》不但入圍曼布剋奬決選名單,並獲印度沃達豐字謎圖書奬(Vodafone Crossword Book Award)及丹‧大衛奬。
除小說外,葛旭亦著有《在遠古的土地上》(In an Antique Land)、《在柬埔寨與緬甸的自由生活》(Dancing in Cambodia and At Large in Burma)、《倒數計時》(Countdown)、以及《伊瑪目與印度人》(The Imam and the Indian)等多部散文與雜文集。
A:人們因各種情況而流散至世界各地,這個現象一嚮令我著迷。但這並不是新鮮事─而是有其長遠曆史。在我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於世界這個麵嚮的認知,很奇怪地,齣現於我住在埃及一個小村裏的時候。在我的散文集《在遠古的土地上》(In An Antique Land),我是這麼寫的:這塊地區(這個村子)從來不屬於適閤落地生根之處。它經常就像川流不息的機場入齣境候機室一般,而這長遠的旅行遷徙曆史,實實在在地反映在這地區的「傢族」姓氏上─例如「達馬士奇」(來自東地中海沿岸城市)、蘇達尼(來自蘇丹)以及艾爾─法西(來自西北非沿海)。時至今日,在某些方麵,遷徙一事仍與過去十分相像,但很多方麵也已大為不同。以中東地區為例,美國介入與各地內戰再加上氣候變遷引起的長期乾旱而造成的災難,便在遷徙原因中佔瞭相當高的比例。
A:海洋故事一嚮是我喜愛的主題。小時候我對孟加拉灣的傳奇故事十分著迷,上小學後,著迷對象換作拉斐爾‧薩巴提尼(Rafael Sabatini)的海盜船長布拉德係列故事(Captain Blood series)。梅爾維爾的作品始終是我的靈感來源,但我也喜歡讀十九世紀水手的旅行紀錄與日記之類的素材。現代文學中也有十分豐富的航海小說傳統:威廉‧高定(William Gerald Golding)的《啓濛之旅》(Rites of Passage)、理察‧休斯(Richard Hughes)瞭不起的《牙買加颶風》(High Wind in Jamaica)、馬修‧尼爾(Matthew Kneale)的《英國旅人》(English Passengers)(徹頭徹尾的精采之作)、馬奎斯令人驚艷的《一個船難水手的故事》(Story of a Shipwrecked Sailor)以及巴瑞‧安華斯(Barry Unsworth)的驚人之作《飢餓之路》(Sacred Hunger)。當然,梅爾維爾寫過大量與太平洋相關的作品,但我還沒有關於太平洋的個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