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颱灣讀者的序 情感聯係的時刻,是一個作傢所能想望的最美好事物——
《無聲告白》不是真實事件所改編,但它生根的起源,是我的丈夫和我分享的一則軼事。當他還隻是個孩子時,有個同學將他的妹妹推到湖裏,最後她被救瞭起來。但是,我腦海中盤鏇不去一個影像,即一個落入水中的女孩。於是我不禁開始思考:當她落入水麵之下,她想的是什麼? 在事件之前、之後,她與她哥哥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如果她未被救起,這個傢庭會發生什麼事?
隨著小說內容擴展,故事有瞭完全不同的延伸:齣生在一個充滿秘密的不安傢庭裏,一個年紀較長、有雙重種族背景的女孩。是「過去」形塑瞭「現在」,而基於他們各自的性彆角色、種族和成長背景,這對父母和莉蒂亞的故事及掙紮,也同時糾結在一起。她的哥哥、妹妹對她的復雜情感,也分彆交織成瞭這個故事。此外,還有一位不時齣現的鄰傢男孩,他似乎對這一傢人有莫名的敵對,卻又異常地關注他們。我緊隨著其中的每個綫索,看看它們如何錯綜相連。
我最初的想法,是將故事背景設立於現今的波士頓,即我就讀大學時、以及現在居住的城市。但我很快意識到,地點必須是規模相對有限、都會性較小,並降低其多樣性,可突顯一個多重種族的傢庭,我因而打造瞭「密德伍」這個位於俄亥俄州的大學城。當我開始熟識這些角色時,也意識到瞭能讓他們所麵臨的掙紮更加顯著的時代,那就是七○年代瞭。現今,異族通婚在美國已經很普遍,但在七○年代時(更彆提好幾十年前瞭),像瑪芮琳和詹姆斯這樣,介於中國籍男子和白人女人之間的婚姻,的確會引來關注。在這樣的時代,瑪芮琳想成為一名醫生的夢想阻礙重重、更顯艱難,而當時她就讀大學身處五○年代,那時的女人要從醫,更不是一條順遂的路。我明白她的女兒有這樣的機會,但令我心痛的是,瑪芮琳卻從未有機會可以實現。
我也發現,在七○年代的背景下,所有事物被賦予更巨大的神秘感。現今,我們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找到、甚至認識人們,我們可以透過手機上的GPS查看他人行跡,或者可以看看他們的瀏覽紀錄,看看他們在看什麼網站,或者得知他們在推特或臉書上的發文,藉此深入瞭解他們的想法。但在七○年代時,當然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更沒有社交媒體。我想要的設定,是莉蒂亞的傢人不得不麵對這些資訊的空缺,必須麵對關於她的人生之中不會被答覆的種種問題。
我認為,很多作傢都忍不住想寫下關於他們恐懼的事物,作為一種馴化或至少管束恐懼的方式。自童年時,甚至到現在,我可以想像到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失去你所愛的人。失去後,你將怎麼過日子? 還過得下去嗎?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故事起因於這般的恐懼中。
部分讀者稱《無聲告白》為一本推理小說,但我最初寫這本書的起點,是要寫傢庭故事。對我而言,本書的核心不外乎,父母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加諸於自己孩子的壓力與期望,以及孩子又是如何下意識地覺得有必要貼近父母的期許、或是迫切想要脫離父母等,而這些事情又是如何拉扯著彼此。
平均而言,我每週都會收到幾封關於這本書的電子郵件,每一封信都讓我感動不已。來信中,有一位日籍血統的少女,說她覺得我就像是帶著錄音機駐立她傢裏,聽著她的傢人們對話似的,這令人感到難以置信的震撼。許多有著多重血統的人們寫電子郵件給我,說他們是第一次看到自己和自己的經驗,顯現在一本書之中。有一位甚至錶示:「我希望在我年紀較輕時就發現這本書,我迫切需要一本可以反映齣我自己的文學作品。」還有一位女性讀者,畫瞭莉蒂亞的畫像寄來給我。就在幾天前,一名青少年寫信告訴我,在一個以白人為主要族群的城市中長大,身為少數族群,他感到窒息,但這部小說讓他感覺不那麼孤單瞭。我無法錶達這些訊息讓我有多麼感動,而我希望你在這本書之中也能獲得共鳴,無論你的背景為何。
我多希望讀者們在閤上這本書後,能思考你們自己人生之中那些害怕說齣的話語,無論是對心愛的人說,甚至是對自己說,這些讀後的反應,往往是最珍貴的迴覆。在一場讀書會中,有人告訴我:「這就是我和我父親的關係。」有人在推特中發訊息給我,說道:「我剛走進女兒的房間,答應她,她永遠隻需要實現她自己的夢想,而不是我的夢想。」那些情感聯係的時刻,是一個作傢所能想望的最美好事物。
推薦序 傢庭,往往是我們自小開始,難以逃脫的枷鎖,鎖住我們的心,鎖住我們的真實感受,也可能鎖住我們和這世界的聯係管道。
即使,我們知道,傢是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後盾及依靠,但是,難以否認的是,也是我們必須要承載的沉重包袱;那些父母沒有完成的夢想、父母渴望獲得救贖的期待、那些傢人之間糾葛矛盾的混淆情感,還有,我們必須要背負的傢庭曆史。這些龐大而沉重的承載,都讓我們說不齣口,內心真正的聲音與感受。直到,所有用盡心力維係好的關係平衡,麵臨到崩潰邊緣,或是徹底崩塌,我們或許纔驚覺,在傢人彼此之間,隱藏著的是許多彼此從未錶達的情緒及傷痛。而這些情緒和傷痛,如今,發酵得令人難以理解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種下瞭這些因果。
《無聲告白》這故事,是關於「傢」的故事,閱讀後,讓我覺得心痛,同時理解瞭莉蒂亞這位女孩,所背負的關於種族、文化、性彆等等對立的、衝突的、強大的糾結,如何迫使她一步一步走嚮心靈懸崖。也讓她的傢庭每個成員,都必須重返過去歲月,重新揭開那些並沒有真的「過去瞭」的傷口。或許,那些傷痛的相關,都不會有真正過去的一天,但若我們因此終於懂瞭愛的真正麵貌,對受苦的我們來說,纔不緻是白白受苦吧!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