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个案分析

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个案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革
  • 南外
  • 红卫兵
  • 王金事件
  • 历史
  • 社会
  • 政治
  • 个案研究
  • 文化大革命
  • 工人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革初期,南京外国语学校的红卫兵无故打死了一位工人,引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当局百般阻挠,但是在民众的压力下,不得不抓捕了三名首犯。
  
  定量分析的结果分别反对「一个文革说」和「两个文革说」,说明两个学说均存在缺陷。事实上,两个学说基于的理论早已过时,淡出研究领域已有40余年。本书提出「博弈说」取而代之。
  
  文革期间中国人变得如此残忍是有社会原因的,其实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随着经历文革的老一代人相继逝去,有些暴力真相将永远成为迷。本书提出採用对事不对人的「南外模式」抢救文革暴力真相。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乔晞华


  1989年赴美留学,1992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某州司法部研究人员。

  合着《西方社会学面面观》(2013);《总统制造——留美博士眼中的美国大选》(2014);《傲慢与偏差——66个有趣的社会问题》(2015);《多棱镜下:中国的电影与时装、时尚》(2015)。

图书目录

省思,从工人事件开始

第1 章 王金事件始末
1.1 王金事件真相的不同版本
1.2 王金事件的责任人
1.3 工人、学生联合调查团的成立
1.4 社会对王金事件的不同反应
1.5 调查团初战告捷
1.6 王金事件调查报告:前言
1.7 王金事件调查报告:王金是怎么死的?
1.8 王金事件调查报告:省市委是如何保护兇手的?
1.9 王金事件调查报告:两份不同的法医鉴定书
1.10 王金事件调查报告:王金的简介
1.11 调查报告与南京外国语学校校友传闻之间的差异
1.12 揖拿兇手
1.13 王金事件调查报告:参与王金事件的学生名单 .
1.14 兇手们后来的命运
1.15 调查团工人成员后来的命运
第1 章 附录
附录1.1 南京市玄武区建筑公司第三工程队的揭发材料
附录1.2 南京外国语学校部分师生揭发材料
附录1.3 部分市委区委工作人员的揭发材料
附录1.4 国营X 厂1130 名革命职工的来信
附录1.5 南京市委的检讨
附录1.6 王金事件记事
附录1.7 市委常委、书记碰头、办公、处理会议记录
附录1.8 审问王金记录
附录1.9 王金事件揭发批判大会
附录1.10 刑事摄影(南京市公安局五处)

第2 章 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
2.1 文革研究界的确定
2.2 群体行为的分类和理论
2.3 社会运动的分类和理论
2.4 文革与文化、革命、社会运动的关系
2.5 定量、定性研究法的区别
2.6 运动定量分析的指标
2.7 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法和隐类别分析法
2.8 建国以来运动的分类分析
2.9 建国以来政策的分期
2.10 运动分类和建国以来年代分期的意义
2.11『一个文革说』的缺陷
2.12『两个文革说』的缺陷
2.13 文革的分期:2 年、3 年、10 年?
2.14 文革的定义:内乱、运动、游戏、博弈?
第2 章附录 216
附录2.1 建国以来的运动及运动分类指标
附录2.2 聚类分析模型
附录2.3 隐类别分析模型
附录2.4 建国以来政策分期统计分析

第3 章 文革的暴力、真相与和解
3.1 王金事件和卞仲耘案的异同
3.2 历史故事化和故事历史化
3.3 文革暴力的研究综述
3.4 人为什么会犯罪
3.5 三个着名的心理学实验
3.6 是天使还是魔鬼?
3.7 真相、和解与宽恕

结束语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省思,从工人事件开始


  省思,从工人事件开始
  这是一所公认的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
  这是一所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立的学校。
  这是一所走出过数百位外交官的学校。
  这是一所培养出数位为国家领导人作翻译的学校。
  这是一所毕业生常被国外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直接录取的学校。
  这是一所拥有无数校友是博士、教授和学者的学校。

  然而在这些鲜艳夺目的光环下,这所学校有着最黑暗的一页。
  1966 年9 月29 日,这所学校的31 位红卫兵无故打死了一位工人。
  这就是当时震惊南京市甚至江苏省的闻名的南京外国语学校红卫兵
  打死工人王金事件。本书试图重新打开这一长期封存的悲惨之页,以警示后人。
  本书为纪念文革发动50 周年而作,为纪念在文革初期被贵族红

  卫兵打死的王金先生遇难50 周年而作。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美国Creighton 大学哲学系袁劲梅教授的指教和帮助,南外校友李家骏先生和部分要求匿名的校友为笔者提供了许多情况和帮助,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谢。

乔晞华 于美国
2015 年5 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文革”的一些认知。之前,我习惯于将文革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抽象的概念,但这本书却像显微镜一样,将我带入到最细微之处,让我看到了历史事件是如何由无数个具体的个体行为和互动构成的。南外红卫兵打死王金这个个案,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悲剧,而是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扭曲,意识形态是如何渗透到个体行为的方方面面,以及权力结构如何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分析中对“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的解读,让我幡然醒悟。文革的复杂性,在于它的多重面向和不断演变。这一个案,可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了那个时期普遍存在的暴力和失序,但在另一方面,又可能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性、群体性特征。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个个案的深入剖析,展现了文革内部的差异性和演变性,使得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从简单的“好”与“坏”,上升到了对复杂因果链条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研究,尤其需要这种深入细节的个案分析,才能抵达更深层的真相。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我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冰冷的历史学家的笔触,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创作的细腻感,将我带入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氛围之中。从对南外校园环境的描写,到红卫兵们当时的心态,再到那个名叫王金的工人形象的塑造,一切都显得那么生动和真实。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感觉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的发生现场,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空气,听到那个时代的呼喊。 作者在处理“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这个核心事件时,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审慎。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循序渐进地铺陈证据,展现不同的人物视角和他们的动机。我尤其欣赏他对“红卫兵”这个群体复杂性的描绘,他们并非铁板一块的“造反派”,而是受到时代裹挟、思想激进,又带有青春期特有的迷茫和狂热的群体。同时,对于作为受害者的王金,作者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努力去还原他的生平,他的社会身份,以及他在事件中的遭遇。这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让这本书在严肃的历史探讨中,多了一份人文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个案分析》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兴趣。首先,这个“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的表述,瞬间就打破了我对于“文革”这一历史事件的刻板印象。我们通常所谈论的“文革”,往往是宏大叙事,是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是影响亿万人的时代洪流。然而,这本书却聚焦于一个看似微小的“个案分析”,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它暗示着,在宏大历史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被忽略、被简化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或许更能触及历史的真实肌理。 “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这个具体的名字,则进一步将读者的好奇心拉向了事件本身。一个“红卫兵”和一个“工人”,两者之间的身份冲突,以及“打死”这个冰冷的词语,无不预示着一个充满暴力、矛盾和悲剧的故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如何从这个具体的事件出发,去剖析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权力结构、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可能是一次深入挖掘那个时代人性挣扎、道德困境和历史真相的努力。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历史的复杂性,往往就蕴藏在这些被认为是“边缘”的个案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具体事件,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的方式。作者在处理“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时,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简单的道德审判上,而是致力于还原事件发生的复杂语境,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多方力量和动机。他引导读者去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政治氛围,使得这样的悲剧成为可能?红卫兵的行为,固然有其极端性,但他们的背后,又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和引导?而作为受害者的王金,他的身份和遭遇,又如何与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和政治运动联系在一起?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本中展现出的那种“求真”的态度。他并没有回避事件的残酷性,也没有美化任何一方,而是力求客观地呈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并非简单的“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会这样”。它引导读者去审视历史的逻辑,去理解人性的复杂,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如何理解和评价那段艰难的历史,有了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历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简单地记住事件,而在于理解事件背后的逻辑和教训。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叙事的另一种可能。以往我们接触到的关于文革的书籍,往往要么是官方的宏大叙事,要么是个人的回忆录。而这本书,选择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个案”,并通过极其细致的考证和分析,将这个个案延展到对整个时代的反思。作者在处理“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和人文关怀。他不仅还原了事件的真相,更重要的是,他试图去理解事件背后的人物心理、社会结构和历史动因。 “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这个标题,极富启发性。它告诉我,文革不是一个单一的面孔,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集合体。南外这个个案,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但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更多的阴影和矛盾。作者的叙事,充满了张力,既有对个体悲剧的深情关注,也有对历史宏大背景的冷静剖析。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事件的发生,更是那个时代下,人性的扭曲、理想的破灭以及个体命运的无常。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理解历史,需要我们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概念走向细节,从表象走向本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