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户外的街道上、或是建筑物里头,
空气中的温度、湿度以及气压都随处不同、与时变化;
人们虽然看不见,却能深刻感受到,并且人人感受不同。
如何打造一个让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感就能自然地栖居的空间?
面对全球气候变迁问题,该如何思考建筑设计?
──当气候成为设计思考的一个环节,空间就成了「气象学空间」;
透过空间与材质,我们试图找到「气候」与「建筑」的崭新联系。
人们的空间经验,比起理性地辨识空间性质,往往更着眼于身体对环境的直接感受。比如,在炎热的街道上,我们自然地就会朝阴凉的荫影处聚集、或者在寒冷的冬日里,会群聚在空间中较温暖的角落。透过这些因身体感受自然而然做出的行动,就能清楚表现出人们与自然能量──如热能量、气压、湿度等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在建筑物内或是都市空间里,人们在空间的行动往往就取决于如何利用空间中这些自然流动的能量、与之互动。
本书提出的问题是: 什么样的形式与空间样貌,最能够让这些自然能量适恰发挥?
而我们是否能从这些自然力运作的逻辑中学习、并进而将其运用于都市环境中?
本书作者ROEWU建筑工作室认为,建筑的最原始起点即是来自建造遮风避雨的庇护所;开启建筑设计可能的,正是对人们所处大气环境的探索。「气象学」作为一门连结个人与地球互动的学问,对研究建筑性能与可能是再好不过的取径;他们也认为,「形成」(Formation)比起「形式」 (Form)要来得更关键而重要──因为,「形成」是物质与大气互动时形式或形状的生成过程,就如同云的形成即是来自应对大气微妙变化的敏感反应。而建筑设计的「形成」并不仅是透过技术来解决机能问题,而更需要善用、回应这些可见/不可见的大气效应来探索空间、进而创造空间。
全书以五种大气效应──热、风、光、气压、雪等做为引题,带出九个设计个案及一个实验教学案,希望透过对气候形成潜能的整合研究以发展出一套「建筑气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