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的寄生虫

我妈妈的寄生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了不失去所爱的人,她宁愿活得像寄生虫。  
  
  「她以写作,做了自己的切片,做了母女关系的筛检,她就是那个怪胎家庭罗曼史深处,受阴翳餵养而长大的女孩。」——杨佳娴
  
  「这些年来,我历经休学、忧郁症发作、自杀未遂、强制入院……现在虽然情况比较稳定了……但在金钱和情感方面,我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着父母,就像是一条寄生虫。」——林蔚昀
  
  诗人╱译者林蔚昀首部散文着作。林蔚昀的妈妈是一位寄生虫学家,这注定她的成长经验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的妈妈带孩子去东京狄斯奈乐园,她的妈妈带她去日本目黑寄生虫馆。别人的妈妈看到街上的狗屎是赶紧绕道并告诉小孩不要踩,她的妈妈则是像捡到宝一样把它打包回家塞进冰箱,准备第二天带到学校去研究。别人的妈妈也许会夸赞他们好可爱,她的妈妈则是在女儿进入青春期后就不再夸赞她可爱,反而夸赞寄生虫和蛆很可爱。
  
  林蔚昀一直以为,妈妈只是兴趣比较特殊,其余和一般人没有两样。直到妈妈在身体里养起寄生虫,引发家庭革命,她才意识到自己一点也不了解妈妈。
  
  她以从小熟悉的寄生虫为喻,写下二十五则家族和个人的生命故事。带着距离的幽默角度回顾生命最痛的伤疤,从台湾高中休学,赴英国留学再到波兰生活,努力在异乡寻找归属,最终以自己的方式重建人生。如实来写的文字令人动容,一部从寄生到独立的女性成长史。
  
名人推荐
  
  王浩威、王聪威、吴亿伟、郝誉翔、许佑生、杨佳娴 感动推荐
  
  如此猥琐卑微又如此美丽强大。赤裸裸呈现自身情欲流淌、爱恨交织的女性家族史书写。——王聪威(小说家)
  
  林蔚昀把伤与愁写得那么细腻,血和痛都生出了地图。人生最难缠的是心头的颠,她以幽默领路不急着逃,直捣伤疤就算一碰就疼。她的破碎展示了完整,寄生虫最终幻化成蝴蝶,不飞也是风景。——吴亿伟(作家)
  
  这是一本自传散文,也是人际关系、亲子教养、心灵疗癒之书,总之,它触及到了作者内心的最深处,但也同时触及到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生命课题,所以这本书彷彿是面镜子,而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郝誉翔(国北教大语创系教授)
  
  多年前刚认识蔚昀,她以匿名在我书写忧郁症的奇摩部落格,总留下长文回应。那时读蔚昀的掏心分享,给了我很大疗癒。后来,才知道她是出色的作家,细读她的文字,勇于揭露成长中的伤痕,并深刻、诚恳地记录她在伤痕中,如何进行自我疗癒。前后阶段的两个蔚昀,都让我感动不已。请跟她的文字交谈,她也会打动你!——许佑生(作家、性学家)
  
  林蔚昀这部散文集,有些地方读起来是佛洛伊德寓言,有些地方读起来是暗黑版童书;如此诚实,诚实到不堪的境地,而又不堪到使人不忍。她以写作,做了自己的切片,做了母女关系的筛检,她就是那个怪胎家庭罗曼史深处,受阴翳餵养而长大的女孩。——杨佳娴(作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蔚昀


  一九八二年生,台北人。英国布纽尔大学戏剧系学士,波兰亚捷隆大学波兰文学研究所肄业。在波兰生活已十年,以中文、英文及波文写作诗、散文、小说及评论,其创作及译作散见各大报及杂志。多年来致力在华语界推广波兰文学,于二〇一三年获得波兰文化部颁发波兰文化功勋奖章,是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台湾人。同年以波兰文译者及台湾╱波兰文化交流推广者的身分,获得中华民国第五十一届十大杰出青年奖项(文化及艺术类)。着有《平平诗集》,译有《猎魔士:最后的愿望》、《鳄鱼街》、《给我的诗——辛波丝卡诗选1957–2012》等作。

图书目录

辑一  虫卵阶段
绦虫
钩虫
小婴儿

蚊子
大便(一)
大便(二)
大便(三)

辑二  幼虫时期——中间宿主
可爱虫
蛆(一)
蛆(二)
蛆(三)
跳蚤
采采蝇
水蛭
疥螨
浪漫虫

辑三  成虫时代
卵巢囊肿
弓虫
实验动物
死胎
包虫
蝨子
放射虫/寄居蟹
阿米巴

后记  蠹鱼

图书序言

绦虫

我小时候经常和朋友一起去河边钓鱼,那些鱼都有绦虫,我们把虫从鱼肚子里扯出来,把它们埋在土里(因为怕狗去挖),然后把鱼烤来吃。有一次,在我们埋完虫后,有一个小孩跑来附近玩。他在地上东挖西挖,也不知道在挖什么。后来他的爸妈来找他,他骄傲地转向他们,手里拿着我们的绦虫,大喊:「哈哈哈!你们看我找到什么?鞋带!」──我的波兰朋友E和我说的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童年回忆之一,是一只在东京「目黑寄生虫馆」看到的绦虫。

那是人的绦虫。牠到底有多大我已经忘了,只记得很大很大,像輓联或那种用来上吊的白布条一样挂在墙上,比当时的我高出好几倍,而且还绕了好几圈。想来应该有十公尺吧。也许,牠并没有这么大,只是在我孩童的眼光看来,牠简直大到不可思议。

我会看到这只绦虫,是因为我妈妈。她当时在台湾知名学府T大的寄生虫学科工作,是那里的副教授。当别人问起她的职业,她总是暧昧地笑着说:「我在教寄生虫。」言下之意,学生也是寄生虫。所以那些学寄生虫的研究生为了避嫌,都说他们是「微研所」的学生,而非「寄生虫学组」学生。

从我有记忆开始,寄生虫就存在于我生命中,和我常相左右,像是童年最好的玩伴或最棒的玩具(虽然,牠不能陪我玩也不能让我拿来玩),或甚至,一个隐形的手足。

在我开始学英文,认识ABC并且会说第一句英语「How are you?」之前,我就记住了一个非常难并且拗口的英文单字──Parasitology(寄生虫学)。我妈妈指着电梯前的楼层标示向我解释这个字,当时小小年纪的我发下宏愿,要把旁边其他的英文单字如Anatomy(解剖学)、Pharmacology(药理学)、Biochemistry(生物化学)、Public Health(公共卫生)……都背下来。

我有没有想过要和爸妈一样,成为一个具有博士头衔的生物学家?答案是有,也没有。我小时候第一个志愿是当动物园园长(因为父母都是学生物的),后来是当发明家(这是因为看了小叮当),之后是当小学老师(我父母、我外婆和我曾外祖父都是老师),十二岁的时候我立志当作家(这是因为看了张系国的小说《棋王》),然后念国中时我突然说,我要去研究水母(因为在帛琉看到的水母很漂亮,而且我想试试看被水母螫到是什么滋味)。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