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妈祖信仰蓬勃发展,相关研究也数量可观,成为台湾民间信仰重要的研究议题。妈祖相关研究资料众多,但是散于各处,研究者查阅相关资料不易。本书主编张珣教授发起,与多个单位共同彚编本书目。
本书总共收录18种研究分类,如妈祖的历史、事蹟与传说、仪式、观光与文化、建筑、艺术、社会经济等,其中专书203笔、期刊论文654笔、会议论文403笔、硕博士论文182笔,总计1442笔研究资料。提供作者、研究主题、出版日期及出版单位等资讯,让对妈祖研究有兴趣的民众及学术研究者,于本书查询所需的文献,减少四处检索资料的时间,是研究者、图书馆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这本《妈祖研究书目》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它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闪光点。我被书中对妈祖信仰传播路径的细致分析深深吸引。从福建湄洲岛出发,妈祖的香火如何飘洋过海,在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落地生根?书中通过列举大量的史实和考古发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妈祖文化传播图景。我看到了那些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如何带着对妈祖的虔诚,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宗教的传播,更是关于一种文化的根植,关于故土情怀的延续。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也为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找到了一份共同的情感纽带。
评分可以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研究”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结果却是一场充满人文关怀的知识盛宴。书中对妈祖信仰的性别研究,以及对妈祖作为“女性神祇”所承载的独特意义的探讨,都让我深思。在男权色彩浓厚的古代社会,一位女性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崇拜,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本书分析了妈祖形象所体现出的母性、慈爱、公正等特质,以及这些特质如何满足了古代社会人们对于美好品质的向往。它让我看到,信仰并非只是一种抽象的仪式,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从人文角度出发的研究,让冰冷的史料变得有温度。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我原本以为研究妈祖的都是些历史学家或者民俗学家,没想到这本书竟然从一个非常“现代”的角度来审视妈祖。它不仅仅关注历史文献,还深入探讨了妈祖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比如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新媒体传播妈祖文化。这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对书中分析妈祖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变迁感到好奇,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到官方的册封,再到如今的跨国传播,妈祖的形象是如何被不断重塑和解读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开始思考,古老的信仰如何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命力,又如何与时俱进,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妈祖文化,而不是一个被束之高阁的“古董”。
评分刚翻完这本《妈祖研究书目》,说实话,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学术,但读起来却很有意思。我一直对妈祖文化有所耳闻,但总觉得那是长辈们口中的故事,离我有些远。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了解这位海上女神的起源、发展以及她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传播和演变。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梳理大量的文献,勾勒出妈祖信仰如何从一位凡人女子,逐渐被神化,成为守护海疆、祈求平安的信仰中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妈祖神迹的解读,那些故事虽然带有传说色彩,但背后却折射出古代民众对大海的敬畏、对平安的渴望,以及对善良力量的期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妈祖信仰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活动,它更是一种情感寄托,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地融入了沿海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结构之中。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险。我从未想过,一个小小的渔村女子,竟然能演变成一个横跨东南亚、影响无数人的海上女神。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宏大视野和精细梳理。它不仅仅讲述了妈祖的传说,更深入剖析了妈祖信仰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书中关于妈祖如何成为“官方认可”的神祇,以及在不同朝代如何被册封、被利用的讨论,都让我大开眼界。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信仰的形成和发展,并非纯粹的民间自发,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对“神话”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