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船的奇幻漂航:一场跨越国境的创作之旅

种子船的奇幻漂航:一场跨越国境的创作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创作之旅
  • 跨国文化
  • 文学创作
  • 游记
  • 文化交流
  • 旅行文学
  • 个人成长
  • 故事
  • 冒险
  • 漂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跟着艺术家前往伟大航道,展开寻宝之旅!
 
  ★首次由公共艺术家现身说法,结合创作心路与跳岛旅行历程的图文书
  ★70多幅艺术家手绘图+10多幅趣味故事地图+上百张超生动创作纪实摄影
  ★北川富朗(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艺术总监)专文推荐


  当世界不再是以国家政治分割的权力版图,而是以人类文化串连的生命地图时,这会是更美好的星球。    ──林舜龙
 
  由国际知名策展大师北川富朗所策画的「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不仅是文艺知青旅游必要亲临的胜点,更是全世界怀抱理想主义与土地关怀的创作人最希望参与的艺术盛会。出身台湾的艺术家林舜龙多次受邀发表创作,2013年他以「跨越国境.海」为名的种子船计画参与「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获得非常大的回响,不仅作品获选为该届艺术祭专刊封面,2016年作品种子船更将被主办的香川县高松港永久收藏展示,甚至列入日本中学生的美术教材中,是极其难得的殊荣。
 
  这本书,就是艺术家将这个结合跳岛旅行、公共艺术创作、艺阵表演剧场与社区营造的多面向艺术行动,以「书」的形式重新转化的创作演出,艺术家丰沛的能量,透过风格强烈的文字与手绘淡彩速写,图文并茂完整呈现一场精采的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不仅让阅读者彷彿亲临创作现场,跟着艺术家一起参与濑户内艺术祭,进而发现,原来透过艺术的力量真的可以跨越地域与世代的藩篱,唤起人与人之间共生共存的情感连结。这也正是这场独特的纸上漂航行旅将带给读者的宝藏。
浮光掠影:失落之地的回响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旅行手记,也非刻板的学术论述。它是一系列碎片化的、饱含个人情感的观察与记录,围绕着“边界”这一主题展开,但切入点却是非地理学意义上的。作者以其独特的敏锐视角,深入探访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有意或无意地“抹去”或“重塑”的角落,记录下那些在主流叙事中难以被听见的声音。全书结构松散却内在紧密,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一根看不见的丝线串联起来,引导读者思考:何为人为的藩篱,以及如何才能真正跨越它们。 --- 第一章:静默的界碑与无声的语言 我们总是习惯于在地图上寻找那些粗黑的线条——国界、省界、市界。然而,真正的边界,往往潜伏于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无形而坚固。 本章聚焦于那些被废弃的、功能性不再的“隔离设施”。并非军事堡垒,而是那些曾经用于划分社会阶层、经济区域,或是仅仅为了某种僵化的行政效率而设立的实体结构。在欧洲东部的一处老旧火车站台,作者发现了一堵被漆成了统一灰色、刷去了所有旧标识的砖墙。这面墙,曾经是衡量“内部”与“外部”的标志,如今它只是一个乏味的背景板。但作者通过对当地老人的采访,还原了这堵墙背后的微妙权力关系:谁可以停留超过三小时?哪种口音会被自动归类为“游客”而非“居民”? 作者试图解读“静默的语言”。当官方文件不再提及“那片区域”时,当地人如何通过特定的手势、眼神的接触,甚至是共同的饮食习惯,来构建或维持他们的内部社群?在一个被铁丝网分割了三十年的村庄里,作者记录了河流两岸居民通过在特定时间点燃篝火来传递家庭讯号的古老习俗。这些习俗,是抵抗遗忘的微小努力,也是文化生命力顽强的证明。 第二章:时间的错位与记忆的断层 “边界”不仅存在于空间,更存在于时间之中。当一个地域的政治体制发生剧变时,其时间感往往会发生错位。有些人活在被强行加速的“新时代”,而另一些人则固执地停留在旧日黄昏的记忆中。 作者深入探访了那些前工业时代的纺织厂遗址。在南亚某地的山谷中,一座宏伟的殖民时期工厂被废弃了数十年。工人阶级的生活节奏、工作伦理,甚至他们的方言,都随着机器的停摆而凝固在了某一特定的历史瞬间。作者在这里遇到的守夜人,坚持按照1950年代的作息时间来巡逻,他认为“真正的日出”是按照旧日的钟表来计算的。 更引人深思的是“记忆的断层”。本书详述了一项田野调查,关于两代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叙述。在一次边界冲突的纪念日,年轻一代被教导一种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简化的叙事;而年长的幸存者则私下保留着更加复杂、充满矛盾的个体体验。作者没有去裁决哪种叙事更“真实”,而是着重描绘了这种“叙事张力”本身,它是社会结构变迁下,个体如何努力地维护自己存在的坐标。 第三章:物质的迁徙与无形之物的重量 跨越边界的,不总是人或货物,有时是某种观念、某种手工艺的技法,或是某种特定的植物种子。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物质的幽灵”——那些被带着,但其原产地或根源已被切断的物品。 作者在北欧的一座偏远渔村,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编织技艺,其结构与地中海沿岸的某种古老渔网惊人地相似。经过追溯,发现这种技法是由一位在二战后流亡至此的工匠无意中引入的。这个技法本身,成了一个跨越了战争、意识形态和地理阻隔的“隐形信使”。它证明了人类技能和美学的流动性,远比政治家设置的障碍更为坚韧。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无形之物的重量”。例如,一种特定的、只有在特定海拔才能生长的草药,在被移植到新的土地后,虽然形态相似,但其药效和“灵性”似乎也一同消散了。这引发了对“地方性知识”的讨论:当一种知识脱离了它生长的环境,它是否还具有完整的意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植物学家、民间医生以及那些因迁移而失去专业身份的知识持有者的困境。 结语:重构景观的日常仪式 《浮光掠影》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结论,而是邀请读者参与到“重构景观”的过程中。真正的超越,往往发生在那些被忽略的日常互动中。 在书的最后,作者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被灰色砖墙隔离的火车站。这一次,他观察到一群孩子正在玩耍,他们用瓦楞铁皮做成的简易乐器,敲打出一种不成调却极具节奏感的音乐。这种音乐,既不属于“内”的传统,也不完全属于“外”的现代,它是在边界的缝隙中自然滋生的新文化样本。 这本书是一份对“中间地带”的致敬——那些介于清晰定义之外的、充满模糊性与生命力的空间。它提醒我们,那些试图用线和墙来定义世界的努力,最终都会被时间和人类适应环境的本能所稀释、渗透和超越。阅读它,就像是在一个陌生但熟悉的风景中,重新辨认出那些属于自己的、被遗忘的参照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舜龙

  就读淡江中学时,杨维中老师为其美术启蒙导师,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毕业,国立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所毕业,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研究,1996年返台,长期从事艺术创作,是擅长结合环境与生活空间艺术的专业艺术家。连续数届受邀参加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与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本书内容即脱胎于2013以「跨越国境.海」为题,参加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的创作历程。

  一九五八年元宵,我来到了这个星球,降落在小岛中部绿油油水田中央的小村落里,它叫崁仔顶。赤着脚站在软湿的泥梗上,看着雷阵雨过后的彩虹,发呆,是我心中永远的美好回忆,那道彩虹也是带我航向艺术天空的飞行器。  ──林舜龙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北川富朗
〈自序〉在对话中看到创作的微光
 
开场白
 
第一话∣序幕

「林桑,要不要来参加第一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和妈祖去濑户内海度假
五个臭皮匠的疯狂计画
 
第二话∣邂逅
漂流木+棋盘脚=种子船!
奇幻漂航的梦想蓝图
 
第三话∣结盟
传奇工班报到!
没有设计图的超随兴创作
种子船准备启航
 
第四话∣浪人跳岛  Day1~Day15
沖绳岛_____ 八百日圆的廉价旅馆
石垣岛_____ 山顶上的年轻人
与那国岛___ 小王子的善良星球 / 小岛上的海神祭 / 播下艺术的种子
与论岛______海龟之岛 /最后的嬉皮 / 意外受洗了
沖永良部岛__登上「鬼船」? / 阳光下的平凡小村
德之岛______与生鲜鱼虾共舞/ 常枝先生/ 幻象与回忆中的一声叹息 / 驱赶恶灵之夜
屋久岛______宛若侏儸纪的奇幻岛 / 神的国度 / 山中人家
鹿儿岛______西乡公的故乡与归处
   
第五话∣丰岛造舟  Day16~Day40
来到远离尘嚣的世界边陲角落 / 每天擦拭姐姐墓碑的老婆婆 租车店老板的传奇 / 漂流木来了! / 种子船开工 / 甲生最后的渔夫 / 九十一岁婆婆的笑容 / 上大樑了! / 两位慷慨的老板 / 彩虹的加冕 / 热情的访客 / 向井婆婆的新鲜蔬菜 / 上山找木头 / 丰岛美术馆与星空美景 / 好个阳光的野村! / NHK来访 / 番薯仔与马铃薯妞 / 路灯下的排练功课 / 细节打理 / 参观竹子船 / 种子船完工
〈纸上电影〉种子船的诞生
 
第六话∣遶境巡礼  Day41~Day53
丰岛_______淡淡灰蓝色的前夕 / 永恆,在充满光点的种子船内
女木岛_____在桃太郎的恶魔岛,怀想我的祕密基地
大岛_______一座揪心的岛
小豆岛_____小女孩最后的回眸 / 海女神行走于乡间小路上
丰岛_______记忆溯航 / 挥别种子船
 
〈附录〉伙伴的心内话
 
〈后记〉跨越国境,发现声声不息的生命地图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相信场域的能量,创造现代美术新的可能性
──谈林舜龙的创作方法


  在第四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时,林舜龙向我表示,想从台湾带水牛「游」过来参加。而这计画,结果是以台湾的传统工艺手法做成的交趾陶装饰门楼,以及铸铜的水牛取代,设置在津南町的穴山村。

  在隔年2010年举办的第一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他延续着这理念,计画开着台湾传统的渔船,从台湾的渔港出发,一路透过跳岛,和各岛民交流而后到达日本。然 而最终这计画因故也未能达成。之后经过2012年第五届的大地艺术祭,2013年第二届的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以及2015年的大地艺术祭,他抱持着带领台 湾团队一路向北航行的概念,偕着钟乔率领的差事剧团一起,和越后妻有、濑户内各地域的居民们分享着可说是亚洲沿岸,或者说是黑潮文化特有的祭典。

  最特别的是,在2013年时,于丰岛的甲生村海边设置的作品种子船,是以棋盘脚果实为意象,以木造结构所形塑,约九公尺高的空间,在那里面举行音乐、舞蹈等 表演。其以台湾漂流木,经凿削、弯曲等工法所建构的场域,气势是如此令人惊艳。在今年第三届的濑户内艺术祭,新作的种子船将在艺术祭最主要的高松港口边, 永久设置成为高松港的象征。而这也和长久以来林舜龙其他作品的理念一样,有着从台湾漂航到日本的意象。

  从遥远的20万年前,在南非出 现了智人。而于约5万年前从印尼向南迁徙到澳洲,再往北到了台湾,而他们的子孙又从约3万7千年前,经由沖绳列岛来到日本列岛。这些人类迁移史的事实,带 给了林舜龙创作如鼓翼飞行般的想像空间。更准确地说,或许是这亚热带的阔叶植物林带给了他作品造型的飞舞灵感。种子船虽然是以棋盘脚的骨架概念建构而成 的,但它柔和而流畅的线条又和海洋融合得如此恰当。

  另外还有他在穴山的创作,那以一片片直立杉木板搭建,以受到海啸侵袭的南三陆町的作品提案为意象所设置的空间。彷彿有从山上来的祖灵将降临于此,和从海里升上来的生命种子一起栖息在这空间。而在那内部,也像是为了人们可以聚集在其周围,一起庆祝祭典而制作成。

  林舜龙以人类对于在时空中移动的共同感觉,及透过相信场域的能量,创造了现代美术新的可能性。

北川富朗(「大地艺术祭 越后妻有三年展」、「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中房总国际艺术祭市原ART×MIX」艺术总监)

自序

在对话中看见创作的微光

 
  画画涂鸦是每一个人小时候都喜欢做的事,后来有人发现他有更拿手的才华,就渐渐不再画画了,而我除了打球外没有其他的兴趣,就只好一直画下去。相对于以图像与人沟通,我在文字的表达上就显得笨拙许多,因担心这篇漂航故事,阅读起来会不会有点干涩,就「投机」地插放了不少图画与照片,除了增加篇幅外,也希望读者更容易了解。
 
  年少时经常背着画袋画具,到山上海边写生,这是我美好的青春记忆。翻阅旧作时,发觉我的风景画中鲜少人物,彷彿是透过风景的独白。对于艺术创作,我曾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处在迷惘困惑的状态。后来企图从公共艺术的实践中,寻求另一种创作的方法,即作品实质地与人及环境产生对话。从2009年起,我开始参与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后来又参加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这多年来在异国的地景现场,更深刻地反省到艺术创作,之于我应是如何将自身的内在风景,连结到外在的风景与事件。这个起心动念变成了我的新课题,也让我重新看到了创作的微光。

  种子船在《跨越国境》的作品系列中,象征着生命的乘载物,乘载着人类漂航在数万年的洋流中;乘载着万物漂移在千亿光年的宇宙中;也乘载着胚胎浮游在母体中。无论是从微观或者是巨观的角度思量,生命万物是一体的,也是永恆无限的灵。

  种子船大费周章三番两次地,往返台日两地,若没有导演林建享开着那部哩哩啦啦的吉普车,上山下海四处奔波;若没有陶艺家章格铭大方地提供了大广场,让工程得以施作;若没有勇勐耐操的工班们,及前仆后继的年轻志工们的投入;若没有差事剧团钟乔团长与团员们的参与,赋予了种子船更深刻的灵魂;若没有亦步亦趋一路相随的阿顺为我们留下完整的影像纪录;若没有达达创意团队的协助,及整日为了筹措银子,而焦头烂耳的弟弟天龙的努力,每每在弹尽粮绝时,还能硬着头皮持续苟延残喘地匍匐前进;若没有胡兰小姐的倾囊资助;还有若没有下冈先生、片山小姐及丰岛的阿公阿嬷们全力协助,当然还有许多无法一一列举的支持,是无法完成这种子船漂航计画的。以上请让我致上最深最深的谢意。

  另外,特别要感谢我的孩子靖智,从2009年起随我在越后及濑户,毫无怨言地辛苦帮忙创作;以及挺着大肚子,牵着孩子,推着车子,背着大包小包行李,从台湾来丰岛探视创作进度的妻子阿特,你们都给了我莫大的能量。噢!更要大声地感谢北川富朗先生对种子船作品的不吝赏识,让它得以跃上国际舞台!(听说没有大大地感谢他的话,他会在推荐序文中说我的坏话。嘘!)

  今天,谨以这本拙着杂记,献给以上共同参与创作的伙伴们,最后,也要谢谢孙国玲老师的校订,还有远流出版公司勇气十足地帮我出书,及总编辑静宜小姐、主编诗薇小姐,耐心地一边瞪我(编按:此景纯属作者想像)一边整理这些无厘头的文句,小珊小姐的美丽设计,昌瑜先生缜密的行销企画,让它可以即时爬上书店的平台,以及现在正翻开书本的,您的手中。

他序

艺术的漂流/林建享(纪录片导演)


  2013年《跨越国境.海》的创作计画原本是一个试图透过对海洋信仰的拜访与搜集,来呈现连结与对话的航海行动的想法,却在经费的欠缺下无法成行。我与舜龙好像是失去动力的船舶,因此「漂流」成为我们创作依循的想像。「漂流」是物种在海洋洋流自然力作用之下的旅程,而「种子船」的创作,则是以棋盘脚植物果实为造型,象征其海漂植物种子的迁移与落地生根散播生长的特性,寓意文化亦复如此,从接触、相识与影响,在海洋与陆地的交界之处。

  2009年,莫拉克台风从森林中沖下了大量台湾原生树种的漂流木,在经年的风吹雨淋曝晒后,内里依然保有其坚硬紧实的材质,让我们得以利用,继续树木未完的漂流旅程。在几千公里外濑户内海的丰岛沙滩上,理解这些树木是远从台湾原始森林中而来的日本游客的惊叹讶异与我们自己对这些树材的情感是一样的。木质的粗犷,从手心的抚触透底到内心而成为温润的感动,不再是过去历史中的漂流事件所引发的恩怨,不再是从误解、冲突、战争、殖民佔领的资源劫夺伐取,而是透过艺术文化美感创作的交流所实践的。这正是我们一路漂航与对作品意涵诠释的核心:艺术是可以回看与承担历史课题的。

  在濑户内艺术祭中,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无限创意挥洒的作品,它们散佈在这些岛屿的各个角落中,让人们前来驻足、参与、欣赏,这有何等的意义与启发?当我们看见观众投入专注的艺术作品赏析的眼神时,我们深刻从中感受到对作品付出心力的回报。在那瞬间的交流中,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成就在当下无以论断。但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岛屿,关于我们环境,关于创作者的艺术美感表现,与对欣赏者的体贴,仍有许多是值得我们无限深思的。或许「漂流」是一个不错的好方法。

海之镜/钟乔(差事剧团团长)
 
  夏日的濑户内海,脚踪必须沿着树木或日式平房延伸出来的短短遮荫,快速地移动。否则,炙烈的阳光难免灼烫脆弱的颜面肌肤;然则,恰是在这样季节,结合巨型装置艺术的旅行剧场,揭开了演出行动的序幕。

  丰岛,濑户内海诸岛屿中,一个曾经于1970年代备受化学废弃物污染的岛屿,历经海洋环境整治后,虽然人口外流之严重,已然无法再生其日常生机,却因「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的发生,抢回了复甦在地产业及文化资源的动能。

  尊重在地海洋、地缘及人的生态,「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以自然环境出发的特殊地景艺术"Site Specific Arts"展现另类全球化的思维,引发全球高度重视此一具当代生态环境特质的艺术祭。

  「海的复权」是濑户内艺术祭2013年的主题。逆反其意义背后的象征意涵,说的恰恰是海的灭与生,艺术祭以自然环境为主题,有其当代的普及性,不太足以为奇。但,老人与海在资本竞逐的世界中枯萎化、空洞化,则死灭与沉寂成为再生的动能,旅行中移动的剧场恰在这样想像下逐渐成形。诚如北川所言:「海洋不是隔开人与人的壁垒;相反的,是连结人与人的通路。」这理念当然适切并很亲民,但真正能化为具体创作的内涵又是什么?

  于是,艺术家林舜龙及其原住民团队,以实体九公分的棋盘脚种子为原型,转化成九公尺大的艺术作品,宛似一粒巨型的种子船,置放在丰岛的甲生小村海岸边。较为深刻的艺术内涵,更表现在作品以八根八八风灾沖刷而下的漂流木残枝,作为支柱的事实上。

  《棋盘脚种子船》这件艺术作品,自然形成旅行剧场跨岛表演的原生基地。这时,妈祖的民间意象转化成一具大布偶,差事剧团的《海洋女神》的戏码如此诞生。它也象征着从种子船的内在衍生出去的艺术生命。为了在移动过程中,随时因地就能形成落地扫的舞台,我们让海洋女神大布偶张开长长布绣,象征随时得以圈出护守海洋子民的双臂,形成移动式的剧场。

后记

跨越国境,发现生生不息的生命地图

  当我们不再以国境来隔离人与人的关系,而 是以海洋为彼此之间的连结介面时,我们的世界地图会改变,它会是一幅美丽的山川湖海,万物随着大气海流在昼夜时节中,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地图;而不是一张 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政治地图。种子船尝试着以艺术的形式,及具体化的行动,来诠释生命乘载与文化连结的深刻内涵。

  2013年冬天,濑户内海特别冷,丰岛甲生村罕见地下起了雪,村民寄来雪地上种子船的相片,虽然村老大努力到最后,还是未能留住种子船,但我想它将永远停泊在村民的心中。

  2014年夏天,在胡兰小姐的赞助,和宜兰县文化局秋芳局长的媒合之下,种子船回航台湾现身宜兰童玩节,在冬山河畔和孩子们说故事。

  在此之后,种子船不仅被选登为艺术祭专刊的封面,更被编入日本中学生的美术教科书中。

  2016年,种子船将载着台湾的气息及《世界的孩子》(我参加2016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的新作品),再度扬帆前往日本,参与第三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长期停泊在高松港边,期盼温暖南国的种子,能在此寒冷的北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那种略带复古的手绘风格,色彩饱和度很高,却又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画面中央的“种子船”造型奇特,仿佛是自然与想象力融合的产物,船身上那些细密的纹理和点缀,让人忍不住想要仔细端详。周围环绕着的是一片深邃而神秘的海洋,波涛翻涌,但又不失柔美,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远处的天际线,则勾勒出一种未知的远方,让人对船的航向充满了好奇。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脑海里就涌现出无数关于冒险、关于探索、关于未知世界的画面。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如此丰富,即便只是一个静止的画面,也仿佛蕴含着生命的律动和时间的流淌。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让我立刻就产生了想要了解其背后故事的强烈愿望。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无限联想的设计,它不像那些直白粗暴的封面,而是用一种含蓄而有力的方式,将读者引入书中的世界。我甚至开始想象,这艘种子船究竟会载着什么样的种子,又会航行到怎样一片土地,孕育出怎样的奇迹。这种期待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这本书的封面,无疑成功地点燃了我所有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室。我常常在午后,泡上一杯茶,静静地窝在沙发里,翻开这本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不像一些故事,情节简单,一眼就能望尽。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它会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伏笔,然后在之后的章节中,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将其圆满。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他们都不是完美的,有着各自的缺点和挣扎,但也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如此真实,如此 relatable。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的人,看到了许多我曾经历过的情感纠葛和人生选择。书中的对话也写得非常有韵味,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刻隽永,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试图从中体会更深层的含义。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既能获得慰藉,又能获得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一些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时,运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当作者谈到“灵感”这个词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将其比作“漂浮在海面上的蒲公英种子”,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风的引导下,播撒到遥远的地方,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样的比喻,不仅让我对“灵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创作的过程充满了敬畏。它让我意识到,很多伟大的想法,最初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火花,需要耐心的呵护和适时的引导,才能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书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比喻,它们就像是指南针,为我指引方向,让我能够穿越迷雾,看到事物更本质的一面。我甚至会把书中的一些比喻记录下来,用到自己的写作或者日常的思考中。这种从书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成长和启迪的指南。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华丽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追求晦涩难懂的句子。相反,它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这种语言风格,反而更具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让我能够平静地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使用的词汇,它们简洁而精准,却能够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我身临其境。比如,当作者描写海浪拍打船身的时候,那种“轻柔却又执着”的力道,我仿佛能够听到,感受到。这种对细节的把握,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而且,这种朴实的语言,也让书中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角色们内心的喜悦、悲伤、迷茫与坚定。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动,没有轰轰烈烈的宣泄,却能深深地触动我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跨越了国界的界限,展现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虽然我并不清楚书中具体描绘了哪些国家和文化,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和包容,却是我能够清晰感受到的。它似乎在告诉我,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有着怎样的背景,我们都拥有着相似的情感,都渴望着爱与连接。书中的角色们,在旅途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碰撞与融合,他们学会了理解和欣赏彼此的差异,并从中汲取力量。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和谐共存,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起遥远的灵魂,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地域的亲近感。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