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2014法教与民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2013、2014法教与民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教
  • 民俗信仰
  • 学术研讨会
  • 论文集
  • 宗教研究
  • 文化人类学
  • 中国民俗
  • 历史学
  • 社会学
  • 2012-2014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国古代宗教、礼仪与社会变迁研究 本书导言: 本论文集汇集了十余位国内顶尖学者对中国古代宗教、礼仪制度及其与社会变迁之间复杂关联的深入探索。本书聚焦于先秦至明清的广阔历史时段,力求通过对出土文献、传世史料以及物质文化遗存的细致解读,揭示古代社会中“神圣”与“世俗”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信仰体系如何塑造、维系和挑战既有的社会结构。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年份学术会议内容的汇编,而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与“教”两大核心概念的系统性梳理与重构。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中国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与伦理基础。 第一部分:先秦礼制与早期信仰的形塑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中国文明的源头阶段,即先秦时期,对早期国家形态中宗教与礼仪的构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一、从巫到士:早期宗教职能的分化与整合 本章聚焦于商周之际社会权力结构的转型,探讨了“巫”在早期社会中集政治、医疗、占卜、祭祀于一身的复合性角色是如何逐渐被“史”和“士”等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所分化和替代的。研究特别关注了甲骨文与金文所揭示的商代“帝”、“上帝”信仰的内涵,以及周公制礼作乐过程中,如何将这种原始的、直接的、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超自然信仰,系统化、伦理化,转化为维护王朝统治的宗法制度的基石。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中的祭祀用语,描绘出信仰表达方式从朴素直观向礼仪规范转变的轨迹。 二、礼的物质载体:早期祭祀遗址与器物研究 本节侧重于考古学与历史文献的结合,考察了早期祭祀礼仪的物质证据。研究深入分析了二里头、殷墟等遗址中发现的大型礼器组合的排列方式、使用场景以及随葬品的规格差异,以此来推断不同社会阶层在参与国家祭祀活动中的地位与权限。尤其探讨了玉器、陶器在沟通天地、区隔等级中的象征意义,揭示了“礼”并非仅仅是抽象的道德规范,更是具有强烈物质性和仪式性的社会实践。 三、诸子百家对“天命”观的批判与重塑 本章进入春秋战国这一思想大激荡的时代。学者们对儒家、道家、墨家等主流学派对周代“天命观”的不同回应进行了比较研究。儒家如何将天命内化为“德”的体现,实现道德实践与政治合法性的统一;道家如何通过对自然规律的体认,超越对现世神祇的依赖;墨家则如何将“天志”转化为对“兼爱”、“非攻”的实践要求。这部分研究着重展示了中国早期思想家如何在没有西方“神创论”背景下,构建出一套以伦理为核心的宇宙秩序观。 第二部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帝国体制下的宗教整合与冲突 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国家权力对信仰的吸纳、控制与压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四、秦汉国家祭祀体系的制度化与神圣性 本部分考察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通过设立封禅大典、祭祀五畤等一系列国家级仪式,试图构建一个横跨地域的、服务于中央集权的新型神圣体系。研究分析了汉代“黄老之学”在初期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后来的儒家正统化过程中,祭祀制度如何被纳入到《汉书·礼乐志》的框架之内,成为维护帝国“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工具。 五、谶纬之学与社会动员:信仰的民间化与政治化 本章重点探讨了汉代流行的谶纬(符瑞)思想。这类带有末世论色彩的民间信仰,如何被地方豪强或特定政治集团利用,以“符瑞图谶”的形式来挑战或巩固现有的皇权。研究分析了光武中兴背后的宗教动员因素,以及朝廷对这些具有潜在颠覆性的民间神学体系所采取的收编、禁止与利用的复杂策略。 六、佛教的东传与本土化的初期张力 本节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艰难立足过程。研究不仅梳理了早期译经的努力(如安世高、鸠摩罗什的工作),更深入分析了佛教与本土“夷夏之防”、玄学思潮以及道教势力的互动。探讨了中国士大夫如何通过“格义”的方式,将“般若”等概念套入本土的哲学语境中,以及早期寺院经济和庄园制度对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隋唐至宋元:宗教的鼎盛、规制与世俗化 隋唐帝国将多种宗教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宋元时期则标志着宗教力量的进一步世俗化与“内化”。 七、唐代宗教的辉煌与管理:官方寺院与度僧制度 本章考察了唐代国家对佛教和道教的“双重承认”政策。研究分析了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对佛道两教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度僧、度牒制度的完善,如何成为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和人口控制手段。通过对敦煌文书、开元录等资料的分析,展示了唐代佛教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的渗透深度,以及官方通过《大周录》等对教义、戒律的规范化努力。 八、宋代理学的兴起对宗教与礼仪的重塑 本节是本书对“教”与“礼”关系探讨的深入点。宋代理学,尤其是朱熹理学的成熟,如何将先秦儒家所奠定的伦理道德体系推向了“天理”的哲学高度。研究聚焦于宋代对民间丧葬仪式、家庭祭祀的重新规范(如朱子家礼的推广),探讨了理学如何有效地遏制了部分民间宗教的泛滥,促使社会精英将精神追求导向对“格物致知”和内在修养的追求,从而在文化上实现了儒学的“复兴”。 九、元代多元信仰的并存与“萨满化”倾向 本章分析了蒙古帝国治下,中国本土宗教、佛教(藏传佛教)与萨满教在宫廷内部的复杂交融现象。研究探讨了元代统治者对不同宗教的实用主义态度,以及这种宗教的混合性如何影响了中原地区的信仰生态。重点分析了藏传佛教在官方体系中的地位提升,以及其对元代政治决策过程的渗透。 结语:持续的张力——中国传统精神世界的内在逻辑 本书的收尾部分总结了自先秦至明清,中国社会中礼仪规范与民间信仰之间持续存在的张力。礼仪代表着自上而下的秩序与规范,是对社会结构稳定性的维护;而民间信仰则反映了民众对现世苦难的祈求、对来世的想象以及对权力制衡的潜在需求。本书认为,正是这种在“制度化礼仪”与“非制度化信仰”之间不断的协商、冲突与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国深厚而复杂的精神文化底色。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在运行机制提供一种超越简单教派划分的、宏观的、历史性的考察视角。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2012、2013、2014法教与民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在我看来,是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学术注解。法,在现代社会中,通常被理解为国家强制力的体现;而民俗信仰,则是深深植根于民众生活,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精神图腾。“法教”,则可能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包含了信仰体系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和约束。这三年的学术研讨,必定捕捉到了中国社会在这个特殊时期,对于法与信仰关系的一些关键性思考。我尤其好奇,在不同的年度,学者们是否侧重于不同的角度?例如,2012年是否更多地关注了民俗信仰的“合法性”问题,即它们是否与法律存在冲突?2013年是否深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例如,法律如何规范信仰,信仰又如何影响法律的实践?而2014年,是否可能已经开始探索“融合”的可能性,即如何让法律与民俗信仰和谐共存,甚至互相促进?我期待本书中能够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案例分析,揭示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法律和民俗信仰是如何相互博弈、相互影响的。

评分

我对于本书所探讨的“法教与民俗信仰”这一交叉学科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很多社会中,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国家,法律并非总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形形色色的信仰体系、道德观念、习俗惯例 interwoven,共同塑造着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法教”这个词,可能涵盖了宗教教义对信徒行为的约束,也可能指代在特定社群中,由信仰产生的某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而“民俗信仰”,则更加接地气,它植根于大众生活,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将这三年的研讨会论文集结成册,这本身就体现了学术界对这一议题的持续关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法治建设日益推进的今天,传统的民俗信仰是如何与现代法律发生互动的。例如,某些被视为迷信的习俗,是否在某些方面也蕴含着合理的社会功能?又或者,当法律规定与传统信仰发生冲突时,社会是如何调适的?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呈现具体的案例研究,例如在婚姻家庭、继承、土地纠纷等领域,民俗信仰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又如何与法律产生联系。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画面。法,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总是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成文法、国家机器的形式存在。在许多地方,规矩、习俗、道德规范,甚至是神灵的意志,都扮演着“法”的角色,维护着社会的秩序。而民俗信仰,更是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提供了精神寄托,也往往包含了古老的智慧和行为准则。因此,将“法教”(这里理解为教义、宗教规范,或者广义上的信仰体系对行为的引导)与“民俗信仰”并列,并聚焦于学术研讨会,这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张力。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些研讨中,学者们是如何界定“法教”与“民俗信仰”的边界的?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还是彼此渗透?又或者,在某些情境下,民俗信仰本身就构成了某种“法”的源头?2012年至2014年这三年,正值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社会思潮活跃,人们对于身份认同、价值取向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在这种背景下,对法与信仰关系的再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预感这本书中一定会有一些颇具挑战性的观点,挑战我们对传统法律和宗教的固有认知,甚至可能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提供全新的解释框架。

评分

这本《2012、2013、2014法教与民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深度和研究价值。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法律体系日益完善的背景下,那些深深植根于民间,代代相传的民俗信仰,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与现代法律并行不悖,还是存在着潜在的冲突?“法教”一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广义的教义和信仰体系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它与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为了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将三年来的学术研讨成果汇编成册,这本身就说明了该议题的重要性及其研究的连续性。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三年中,学者们对“法教”与“民俗信仰”的界定和理解是否有所发展和演变?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古老的信仰与现代法治之间的关系的?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能够揭示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民俗信仰如何与国家法律形成互动,甚至产生影响的研究。例如,在一些地方性的法律实践中,是否会考虑到当地的民俗习惯?又或者,在一些民俗信仰的传承过程中,是否也隐含着某种形式的“法”的基因?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与法律制度如何碰撞、融合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套《2012、2013、2014法教与民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我把它看作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不同年代的研究者们,在同一个主题下,用他们各自的学识和方法,描绘出法与民俗信仰交织的复杂图景。书名中“法教”的提法,让我联想到在许多传统社会中,宗教教义与法律规范往往是难以分割的,宗教的劝诫和惩罚机制,对于维持社会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民俗信仰”,更是包罗万象,从祖先崇拜到地方神祇,从节日庆典到婚丧嫁娶的习俗,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生活秩序的追求。我特别好奇,这三年的研讨会,是否在不同年度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2012年是否侧重于对传统民俗信仰的梳理和合法性探讨?2013年是否更深入地研究了它们与现有法律体系的冲突与融合?到了2014年,是否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在法律框架下,更好地保护和引导这些珍贵的民俗信仰文化?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连续性的学术观察窗口,让我们能够看到学者们在同一问题上,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研究思路的演变和深化。我希望其中能有关于法律条文如何巧妙地渗透进民间习惯,或者民间习俗如何反过来影响法律制定的案例研究。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触及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在中国,法治的建设是一个持续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而民俗信仰,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深蒂固的生命力不容忽视。“法教”,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指导行为的信仰体系,它往往与人们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认知紧密相连。将2012、2013、2014这三年中关于“法教与民俗信仰”的学术研讨汇集,意味着一个连续的学术视野,一个递进的研究过程。我猜测,在这些论文中,一定不乏对传统法律观念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民俗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的重新评估。我尤其对那些能够揭示法律制度如何悄无声息地融入民间生活,或者民间信仰又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影响法律的实施的研究感到兴趣。这本书,可能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法治叙事之外,那些细微却强大的社会力量如何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法律的普遍性与民俗的特殊性的思考,以及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推进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

评分

每当看到“民俗信仰”这个词,我总会联想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那些在山野村落、街头巷尾流传的传说故事,那些凝聚着祖先智慧的节日习俗。而“法教”,如果理解为广义的信仰体系对行为的规范,那么它与民俗信仰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2012、2013、2014法教与民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样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学术活动记录,而是三年时间里,学者们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思想碰撞的结晶。我想象着,在2012年,研究者们可能更多地聚焦于对传统民俗信仰的梳理和基础性研究;到了2013年,可能开始深入探讨它们与现代法律的交织和潜在冲突;而2014年,则可能是在前两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在某些乡村地区,当传统的婚丧嫁娶习俗与国家法律的规定产生矛盾时,是如何解决的?又或者,一些地方性的保护宗教文化遗产的法律,是如何与当地的民俗信仰相结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地图,指引我们去探索中国社会在法治进程中,那些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精神角落。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非常期待的论文集,虽然还没有细读,但光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分量。《2012、2013、2014法教与民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个名字本身就凝聚了三年时间里,学界对于“法”和“教”以及“民俗信仰”之间复杂而深刻关系的深入探讨。试想一下,在2012年,世界或许正经历着某种转型,人们对传统信仰的追溯和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审视,定然会迸发出新的思考;到了2013年,这些初步的思考可能进一步深化,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被细化和拓展;而2014年,则可能是在前两年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提炼,甚至是提出新的研究方向。这种跨越三年的学术积淀,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社会变迁中,法与信仰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宝贵视角。我对那些探讨古老民俗如何与现代法治发生碰撞,又或者传统宗教教义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得到新的诠释的文章尤为好奇。书中收录的论文,想必涵盖了从历史文献的考证,到田野调查的实践,再到理论模型的构建等多种研究方法,足以满足不同背景读者的阅读需求。尤其期待看到那些能够揭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法与民俗信仰上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理性、民间智慧与国家意志之间跌宕起伏的对话。

评分

我之所以对《2012、2013、2014法教与民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在现代社会研究中常常被边缘化但又至关重要的领域。法律,作为现代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其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往往受到更深层次文化土壤的影响。“民俗信仰”,正是这片土壤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之一,它以一种非官方、非制度化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法教”,在此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基于信仰的教化和约束力量,它与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上,既有重叠,也有差异。三年时间的研讨,意味着对这个问题的持续关注,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例如,关于民俗信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或者在法律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妥善处理与传统信仰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利用民俗信仰的智慧,来促进法治建设的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充满好奇心的书。书名《2012、2013、2014法教与民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直接点明了其研究的核心——法,以及与法律看似疏离却又紧密相连的民俗信仰。在当今社会,当法律的触角越来越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时,那些古老而鲜活的民俗信仰,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纯粹的传统遗留,还是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某种社会功能?“法教”,这个词的引入,则将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它可能指的是宗教教义对信徒行为的约束,也可能涵盖了更广泛的,由信仰所产生的行为规范。三年时间的跨度,意味着研究者们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我期待在本书中,能够看到学者们是如何梳理和界定“法教”与“民俗信仰”的内涵的,又是如何分析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尤其想知道,在这些论文中,是否有关于民俗信仰如何影响人们的法律意识,或者法律如何试图去影响和引导民俗信仰的生动案例。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文化与法律互动的重要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