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故事‧上册

清代文学故事‧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代文学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文学故事
  • 清史
  • 文化
  • 历史
  • 小说
  • 传记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清兵入关后,以边塞异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加速了满汉的民族融合。在封建统治达到顶峰之时,文学艺苑也绽放出别样的风光,催生了《红楼梦》等一批杰作。
瑰丽的东方史诗:晚明至清初的文坛风云 图书名称: 晚明遗风与清初文脉的交织:从“拟古”到“创新”的文学嬗变(上卷) 图书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明末清初,深入剖析了在王朝更迭、社会剧变的大背景下,文坛所经历的深刻洗礼与转型。我们并非聚焦于已定型的“清代文学”叙事,而是着重描摹了传统文学生产体系在巨大冲击下的挣扎、重构与新生。本书上卷,旨在勾勒出晚明遗存的文学精神如何与清初兴起的政治、文化力量发生碰撞、融合,最终孕育出新的文学气象。 第一章:黄昏的辉煌与余烬的温度——晚明文坛的最后探戈 本章追溯晚明文人集团的文学遗产,特别是那些尚未完全被清廷主流文化所吸纳的“遗民情结”在文学创作中的投射。我们探讨了晚明文学中那种强烈的“个人化”倾向,如何从公安派的“性灵说”演化为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极度关注。重点分析了特定文人群体(如江南的特定士社成员)在国破家亡之际,如何以诗歌、笔记、尺牍等形式,寄托对故国的情感,并形成一种隐晦的、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怀旧文学”。 1.1 晚明叙事传统的惯性与断裂: 剖析“拟古”思潮在南明残余势力中的复苏,这种复古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对一种“理想政治秩序”的文学投射。 1.2 小品文的极致与世情洞察: 深入研究以张岱等为代表的文人在笔记、散文中展现的对市井生活、风俗人情的精细描摹,这既是文人对俗世的最后眷恋,也是其“雅”的自洽空间。 1.3 戏曲的命运: 探讨昆曲在明清鼎革时期的流变,它如何从宫廷与士大夫的娱乐,逐渐走向民间化,并在南曲北曲的交替中,潜移默化地接纳了新的社会情绪。 第二章:满汉交界的文学张力——“入关”后的文化适应与抵制 清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复杂的,既需要他们的文化治理能力,又对其潜在的反抗意识保持警惕。这种政治环境直接塑造了清初文坛的创作基调。本章着重分析了文学如何成为士人表达忠诚与隐忍的场域。 2.1 官方文学的建构: 考察清廷为确立文化正统所进行的文学活动(如编纂大典),以及这些活动对文人创作规范的潜在约束。 2.2 “清初四家”的文学转向: 分析吴伟业、钱谦益等人在新朝中的身份焦虑及其文学表达。他们的作品如何在中原传统与异族统治之间寻找平衡点,形成了“感伤主义”的先声。 2.3 诗歌的“正变”: 比较新旧诗派在初期的分野。部分诗人选择回归唐诗宋词的“正统”,以求在稳定的格律中获得安全感;另一些则在压抑中寻找情感的宣泄口。 第三章:学术与诗文的合流——乾嘉学派兴起前的学术铺垫 清初的文人并非只沉浸在感伤之中,更有力量在转向对学术的精研,为后世的考据之学和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本章关注学术精神如何渗透到文学创作中,体现出一种对“实学”的追求。 3.1 诗文中的考据风气: 研究早期文人在写作中,如何开始注重对历史细节、地理沿革的精确性,这种对“真”的追求,与晚明文人的“性灵”观形成对比。 3.2 词学的再生: 分析陈维崧、朱祖谋等人在词学上的贡献,他们如何试图从宋词中提炼出不同于元曲的、更具典雅气息的范式,以对抗社会动荡带来的粗砺感。 3.3 域外文学视角的萌芽: 简要提及在特定区域(如福建、浙江)的文人,如何保持对外来文化(如早期传教士带来的知识)的开放性,并将其零星地融入自己的记录之中。 第四章:通俗文学的地下生长——民间叙事力量的积蓄 与上层文人对格律和典雅的坚守相对,清初的市井生活催生了更具生命力的通俗文学形式。本章探讨了这些“非主流”文本如何积累能量,最终爆发。 4.1 讲史话本的流传与改编: 分析在说书艺人手中,历史故事如何被重新演绎,以适应新朝的政治语境,其中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往往带有强烈的民间道德评判。 4.2 早期白话小说的结构雏形: 考察在社会动荡后,小说作为最易于传播和接受的媒介,其叙事模式开始发生质变,更注重情节的曲折和人物命运的戏剧性,而非士人自娱自乐的清谈。 4.3 江南戏曲的本土化: 探讨地方声腔(如弋阳腔、昆山腔)在与新的社会群体结合后,其题材和人物塑造上所展现出的地方色彩和世俗趣味的增强。 结语: 本书上卷总结了明清鼎革时期文学从“旧秩序”向“新适应”过渡的复杂过程。它展示了,清代文学的开端并非一个平稳的交接,而是一个充满张力、抵抗与重塑的熔炉。我们所见的文学景观,是昔日士人精神的最后回响,与新时代权力结构下文人自我定位的艰难探索共同铸就的产物。这种内在的冲突与融合,为后来的文学高峰奠定了坚实而曲折的基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清兵入关和满族文学的兴起005
·喜欢舞文弄墨的顺治皇帝010
·董说讽世续补《西游》015
·风雷剑笔顾炎武021
·傅山:书画双绝,传奇一生028
·姚江黄孝子,文章开先河034
·王船山的〈落花〉悲歌040
·乱世出才子,文苑大宗师046
·悲情才女柳如是054
·女词人陈圆圆与吴三桂060
·清初诗坛至尊吴梅村066
·吴伟业和卞玉京的爱情故事072
·风华绝代的才子冒襄078
·董小宛:红颜薄命忆肠断083
·说书艺人柳敬亭088
·江左名家龚鼎孳的趣闻093
·金圣叹法场吟妙联099
·崇文不废武:周亮工的文士习气107
·《风筝误》里一线牵姻缘113
·《玉娇梨》:写尽才子佳人119
·屡被查禁的《续金瓶梅》125
·博学古今的康熙大帝131
·《水浒后传》的故国遗恨137
·皇帝赐御匾的翰林朱彝尊143
·屈大均「才名动九州」149
·尤侗:真才子,老名士154
·渔洋山人王士祯161
·清言神品《幽梦影》169
·顾贞观的〈金缕曲〉佳话175
·风流儒雅的词人纳兰性德180
·记录民风的市井士人张岱187
·《长生殿》:洪昇曲终人不见192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于历史背景的勾勒,我觉得处理得相当到位。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人物命运和情感纠葛之中,让读者在阅读文学故事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比较生动的了解。作者在细节的考据上也非常严谨,无论是服饰、礼仪,还是当时的社会风貌,都描绘得十分真实,让人感觉历史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灵动性相结合的写法,我觉得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它既能满足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让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的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历史转折点下的人物命运的描写,那种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真实得让人心疼。

评分

刚开始翻阅时,就被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遣词造句都非常讲究,读起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性,非常容易让人沉浸其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那种 subtle 的转折,那种欲言又止的深情,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而且,作者在情节的铺陈上也很自然,没有那种刻意的煽情,一切都水到渠成,情感的爆发也显得更加真实和动人。读完某个章节,常常会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或是欣慰,又或是深思,这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对我而言,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感悟,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笔下的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充满了复杂的人性。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矛盾和成长。有时候,我会对某个角色的行为感到不解,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又会渐渐理解他们的苦衷,甚至为他们感到心疼。这种能够让读者产生共情的人物,才是真正成功的。书中不止一个这样让人难忘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闪光点,也都有自己的悲剧。他们之间的互动,更是火花四射,有时候是针锋相对,有时候又是惺惺相惜,非常有看点。让我觉得,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非常深刻,才能刻画出如此鲜活的人物群像。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独特了。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古籍白话翻译,那种生硬的、隔了一层的感觉。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既保留了古典文学的典雅,又加入了一些现代的表达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韵味,又不至于晦涩难懂。特别是那些描写景物、描绘人物心理的段落,用词非常精炼,画面感极强,仿佛能让人看到,甚至闻到书中所描述的一切。有时候,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句话,体会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这种文字的魅力,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只有真正读进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一些地方引用了古诗词,但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突兀感,反而为故事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讨喜,古色古香的封面,纸张的质感也很扎实,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这年头能看到这么用心制作的实体书,真的很难得。翻开来,页眉和页脚的细节也处理得很到位,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朗,阅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我尤其喜欢它在书页边缘的设计,虽然不显眼,但却能感受到一种匠心独运。送货也很迅速,包装严实,收到时完好无损。对于喜欢实体书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包装和纸质,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而且,封面上的插画,那种淡淡的水墨晕染,很有古典韵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里面的内容,但仅凭这精美的外观,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台湾出版的图书,很多在细节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这本书也延续了这样的高水准。希望未来的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表一样,令人惊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