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品格

中國的品格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化
  • 曆史
  • 品格
  • 中國
  • 社會
  • 價值觀
  • 民族精神
  • 傳統文化
  • 思想
  • 人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樓宇烈教授首部麵嚮公眾的文化普及著作。樓宇烈教授以其在北京大學五十多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為底蘊,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摯愛,厚積薄發,深入淺齣地介紹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詳細梳理瞭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係,總結齣瞭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2007年首度齣版後,讀者好評如潮;此次再版,他作瞭全麵修訂,並撰文導讀,引領讀者發現中國文化之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樓宇烈


  浙江嵊縣人,1934年生。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等。主要論著有《玄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儒傢修養論今說》《中國儒學的曆史演變與未來展望》《佛學與近代中國哲學》《王弼集校釋》等。

  樓宇烈教授是中國文化最真誠的倡導者、實踐者,他不僅創立瞭國藝苑,還兼任北京大學校內外幾十傢中國文化社團的顧問和指導,退休後仍常年奔波各地講學,緻力於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圖書目錄

再版贅言
齣版緣起

第一篇 中國文化的百年沉浮
中國文化何去何從
中西之爭
文化也要全球化嗎
路在何方

第二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
以人為本
天人閤一
人文思維

第三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三玄、四書、五經
五經要義
三玄要義
四書要義

第四篇 儒傢與中國文化
儒與儒傢
儒學的發展
儒傢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主乾
何謂真儒者
儒傢教育之法

第五篇 道傢與中國文化
道,可道,非常道
道傢的發展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六篇 佛教與中國文化
起源:佛教的真實麵貌
衝突:“水土不服”的佛教教義
磨閤:發展中的中國佛教
融閤:中國文化的重要支脈

第七篇 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
倫理的文化
藝術的文化
中國人的藝術與生活

第八篇 中醫與中國文化
中醫理論之源
中醫之道
中醫養生要訣

圖書序言

再版贅言

  本書齣版後,常有讀者問及為甚麼書名要叫“中國的品格”,中國主要有哪些“品格”?

  所謂品格,可以說是一種德行、一種格調。品,本身有品味、品類的意思,指的是分類的問題,即被劃分到瞭哪一類,是低層次的還是高層次的?中國古代的官銜講位居幾品,可見品就是類,即看你在哪一個等級上。格,就是格調,也是層次的問題。每種東西都有它的品格,做人有做人的品格,一個國傢有一個國傢的品格。品格一詞,人們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領會。何謂“中國的品格”?我想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是中華文明所打造齣的一種特有的品質。本書講述的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脈絡和基本精神,讀者可以從中體悟甚麼是“中國的品格”。

  本書分為八篇,其中第二篇講人文精神,是本書的核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有兩個突齣的特點。首先,人文是相對於神文和物文來講的。中國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國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價值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其次,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強調禮樂教化。中國講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權力的壓製。

  中國文化的核心,強調人在天地萬物中的核心地位,突齣瞭人本主義精神,這一特徵又是通過人文教育形成的。中國文化雖然突齣人的地位,但也非常尊重人生存的環境,尊重萬物。因此,中國文化講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視禮樂教化。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特徵和品格。

  中國的品格蘊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而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由儒、釋、道三教組成的,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儒傢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提倡自己創造,而不是坐等。儒傢最核心的一個理念就是:隻有自己做好瞭,所有的外力纔會輔助你,即所謂的“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強調自己品德的提升纔是根本。儒傢認為“盡己之心”就能“盡物之心”,然後“參天地之化育”,主張“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使人自身和各種關係都得以和諧發展。

  佛教講人的一切煩惱、痛苦都是人自身造成的。從根本上講,佛教是用來治心的,除去貪、嗔、癡之心,還自我以本來的麵貌,尊重人的心性。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生根,很好地融入中國的本土文化,就是因為它提倡內省,反求諸己,這和中國文化的嚮內精神正好契閤。

  道傢認為,要遵循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不能以個人的意願去隨意改造,強調自然無為。不單是對自然,對他人也應該尊重,使其按本性去發展。隻有按本性發展,纔能達到最充分、最完美的狀態。道教也強調反省自己,不乾涉他物,因勢利導。

  中國文化提倡認識自我,主要是認識人的本性。它強調人在天地萬物中,既和萬物一樣,又和萬物不同。人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在萬物中擁有最大的自由。這種主動性應當正確使用,任意妄為就會損害本性。因此在實踐原則中,中國文化堅持“中”與“和”,“中”就是恰如其分,“和”就是平衡,不做過分的事。

  人生活在群體社會中,群體要發揮作用就必須有“禮”來規範每個人。人人按其身份、地位履行各自的職責,社會纔能正常運轉。禮的規範根植於人性和人類社會的本性。個人價值的實現,一定要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同,必然要對他人和社會作齣貢獻。因此,做人就要盡倫盡職,按自己的身份地位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禮是社會所必需的,也是公民素質的體現。從這一角度上講,中國的品格也就是建立“禮儀之邦”。所謂的禮儀之邦就是指: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責任和義務;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理解包容,禮貌恭敬,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中國社會自古就非常重視禮,講究遵循社會規則。中國的禮,是在尊重人的本性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也是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重建禮儀之邦的信仰,高舉人文精神旗幟,需要將儒、釋、道三教很好地結閤起來。所謂禮儀之邦凸顯的就是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另外,這裏我們所講的中國的品格,也是相對於西方文化來講的。近代西方文化雖然是在衝破瞭中世紀的宗教文化,並吸收瞭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和中國文化後逐步形成的,但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強調理性和個人自由意誌。理性並沒有錯,但過分強調就會走嚮極端,成為教條和獨斷。理性離開瞭經驗,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因為經驗是理性的基礎,理性隻有迴到經驗纔會發揮作用。中國文化則將經驗和理性很好地融閤在瞭一起,它更關注的是禮儀之邦的建立和人文精神的發揚,其中包含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樣式、信仰習俗等。禮樂教化就是教人之所以為人,使人認識到自己是萬物中最尊貴最靈的,要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能動性;同時又不能藐視萬物,而要善待其他事物,認識到天地萬物是一體的。

  中國品格的另一個體現在於,中國人是整體關聯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我常說的“整體關聯,動態平衡”。中國的學說裏沒有西方那樣的還原論。靜態可以被還原,動態是不能被還原的。整體關聯和動態平衡是中國文化中的兩個核心。中國人不是用教條的理論,而是用一種自然閤理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事物,而西方的現代思想更多的是強調科學閤理。科學閤理和自然閤理,二者的相同之處都是尊重事物的本來麵貌,但差彆就在於,一個希望通過科學找到事物的本來麵貌,再將個體的本來麵貌擴大為整體的本來麵貌,強調普遍適用性;另一個則尊重個體差異性。引申到治理國傢上,平衡纔可能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否則動亂就會發生。和諧社會就是要使各種矛盾得到相對的平衡。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西方文化更強調讓自然適應人類,過度地改造自然,因此引發瞭現代生態環境的很多問題。而中國文化雖然強調人是萬物中最靈最貴的,但也要尊重其他的事物,不是要彆的事物聽命於自己,而是要萬物按自己的規律發展,不主張人為的強製。這就是道傢“自然無為,因勢利導”的思想。自然之勢,改造自然,適應自然,這恰恰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人應該追求甚麼?甚麼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人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要既不受物的約束,也不受神的約束,還自我以本來麵目。人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在有瞭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還要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現在的發展理念往往隻是滿足人的額外的物質追求,從文明的角度講反而是一種倒退。物質發展瞭,精神也要發展,在發展精神文明的時候,傳統文化可以給我們提供豐富的資源。

  現代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精神。在物質生活水平飛速發展後,自我的失落成瞭現代社會中人們所麵臨的最大問題。現在人們所感受到的最大的精神痛苦就是做不瞭自己的主人,而被大量外在的東西,特彆是物慾所支配。在自我無法解決的時候,又求之於神。但人的問題還是要人自己去解決,發揮自己的能動性。這就是現在提齣的精神開發和自我認同的問題 ── 不是認同物,也不是認同神,而要認同人自己。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徵就是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提倡人文主義。在世界文化的發展曆程中,中國文化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走在世界的前列。過去有人批判中國文化,認為中國人隻陶醉於自己的精神文明中。在當時經濟落後的狀態下,這也許有其閤理性。但經過近現代一百年來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物質水平得到瞭很大的提升,精神文明反而喪失瞭、落後瞭。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文化中注重精神文明、強調德行的理念正好契閤瞭現代社會的需求,有很大補益的作用。不僅是在中國,兩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的思想傢也都在呼籲人文精神的重現,提齣瞭新人文主義。而重現人文精神,最豐富的資源就是東方文化。

  儒傢崇尚人道的禮儀教化,道傢尊重天道的自然無為,佛教則注重人性的淨化,禮儀之邦正是由這三方麵構架而成的。同時,由此演化齣的“整體關聯、動態平衡”,以及主張“中”與“和”的思維方式,共同塑造瞭中國的品格。重建禮儀之邦,弘揚中國的品格正是我們現在社會所急需的。

齣版緣起

  2006年6月的一天,北京讀書人VIP俱樂部的湯小明、張順平和鄧景異三位先生來茅捨茶室品茗談事,其間談及時下社會上“國學熱”的種種現象,他們也想在俱樂部內為會員們普及一些正確的傳統文化知識,並希望我為俱樂部成員設計一條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子。

  當時,我按照自己多年來形成的一個想法,即“三玄”、“四書”、“五經”為中國傳統文化根源性經典,以及想要真正把握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必須從原典入手等,嚮他們宣傳瞭一番。誰知他們三位相當認同我的想法。於是,當下就一起擬瞭一個“三、四、五、六”(“六”是選瞭六部佛典)的係列講讀計劃,並趁熱商量瞭禮請哪些專傢擔任講解和導讀,以及爭取在兩三年內逐步完成等問題。談到這裏,他們說,為瞭讓聽者瞭解我的想法,這個原典係列講讀最好由我來開頭。沒想到,原來隻是幫著齣謀劃策,結果卻是“引火上身”。

  不過迴頭一想,他們的意見也有道理。於是我就說,我來講一個“總論”吧,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主要內容、特點、精神和現代意義等問題概括地講一講,以便大傢進一步去學習原典時有一點準備。之後,經過幾天的思考,我決定把這個“總論”分八個題目來講,這就是大傢現在在這本書中所看到的八個部分。

  在這個“總論”中,我想盡量把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看法講給大傢聽,但由於準備將來在網絡上播放,每次講座都要錄像,所以時間上規定為每次兩小時。而且由於講座時我隻準備瞭一個簡單的提綱,講著講著時間不夠瞭,後麵的題目就隻能講得簡單一點,甚至省略不講瞭。因此,一些題目中的有些問題就無法展開瞭,有些問題則或詳或略。整個講座既不充分,更不那麼嚴謹、係統。這隻能嚮大傢說聲抱歉瞭,或者說留些餘興,以後再來探討吧。

  此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認識、體會和思考,人各有不同,這是正常的現象。我在這裏講述的隻是個人的一些淺見、陋見而已,講齣來隻是想給人們提供一種參考,並不想強加給任何人。隻是希望我的這些淺陋之見能引起更多的人,特彆是青年,來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瞭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反思我們的傳統文化,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樹立起一種文化主體意識,用我們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創造性地走齣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來。

  這裏,我還想對最後兩講作一點說明。在我的腦子裏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即中國的傳統文學藝術,最深刻地傳達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中國的中醫,特彆是中醫理論,最全麵地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觀念和思維方式。這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基本思維特點,最充分地體現在傳統文學藝術和中醫理論中;反之,通過對傳統文學藝術和中醫理論的瞭解和把握,也就可以更深刻地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思維特點。所以,我在“總論”講座中安排瞭“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和“中醫與中國文化”這兩講。可是,我對傳統文化藝術,特彆是中醫,雖都看過一些書,但總起來講是知之甚少的,是沒有資格講這兩講的。而我之所以不怕齣醜,要勉強講這兩講,目的就是為瞭錶達上述這種感覺,希望能引起大傢的關注,把傳承傳統文化與保護中醫和傳統藝術聯係起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能以道統藝,由藝臻道,道藝並進,形神俱完。把血肉豐滿、神氣十足的中國傳統文化展示在世人麵前。至於講座中的幼稚、錯誤之處,尚請方傢見諒和指正。

  這八個題目,分八次講,從2006年7月初開始,一直到12月中纔講完。在講座進行過程中,湯小明、張順平和鄧景異等先生不斷嚮我反映說,聽眾聽瞭都覺得頗有啓發,希望能把講座的內容整理成文字稿,如果能齣版,也許會對更多人有所啓示。我同意瞭他們的建議,但我自己沒有時間來整理,經過商量,決定由鄧景異先生負責整理講稿。當我講完最後一講後不久,他就把全部整理稿交給瞭我。鄧先生為整理此稿花瞭不少的心血,可以說,沒有鄧先生的精心整理,就不會有這本書的齣版。最後,當然還應當感謝北京讀書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湯小明和張順平先生等,沒有他們的策劃、組織、督促,我可能就完不成這一係列講座,當然也就不會有本書的齣版。

圖書試讀

第一篇 中國文化的百年沉浮

近代以來,西方人憑藉堅船利炮打開瞭中國緊閉的大門,西方的思想和理念開始衝擊中國古老的文化。經過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西文化之爭不斷,時至今日,這種爭執依然存在。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人們逐漸意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而人文精神正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品格。

中國文化何去何從

甚麼叫文化?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文化就是人類創造性的實踐和理論的結晶,它包含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生活樣式和信仰習俗等,跟一個國傢的曆史和傳統密切相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就是曆史的載體。我們說中國有五韆年的曆史,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朝代,而是指整個中國文化的積澱和傳承有五韆年。所以,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傢的文化主體性失落瞭,那就意味著這個國傢的曆史中斷瞭,它的民族精神和傳統喪失瞭。因此,維護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一點現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戰。

在當今世界,隨著國際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文化的開放和交流勢不可擋。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將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發展都趨嚮一元,那麼既無法交流,也無需交流。

遺憾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也在嚮全球化發展。當今世界上一些強國的強勢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國傢的文化傳統。

我們講強勢文化,說得坦率一點,就是美國文化。在當今世界上,美國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它正在以非常強大的力量和驚人的速度嚮全球推進。它不僅嚴重影響瞭發展中國傢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同樣也在影響著那些有著古老曆史文化傳統的歐洲國傢。所以目前在歐洲,不管是法國,還是西班牙、德國,同樣都在思考,對於美國的強勢文化,應該採用甚麼方法來應對。

維護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可以說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許多國傢、民族最為關切的一個問題。不然的話,自己民族特有的曆史、傳統、精神都會在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體性以後,國傢的獨立性也就喪失瞭。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