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慕的人:宝岛歌王洪一峰与他的时代

思慕的人:宝岛歌王洪一峰与他的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洪一峰
  • 宝岛歌王
  • 台湾歌谣
  • 流行音乐
  • 音乐史
  • 文化研究
  • 人物传记
  • 时代变迁
  • 音乐文化
  • 台湾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代歌王波澜跌宕的艺界人生,
台语流行歌一世纪的经典风华。

  让我们再次想起,那为土地而唱、为岛屿而歌,
  抚慰几代台湾人忧闷心思的低沉嗓音……


  本书为「宝岛低音歌王」洪一峰第一本详实的人生传记,透过对洪一峰与洪家人、演艺圈友人进行的大量访谈成果,以及相关新闻与史料的收集与梳理,钩勒出洪一峰精采绝伦、曲折起伏的生命历程,以及专心致志、继承并创新台语歌曲的梦想之路。

  作者李瑞明经由亲身访谈,以随笔、报导与小说交错的笔触,刻画洪一峰在那些灯火辉煌夜里的身影,也拉引出同时代曾相知相惜的温暖之人,引领读者窥见每首经典歌曲的创作来源及灵魂所在。生动的描绘,宛如电影般的叙述,让洪一峰的歌声不断地与时代共鸣,也让洪一峰的传奇、台语音乐的成就,借由音乐与文字,文化与历史,交织为舞台上一幕幕深刻隽永的画面。

  本书另收录歌坛前辈友人们对洪一峰的侧写与怀想,从不同角度描绘洪一峰台上台下的酸甜滋味,附洪一峰生平年表与创作歌曲一览表,完整呈现宝岛歌王的音乐人生,一页生辉动人的乐章。

本书特色

  • 台湾第一本收录洪一峰与家人、亲友,以及演艺界台语老牌群星口述历史之传记着作。
  • 大量洪一峰生平、演唱,以及台语流行歌曲文献历史照片。
  • 附洪一峰年表、创作列表与相关书目,具研究参考价值。
  • 随书附赠洪一峰全彩纪念海报乙张,洪一峰星光身影全收藏。

名家推荐

  洪荣宏(金曲歌王)
  洪敬尧(金曲制作人)
  洪荣良(金钟制作人)
  纪露霞(宝岛歌后)
  金 彭(小黑人)──群星赞声

  庄永明(台湾文史研究者)
  吕兴昌(成大台文系教授)
  李筱峰(国北教大台文所教授) 
  李鸿禧(台大名誉教授)
  郑邦镇(国立台湾文学馆前馆长)──真情推荐
宝岛歌坛的拓荒者:一曲时代的和弦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叶台湾流行音乐的崛起历程,聚焦于一群以音乐为骨血,试图在时代巨变中为自己、为这片土地留下声音的先驱者。我们不讨论任何特定的个人,而是描摹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在战后百废待兴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冲击、本土语言的坚守、以及商业录音技术如何共同塑造了台湾流行音乐的最初形态。 第一部分:时代的底色与声音的萌芽(1945-1960年代初) 二战结束后,台湾社会进入了一个极其特殊的过渡期。政治上的剧变、社会结构的重组,为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张力。在这个背景下,音乐不再仅仅是娱乐消遣,它开始承担起记录时代情绪、抚慰人心创伤的角色。 本章首先考察了战后初期,广播电台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地位。电波如何穿透物理的隔阂,将新旧交替的旋律带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详细分析了早期录音技术,从简单的留声机唱片到磁带录音的引入,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直接影响了音乐的制作标准和传播速度。 重点探讨了早期“台语歌曲”的风格演变。这些歌曲根植于台湾本土的叙事传统,融合了日本时代的演歌元素与战后初期对新生活的渴望。它们的主题往往围绕着劳动人民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底层社会的爱情故事。这些音乐,以其质朴和真诚,构筑了第一代台湾听众的情感基石。我们细致梳理了早期唱片公司的运作模式,揭示了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制作人、词曲作者和演唱者之间如何进行艰难的合作与博弈。 此外,本部分也关注了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国语歌曲”的兴起。随着国民政府迁台,来自上海、香港的音乐风格开始在台湾本土扎根。这种新旧、本土与外来的碰撞,催生了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第一次风格上的多元化尝试。爵士、蓝调的影子开始悄悄地出现在本土创作中,预示着未来音乐走向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录音室的“炼金术”与“黄金年代”的序曲(1960年代中后期)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听众的审美水平开始提升,对音乐的要求也日益精细化。这个时期,录音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多轨录音的出现使得音乐的层次感和饱满度大大增加。 本章聚焦于“灌录时代”的特点。唱片公司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专业的词曲创作人才和演唱团体。我们分析了“翻唱热潮”——将欧美和日本流行歌曲填上中文歌词的现象。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原创性,但却为本土音乐人提供了学习西方编曲和配器手法的绝佳途径。通过对特定翻唱作品的解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本土音乐人如何消化吸收外来元素,并尝试融入自己的“台湾味”。 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校园民歌运动的前奏。虽然校园民歌在后一个十年才真正爆发,但其思想基础和对“原创性”的追求,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酝酿。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音乐爱好者,开始反思过度依赖翻唱的弊端,渴望创作出真正属于台湾自己的、具有文学深度的流行歌曲。 本章还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歌厅秀”和“秀场文化”对音乐推广的决定性作用。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些充满活力的现场表演场所是检验一首新歌是否能走红的最重要舞台。那些在歌厅中磨砺出来的歌手,他们的舞台魅力和现场感染力,是定义那个年代听觉体验的关键要素。 第三部分:技术变革与文化转折点的交汇(1970年代) 1970年代是台湾社会经历深刻文化反思的十年。国际地位的变化,使得“本土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这股力量也无可避免地投射到了流行音乐领域。 本部分详尽阐述了“校园民歌运动”的兴起及其深远影响。这场运动的核心诉求,是回归质朴、回归诗意、回归对本土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关怀。我们通过分析早期校园歌曲的歌词和曲风,揭示了它们如何成为特定一代知识青年集体记忆的载体。这些歌曲的出现,标志着台湾流行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开始寻求一种自主、清新的表达方式,与过去依赖商业包装的模式拉开了距离。 同时,电子乐器的逐步普及,尤其是合成器和效果器的引入,为编曲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土乐手开始在编曲中尝试更复杂的和声结构和更丰富的音色组合。本章特别关注了几位在乐器演奏和音乐制作上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幕后人物,他们如何将国际最新的录音技术和理念,巧妙地运用到本土的音乐制作流程中,为后来的摇滚乐和更现代的流行音乐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四部分:时代的“遗音”与历史的回响 最后,本章将视角拉回到宏观的历史叙事中。二十世纪中后期是台湾社会充满矛盾与希望的时期,而流行音乐正是记录这些矛盾与希望的“声音档案”。我们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某些题材的歌曲如何被限制或推广,以及这些外部压力如何塑造了创作者的表达方式。 本书最终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理解台湾流行音乐发展脉络的框架,而非简单地罗列歌手的成就。它旨在描绘一幅声音如何与社会、政治、技术变迁紧密交织的动态图景。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些在录音室、在电台、在街头巷尾传唱的旋律背后,那群默默耕耘的音乐人,如何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为“宝岛歌坛”奠定了最初的基石,留下了值得后人反复聆听的时代和弦。这些声音,是理解台湾近现代社会变迁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瑞明

 
  彰化田尾人,成功大学中文系毕业,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结业,台北市立成渊高中教师退休。在职中编有《百年树人1897-1997(成渊中学创校一百周年纪念集)」和《成渊体育一〇一1897-1998》。2005年起,协助李云腾老师蒐集整理日治时期台语歌谣资料,其后编辑《最早期(日据时代)台湾创作歌谣101增补篇》一书(增补至240首,已三校,未刊)。因热爱台语歌谣,2007年,担任文化公益信託叶俊麟台湾歌谣推展基金谘询委员;2009-2012年间,负责洪一峰口述历史访谈计划,为访谈小组召集人与主访人。
 
总策划者简介

文化公益信託叶俊麟台湾歌谣推展基金
 
  本基金会为纪念台湾歌谣作词家叶俊麟先生对台湾歌谣的贡献,于2007年由叶老先生的遗孀叶吴秀銮女士、公子叶赛莺、叶焕琪先生捐资设立,鼓励大众创作、研究台湾歌谣。目前已出版《叶俊麟精典词作赏析》、《叶俊麟台湾歌谣精典词作选辑》两本着作,并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及音乐会,以及跨年度的「洪一峰口述历史访谈计画」。
 
  2012至2013年间,为纪念台湾歌谣80年,邀请李筱峰教授、李鸿禧教授、路寒袖先生、庄永明先生、纪露霞女士、金澎先生、向阳教授等举办系列讲唱会;2014年,举办「台湾客家歌谣讲唱会」,并邀请歌手官灵芝和林生祥探讨摇滚客家歌谣;2015年,力邀资深原住民乐团北原山猫,介绍原住民生活文化等;2016年,亦陆续举办「走马灯转无停──吴景中的音乐讲唱会」、「洪一峰口述历史访谈经验报告」和「洪一峰《淡水暮色》动画制作」等活动,持续推展台湾歌谣。

图书目录

序曲
 
序一 洪荣良
序二 叶赛莺
序三 李筱峰
序四 郑邦镇
 
壹  |空想梦想的童年
贰  |歌唱生涯的发端
参  |崭露头角的创作型歌手
肆  |旧情绵绵
陆  |东瀛岁月
柒  |成就桃李春风
捌  |家变
玖  |孤儿泪
拾  |人生旅途
拾壹 |从撕裂到缝合
拾贰 |为你唱一首歌
拾参 |思慕的人
咱台湾人爱有纯粹的台语歌/郑日清
伊是「真有人格」的艺术家/黄敏
缅怀亚洲唱片而起的因缘/郭一男
不做第二人想的风范/纪露霞
我的救命大恩人/蔡东华
「日剧」时期的回忆/陈惠珠
他的细胞里全都是音乐/陈星光
洪一峰与我的演艺人生/康丁
永远的「宝岛歌王」/魏少朋
蝶恋花,青春梦/李鸿禧
台湾爵士年代的杰出作曲家/金彭
「低音歌王」专称洪一峰/陈和平
 

 
附录一|洪一峰年表
附录二|洪一峰创作与演唱歌曲一览表
附录三|洪一峰口述历史计画访谈一览表
附录四|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序曲
 
  〈山顶黑狗兄〉的歌声在大厅回绕着,热情的「黑狗兄」已经告别山谷,回到灯火明灭的天家休息。
  
  二○一○年三月十三日,宝岛歌王洪一峰的安息追思礼拜在士林灵粮堂隆重举行。灵粮堂一千五百个座位坐满 了教友、演艺界好友与无数感伤不舍,来自台湾各个角落的歌迷。
  
  追思礼拜在会众唱诗、故人追思、祷告与教会诗班献诗中进行。总统颁发褒扬令;洪荣宏唱〈思慕的人〉、读家人给父亲的「批信」,诉说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会场打出洪一峰「生平大事年表」与好友纪露霞、郑日清、康丁、魏少朋的追忆影片。
  
  礼拜结束,发引台北市第二殡仪馆火化。傍晚,礼车在湿冷的雨中抵达万里「福田妙国」。
  
  牧师引领子孙到塔位专室安奉灵骨、祷告,随后在〈思慕的人〉、〈旧情绵绵〉与〈淡水暮色〉婉转交互的琴声中,完成安奉追思大典。
  
  洪一峰幼时穷困,音乐成就纯凭自学。十七岁以精湛琴艺在西门町做街头表演,为人写生,嗣在餐厅、酒家游吟走唱。战后首开风气,在万华水门外淡水河边举办露天音乐会,推展台语歌曲,到二二八事变发生才解散。
  
  一九五三年,洪一峰受聘在中广台南电台弹琴驻唱,歌声浑厚低魅,风靡府城。次年,应聘台北民声电台,担任乐师兼歌手,与洪德成、郑日清、纪露霞、林英美、张淑美等现场演唱,轰动台北。后应歌乐、女王、南国、台声等唱片公司邀请,灌录〈宝岛蓬莱谣〉、〈深更的吉他〉、〈山顶的黑狗兄〉、〈摊贩夜叹〉、〈相逢有乐町〉等数十曲;随后加入亚洲唱片,传世名曲源源推出,与叶俊麟合作的〈旧情绵绵〉、〈淡水暮色〉、〈宝岛曼波〉、〈宝岛四季谣〉、〈放浪人生〉、〈快乐的牧场〉、〈思慕的人〉等经典,传唱迄今逾半世纪,「宝岛低音歌王」盛誉,不胫而走。
  
  十九岁发表处女作〈蝶恋花〉,迄八十岁完成〈爱常常喜乐〉诗歌,六十余年间创作不辍,作曲一百六十首,作词九十首,灌录歌曲三百六十余首,都脍炙人口。平生精通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二胡等乐器,其自弹自唱的舞台丰采,长留歌迷心中。
  
  六○年代演出《旧情绵绵》、《何时再相逢》、《无情之梦》、《祝你幸福》、《歌星泪》等电影,掀起台语文艺歌唱电影热潮。又擅长绘画,留下许多精美歌簿插图,是全方位艺术家。
  
  与此同时,洪一峰于一九六三年应邀赴日演唱,跃登「日本剧场」豪华盛大舞台,与国际一流歌舞明星合作演出;此后十余年间,巡回日本各大城市,备受听众喜爱及当红歌手法兰克•永井、水原弘、桥幸夫、北岛三郎、森进一等人的敬重,并与作词家川内康范合作,建立终生友谊,是战后首位赴日发展的台湾歌手。
  
  洪一峰对台语歌曲热情执着,志节坚毅,至死不渝。而其为人谦沖厚实,气度恢宏,是台湾近百年来屈指可数的杰出歌手,低沉音色,前所未有。歌声表现男性感情,时代心声,抚慰一代心灵,陪伴大家走过那压抑、苍白、无言的五、六○年代。二○一○年,迟来的金曲奖追赠「终身成就贡献奖」。
  
  他是台湾人的「国民歌手」,名符其实的「宝岛歌王」。

图书试读

拾贰、为你唱一首歌
 
一、
  
战后初期,台湾尚无所谓「歌坛」。三○年代崛起的创作流行歌曲,因为战火偃旗息鼓。而战后民生凋敝,嗣因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社会阴霾肃杀,人心苦闷,所幸抒发民众心声的作品,借由电台及歌簿传唱于市井,延续了台湾歌曲的命脉。
  
彼时唱片工业还未兴起,歌手少,男性歌手更少;男性歌手而又能唱低音的,更是绝无仅有。陈木回忆初听洪一峰歌声在电台流洩时那种惊艳和如醉如痴的感觉。说:「那时守着收音机,就等着听他最后唱歌。因为他唱低音,当时要找像他那样特殊音色的,几乎没有。」
  
不过,他的低音,却招致听众连续一个月写信来电台抗议,说那「粗phè- phè」 的查甫声,好像打破水缸、锅盖,难听死了。事后查明,抗议信是由同一听众寄来,不过洪一峰还是非常在意「人客」的批评。
  
他怕「人客」对他失望,除了努力琢磨音色,还更加勤练各种乐器。
  
他习惯自弹自唱。在街头、酒家唱那卡西时,他弹手风琴、小提琴;在电台,他弹钢琴。在舞台,他会先来一段solo(小提琴或手风琴),随后乐队加进来;唱完一段,他再solo,然后乐队。这种活泼的演唱方式,很受听众欢迎(爱玲说,八○年代在台中酒店,档期延了两三次,连唱一个多月,是一般歌手少见的)。
  
舞台上,洪一峰着一身雪白西装,配他那酒红色手风琴与小提琴交互演奏,那歌声、表情与昂然英挺气质,真有演奏家的架势,魅力十足。
  
陈木说,洪一峰的低音「结实而不泛散」。叶俊麟夸赞洪一峰的低音是「任何一位台湾歌手都比不上的」。陈和平说:「洪一峰的低音漂亮,可以大,可以圆,在台湾前无古人。但若因此说洪一峰是低音歌王,那就错了,他是全能歌王。他低音好,高音也唱得漂亮,在〈摊贩夜叹〉、〈无聊的男性〉和〈快乐的牧场〉等高音处,他唱得又圆又厚。别的歌手,总是在高音处薄,而洪一峰则一样圆,一样厚。」
  
洪一峰难得展现高音。陈和平问他原因,他说:「在台湾唱高音的,不差我一个,而唱低音的,没我不行。我是要走比较少人走的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音乐本身。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在时代浪潮中,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洪一峰的故事,是关于坚持、关于热爱,更是关于如何在一个变迁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洪一峰与家人、朋友之间关系的描绘,这些细节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巨星,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经历了哪些困难?他如何克服?他在成功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这些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献给洪一峰的歌迷,更是对所有怀揣梦想、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人们的一份鼓舞。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洪一峰的传记,更是一幅细致描绘台湾社会变迁的画卷。书中通过洪一峰的人生轨迹,巧妙地串联起了从日治时期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台湾社会文化风貌。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点滴,从街头巷尾的收音机里传出的歌声,到夜市里热闹的场景,再到人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各自的奋斗与挣扎。洪一峰的歌声,就像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抒发,他唱出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唱出了乡愁的思念,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洪一峰创作过程的描写,那些灵感的来源,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何最终化为动人的旋律。这让我感觉,音乐的生命力,往往就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悟,而洪一峰正是这样一位将生活唱进歌里的歌者。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洪一峰的了解仅限于几首耳熟能详的老歌。但《思慕的人》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认知。我看到了一个才华横溢、却又饱含深情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歌声描绘了台湾的风景,也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书中对洪一峰音乐创作的剖析,以及他对时代背景的解读,都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它们将文字与史实紧密结合,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眼见证了洪一峰的成长与辉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文化变迁的生动教材。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宝岛歌王”这个称号背后的分量,也让我对台湾流行音乐的演进有了更宏观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位艺术家的生平,最好的方式就是透过他的作品去感受他。而《思慕的人》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但又超越了单纯的作品欣赏。《思慕的人》让我看到了洪一峰创作背后的情感脉络,那些歌词和旋律,不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而是承载着更深沉的情感和历史的重量。书中对于洪一峰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音乐风格演变,以及他对台湾歌谣发展贡献的梳理,都非常详尽。我惊叹于他能够如此敏锐地捕捉时代的脉搏,并将之融入创作之中。他不仅仅是一个歌手,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对话,听他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故事,也让我对台湾流行音乐的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解了为何他的歌声能够穿越时空,至今仍触动人心。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流行音乐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思慕的人:宝岛歌王洪一峰与他的时代》这本书时,我立刻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洪一峰,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他的歌声伴随了我父母辈的青春,也从一些老歌中依稀听闻。我总觉得,一位能被称为“歌王”的人,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他所处的时代,也一定承载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感和记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这位巨星和他那个时代的绝佳机会。我期待它能像一扇窗,让我看到那个充满时代烙印的台湾,看到那个在音乐中挥洒青春与汗水的洪一峰,不仅仅是歌声,更是他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用歌声连接起人们的心灵,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和歌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