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赵紫阳文集(1980–1989)》收录了赵紫阳自1980年出任国务院总理,至1989年去职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年间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信函、批语等,共498篇,180余万字,依时间顺序分为四卷。《文集》涵盖经济、政治、党务、外交、国防、教育、科技、卫生等诸多领域,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展示了1980年代中国高层推行的各种政策主张、理论观点及相关政治博弈,呈现了改革开放最初十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细节。《文集》由原赵紫阳办公室部分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原始文献编纂而成,来源可靠、编排规范、忠实于原件,多数篇目属首次公开或首次完整公开。《文集》虽非同期文献的全部,却是迄今为止最系统、也最具规模的赵紫阳文献汇编,为还原和理解早期中国改革开放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对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的比较研究也极具文献价值。《文集》出版过程中,本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文本考订、原件比对、史实核查、资讯增补等工作,力求达至文献史料出版的最高准确度、客观度。除文字史料外,本社对视觉史料也极为重视,试图通过对历史图片及原始文献的搜集和选用,将其携带的历史资讯传递给读者。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编辑部2016年5月
编辑说明 《赵紫阳文集(1980–1989)》主要汇集了赵紫阳同志担任国务院总理和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年间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信件和批语等,近500篇。其中有一部分曾公开发表过,大部分则在当时党政机关的文件、简报上印发或传达过,是首次公开出版。文集所涉及的十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和奠基时期。当时,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四化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其间经历了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两次全国党的代表大会,进行了国民经济大调整,制定并胜利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彻底扭转了文革十年动乱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群众生活极度困难的被动局面,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第一步目标(头十年翻一番),从而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这十年是改革开放的黄金十年,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由工业、商业发展到其他第三产业,从承包经营、股份制试点到城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到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对外开放;从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到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保护环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立足国内到坚决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迎应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勇攀世界科技新高峰。这套文集既见证了这十年间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逐步重新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也反映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内外因素相互影响,工作难度异常巨大,为政者甘苦备尝的秘辛。这十年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有些不尽人意的遗憾;既积累了改革成功的经验,也有出现通货膨胀的教训。从文集中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等老革命家的领导支持下,本书作者与胡耀邦、万里等同志一道认真汲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从而大彻大悟,立志为民,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崇尚法治,勇于开拓创新,努力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在日新月异的新产业革命、新科技革命中尽心竭力,弃旧图新,不断探索新的为政之道、治国之策、兴业之本和强国之路,以掌握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主动权。这十年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奉献给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书中所反映的每一项巨大成就或一些难以避免的失误,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真实记载和深入研究这段难忘的史实和第一手文献资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让历史告诉未来,促使我们进一步开拓思路,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融入世界,为实现振兴中华,攀登世界强国的新高峰而奋斗!本书编辑组由原赵紫阳办公室部分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为保持文稿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在编辑中均保持了原貌,编者仅对个别文字作了订正。
《赵紫阳文集》编辑组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