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麟的中国史纲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封建帝国的组织

  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西元前十一世纪初至前五世纪末)。这期间的社会概况便是本章所要描写的。自然在这期间,并非没有社会变迁,而各地域的情形也不一致。这纵横两方面的变异,虽然现在可能知道的很少,下文也将连带叙及。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史中第一个有详情可考的时期。周代的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史的基础。从这散漫的封建的帝国到汉以后统一的郡县的帝国,从这阶级判分、特权固定的社会到汉以后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较平等的社会,这其间的历程,是中国社会史的中心问题之一。

  上面所提到「封建」一词常被滥用。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照这界说,周代的社会无疑的是封建社会。而且在中国史里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说是封建的社会。名义上这整个的帝国是「王土」,整个帝国里的人都是「王臣」,但事实上周王所直接统属的只是王畿之地。王畿是以镐京和雒邑为两个焦点,其范围现在不能确考,但可知其北不过黄河,南不到汉水流域,东不到淮水流域,西则镐京已接近边陲。王畿之地,在周人的估计中,是约莫一千里左右见方。王畿之外,周室先后至少封立了一百三十个以上(确数不可考)的诸侯国,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而王室开国初年的武威过去以后,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也成了具文,尽不尽听凭诸侯的喜欢罢了。另一方面,周王在畿内,诸侯在国内,各把大部分的土地,分给许多小封君。每一小封君是其封区内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世袭主人,人民对他纳租税,服力役和兵役,听凭他生杀予夺,不过他每年对诸侯或王室有纳贡的义务。

  周朝的诸侯国,就其起源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开国之初,王室把新征服或取得的土地,分给宗亲姻戚或功臣而建立的。前章所表列的国家皆属此类。第二类是开国许久之后,王室划分畿内的土地赐给子弟或功臣而建立,例如郑、秦。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音桧)及东虢(音国),因而占夺其地,别建新国(在今河南中部黄河以南新郑一带)。第三类是拿商朝原有的土地封给商朝后裔的,属于此类的只有宋。第四类是商代原有的诸侯国或独立国,归附于周朝的,例如陈、杞等。旧说周朝诸侯,爵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此说曾有人怀疑。但现存东周的鲁国史记里确有这五等的分别。其中所称及的诸侯公爵的只有宋,男爵的只有许(今河南许昌);属于第一类的多数为侯,亦有为伯的;属于第二类的秦、郑皆为伯;属于第四类的大抵为子。

  王畿内的小封君殆全是王族。列国的小封君原初殆亦全是「公族」(国君的同族);但至迟在前七世纪初这种清一色的局面已打破。齐桓公(前六五一至前六四三年)有名的贤臣管仲和景公(前五四七至前四九○年)有名的贤臣晏婴都有封地,却非公族,晏婴并且据说是个东夷。晋国自从献公(前六七六至前六五一年)把公族几乎诛逐净尽,后来的贵族多属异姓,或来自别国。秦国自从它的政制有可稽考,自从穆公(前六五九至前六二一年)的时代,已大用「客卿」,公族始终在秦国没有抬过头。但鲁、郑和宋国,似乎终春秋之世不曾有过(至少稀有)非公族的小封君。这个差异是进取和保守的差异的背景,也是强弱的差异的背景。畿内小封君的情形,我们所知甚少,姑置不谈。列国的小封君统称为大夫。列国的大夫多数是在国君的朝廷里任职的,其辅助国君掌理一般国政的叫作卿。卿有上下或正副之别。大国的卿至多不过六位。大夫亦有上下的等级,但其数目没有限制。大夫的地位是世袭的,卿的地位却照例不是世袭的,虽然也有累代为卿的巨室。大夫的家族各有特殊的氏。有以开宗大夫的官职为氏的;有以封地的首邑为氏的;若开宗大夫为国君之子,则第三世以下用开宗大夫的别字为氏。下文为叙述的便利,称大夫的世袭的家业为「氏室」,以别于诸侯的「公室」和周王的「王室」(周制:列国的卿,有一两位要由王朝任命,但此制实施之时间空间范围不详)。

  周王和大小的封君(包括诸侯)构成这封建社会的最上层,其次的一层是他们所禄养的官吏和武士,又其次的一层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庶人,最下的一层是贵家所豢养的奴隶。

本书特色

  ■一本无可争议的权威着作!

  钱穆评价张荫麟:「天才英发,年力方富,又博通中西文哲诸科,学既博洽,而复关怀时事,不甘仅仅为记注考订而已。」

  陈寅恪誉他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

  在这部着作中,作者对自己民族的历史饱含温情与敬意,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可信的历史文献作依託,以轻松自由、流畅粹美的文字,以举重若轻的行文风格描述了远古中国至东汉初年的历史。

  ■一本从世界史、全球史的视角,从人民本位的立场上为主的中国史!

  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星云凝结和地球形成说起,这部书却不想拉得这么远。也不想追溯几百万年以前,东亚地方若干次由大陆变成海洋,更由海洋变成大陆的经过。也不想追溯几十万年以前介乎猿人与人之间的「北京人」怎样在那里生活着,后来气候又怎样改变,使得他们消灭或远徙,而遗留下粗糙的石器,用火的烬迹,和食余的兽骨人骨,在北平附近的周口店的地层中。也不想跟踪此后石器文化在中国境内的分佈,传播和进步,直至存在于西元前六七千年间具有初期农业和精致陶器的「仰绍文化」(仰韶在河南渑池附近)所代表的阶段。

  严格地说,照现在所知,中国最初有文字记录的时代是商朝,略当于西元前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中叶。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即以所知商朝的实况为鉴别这些传说的标准。

  ■本书不是编辑一套外交史料,而是张荫麟自己的研究心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全书没有繁琐冗长的引文考据,没有故作高深的新奇道理,作者只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如实讲述那段历史那些故事,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取新知,增长见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荫麟


  历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

  张荫麟十七岁时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指出梁启超的考证错误,梁启超称之为「天才」。历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37年,受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之託,撰成《中国史纲》。
 

图书目录

张荫麟与中国历史重建
自序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中国史纲》献辞

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 商代文化
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 奴隶
第三节 庶民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 家庭
第六节 士
第七节 宗教
第八节 卿大夫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的兴起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五节 郑子产
 
第四章: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 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 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 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 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第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 秦的变法
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六章: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
第四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第五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第六节 邹衍、荀卿、韩非
 
第七章: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嬴政
第二节 六国混一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八章:秦汉之际
第一节 陈胜之起灭
第二节 项羽与鉅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九章: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