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nathan D. Spence
图书标签:
  • 张岱
  • 清朝文学
  • 明清史
  • 文化史
  • 文学批评
  • 世情小说
  • 笔记文学
  • 个人传记
  • 浮世百态
  • 历史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绚烂归于平淡  从国史写到家传
张岱的深邃虚幻  史景迁妙笔重塑

  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必如烟
  史景迁细数张岱心灵点滴
  窥探亡国知识分子的内心转折
  同时瞥见晚明的精致生活美学

  张岱是明代散文大家,传世名着《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品茗、制茶、赏月、弹琴、斗鸡、蹴踘、观雪、狩猎、听戏、吟诗、游湖、收藏、鑑赏,样样精通,生活围绕在读书与享乐间,光鲜快意。清兵入关后,年过五十的张岱遭逢人生重大转折,位于杭州的别墅、绍兴的家园、丰富的书画古玩收藏,悉数毁于战火。「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他带着倖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明史《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都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盪间,隐隐浮现。如何透过回忆与书写,扎实一个捉不回的梦?史景迁说:「他生于、长于龙山山麓,中年归返龙山,只为将心中了然之事理个清楚。……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必如烟,于是他决心尽其所能一点一滴挽回对明朝的回忆。」

  张岱对曩昔纨裤生活的点滴追忆,召唤的终究是国破家亡的苍凉与悲愤,以及知识分子在历史巨变下,以书写对抗遗忘的自觉。史景迁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晚明至清初文人雅士生活的历史文化随笔集,书名为《烟雨江南:士人的风雅与叹息》。 烟雨江南:士人的风雅与叹息 一部关于晚明清初江南士人生活、艺术与精神世界的细致摹写。 本书并非聚焦于朝堂风云或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人阶层——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守着自身情怀与审美趣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约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士人圈层的深入考察,本书试图重构彼时文人日常生活的美学图景,并剖析其在时代剧变中所经历的精神挣扎与自我调适。 第一部分:风雅的构建——生活艺术与审美情趣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文人荟萃之地,繁华的商业活动孕育了精致的物质生活与高雅的文化品位。本卷细致描绘了士人如何将日常琐事提升为一种艺术实践。 一、园林之道与居所的哲学 士人对园林的偏爱,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模仿,更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探讨了苏州、扬州等地私家园林的布局、借景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从拙政园的曲径通幽到个园的叠石艺术,每一处水榭楼台、每一株花木的栽植,都体现了主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书中分析了文人在有限空间内,如何通过精心的设计,营造出可供沉思、游憩、会友的“心灵栖所”。我们尤其关注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园,它们往往更私人化,承载着主人更深沉的情感寄托。 二、笔墨纸砚间的日常 对于士人而言,“笔墨”是立身之本,亦是遣怀之具。本书详细考察了文人如何对待他们的书房陈设。从宋代的汝窑、官窑瓷器,到文房清玩如端砚、徽墨的考究,再到对“明式家具”的偏爱,无不彰显出一种“尚简”而又不失精雅的审美取向。我们不仅考察了他们的创作内容,更侧重于他们创作的过程——譬如插花、焚香、听雨、对弈等辅助性活动,如何成为激发创作灵感的仪式。 三、诗词、戏曲与雅集的社交网络 晚明士人热衷于组建各种“社”与“会”,进行文学、艺术的交流。本书梳理了彼时流行的诗社活动、曲社的兴衰及其对地方文化生态的影响。雅集并非仅是风花雪月的消遣,更是士人阶层维护身份认同、展示学识才情的公共平台。我们通过考证留存下来的诗稿、尺牍,还原了当时文人们在宴饮、舟游、品茗时所进行的深入的艺术辩论与思想碰撞。 第二部分:时代的褶皱——士人的抉择与困境 明末清初的政治剧变,对知识分子阶层造成了空前的冲击。他们必须在“出仕”与“归隐”、“坚守”与“变通”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一、书生报国与功名利禄的拉扯 本卷剖析了在王朝更迭之际,文人们面对新政权时的复杂心态。一部分士人选择坚守气节,表现出宁为玉碎的决绝;而另一部分则选择了“挂冠而归”,退守于乡里,以文化自保。书中通过对特定人物群体(如那些早年入仕,后又辞官的“名士”)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忠诚、气节与生存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幕府生涯的兴衰 在中央权力衰微的背景下,地方藩王、权臣府邸成为许多落魄或渴望施展抱负的士人新的依托。本书深入探究了“幕宾”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态。他们是才华横溢却又依附于人的群体,他们的命运与主公的盛衰紧密相连。我们观察了这些人在权力的边缘,如何平衡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上的自律,以及这种依附性工作对他们人格的影响。 三、学问的转向与“实学”的兴起 面对旧制度的崩塌,士人对传统“格物致知”的理解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在学术上出现的“实学”倾向,例如对经世致用之学的重视,对农学、水利、边防等现实问题的关注。这种转向既是对传统空谈之学的反思,也是在乱世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道的努力。一些文人开始将他们的才学转向实际的生产和技术改良领域。 第三部分:叹息的余音——情怀的寄托与传承 乱世中的文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反而催生了对个体生命体验更深刻的捕捉与记录。 一、友朋之义与情谊的维系 在政治环境不稳、人身安全难以保障的年代,士人之间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本书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书信往来中的情感深度。亲友间的相互资助、精神上的慰藉,以及在特定事件(如抄家、流放)发生时,同僚间的声援,构成了那个时代士人精神上的互助网络。这些友谊,成为了抵御时代寒流的重要屏障。 二、物哀与旷达的交织 清初文人的情怀中,常混合着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对当下境遇的无奈。本书考察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处理这种“物哀”情绪。他们可能感叹旧日江南的富庶不再,但又以一种近乎旷达的姿态,接纳了新的现实,并将这种复杂的情绪融入山水画的创作、古琴的弹奏之中,追求一种“遗民美学”的境界。 三、记忆的保存与文化遗产的抢救 面对战火与焚毁的风险,一些士人将保存文化典籍视为自己的使命。本书收录了那些在乱世中奔走,整理、校勘、刊刻古籍的“护书人”的故事。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着历史对文化记忆的磨损,确保了传统文脉在风雨飘摇中得以延续。 《烟雨江南:士人的风雅与叹息》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士人世界,探究他们在时代转折点上,如何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生命体验,描绘出一幅既华美又苍凉的晚明清初画卷。阅读此书,如同推开一扇古老的雕花木窗,看一场烟雨迷蒙下的江南旧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史景迁  Jonathan D. Spence


  一九三六年出生于英国,是国际知名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自一九六五年于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任教,二○○八年退休。着作极丰,包括《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太平天国》、《改变中国》、《康熙》、《天安门》、《曹寅与康熙》、《胡若望的疑问》(以上由时报文化出版)、《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商务)、《妇人王氏之死》(麦田)、《利玛窦的记忆宫殿》(麦田)。

译者简介

温洽溢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现任教于世新大学,译有《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改变中国》、《康熙》、《天安门》、《前朝梦忆》等,校译《太平天国》。
 

图书目录

张岱家族族谱
张岱时代的中国地图
繁体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人生之乐乐无穷
第二章 科举功名一场空
第三章 书香门第说从头
第四章 浪迹天涯绝尘寰
第五章 乱世热血独怆然
第六章 王朝倾颓乱象生
第七章 散尽家产留忠心
第八章 繁华靡丽皆成空
第九章 寄诸石匮传后世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序言

  张岱生于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年),此时明朝国祚已赓续二百二十九年。明朝的年号是张岱唯一知道的时间度量──直到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随着明朝覆亡, 一切皆归灰飞烟灭。我们或许会认为,到张岱这一代,离明朝肇基已有一段悠远的时间距离,造成几乎不可能探究的思维幅度;但是对张岱来说,要胸怀如此浩瀚历史,非但没有严重的断层感,只有岁月悠悠的心满意足。目前大部分归结出来的晚明日常生活,于他肯定皆平淡无奇。

  长期以来,家庭生活注重错综的尊卑关系。晚辈与长辈同堂,必得顺其意。婚姻大事由长辈安排,虽然富有人家的男性还可以另纳个三妻四妾,但庶出之子在家里的地位便次人一等。男性长辈形式上虽拥有无上权威,但实际掌握家庭财政琐细,负责照料全家的是女人。在鼎鼎望族之家,母亲或其他女性亲人也会督促孩子的童蒙教育,不过之后渐渐由男性长辈接手,承担教导年轻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责任;科考乃世家子弟的生活重心,竞争激烈的考试科目以儒家典籍为主。由于女性不得出仕或参加科考,所以能识文断字的女性多是名门闺秀,这些人也成为通俗白话小说和史书的读者,爱好吟诗作对。

  举凡攸关家道兴衰的兆头和预言,一般家庭都不会等闲视之,多半会成为家族轶事流传下来。宗教信仰鼎盛,但能兼容并蓄;虔心向佛与祭祖、敬拜灶神和社稷之神完全不相冲突。孩童夭觞、女人难产身亡是常有的事,不过男人也一样活不久,年过半百还能生龙活虎,就已是天大的福分、了不起的成就。就工艺技术而言,中国自进入明朝就无特别出色的转向。

  丝织和瓷器制造技术早已久负盛名,且水准之高,独步全世界。能工巧匠辈出,除擅长冶金、玉雕、制造灯笼和漆器,亦专精茶、盐、棉、陶器、家具等日常用品技术。水利工程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因河道、运河大量淤积,必须时常疏濬、筑堤和排水。此外,天文与地理之学十分发达,除历书精准关乎朝廷威望和天文历算的正确度;同时,各省及边疆有司丈量土地、绘制税册、粮册的作业, 也需要有可靠的地图。中国在这些方面虽仍不断寻求突破,国家的基本发展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即便许多方面摆脱不掉历史的承袭,但明代的文化领域可就不是如此停滞不前。张岱成长的年代,明代政经虽积弱不振,社会风气却活泼奔放,逸乐和标榜流行的气氛,弥漫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文化活动。

  这是一个宗教和哲学上折衷主义(eclecticism)的年代,所以我们看得到佛教改革派别及慈善事业大为兴盛,女性受教育者日众,同时一方面深究个人主义为何,却也在扩大检验道德行为的基础;有大胆创新的山水画,最知名的戏曲、最有影响力的章回小说,细腻非凡的治国方略和政治理论,以及植物、医药、语言事典的编纂,这一切都构成了张岱的童年世界。正因为对知识和个人可能性的狂热感,连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也被社会接受,吸收信徒,把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作品,连同天文、算术书籍翻译成中文,结交来自北京与各地官宦人家的文人。这些跨文化的冲击体验,张岱或多或少都了解,也留下不少他自己的思索看法,他写过很多当时流行的东西,除了小说和短篇故事以外。

  不过虽说是一切照旧,有些变迁已在悄悄冲击张岱的世界,其中之一就是明代人口的大幅扩张。虽然没有精准的数据,但地方和朝廷的各种纪录显示,明朝肇建时(一三六八年)的人口数大约是八千五百万,到张岱出生时,人数已攀升至一亿八千万,或许还不止。

  这无疑给土地和农耕带来新的重担,于是改良稻种使田地能一年收成两次甚至三次,针对沼泽、沿海平地进行排水改良,砍伐高山森林,同时将人口刻意朝西南和东北地区迁徙,以能减轻部分负担。此外,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深入南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连带把各式各样的新奇作物横渡太平洋带到中国,只是当时少有人能感觉到它们对未来的深远影响。这些包括有地瓜、玉米和花生,被发现能有效医治疟疾的奎宁等药用植物,以及菸草等其他适合中国土壤的作物。有些西方贸易船只带来的是美洲大陆的白银,用来购买中国的精美商品; 当然也不乏有船只运载着香料和稀有的药用植物,如主要用于医治痢疾的鸦片。

  张岱的祖先或许是在一世纪前,也许更早,从与西藏交界的四川往东海迁徙,定居在上海西南二百里的绍兴城。当时上海市镇虽繁荣,但还称不上商业中心,而绍兴已是一个文化与经济的重镇。张家迁往绍兴时,正巧遇上十六世纪农耕和土地所有权在地方的重大变革:有鑑于人口迅速攀升,同时挖沟疏濬以开垦利用的新地也不多,造成人均农业所得下降。

  许多在家乡属经营地主(managerial landlords )的大户人家,开始往城市移动。这个阶层原先在农村还能扮演领袖,成为小农和贪得无餍的朝廷之间社会和经济冲突的缓冲;迁居城市后,渐渐脱离农业经营上的现实与挑战,反而一头栽进不在地地主(absentee landlords)那种惬意但只坐享其成的角色,把地产交给专门管理人与管家这批新的中间人管理。张家可能也遵循类似的模式,因此张岱从小生活锦衣玉食,但社会责任感也相对薄弱。

  结果农业税收大幅带动的是城市生活的流行风气,市镇的文化多元,以及促进绍兴等城市的规模与繁荣。庞大的财源几乎没有回流农村,去投资改善农耕技术或大型的灌溉排水工程。虽然毫无疑问,像绍兴长期依靠河道与运河运输民生物资,部分农家也因此能将农产品销往这些新兴城市,提高所得,然而城乡在经济和生活型态的差异日扩,已成社会的发展基调。

  往昔的读书人,特别是张岱大力推崇的读书人,早已看出社会弊病所在,经常冒着丢官甚至丧命的危险,也要大声疾唿。当然对张岱或历代的有志之士来说,中央朝廷的集权,与在朝为官从政的文人官僚,都是他们要面临的现实。也因拜这些所赐,张岱才得以穿透社稷之表象,了解暗藏的积弱不振,这确实很像他小时候爱看灯笼,彷彿其亮光可以照亮卜居城市的种种暧昧不明。 因当时朝廷修史与京城邸报每週新闻的传播,明朝多位皇帝惊人的荒唐行径也为市井小民所知。

  张岱出生时,在位的是明代第十四位皇帝万历,整个万历年间至一六二○年(万历四十八年)为止,国政是一天不如一天。也许是这位皇帝种种怪异的行为举止,激发张岱钻研历史,特别阅读人物传记更成为他终生的嗜好。张岱弱冠之时,因神宗深居内廷,宫里的宦官是唯一可面见圣上的男性,很快就把持了朝政。有明一代,宦官一直大权在握,但因朝臣假道学、交相挞伐,惹恼万历皇帝,让他难以忍受,往往好几个月拒绝到外殿接见官员。为表反弹,文人和遭罢黜者开始结社倡议改革,虽议论酣热,但对圣上或宦官表明造反,只有遭严厉整肃的下场,于是朝政日败,如命在旦夕。

  张岱对明史有很透彻的理解。上溯至十四世纪中叶,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村,贫无立锥之地,一度还出家为僧,游方四海。后来,朱元璋展现运筹帷幄的军事长才、果敢的决断能力,历过经年征战,驱逐蒙元的异族政权,一统天下。明太祖一方面分封诸皇子,另一方面在南京重建强大的官僚体系,透过组织地方上的大地主,完善农村的社会制度。明太祖性格暴躁,行事极端暴烈,但也以精明干练、眼界开阔闻名。太祖把皇位传给皇孙惠帝,新君学问渊博,对理想的中央集权方式有其见地,但太祖之子、惠帝之叔弒君,随即践阼,是为成祖。成祖自南京迁都北京,下令建造舟船,远航至非洲东岸和波斯湾,宣扬天朝国威与成就。

  尽管这类远洋航行因耗费不赀而作罢,但缺乏先祖雄才大略的后继者,还是师法开国君主们酷爱夸耀,展露军威的习性。几任皇帝斥资重建北方残缺不全的边防城墙,成为后世所知的「长城」,却完全抵挡不住北方蒙古铁骑虎视眈眈的侵扰。十五世纪中叶,明英宗自认神武,结果在土木堡之役中被蒙古人俘虏圈禁,付了赎金才获释。英宗最后又从继承帝位的景帝手中夺回皇位,不过皇室蒙羞的印象已难以磨灭。十六世纪初,明武宗与宦官在皇城中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与宫女全在帐篷生活,此荒诞之行又耗费不知几百万两。

  十六世纪中叶,眼见东部沿海有大半遭倭寇劫掠荒芜,明朝皇帝也只能束手无策。所谓倭寇,除了海贼,还有对朝廷不满的地方领袖和沿海居民,当政者统称「倭寇」,容易理解但不无误导之嫌。至于东北边防,在张岱出世前不久,万历皇帝曾有大胆之举,他调遣兵马、水师驰援朝鲜,成功协助朝鲜国王逐退兴兵来犯的倭军。这次出征虽大有斩获,但到十七世纪初,靠近朝鲜边界的部落开始结盟,在中国北边集结成新兴的潜在敌国。这股势力与归顺的汉人通力合作,并以「旗」制编纳混杂而成的新军队,自称「满洲」,宣布缔建国号为「清」,于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攻陷北京,终结明朝国祚。

  这些事情与北京明廷官僚庞然复杂的体系,张岱的理解或是透过阅读,或是从家人口中得知。事实上,从一五四○年代至一六四○年代这长达百年的期间,张家有几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层级任职于六部,并与朝廷首辅大学士还颇有渊源,家族也有多人在省级官衙当差。中国的行政体系层层节制,下起县,中经像绍兴这样的城市,迄至省城,上达京师。张岱很清楚整个指挥系统的错综复杂,以及在朝为官伴随而来的吉凶祸福。许多族人在京城等各地的亲身经历,他自孩提时代听过后就深埋心底,也让他立意要试着描绘官场的欺诈虚矫本质。为了求真,张岱认为毋须美化自家人的经历。事实上,张岱的着述令人惊愕之处,就在于他坦言亲人的苦难,甚至对父亲和直系亲人也没有例外。

  四十岁前,张岱的生活周旋在读书与享乐两端之间,但对张岱而言,这样说也许不算恰当,因为做学问一样是其乐无穷。的确,纵然镇日苦读却多年不成,然而实实在在的读书、反覆思索与记忆,却让他不得不认为能与历代宗师为伍,本身就是无上荣耀。对张岱来说,历代伟大的史家、诗人、文论家从不曾逝去,他们立下的标准经常是无人能及,光是要追上他们,就令人思之振奋了。

  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采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覆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遗忘的嘈嘈低语,也咆哮四起。张岱丧失了家园与安逸的生活,书卷与亲朋好友也已四散,如今他后半辈子的任务, 就是要重塑、撑起毁坏前的世界。面对满洲异族的统治,他已垂垂老矣,无力起而反抗,也无法再长年流离,于是他选择赁居在名噪一时的名园「快园」,日子必须重新开始。

  张岱的一生,就在崇祯十七年发生惊天动地的转折:他早年撰述明史的梦想不得不面对冷酷现实,转为阐释王朝败因。满清问鼎中原,随之兵祸不断、烽烟四起,张岱在山僧的掩护下,辗转避居南方山庙之间。张岱自言在那段浮萍飘零的岁月,还是随身携带卷帙浩繁的明史手稿。这或许是实情,总之张岱约在一六七○年代完成了这部巨制。现存的手稿影本显示,当时这部书已可刊刻印行,不过整部着述到一九九○年代才在中国问世,这使张岱并非以史书留名,反倒因简短、警句式散文这种迥别的文体享有盛誉。

  散文是晚明主要文体之一。散文讲究文体雅致,竭尽所能雕章琢句,以彰显作者的多才多艺,笔触要敏捷、不拖泥带水,以捕捉飘忽情绪或瞬间剎那,同时利用语气上的对比或急转直下,勾引且震惊读者。张岱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文体一直很受欢迎,他自己后来也成为散文大家。从许多例子来看,驰名的散文大家同时也是游记作家(travel writer)。他们以浪迹天涯、游山玩水闻名,寄居名士之家,不断四处流浪,敏于音调、悖论,能看他人所不能看,感他人所不能感,行文走笔虽扼要洗鍊,但也处处旁征博引。

  不过明亡后,到顺治二、三(一六四五、四六年)年间,张岱逐步体认到,这类文体特别适合追忆夙昔,把已沦丧的世界一点一滴从灭绝中抢救回来。北方农民叛军和清兵入关并作,是明亡的两大力量,然而张岱个人生命的巨大灾厄,终究化为开启他心房的锁钥,让堆累蓄积的记忆释放出来。张岱流离失所时撰写的《陶庵梦忆》手稿,篇幅虽短但感情丰沛,多亏受其友人保存,我们才有幸在日后分享他心灵永无休止的探索。

  无论如何,张岱其人仍难以尽述。他曾享尽富贵却也尝尽磨难,不过从其现存着作却透露,他甘于寓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不仅为自家子弟、忘年之交而写,也为同为明朝遗民的同志而写;张岱将乡愁置于对当下的关怀之上,好坏自由后人评断。他生于、长于龙山山麓,中年归返龙山,只为将心中了然之事理个清楚。我们不能说张岱是寻常百姓,但他的确比较像是寻常百姓,而非闻人。他既嗜癖历史, 也是史家,在旁观的同时也付诸行动,既是流亡者也是斗士,是儿子也是人父。他就像我们一般,钟情于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不过他更是个挖掘者,试图探索深邃幽暗之境。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必如烟,于是他决心尽其所能一点一滴挽回对明朝的回忆。我们无法确信他诉说的每件事都真实无误,但可以肯定,这些事他都想留给后世。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人生之乐乐无穷
 
张岱的三叔张炳芳饱历世故,品味精纯。叔姪两人切磋品鑑,百般调配,以各处名泉煮各地名茶,找出最能相配的茶与泉。这对叔姪的结论是:取斑竹庵泉水,放置三宿,最能带出上等茶叶的香气,再注入细白瓷杯,茶色如箨方解,绿粉初匀,举世无双。至于茶叶应否杂入一两片茉莉,叔姪两人对此意见不一,但是两人都认为最好是先将沸水注入壶中少许,待其稍凉,再以沸水注之:看着茶叶舒展,「有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叔姪两人遂将此茶戏称为「兰雪」。
 
张岱总是想尝试各种新奇口味,还钻研各种兰雪茶的饮法。张岱曾养过一头牛,研制做乳酪的方法。张岱取乳之后,静置一夜,等到乳脂分离。以乳汁一斤、兰雪茶四瓯,搀和置于铜壶,久煮至既黏且稠,如「玉液珠胶」。待其凉后,张岱认为其吹气胜兰如「雪腴」,沁入肺腑似「霜腻」。张岱还拿它做更多的尝试:以当地佳酿同入陶甑蒸之,或搀入豆粉发酵,或煎酥,或缚饼,或酒凝,或盐腌。也可用蔗浆霜温火熬之、泸之、钻之、掇之、印模成带骨鲍螺状。无论何种料理妙方,张岱都将烹调祕诀锁密房,「以纸封固,虽父子不轻传之。」
 
不出五年,也就是约当万历四十八年(一六二○年),张岱和三叔张炳芳命名的兰雪茶已经甚受名家青睐。但是却有不肖商贾以兰雪之名,在市场上哄售劣质茶,而饮者似乎并不知道。后来,就连斑竹庵禊泉的水源也不保。前有绍兴商人以此泉酿酒,或在泉水旁开茶馆,后又有地方贪官一度封泉,想将泉水据为私有。这反倒让斑竹庵禊泉的声名更大,引来无赖之徒,向庵内僧人讨食物、柴薪,若是不从便咆哮动粗。最后,僧人为了恢复昔日宁静,就把刍秽、腐竹投入泉水,决庵内沟渠以毁泉水。张岱三度携家仆淘洗,僧人也三度在张岱离去又毁泉。张岱最后只好作罢,但说来讽刺,一般人还是难挡「禊泉」的昔日名气,继续以斑竹庵不洁的水来煮茶,还盛赞水质甘冽。
 
但是,这种事情张岱也看开了,而且他也深谙水源流通之理。他写到另一处清泉时说:「惠水涓涓,繇井之涧,繇涧之谿,繇谿之池、之厨、之湢,以涤、以濯、以灌园、以沐浴、以净溺器,无不惠山泉者。」所以,张岱认为,「福德与罪孽正等。」

用户评价

评分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本书,仿佛是一把开启历史尘封往事钥匙。张岱,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传奇色彩,他既是明末的贵公子,又是清初的落魄文人。我对他的了解,总是被他那些关于美食、美景、歌舞的描绘所吸引,那些文字,活色生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然而,书名中的“苍凉”二字,则暗示了在他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悲伤和无奈。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张岱生命中这两个极端的部分进行有机的融合,去展现他从锦衣玉食到穷困潦倒的转变。我想了解,那些曾经让他沉醉的“浮华”,在经历过国破家亡的“苍凉”后,在他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他又是如何用他的笔,去记录下这一切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张岱生平的简单罗列,更能深入挖掘他内心的世界,去探讨他作为一个时代的亲历者,在面对巨大变故时的真实情感和思考。

评分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回溯,更是一次对特定时代精神的探寻。我对张岱的印象,总是停留在他的那些写景状物、描写宴饮享乐的文字上,那些文字,生动而有趣,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然而,书名中的“苍凉”二字,却让我意识到,张岱的人生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深入剖析张岱从明朝的贵公子,到清朝的隐逸文人的转变过程。我想了解,那些曾经让他沉醉其中的“浮华”,在面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时,在他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伤痕?他又是如何将这份“苍凉”融入他的文字,去创作出那些触动人心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张岱作品的表面解读,更能深入到他的生活经历,去挖掘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去理解他作为一位时代变革的见证者,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奈。

评分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本书,如同一面穿越时光的棱镜,折射出明末清初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万千气象。我对张岱这个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他的一生,仿佛浓缩了那个时代士人的悲欢离合。他出身名门,家境殷实,年轻时挥金如土,在声色犬马中恣意挥洒青春。然而,随着明朝的灭亡,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的书名“浮华与苍凉”让我对作者的切入点充满好奇。我期望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张岱生命中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去呈现他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公子,到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的心路历程。我想要了解,那些曾经让他沉醉的“浮华”在他眼中,在经历过“苍凉”之后,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书中是否会对张岱的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的解读,去探究他在不同人生境遇下,其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的变化?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张岱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以及他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一直认为,张岱是一个极具时代魅力的作家。他的文字,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初读他的作品,会被他字里行间的精致和风雅所吸引,那些关于美食、美景、美女的描写,总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个书名,无疑精准地抓住了我心中对张岱的两极认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张岱笔下的“浮华”与他人生后期的“苍凉”进行有机地串联。我好奇的是,那些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富贵生活,在国家灭亡、家族衰败之后,在他心中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回忆?他又是如何将这份经历融入他的创作,去书写那些触动人心的篇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张岱作品的表面解读,更能深入到他生活的肌理,去挖掘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我对书中能否展现出张岱晚年生活的清贫与落寞,以及他如何在这种境遇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文学的追求,感到无比期待。

评分

拿起《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我心中涌起的,是对一段逝去时光的无限遐想。张岱,这个名字,总是让我联想到那个曾经繁华却又注定走向衰败的王朝。他的生平,似乎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出身富贵、饱读诗书的士人,在经历国破家亡的巨变后,究竟会拥有怎样的心境?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最想了解的两个层面——他曾经拥有的“浮华”,以及他最终感受到的“苍凉”。我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张岱生活的不同阶段,去展现他如何从一个享受生活、挥金如土的贵公子,蜕变成一个饱经沧桑、心怀悲凉的老者。我想要知道,那些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浮华”,在他眼中,在经历了“苍凉”的洗礼后,留下了怎样的回忆?他又是如何用他的笔,去记录下那份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张岱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那份对故国的眷恋,对人生的感慨。

评分

初拿到《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本书,内心就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期待。张岱,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距离感,仿佛是尘封在故纸堆中的一段传奇。我曾无数次在历史的碎片中窥探他的踪迹,想象着他身处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究竟是如何以一种旁观者清又深情不渝的姿态,记录下王朝的兴衰,人世的悲欢。这本书的书名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心中对张岱的印象——“浮华”与“苍凉”,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却又如此契合地描绘了一个文人如何在繁华落尽后,体味到人生的无常与寂寥。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带领我走进张岱的世界,去感受他笔下的那些细微之处,去品味他内心深处的波澜。是不是有那些关于宴饮游赏的生动描绘,那些对故人的深切怀念,那些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叹息?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对张岱作品的引用和解读,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文字魅力。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挖掘出张岱生活背后更深层次的时代背景,让我对那个“前朝”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梳理,更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的深度探索。

评分

对于《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本书,我怀揣着一份既熟悉又陌生的心情。熟悉,是因为张岱的名字和他的某些作品早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陌生,则是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张岱的生命远比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片段要丰富和复杂得多。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张岱最感兴趣的两个方面——他那充满色彩的“浮华”生活,以及在那个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苍凉”遭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更多关于张岱人生轨迹的细节,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更希望从中能读出那个时代士人普遍的命运。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去描绘张岱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变化,去解读他内心深处对于“浮华”的留恋和对于“苍凉”的无奈。书中能否呈现出他作为一位文化人的担当与坚守,或者是一种看破红尘后的豁达?我迫切地想知道,张岱的“浮华”究竟是怎样的极致,他的“苍凉”又是如何地刻骨铭心。

评分

我一直对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充满好奇,而张岱,无疑是那个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生平,仿佛就是一部浓缩的时代史,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本书,以其精炼的书名,精准地概括了我对张岱最深刻的印象。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地描绘张岱人生的两个极端——他曾经拥有的“浮华”生活,以及他晚年所经历的“苍凉”岁月。我想了解,那些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财富、地位和享乐,在国破家亡之后,在他心中究竟留下了怎样的遗憾?他又是如何将这份“苍凉”的情感,融入他的文学创作,去记录下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对张岱生平的简单梳理,更能深入到他的思想世界,去探究他作为一位士大夫,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

评分

翻开《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的扉页,一股浓郁的墨香伴随着历史的沉淀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衣冠如雪、曲水流觞的江南。我对张岱的了解,最初源于他那些关于吃喝玩乐的精致记述,那些对美食、对戏曲、对山水的描绘,总是充满了浓烈的生命气息,让人垂涎欲滴,心生向往。然而,随着我对他生平的深入了解,特别是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巨变,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他那看似风花雪月的笔触之下,隐藏着更深沉的情感和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的书名“浮华与苍凉”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我内心的感受。我期待作者能在这本书中,深入剖析张岱如何在这种极端的境遇下,用他的文字来安放自己破碎的灵魂。我想看到的是,他笔下的“浮华”并非简单的炫耀,而是对逝去繁华的挽歌;而他的“苍凉”,也不是空洞的悲观,而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书中能否展现出他作为明末清初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我渴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他如何平衡个人情趣与家国情怀的论述,去理解他作为一位文人,在动荡年代的独特生存智慧。

评分

拿到《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入口,通往那个遥远的明末清初。张岱,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浮华”和“苍凉”这两个词语在我脑海中交织。我曾无数次被他笔下那些关于美食、美景、歌舞的描写所吸引,那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然而,我更想知道,在那份“浮华”之下,隐藏着怎样的“苍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张岱的人生轨迹,让我看到他如何从一个生活优渥的贵族,经历家国巨变的洗礼,最终感受到命运的无常。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张岱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变化,去解读他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失落。我想了解,他笔下的“浮华”是否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缅怀,而他感受到的“苍凉”又是否是对人生本质的一种洞察?这本书,无疑是我走进张岱内心世界的一扇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