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如此尊崇黄埔军校:三次拯救中国,短短二十三届培育数百位将军的奇蹟学校

中国为什么如此尊崇黄埔军校:三次拯救中国,短短二十三届培育数百位将军的奇蹟学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黄埔军校
  • 近代史
  • 军事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民党
  • 革命
  • 教育
  • 历史
  • 将帅
  • 军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民党创办的「专属」军校,却吸收很多共产党员,为什么?
◎什么样的师资与教育,让黄埔才短短23届,就培养出49位上将、数百位中将?
中共十大元帅、上将、司令……有多少人出身黄埔?人数多到你惊呆了
◎黄埔军校招收过女生?录取率超低的黄埔女军官,是中国第一代正规建制的女兵,
比美国西点军校早几十年。
◎国民党打输共产党,丢掉大陆江山,原来这和蒋介石治理黄埔军校的方式有关。
◎黄埔军官打赢的战争,岂止教科书上写的那些,他们三次拯救了中国。


  1924年,国父孙中山被自己的老搭档陈炯明叛变后,苦于没有军队无法落实革命梦想,
  于是在广州珠江黄埔岛上成立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创建黄埔军校,
  让中国从此摆脱晚清时期,野心军人拥兵割据的时代,开办真正的军事教育,
  此后,黄埔学生军就从操场走入战场,在讨伐军阀、抗日、国共内战关系中,
  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一角,改写了中国近代史。

  ◎不当兵会被看不起,这是时代风尚──热血教师从军,变身大将军

  .原本在五台山教书的小学老师徐向前,在教室里讲辛亥革命讲到被校长革职,看到军校招生简章超热血,决定从军去。多年后成为毛泽东的总参谋长。
  .陕西乡巴佬杜聿明因把路费花光,报名迟到,幸好于右任的一副对联挽救危机,后来还成为中国远征军司令官。
  .个子矮不要紧,是人才就要你,身高号称159公分、在老家当了七年老师的胡宗南,因太矮被淘汰,内心的愤恨和眼泪居然打动了主考官,成为肩扛三颗星的陆军上将。

  ◎黄埔军从操场走入战场,平定陈炯明、打败吴佩孚:东征北伐统一中国

  .淡水城攻城战,这是毫无作战经验的黄埔学生军面临的第一场硬战,由蔡光举等人组成的敢死队,在枪林弹雨中冲锋抢城,由此打出名声。
  .棉湖之战,黄埔军迎击的桂系林虎军,一千多人对两万多人,这场仗你说怎么打?黄埔军若败,世上再也没有「黄埔」两字,历史也将被改写。
  .贺胜桥之战,黄埔第七军大战直系军阀吴佩孚,上过时代杂志封面的吴佩孚,曾是当时最有可能掌控中国的人,短短两年却被黄埔军的年轻人从巅峰推落谷底。
  黄埔第七军也因贺胜桥战役,赢得「钢七军」的美名。
    
  ◎破天荒,黄埔军校收女生:中国史上第一代女兵

  .挣脱传统女性的枷锁 : 女生当兵面临种种歧视,家庭不认女儿、学校不认学生,女兵们一无所有,唯有牺牲的决心,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
  有中国第一女兵之称的医疗队员谢冰莹,在西征战地写下《从军日记》,记述女兵们牺牲奉献的事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豪门闺秀胡筠是有名的神枪手,令男兵也敬佩不已,后来成为红军第一个女司令员。

  ◎敌前与敌后的抗日重要将领,原来,他们都出身黄埔:

  .淞沪会战:打了91天,挫败日军速战速胜的战略意图,黄埔军更打破「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的豪语。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由黄埔四期生谢晋元带领的「八百壮士」,谱写震惊中外的抗战经典,仅牺牲十多人,消灭两百多日军。
  .仁安羌之战,黄埔六期生刘放吾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解救被日军围困的七千多名英、美盟军,半个世纪后还受到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接见。
 
  ◎战场上的黄埔同学会──国共大决战,昔日同学、师生反目成仇,相互厮杀:


  .国共内战初期,国民党拥有430万兵力,共产党只有127万解放军,辽西会战后,国共双方兵力优势却对换,国民党军开始显露出败象。
  .国共双方的黄埔将士,这时多已手握重兵,指挥千军万马,统率着中国最主要的军事力量。
  .徐蚌会战时,国共两方的黄埔师生在战场上对阵,有学生被老师俘虏后,
  跟老师搏交情;也有学生拒绝接受老师的劝降书,奋战至死,死后老师还特别找到学生尸体将他安葬。
  .国民党打输共产党,这和蒋介石治理黄埔军校的方式有关,蒋介石对于不愿跟他站在同一阵线的学生,都推到敌对面,导致人才都投奔共产党。

  三次拯救中国,短短二十三届培育数百位将军的奇蹟学校,黄埔人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也反映了国共纷争和两岸变迁。

名人推荐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克武
  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德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曾庆榴


  1945年5月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巡视员,历史学、党史学教授。

  主要论文有︰《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政治思想的矛盾及其演变》、《北伐时期的「迎汪」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述论》、《广州国民政府述论》、《对和平与人道的肆虐》、《关于杨匏安〈马克思主义〉的考证》、《1923年中共中央迁粤始末》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黄埔军人的历史身影
序 推动中国命运的黄埔军校

第一章   时代风尚──到黄埔从军
黄埔军校开始招生了!/国共两党合作筹办黄埔军校/兵变事件与革命的惨痛教训,孙中山决心创办军校/黄埔军校招生,苏联参与/今日乡巴佬,来日大将军/没经费没设备,校长蒋中正辞职/时代风尚:到黄埔去!/不等蒋介石复职,入学考试如期实施/入学考试:个子矮不要紧,是人才就要你/报名已截止,郑洞国冒名考试/蒋介石离职风波落幕/孙中山莅临开学典礼

第二章   黄埔一期教出上将数十名,办学奇蹟
大师们教菁英,黄埔奇蹟/黄埔军校教官阵容,惊呆了/学员第一次出任务──商团私运军火案/成大事不能只靠热血,要有纪律/没饭吃不是因为没经费,而是「训练挨饿」/蒋介石的治军哲学──闭门谈话/黄埔军校参与农工运动/战场是最好的教室──商团事变/苏联的援助:载满枪械弹药的轮船/变调的週年纪念日──双十惨案/黄埔一期生结业式

第三章   周恩来对黄埔军校的影响
第一个「走出」黄埔:宣侠父遭退学/军人要关心政治,而不只是服从/创办血花剧社,通过艺术表演宣传革命/攻无不克的军队──以政治思想为武器/血花剧社舞台上的流血冲突/国共合作关系首次分裂──中山舰事件/蒋下令每人只准有一种党籍/走出中山舰事件阴影,国共继续合作/黄埔学子的精神导师/黄埔新版校歌诞生,主义建校释放出巨大能量

第四章   东征!黄埔初上阵,孤军平定陈炯明
从学校操场走上战场,出发东征/亲眼见识战争的残酷──淡水城攻城战/援军按兵不动,学生军孤军奋战/奋勇敢死队冲锋抢城,队长身先士卒冲第一/淡水之战告捷,黄埔军校东征势如破竹/攸关东征成败与历史格局的一战──棉湖之战/后世对棉湖之战的评价与纪念/孙中山病逝,滇军、桂军趁机占据广州/第二次东征与陈炯明决战,进攻坚城惠州城/惠州城下一战,竟成阴阳两隔/横江之战,黄埔一期生陈赓救蒋/东征胜利靠的是黄埔精神

第五章   北伐:吴佩孚是当时最有能力统一中国的人
叶挺独立团打头阵,孤军深入奏捷/北伐誓师,广州万人空巷/醴陵之役/北伐军势如破竹,因为得民心/突破汨罗江防线,北伐军大举追敌/老百姓帮忙渡河,突破天险汀泗桥/战况激烈的贺胜桥大战/黄埔各期学生总动员,北上进攻/「强攻」武昌城──蒋介石有办法/受人民拥戴的「铁军」/北伐军兵分三路,占领长江下游全区/南京黄埔军校成立,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次北伐,榜首状元蒋先云战死

第六章   黄埔女军官
破天荒,黄埔军校招收女生!/录取率超低的黄埔女军官考试/谢鸣冈为首,反对校方缩减录取名额/入学第一件事:剪掉辫子/女兵们像男儿般穿上军装/开学典礼,女兵站在主席台上当卫兵/紧凑、严格的军事训练开始了/女兵不怕苦,训练时不愿接受特别待遇/女生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上街演戏宣传/民众热烈欢送──黄埔女兵队上前线/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西征归来军校即宣告解散,女兵们面临新选择

第七章   抗日,卢沟桥开第一枪,最惨烈在淞沪会战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上海八字桥激战/汇山码头一战,打破日军「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的认知/黄埔生提前毕业,奔赴战场抗日/平型关大捷/听命撤退到后方,还是抗令上前线参战?/全国部队集结于上海,投入淞沪会战/「血肉磨坊」──罗店争夺战/抗战形势紧迫,黄埔军校西迁/「八百壮士」,孤军奋守四行仓库/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第八章   武汉保卫战后,抗日从正面转入游击
忻口防御战,创下杀敌纪录/神头岭伏击战,埋伏大杀日本援军/正面战场上的首次大胜──台儿庄战役/响堂铺之战/善打游击战的八路军,抵抗日军的大扫荡/郭沫若接手抗日宣传工作/黄埔女兵与台胞起身抗日/武汉保卫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开办/活跃于敌后抗日战场的黄埔人/百团大战,军民合作破袭日军交通线/「挤敌人去!」,焦土作战/黄崖洞兵工厂保卫战/日军千方百计想暗杀的东北抗日勐将──赵尚志/「黄埔新星」──左权壮烈牺牲

第九章    日军的垂死攻势与中国远征军
戴安澜率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进入缅甸/第二○○师誓死固守同古城/一一三团围攻日军、解救受困的英军/日军截断中国远征军退路/远征军返国途中深陷丛林,戴安澜壮烈牺牲/黄埔军校发展的鼎盛期:成都本校时期/引起中外关注的常德守城恶战/「苦难的战役」──衡阳之战/日本无条件投降,投降签字仪式在黄埔

第十章    战场上的黄埔同学会:国共大决战
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庆谈判/边打边谈,签订双十协定/谈判破裂,黄埔同学兵戎相向/聂荣臻见罗历戎,黄埔师生战场重逢/辽西会战,国共优势地位轮转/徐蚌会战,老师写给学生的劝降书/平津会战,侯镜如率军叛变起义/平津会战,侯镜如率军叛变起义/和平的最后一线希望──北平和谈/解放军渡长江南下/蒋介石最后一次踏入成都黄埔军校/大势已去,黄埔将领纷纷投奔中共/蒋介石的失败与其治校方式有关

第十一章  开国大将与功德林思想改造
被俘国民党军官沦为功德林战犯,进行思想改造/朝鲜战争爆发,战犯见识解放军战力/陈明仁:名列「开国」上将的国军将领/昔日战友同学狱中相见/国民党昔日大将走入平民之列/战俘思想改造十年,大赦重获自由/管理所总动员:黄维的永动机试验/仁安羌大捷真正的指挥将军刘放吾/李仙洲口述台儿庄战役,改编成电影/战犯全部特赦,老兵申请返台遭拒

第十二章  大陆黄埔同学会与台湾黄埔的往来
中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幼时好友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叩开两岸对话之门/侯镜如赴美联系黄埔同学,致力于促进两岸统一/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建校六十週年庆祝活动,黄埔岛重现生机/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掀起寻亲潮/两邓相会,两岸昔日同窗重逢/台湾黄埔四海同心会率团访京/黄埔精神的真正涵义
 

图书序言

前言

推动中国命运的黄埔军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以百折不挠的气势,继续从事革命的伟大事业,为实现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宏愿而不懈奋斗。1924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人,一起创建了黄埔军校,致力为中国革命培养军事、政治干部。在国共两党许多重要人士,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之下,以及在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黄埔军校办学卓有成效。短短几年内,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脱颖而出,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他们走出黄埔,迈向东征、北伐的战场,力敌千军,所向披靡,为反对帝国主义、剷除军阀、统一中国,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

  此后,黄埔军校在南京、成都继续办学,并在全国许多地方创办分校,至1949年为止,共办学23期,培养数十万名学生。在抗日战争中,黄埔军人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印缅战场上英勇抗日,为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伟大的贡献。黄埔军校是在中国革命中诞生,又对中国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的军事政治名校,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长期艰苦的革命进程中,无数黄埔教官和学生共同培育、弘扬的黄埔精神,是与辛亥精神一脉相承的爱国革命精神。

  我的一家,与辛亥革命和黄埔军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的祖父张难先是辛亥革命元老,参加过武昌首义,后来到广东投身国民革命,任广州国民政府琼崖各属行政委员(当时周恩来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我的父亲林熏南,毕业于保定军校和日本陆军大学,是黄埔军校教官,大革命时期任黄埔军校编译处高级编译。在祖辈的影响下,我也考上了黄埔军校,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8期。1949年10月1日,外祖父张难先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时刻。我的家庭,经历过辛亥革命、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到缔造新中国的不凡历史进程,是激盪百年史的缩影。

  回想当年,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云集于黄埔军校,共同参加两次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的许多抗日将士,左权、戴安澜、黄梅兴、谢晋元、赵尚志、赵一曼等大批抗日英雄,都出自黄埔军校。从历史上看,尽管两岸黄埔同学有着政见分歧,但在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和黄埔精神、谋求国家统一、振兴中华民族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多年来,即使在海崃两岸处于不相往来的年代里,黄埔同学之间的关系仍保持相对稳定。这种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对促进两岸的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本着「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积极展开多方面的活动,团结祖国大陆的黄埔同学,联络台湾、港澳和海外的黄埔同学和黄埔同学组织,为促进两岸交流搭起桥樑。

  在历届黄埔军校同学、热心关注黄埔军校的各方人士推动下,以及在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帮助下,经过众多史学工作者、影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大型历史纪录片《黄埔军校》,已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与历史记录片相关的着述《黄埔军校》也已经撰写完毕。此片的播放和本书的出版,对广大观众和读者正确认识黄埔军校的历史,有极大的帮助,并有助于了解黄埔军人的烽火征程,对借鉴历史经验,继往开来,弘扬黄埔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黄埔军校史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值得热烈祝贺。

推荐序

黄埔军人的历史身影


  这是一本以崭新角度书写、铺陈黄埔历史的史书,也是透过黄埔描绘现代中国的书籍。过去有关黄埔的书籍不是没有,但能够把黄埔的特点与贡献叙述清楚、让人一目了然的实不多见,而读了本书后,则能让人立刻抓住黄埔精髓。

  任何人想进入现代中国史的堂奥,岂能忽略史册里边处处可见的黄埔身影?不了解黄埔,如何能了解现代中国、进而了解国共两党之间的分分合合?

  黄埔军校是一所旋干转坤的军事学府,在国民党联俄容共的背景下,1924年创立于广东黄埔岛,从此以它为主体,先后完成东征,统一广东,再出师北伐,初步统一中国。读者不免有疑问,它到底有何能耐,怎么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完成那样艰难的任务?它扭转历史的祕密武器是什么?

  黄埔军校的祕密武器就在于「政治教育」,军事操练之外,更有政治课,它以三民主义为宗旨,教导学生爱国家、爱民族,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结合武力与民众力量,目标是训练出一批弔民伐罪的革命队伍。校内的教官与队职官也都是「一时之选」,大大不同于当时的军阀部队,它吸引热血青年前来报考的原因在此,成军后所向无敌的原因也在于此。

  本书前半段以深厚的历史功力、消化浩瀚的材料,用生花妙笔描绘上述问题的核心。书一开始,就写之后成为一期生的蒋先云,踏入湖南长沙清水塘21号军校招生办事处的大门报考,接着配上一张「陆军军官学校详细调查表」,让读者明白学、经历俱丰富的蒋先云,是为了「磨练革命精神,成为一名健全的革命分子」而报考黄埔的。这么样绝妙的描绘,读者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此后国民党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学生队长金佛庄等,这些黄埔的灵魂人物一一登场,既不教条,也不生吞活剥的塞材料给读者,而是夹叙夹议的书写,主体文用细明体排印,为让读者进一步明白事情的背景,其中特地穿插「史海钩沉」和「相关连结」,这两部分则是用标楷体排印,相互对照,非常清晰,读者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1920、1930年代的时光坠道中。

  黄埔是国共并陈的革命摇篮,除了蒋先云外,书里也记述了国民党籍一期生胡宗南与郑洞国的事蹟。入学考试时,胡宗南因身高太矮被淘汰而大哭,惊动党代表廖仲恺关切;郑洞国冒别人名字考上却未被退学,于此可见黄埔创校即是有弹性的。再如招收女生入校训练,也是黄埔创举,保定军校就无此事。

  黄埔军人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走向抗日战场。本书后半段详细介绍,从淞沪大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武汉大会战、衡阳战役、百团大战到滇缅战役,黄埔军人喋血战场,功在国家。作者于书中写道:「每一次战役,无不洒有他们(指黄埔军人)的鲜血,每一个战场,无不埋有他们的忠骨」,读来令人震动。

  本书唯一可提出商榷的地方,即因本书作者是出自中国大陆的史家,他在叙述黄埔生的贡献时,在史观方面难免带有中共色彩。因此,书中较刻意突显中共的黄埔生,而事实上,中共党籍的黄埔生数量远低于国民党籍。不过,小瑕不掩大瑜,本书是具体而微的黄埔军校百科全书,它不仅是黄埔军校的历史,其实更是一部现代中国的军政、文化史,谨为之推荐。

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德政

图书试读

黄埔军校开始招生了!

1924年2月,宽阔的珠江江面上,千帆汇涌,百船争流。北岸天字码头一带,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码头附近,有一座三层洋楼,编号为南堤2号,门口挂着「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的招牌。

这一天,筹备处的门外贴出一张布告。人群被吸引到布告前,向布告投以各式各样的目光。这是一所学校的招生广告,上面写明,要求报考者身体健康、具有中学或相当于中学毕业的学历,还要求信仰「主义」等等。

招生的学校名叫「陆军军官学校」。这所学校后来通称「黄埔军校」。当时人们怎么也想不到,这张看似普通的布告,后来竟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国父与黄埔】

开办黄埔军校可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发起两个运动,其一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受失败。孙中山学到教训,体认到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性,便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23年决策,1924年正式开办黄埔军校,并决定由蒋介石担任校长。

——周恩来:《关于1924至1926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

国共两党合作筹办黄埔军校

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兴中会算起,国民党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过去从没开过全国性的代表大会;现在,在苏联的帮助、共产党员的参与下,大会得以顺利举行。中共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等人出席大会。这次会议对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问题做出了决定,也推动、促进陆军军官学校的筹备和创办,此次大会对中国革命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孙中山、廖仲恺(编按:中国国民党革命元勋之一,为黄埔军校党代表)的领导和推动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对国民党实行全面改组,容许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在历史上,这被称为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在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瞿秋白、林伯渠等人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宣布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并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长。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黄埔军校那股严谨而又充满朝气的氛围。书中的叙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理想与斗争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年轻的黄埔学子们是如何从懵懂青年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尤其是关于“三次拯救中国”的论述,书中详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让我对黄埔军校的历史贡献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中的军事决策和战略部署感到好奇,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黄埔军校的教育体系如何培养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战略眼光的军事人才。书中关于“短短二十三届培育数百位将军”的描写,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他们如何在战火纷飞中,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所军事学校,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精神脊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中国为什么如此尊崇黄埔军校:三次拯救中国,短短二十三届培育数百位将军的奇蹟学校”,这个书名无疑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求知欲。书中关于黄埔军校“三次拯救中国”的论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我一直觉得,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关键的人物和事件所驱动的,而黄埔军校无疑是塑造了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书中的分析,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这所学校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坚韧意志和卓越军事才能的领导者。“短短二十三届培育数百位将军”的惊人数字,让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本书的阅读,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精神的探寻,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黄埔军校在中国人心目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中国为什么如此尊崇黄埔军校:三次拯救中国,短短二十三届培育数百位将军的奇蹟学校》,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传奇色彩。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军事史,有着浓厚的兴趣。黄埔军校的名字,在我脑海中就是“革命”、“铁军”、“将星闪耀”这些词汇的代名词。书名中“三次拯救中国”的提法,让我好奇书中是如何论述的,是哪三次危难时刻,黄埔军校扮演了如此关键的角色?而“短短二十三届培育数百位将军”更是令人惊叹,这背后一定蕴含着非凡的教育理念和严苛的训练方法。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如此多的杰出军事人才?是什么样的制度让这所学校在短短几十年内,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黄埔军校是如何在革命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成为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的。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把钥匙,预示着里面藏着许多我一直想探寻的答案,它承诺了我一次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和军事人物的奇妙旅程。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书中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历史的回响,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黄埔军校“三次拯救中国”的具体论述。我一直认为,像黄埔这样的军事学府,绝不仅仅是培养军事干部的地方,它更是思想的熔炉,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摇篮。书中对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时期,乃至之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关键作用的描写,让我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能够在战乱年代,培养出既有军事素养,又有坚定革命信念的青年军官?书中对几位杰出将领的生平事迹的穿插,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仅仅是军事指挥官,更是那个时代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仿佛亲历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黄埔军校会被如此尊崇,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国家危难时刻的希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穿越。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黄埔精神的传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黄埔军校“三次拯救中国”的详细阐释,这让我看到了这所学校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书中不仅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有对一个个具体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对黄埔军校教育模式的探讨感到兴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所学校如何能够吸引和培养出如此多杰出的军事人才?“短短二十三届培育数百位将军”这个惊人的成就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教育哲学和实践经验?这本书为我揭示了许多我之前不曾了解的细节,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黄埔军校的尊崇地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其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非凡能力和巨大贡献的必然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