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政治家评传

中华五千年政治家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政治
  • 传记
  • 中华文化
  • 五千年
  • 人物
  • 政治家
  • 历史人物
  • 中国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政治起源于诸子百家,对于历代政治家,他们造福百姓、改革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及后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安邦定国的思想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书对中国历代政治家及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描述,并对他们的决策得失及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选择的主要是为政的官员,不包括历代君王。本书是青少年读者一本理想的历史读物。
 
《华夏文明探微:古代思想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对具体政治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手腕进行评述,而是深入挖掘支撑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脉络的底层思想逻辑、社会结构变动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在逻辑。全书共分五大部分,旨在提供一个宏观而精细的视角,审视古代中国社会如何构建其独特的伦理体系、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 第一部分:先秦思想的源流与分野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勃兴,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即礼崩乐坏与社会动荡对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我们不以评价某位政治家的得失为叙事中心,而是细致梳理了儒家思想中“仁”、“礼”的内涵演变,尤其关注其如何从早期的伦理诉求逐步转化为后世的治国方略。《论语》中的核心概念,如“克己复礼”与“为政以德”,是如何被后世不同学派进行解读和实践的。 同时,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老庄哲学中“无为”思想的深刻含义,探讨其在政治实践中的两面性:一方面是贵族或知识分子超脱尘世的解脱之道,另一方面又是对严苛统治的一种潜在的消极抵抗。《道德经》中关于“水”的隐喻,以及“知足不辱”的观念,如何影响了古代文人对权力距离的自我定位。 法家思想的探讨则侧重于其工具理性与制度构建。我们剖析了商鞅变法中“耕战”理论的逻辑严密性,以及韩非子对“势”、“术”、“法”的集大成整合。本书强调,法家并非单纯的“暴政”代名词,其理论体系是对战国时代效率需求的理性回应,关注点在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而非个体道德的完善。 此外,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特别是其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对逻辑辩证的运用,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中,用以对比儒家在人际关系中的等级秩序,以揭示先秦思想多元共存的复杂图景。 第二部分:秦汉帝国形态的奠基与张力 秦朝的统一不仅是地理上的整合,更是思想和制度上的深刻变革。本部分聚焦于“书同文,车同轨”背后的文化工程,探讨中央集权体制的初步构建过程。重点分析了郡县制的行政逻辑,这种模式如何超越了传统的封建血缘纽带,建立起以官僚体系为核心的统治基础。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一次简单的思想替换,而是一个漫长的“儒学国家化”过程。本书细致考察了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伦理,使其更具神学色彩和政治合法性。这种融合,使得“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成为维护皇权的稳固基石。我们探究了汉代察举制在初期选拔人才上的积极意义,及其后期如何受制于地方豪强势力,逐渐演变为世族门阀的温床,为魏晋的社会结构变革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魏晋玄学与门阀政治的兴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次剧烈重塑。本章的核心在于解析“玄学”的社会功能。在强大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治资源的背景下,士人阶层将关注点从经世济民转向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竹林七贤”式的清谈,是对腐败政治的一种精神避难,也是对僵化礼教的温和反叛。 本书详细分析了九品中正制的运行机制,揭示了这一制度如何看似公正地评估人才,实则固化了士族门第的权力结构,使得庶族地主上升通道受阻。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导致南北朝长期分裂与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内部张力加剧的重要制度因素。 第四部分:隋唐的制度优化与文化融合 隋唐两代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成熟期。隋朝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对制度的集大成与精细化,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与完善。我们分析了科举制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为中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进入权力阶层的官方渠道,从而重塑了社会流动性,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合法性基础。 唐代的文化开放性是其繁荣的关键。本书将探讨佛教、道教与儒学在盛唐时期的相互渗透与制衡,分析了这种多元化的思想环境如何滋养了空前繁荣的诗歌艺术与世俗文化。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则标志着中央集权体系在地方权力扩张面前的第一次重大结构性挑战。 第五部分:宋明理学的精神回归与社会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商业空前繁荣的时期。理学的兴起是对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失序和思想芜杂的一种深刻反思,是儒家在面对佛教和道教挑战后进行的“精神内省”。 本书着重阐述了程朱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框架,它如何渗透到家庭伦理、教育规范乃至日常生活细节之中,构建了一套严密的、以道德自律为核心的社会秩序。这种强调个体内在修养的思潮,一方面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性,另一方面也无疑加剧了对女性和边缘群体的社会规训。 明代对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定为(“官方哲学化”)及王阳明心学的出现,代表了理学内部的分化与发展。心学“致良知”的强调,是宋代以来内向思辨达到一个高潮的体现,它赋予了普通个体在精神层面上挑战僵化教条的可能性,也为后世晚明士人精英的个性解放提供了理论资源。 总结 《华夏文明探微》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的宏大叙事与深层的文化基因。它关注的是塑造了数千年“中国模式”的思想基础、组织原则和价值取向,而非单纯记述王朝更迭中的权谋角力。全书的目的是展现古代社会作为一个复杂有机体的内在运行逻辑与自我调适机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1 春秋第一相,革新霸业兴(管仲.春秋) 001
02 丰年蕃庶盛,循吏第一臣(张叔敖.春秋) 007
03 忠以为国身,商以致富民(范蠡.春秋) 011
04 商鞅变秦法,改革创业君(商鞅.战国) 015
05 千古第一相,辅佐秦始皇(李斯.秦) 019
06 无为黄老术,治国安邦臣(萧何.西汉) 023
07 三年谪宦迟,万古徒留悲(贾谊.西汉) 029
08 刚直忠言谏,景帝杀错人(晁错.西汉) 033
09 执权二十年,中兴建功勋(霍光.西汉) 037
10 辞约事详尽,论辨博美名(荀悦.东汉) 043
11 丈夫能屈伸,忠贞气节臣(王允.东汉) 047
12 白帝託孤相,鞠躬尽瘁勋(诸葛亮.三国) 053
13 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司马懿.三国) 059
14 远夷宾服功,四境无虞勋(张华.西晋)065
15 出山辅英主,执政兴邦国(王勐.东晋) 069
16 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谢安.东晋) 073
17 文武双大略,天下为已任(高颎.隋) 079
18 筹谋帷幄臣,社稷功勋相(房玄龄.唐) 083
19 贤辅逢明主,贞观唐室兴(杜如晦.唐) 087
20 盛世诤谏臣,历代褒炳人(魏征.唐) 091
21 开元之治兴,岭南第一人(张九龄.唐) 097
22 三登唐相位,政绩创功勋(姚崇.唐) 103
23 励精图治国,开元盛世功(宋璟.唐) 107
24 则天武后相,不畏权贵臣(狄仁杰.唐) 111
25 开元盛世相,辅佐太子恩(韩休.唐) 117
26 将相集一身,盛名播外夷(裴度.唐) 121
27 不畏浮云遮,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北宋) 125
28 力排众议功,澶渊退敌勋(寇准.北宋) 131
29 为政清廉相,宣导改革臣(范仲淹.北宋) 135
30 生功绩显赫,卒名誉远播(周必大.南宋) 141
31 宁死不屈臣,从容赴义君(文天祥.南宋) 147
32 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耶律楚材.元) 153
33 统元建功勋,气度恢弘臣(史天泽.元) 159
34 功绩显赫威,民族融合恩(赛典赤.赡思丁.元) 165
35 脱脱更化制,名留青史勋(脱脱.元) 169
36 开创明霸业,后世比武侯(刘基.明) 173
37 首席公卿封,在世称萧何(李善长.明) 179
38 北京保卫战,不朽创功勋(于谦.明) 185
39 四朝大明相,文德武功褒(杨一清.明) 191
40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张居正.明) 195
41 敢蔑视权贵,不谄媚逢迎(海瑞.明) 201
42 民族英雄志,不屈而死臣(史可法.明) 207
43 功高盖世臣,急流勇退君(范文程.清) 213
44 多才多艺传,四库全书撰(刘墉.清) 219
45 反腐败英雄,树大清包公(金光悌.清) 223
46 治学论道经,持家教子术(曾国藩.清) 229
47 朝三代帝师,清四朝文臣(祁寯藻.清) 233
48 虎门销菸功,民族英雄魂(林则徐.清) 239
参考文献24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角度。作者没有流于表面地讲述某个皇帝做了什么,哪个王朝如何兴衰,而是着重于那些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政治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思想、策略和行动,去塑造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我喜欢书中对不同政治家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策略博弈的描绘,那些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实则暗流涌动,每一项决策都可能牵动着国家的命运。作者在评述时,往往会引用大量的史料,但又不显得枯燥乏味,而是将这些史料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同时,书中对一些政治家个人品格的挖掘也十分到位,他们的性格特质如何影响其政治决策,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又与他们的品德有着怎样的关联,这些都为理解历史增添了人性的维度。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对于一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历史片段,在这本书的解读下,变得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陈列,更是一次对历史智慧的深度挖掘,一次对政治家群体深刻的洞察。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灵动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并非直接灌输观点,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名字,在此刻变得有血有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彷徨与决断,都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政治家决策时的深度。并非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会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甚至是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出发,去剖析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例如,某位政治家在某个关键时刻力排众议,推行一项极具争议的改革,作者不会停留在“他很勇敢”的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预见了哪些风险,又抱有什么样的期望,以及这些选择最终带来了怎样的连锁反应。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动机与影响。书中对于权力运作的描绘也十分精彩,那些宫廷斗争的暗流涌动,朝堂上的唇枪舌剑,以及政治家们如何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周旋,都写得入木三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场场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戏,而我们作为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表演,更能从中学习到关于政治、关于人性、关于历史的宝贵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古今智者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无论是描绘宏大的历史场景,还是刻画细微的人物心理,都显得游刃有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政治家们决策过程的细致还原,他们是如何在权衡利弊、权衡各方势力的情况下,最终做出那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这种还原,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复述,更是对当时政治生态、信息流通、以及决策者心境的一种深入的模拟。当我读到某位政治家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是如何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扭转乾坤时,我会被深深地震撼。而当我读到另一位政治家,因为一念之差,导致国家陷入危机时,我也会深感惋惜。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生态的对比和分析,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演进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历代政治家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个体,在各自时代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风云变幻,读之前我已经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国家走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站在权力巅峰,却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政治家们。想象一下,翻开书页,仿佛就能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决策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他们的雄才大略,也洞察他们的权谋斗争。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的统一强盛,再到唐宋的繁荣开放,乃至明清的王朝更迭,每一个时期都涌现出了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这本书既然以“评传”为名,想必不会只是简单罗列生平事迹,更会有深刻的分析与评判,去揭示这些政治家们成功的秘诀,失败的根源,以及他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对人性、对权力的深刻洞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帝王将相,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或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关键角色的臣子,如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进行怎样的解读。他们的政治理念、治国方略、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在关键时刻做出的艰难抉择,都将是书中引人入胜的部分。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读到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感受他们的思想碰撞,体会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评分

阅读这部《中华五千年政治家评传》,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不同于以往阅读的历史读物,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鲜明的“评”与“传”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作者在描绘一位政治家生平事迹的同时,更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在政治生涯中最为关键的抉择时刻,并对其决策的时代背景、战略考量、以及最终的历史效应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人物的评价,也展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审慎态度,既不回避他们的过失,也不忽视他们的功绩,力求还历史人物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小人物”的关注。虽然书名聚焦于“政治家”,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奉献,或是在幕后推动历史进程的辅佐者、谋士,他们的故事也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整个历史画卷更加立体饱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处在那个位置,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的体验,让我对历史人物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共情,也让我对“历史的必然性”和“人的能动性”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智慧、关于权谋、关于人生选择的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