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

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文学家
  • 传记
  • 中华文化
  • 历史
  • 人物
  • 经典
  • 中国文学
  • 文化
  • 名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典籍浩如烟海,文学人物风姿万千。纵观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学历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文化的瑰宝。而创造这些瑰宝的文学家,不断地将中国文学不断推向巅峰。

  本书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文学家进行了客观介绍,并对他们的文学造诣和代表作品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做了精彩详实的解说。本书是青少年读者一本理想的教育读本。
 
璀璨星河:跨越时空的文学巨匠群像 一部聚焦世界文学史脉络,深度剖析东西方思想碰撞与艺术升华的恢弘著作。 本书并非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简单梳理,而是以宏大的全球视野,追溯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塑造了我们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巨人。我们致力于揭示,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那些伟大的心灵是如何以文字为媒介,捕捉时代的精神,并实现超越自身的永恒价值。 --- 卷一:西方神话的源头与古典的辉煌 (The Foundations of the West) 本卷深入探究西方文学的“原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那些奠定了一切叙事范式与戏剧冲突的灵魂人物。 荷马:史诗的诞生与人类精神的初探。 我们将细致考察《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文本结构、韵律特点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重点不在于考证其历史真实性,而在于分析荷马如何首次将“英雄的抉择”、“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以及“对‘家’的永恒追寻”这三大母题植入西方集体潜意识。通过对比其口头传统与最终的文本定型,揭示早期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 悲剧三杰(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城邦道德的试金石。 这一部分侧重于雅典悲剧对“个体意志与神意”、“法律与私情”之间永恒张力的探讨。我们将分析《俄狄浦斯王》中“知”的悲剧性、《美狄亚》中女性被压抑的激情爆发,以及埃斯库罗斯对宇宙正义秩序的构建,展现文学如何成为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下进行哲学思辨和伦理反思的重要场域。 维吉尔:帝国的史诗与精神的继承。 《埃涅阿斯纪》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是为罗马帝国服务的政治史诗,更是对荷马传统的吸收与超越。本书将分析维吉尔如何巧妙地将罗马的建国神话与对和平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探讨其作品中对“责任”与“奉献”的早期阐释,及其对后世欧洲文学的结构性影响。 --- 卷二:中世纪的精神疆域与文艺复兴的曙光 (Faith, Courtly Love, and Rebirth) 从中世纪的宗教图景过渡到文艺复兴的人文觉醒,本卷聚焦于文学如何承载信仰的重压与人性的解放。 但丁:天堂、地狱与知识的秩序。 我们将详尽解读《神曲》,将其置于经院哲学与早期世俗思想交汇的背景下。重点分析但丁如何运用高度精密的象征体系,构建一个既符合教会教义又充满个人情感体验的宇宙模型。这不仅是文学的里程碑,更是中世纪思想体系的百科全书式总结。 乔叟与宫廷爱情的构建。 《坎特伯雷故事集》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英国中世纪社会风俗画。本书关注乔叟如何运用“框架故事”的技巧,展示不同阶层人物的语言特色与道德困境,并深入剖析“宫廷爱情”这一文学母题的兴起及其对性别观念的微妙影响。 塞万提斯:自省的开端与现实的解构。 《堂吉诃德》标志着现代小说的真正诞生。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英雄的传奇,而是开始审视“理想”在“现实”面前的滑稽与悲壮。重点探讨塞万提斯如何通过对骑士文学的讽刺,探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界限,以及对人类主体性焦虑的首次深刻描绘。 --- 卷三:启蒙的理性之光与浪漫的激情燃烧 (Reason, Revolution, and the Soul) 18世纪的理性主义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浪潮,是塑造现代人情感结构的两股强大力量。 歌德:从诗意哲学到“永恒的女性”的引导。 歌德的作品是一座横跨多个领域的知识宝库。我们将重点剖析《浮士德》,将其视为西方文明在科学革命后对知识极限、契约精神以及救赎主题的终极叩问。分析“靡菲斯特”的诱惑如何象征着现代社会对效率与功利性的无限制追求。 拜伦、雪莱与个体反抗的颂歌。 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对自由的极端渴望和对个体情感的无限推崇。本卷将分析拜伦式的“永恒的局外人”形象如何成为反抗既有体制的文化图腾,以及雪莱如何将诗歌视为变革社会的先声,探讨其政治理想主义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诞生与社会剖析。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文学的目光从内心转向外部世界。本书将对比分析司汤达对“个性解放与社会适应”的敏锐捕捉(如《红与黑》),以及巴尔扎克对法国社会结构、金钱关系和权力运作的百科全书式描绘,揭示文学如何转化为社会学的观察工具。 --- 卷四:现代性的困境与语言的重塑 (Alienation, Experimentation, and the Unconscious) 20世纪,战争、心理学和技术的进步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模式,文学进入了对意义本身的质疑阶段。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的呐喊与道德的深渊。 在进入现代主义之前,我们需要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挖掘人类灵魂最阴暗的角落。我们将考察其作品中对“自由意志的重负”、“信仰的危机”以及“人的非理性动机”的深刻洞察,这些预示了20世纪人性的疏离感。 乔伊斯与福克纳:意识流的革命与时间和空间的瓦解。 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对时间感和叙事视角的彻底重构。本卷将集中讨论《尤利西斯》中“白日梦”的结构、语言的无限延伸和对日常琐碎的史诗化处理,以及福克纳如何通过多重叙事声音和非线性时间,展现美国南方文化记忆的破碎与重构。 卡夫卡:荒诞的寓言与异化的权力结构。 卡夫卡的作品是理解现代官僚体系和个人无助感的最佳文本。我们将分析“城堡”与“审判”中的迷宫式逻辑,探讨其作品如何预言了20世纪集权主义对个体生存经验的挤压,以及“卡夫卡式”的体验如何成为现代人的集体无意识符号。 --- 结语: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未来的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清晰的坐标系,让读者在阅读世界文学经典时,能把握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巨匠们如何回应人类永恒的命题。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成就,而是那些超越地域和时间的、人类思想与情感的共同脉络。通过追溯这些“灯塔”般的人物,理解文学是如何塑造我们对自我、对社会乃至对宇宙的认知边界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1 爱国诗人,矢志不移(屈原.战国) 001
02 淮南鸿烈,驾鹤飞升(刘安.西汉) 007
03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司马迁.西汉) 013
04 叙事简约,理论畅达(刘向.西汉) 019
05 潜心廿载,修撰汉书(班固.东汉) 023
06 后世史家,尊称名着(陈寿.西晋) 029
07 田园生活,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035
08 后汉史书,杰出成就(范晔.南北朝) 041
09 志怪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南北朝) 047
10 文心雕龙,文艺批评(刘勰.南北朝) 053
11 水经注解,游记先河(郦道元.南北朝) 059
12 九品论人,七略裁士(钟嵘.南北朝) 065
13 海内知己,天涯比邻(王勃.唐) 071
14 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昌龄.唐) 077
15 青莲居士,诗仙着称(李白.唐) 083
16 忧国忧民,一代诗圣(杜甫.唐) 089
17 八家之首,百代文宗(韩愈.唐) 095
18 脍炙人口,诉民疾苦(白居易.唐) 099
19 河东先生,文采出众(柳宗元.唐) 105
20 樊川文集,阿房宫赋(杜牧.唐) 111
21 缠绵悱恻,后人传诵(李商隐.唐) 117
22 白衣相卿,奉旨填词(柳永.北宋) 123
23 岳阳楼记,范文正公(范仲淹.北宋) 129
24 六一居士,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 135
25 编年通史,资治通鑑(司马光.北宋) 141
26 豪放诗派,东坡乐府(苏轼.北宋) 147
27 诗歌之最,传世量丰(陆游.南宋) 153
28 爱国诗人,文书并就(辛弃疾.南宋) 159
29 四家之首,元曲开宗(关汉卿.元) 165
30 家喻户晓,西厢厅记(王实辅.元) 171
31 匠心独运,脍炙人口(马致远.元) 177
32 江湖豪侠,水泊梁山(施耐庵.元) 183
33 张回鼻祖,着作甚丰(罗贯中.元) 189
34 神话小说.西游记着(吴承恩.明) 195
35 震川文集,明文第一(归有光.明) 201
36 戏曲名家,牡丹亭记(汤显祖.名) 207
37 三言通俗,文字读异(冯梦龙.明) 211
38 旅游指南,霞客游记(徐弘祖.明) 217
39 着书立说,热中公益(李渔.清) 223
40 奇闻鬼怪,聊斋志异(蒲松龄.清) 229
41 儒林外史,鞭挞科举(吴敬梓.清) 235
42 一腔悲愤,赋予红楼(曹雪芹.清) 241
43 养民为本,教养天下(刘鹗.清) 245
44 谴责小说,晚清高人(李宝嘉.清) 251
45 横眉冷对,俯首甘为(鲁迅.近代) 255
46 革命文艺,奠基先驱(茅盾.当代) 261
47 骆驼祥子,四代同堂(老舍.当代) 265
48 文化领袖,蜚声海内(郭沫若.当代) 271
参考文献  27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中关于明代文学的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商业气息和人文思潮的时代。我之前对明代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明代文学更加多元化的面貌。 书中对小说创作的介绍,特别是对《金瓶梅》的解读,让我对这部被誉为“奇书”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回避《金瓶梅》的争议性,而是从社会风俗、人性描写、以及文学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了解到,《金瓶梅》不仅仅是一部描写世俗生活的作品,它更是一部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经济发展以及人情世态的百科全书。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像冯梦龙的“三言”,让我看到了明代通俗小说的勃兴,以及它们对市井生活和民间故事的精彩呈现。在诗歌方面,书中也介绍了像高启、宋濂等诗人,以及他们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创新。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明代文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它的发展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直以来,都对古代女性作家了解甚少,总觉得她们的创作空间非常有限,作品也大多局限于闺阁小情。然而,《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却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另一番天地。 书中详细介绍了像李清照、班昭、薛涛等重要的女性文学家,并深入分析了她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我被李清照婉约细腻的词风所打动,她的词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对爱情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书中对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解读,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孤独和悲凉。同时,书中也介绍了班昭这位才女,她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更是在史学和教育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了解到,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女性实属不易。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像薛涛这样身处风尘却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的诗作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并非一片空白,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她们用自己的笔,书写着那个时代的女性生活和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文学与历史的紧密联系。我之前一直认为,文学作品只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抒发,与宏大的历史事件没有太多的关联。然而,通过《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的阅读,我才明白,文学作品是历史的镜像,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思想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书中对每一个文学家的评传,都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他们的生平作品,而是将他们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了他们创作的动机、思想的来源,以及他们的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例如,书中在介绍韩愈的“古文运动”时,就详细阐述了唐代中晚期骈文盛行的弊端,以及韩愈如何以自己的文学主张,引领了文体改革的潮流。我从中看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学家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文字的美,更是为了理解历史的演变,以及人类思想的进步。

评分

对于苏轼的评传,我只能用“拍案叫绝”来形容。在此之前,我对苏轼的印象,更多的是那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词人,以及那个被贬官却依然乐观洒脱的“东坡居士”。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苏轼。 书中不仅详细梳理了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他少年得志,到屡遭贬谪,再到晚年漂泊,每一个阶段都详略得当,充满了史料的支撑。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苏轼仅仅看作一个文学家,而是将他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分析了他的政治抱负、治水方略、以及他对宋代文坛的巨大影响。我看到了苏轼在文学上的多才多艺,他不仅在诗词上达到了巅峰,在散文、书法、绘画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书中对苏轼的《赤壁赋》的解读,让我重新认识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的哲学思考,以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超然物外。读完这一部分,我才明白,苏轼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一人的文学巨匠,不仅仅在于他的才华,更在于他那豁达的胸襟、对人生深刻的理解,以及他那永不磨灭的士大夫精神。

评分

这本书对元曲的介绍,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我一直以为,元代是戏剧的黄金时期,但对于“曲”这个概念,却一直有些模糊。通过这本评传,我才真正领略到了元曲的独特魅力。 书中详细介绍了像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重要的元代剧作家,以及他们创作的经典杂剧作品。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剧本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元曲的艺术特点,比如它“曲牌”的运用、唱词的俚俗化、以及它对民间生活和市井文化的真实反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窦娥冤》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冤屈的故事,更是对当时社会黑暗、司法不公的深刻控诉。读到“天啊,地啊,我窦娥受冤,谁来为我伸冤?”时,我仿佛能感受到窦娥那撕心裂肺的呼喊。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元代小令的特点,那种简短、明快、富有生活气息的诗句,与杂剧的宏大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让我明白,元曲之所以能够风靡一时,并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实,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诉求。

评分

这本《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简直是打开了我通往浩瀚文学殿堂的金钥匙!在此之前,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就像是在一片星光璀璨的夜空中,看到的只是零星几点明亮的光芒,如李白、杜甫、苏轼,名字如雷贯耳,但他们的生平、思想、创作轨迹,却总像是隔着一层迷雾。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没有枯燥地罗列年表和作品,而是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家形象展现在我眼前。 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屈原的描绘。以往,我总觉得屈原只是一个悲壮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高洁而哀怨,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屈原。作者不仅仅讲述了他忠君报国的情怀,更深入地剖析了他作为士大夫阶层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他对楚国文化、政治走向的深刻思考。书中细致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解释了为什么屈原的诗歌会带有如此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以及他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呐喊,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社会矛盾和人文关怀。读完这一部分,我不再仅仅为屈原的悲剧命运而感伤,更对他所处的时代、他所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学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挣扎的伟大灵魂。

评分

这本书对唐传奇的介绍,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代小说“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我以前总觉得,古代小说,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文学性相对较弱,大多是些神怪故事或者猎奇的笔记。然而,《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却让我看到了唐传奇的独特魅力和极高的艺术成就。 书中详细介绍了像《虬髯客传》、《莺莺传》、《李娃传》等经典作品,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故事情节,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它们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我了解到,唐传奇已经具备了现代小说的很多要素,比如人物刻画的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语言的精致性等等。特别是书中对《虬髯客传》中李靖和虬髯客的政治智慧、对爱情的看法,以及对乱世枭雄的描绘,都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还分析了唐传奇如何将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文学想象力的作品。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唐传奇不仅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阶段,它更是中国小说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曹雪芹的《红楼梦》的解读,简直是让我茅塞顿开!在此之前,我虽然也读过《红楼梦》,也欣赏它的文字之美、人物之多,但总觉得它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充满了各种隐喻和未解之谜。书中的评传,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从历史、社会、文化、作者生平等多个维度去审视这部巨著。 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考证了《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探讨了“脂批”的重要性,以及曹雪芹写作时所处的家庭背景和人生境遇。我了解到,原来《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小说,它更是一部深刻反映清朝贵族生活衰败、社会制度弊端、以及女性命运悲剧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从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到薛宝钗的圆滑世故,再到王熙凤的精明强干,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我的眼前。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比了不同版本《红楼梦》的差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部小说会有如此多的续书和解读。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着作者一起,一层一层地剥开《红楼梦》的神秘面纱,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惊喜不已。

评分

我对古代史的了解一直比较有限,特别是对于一些边缘的朝代和人物,更是知之甚少。《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的出现,则彻底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 书中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介绍,让我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了解到了像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文学群体的出现,以及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独特印记。特别是对嵇康和阮籍的描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和独立精神。他们生活在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和人生哲学。书中详细分析了竹林七贤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以及他们“为文以明道”的思想。我尤其对曹操的文学成就感到惊讶,我之前只知道他是曹魏的奠基者,却没想到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如此高的造诣。书中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雄浑壮阔的胸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上混乱,但在文学上却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活力的时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给予我的,远不止是文学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在阅读过程中,我被那些文学巨匠的才华所折服,更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 我看到了屈原的坚持与忧愤,李白的浪漫与自由,杜甫的沉郁与悲悯,苏轼的豁达与洒脱,曹雪芹的洞察与悲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和思想世界,但他们共同的特质是,他们都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抒发了那个时代的思考,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后世。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思想的传递。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这些古典文学家的评传,仿佛能让我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力量。我仿佛能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思考他们的人生哲学。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学宝库的决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