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兰生门:关羽非死不可

芳兰生门:关羽非死不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羽非死不可?纵横三国的一代虎将,亦不得不亡于诡谲的政治算计。

  ◎十九篇精采短篇,历史与故事虚虚实实交互掩映间,搬演三国风流人物交互激盪的生命花火。
  ◎独立说明篇章,剖析史事毫釐,深究隐匿线索,揭开一代虎将关羽横尸法场的真相。


  最凶险的敌人,是朋友!
  一场失控的胜利,带来新的困境。
  刘备只能选择除掉关羽……

  关羽奇袭襄樊,围曹仁、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天下震动,
  然而没几个月,遭吕蒙偷袭,为徐晃大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逃奔麦城横尸法场。
  虎将搏命演出,最终仅换来一场骚动与一刻辉煌,为什么? 谁才是出卖荆州的内贼?
  刘备为何没有出手相救?诸葛亮为何没有意见?襄樊战场发生了什么偶然的意外?

  疑云重重的一场战役背后,政治算计、情感纠葛、官场文化、文人心机、武人心态,交织出一场诡谲的生存游戏。为了挣脱困境,亲者亦死敌,死敌亦盟友,关羽的胜败生死,犹如一卷怒涛般的乱世缩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雁默


  decdive@gmail.com
  欢迎来信交流
 

图书目录

前言                

故事        
一、空盒——楔子        
二、单刀会——鲁肃        
三、分荆州——诸葛瑾    
四、荔枝宴——黄权        
五、平夷茶——法正        
六、濡须休兵——吕蒙    
七、輓歌——潘濬        
八、城火——糜芳        
九、驴鸣马不鸣——马超    
十、星孛于东——周羣    
十一、西极马——金祎    
十二、空营计——赵云    
十三、节钺——关羽        
十四、水淹七军——八月    
十五、围——九月        
十六、芳兰生门——成都    
十七、鼎折足——樊城    
十八、风动帷——江陵    
十九、道路之人——尾声    

疑云 观点    
一、「借荆州那笔烂帐」        
二、「联姻的居心与效果」        
三、「荆州是鸡肋」            
四、「刘备的眼中的局面」        
五、「新战略与过时的隆中对」    
六、「荆州王的诞生」            
七、「三国不只三种立场」        
八、「诸葛亮的困境」            
九、「奇袭,偶然与三个意外」
十、「荆州的空虚与内溃」        

时代 背景    
一、文与武                    
二、荆州学风与衰世学人        
三、江东政权与其文化程度
四、术数与巴蜀的隐者        
五、氐羌之境                

枝叶 细节    
一、荀彧之死        
二、鲁肃与他的丧礼    
三、蜀中风土        
四、世说新语的梗    
五、一点考论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原本我只想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刘备为什么没救关羽?」叵料,这问题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其他问题。

  在我们想追究一段往事的时候发现,原来正史能提供的情报这么少,愈简单的问题,往往愈难以找到答案。关羽北围襄樊这件事,历来论者颇多,然而总是围绕在关羽失荆州之责,大家很勤于八卦关羽的毛病,这种七嘴八舌无助于我想知道的答案:刘备为什么没救关羽?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故事,二是说明。我想讲一个完整的故事,阐述关羽围襄樊这个历史事件,将来龙去脉做一个整理与澄清。故事的部分专心讲故事,说明的部分则解释为什么故事是这种模样。我找到了自认为合理的答案,也总算决定了怎么述说自己的看法,由于许多的观点与他人不同,所以我有义务在前言里说明本书的意图与结构。

  芳兰生门,出自于刘备之口,他要杀张裕时,就是如此回应诸葛亮的劝谏。意思是说,美丽高雅的兰草生长在门口,虽然可惜,但不能不锄掉。

  这便是我找到的答案,也是本书的主题。

  讲完整的历史故事有一个风险,便是不能不虚构一些细节,甚至为了故事需要而搬动一些史实发生的时间。例如〈城火〉一节,江陵城的大火与许都城的大火并非发生在同一天,也没有证据显示江陵城火是吴国的细作干的。之所以这么写,是为了强调江陵与许都的联系,以及吴国念兹在兹要除掉关羽夺回荆州,这两个重点对整个北伐襄樊事件的影响。也就是说,虚构的情节是为了突出几个观点,而这些重要观点都在第二部分的说明里阐述。

  第二部分的说明,分为三区,第一区「疑云 观点」主要是分析史实。第二区「时代 背景」主要是简介时代背景。第三区「枝叶 细节」则是说明故事里哪部分细节是虚构,细节的来源又是什么。

  对我而言,看历史,追究某事件的缘由,最重要的是对时代背景的基本认识,以及想方设法模拟古人的处境看问题。人的处境与他身处的环境有关,与他的性格有关,与经历际遇有关,而事件的发生,又是不同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立场所导致。与事件相关的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价值观,情感,慾望,做出决定而展开行动。一环扣一环,加上有时还会发生意外,使得整件事走样,脱轨,所以无论是局中人还是局外人,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最终的结果。我们都是已得知结果,却搞不清过程的历史读者,而讲历史故事的人,最轻松的说史方式就是成败论英雄。要找成功与失败的理由,比找真相容易多了,这里八卦一下,那里打点嘴砲,反正都是尘封往事,反正都是作古之人。

  我自找麻烦,挑难的做,为的只是想重建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

  一个有虚构成分的故事,也可以很真实吗?当然可以。任何人如果史书、史论读得多了,就会发现所谓历史,正是虚有实,实中有虚的典型范例。历史是建立在情感上的作文,善意是情感,恶意也是情感,情感决定了作者叙史的方式,也决定了读者看故事的角度,专讲昨日之事的新闻都虚实难辨,何况千百年前的往事?

  关于本书的故事形式,我的创作原意并非要写一本小说,而只是加了一点小说的元素。中国的正史,大部分是纪传体,简略地叙述那些古代名流的一生,优点是较能完整了解某一个人,缺点是难以拼凑一个完整的事件。对于写故事的人而言,正史就是不完整的故事,所以我尝试在这本书里用纪传体的形式「纪事本末」,只取人物传记里与事件相关的部分,建立整个故事。以每个角色各自的立场或观点,铺陈出刘备、关羽、孙权等关键人物的处境与心境,在此背景下,他们的意念与决定又对奇袭襄樊事件造成了哪些影响,从而得出最有可能的答案。

  有没有人这么做我不知道,但我就这么干了。

  好不好,就由读者决定吧。
 

图书试读

二、单刀会——鲁肃

建安二十年,荆州益阳

吴蜀两军对峙,在双方相距奔马百步的中线,吴帅鲁肃与蜀将关羽展开荆州归属的谈判,两个指挥官相约只带着数名侍卫与幕僚,单刀与会。

土地,有德者居之,哪能说一定是谁的?

关羽方面一名军官在双方激辩中,突发此语。

原本主帅鲁肃和关羽,只是默默注视双方幕僚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此言一出,却见鲁肃倏地拔出单刀:「说得什么话!?」他声色俱厉地怒斥那名军官,顿时双方都安静下来。鲁肃平时沉稳而温和,治军虽严而待人以宽,文武部属甚少见他发怒,而关羽以及其幕僚,即便在两方常常为军事边界的冲突而闹得不愉快时,向来也只见温言相待的鲁肃,未曾见过他一丝怒容,更别说此刻的高声长啸,拔刀而起了。因而吴蜀两方文武随从,同时都为鲁肃罕见的气势所震慑。

发言者看来是一名中阶军官,第一次在这种场合见识敌方主帅勐虎般的威怒,虽一人,仅一刻,摄人程度竟如千军万马,不免心下稍畏,但仍努力保持镇定。

关羽见此变故,愣了一会儿,随即回神,他身为主帅不能保持沉默,便也抽出单刀,厉声呵叱该军官:「国之大事,你懂什么,退下!」关羽虽高声厉喝,却以眼神示意军官离开会场,鲁肃见状,便知关羽心口不一,幕僚敢在这么敏感的场合骤发此论,自是早有安排,以中阶军官表明蜀营的真实立场,测试吴方的底线,高层则保持表面的盟好姿态,不说死,留些退路。

孙权与刘备结盟挺过赤壁战后,至今已七年,两方从友好到兵戎相见,为得是刘备曾严词拒绝孙权的邀请,联军侵蜀,然而孙权才打消念头没多久,刘备就率军独自入蜀,并取得了益州。遭盟友欺骗,孙权怒不可抑,以诸葛瑾为使者,至成都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却碰了个软钉子,刘备声称,等蜀方取得凉州后,便会奉还荆州。上一次当,还能怪骗子无良,再上当就只能怪自己愚蠢了,狡诈的老贼还想骗!见刘备耍赖,孙权立刻展开索讨荆州的实际行动,直接派遣官吏至荆州三个郡走马上任。

不出所料,东吴派遣的官吏,一一都被镇守荆州的关羽赶回江东,硬是不还。于是孙权便不客气了,派大将吕蒙挥兵入荆,硬碰硬,干脆以武力强占了三郡。既然划下道儿,吴蜀两方当下便是决裂了,刘备立刻要求关羽率兵抢回三郡,而鲁肃的任务,便是率领上万大军在益阳阻挡关羽的攻势。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