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引起大量讨论的书
让学院派的历史学者又赞叹有批评
但大部分读者迅速成为他的粉丝
如果你将历史视为巨大而复杂的生态场域,
才会明白不是慈禧、孙文等人改写了历史,
而是他们如何无法改变——历史的季候、环境和节点。——刘仲敬 ◎曾国藩——他是大清儒臣和忠臣的楷模,但也是大清的掘墓人。他的民兵制度奠定了民国军绅政权的基石;他资助出版王船山的遗书,给革命党人播下了反清运动的种子。
◎左宗棠——海防派和塞防派的争论,实际上是东北亚和内亚的战略方向之争。左宗棠的胜利延长了大清在内亚的寿命,却把脱亚入欧的机会让给了日本。
◎慈禧——她毕生没有走出自己的家学世界,在她自己心中,她是《红楼梦》里从王熙凤、探春起家的贾母,在男人不负责任的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如果她对小皇帝作威作福,那则是贾母作为老人家的特权。
◎康有为——他的《大同书》将公羊三世说、佛教和西方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在思想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跟梁启超的博杂丰富相比,他的特点是一贯的单薄。
◎孙文——作为思想家,他像梁启超一样肤浅,但没有梁启超广博;作为政治家,他是严于责人、宽于待己的马基维利者;作为宪法制定者,他的水准相当于优秀的专栏作家。他始终是炽烈的爱国者,但他所爱的国自有特殊涵义。
◎梁启超——他通过发明历史,成功地改变未来。他发明了四大文明古国、新中国,他飞速追逐西方和日本的最新名词,犹如女人追逐巴黎时装,因此他的思想是一大堆碎片的集合,彼此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
上述分析和评点,丝毫没有我们常见的近代史书写的窠臼或束缚,让人耳目一些,拍案叫绝。而一直以来,近代史都是党国政治的禁脔,近代史里面的人物评论,也都充满了各种意识形态的避讳和赞美。孙文被国民党视为国父,而共产党视之为伟大革命的先行者。对于汪精卫,华人史学评论也一直陷在「正统」的解释框架内,无论承认他的政权真伪与否,反而都强化了「正统」论。
虽然近几年来的历史研究,已经逐步跳出了党国意识形态的小框架,但到目前为止依旧大致只有两类。其一是各种非常细节的、实证主义的专题。其二是以政治斗争、军事行动、国族认同为中心的宏大叙事。所以,要厘清近代史的线索、路径和脉络极其困难。比如,李鸿章、袁世凯和张作霖三者之间的演化脉络是什么?三人的社会背景又是如何演化的?几乎从来没有人去探讨。近现代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地被「革命」和「国族认同」的宏大话语所淹没。
历史学者刘仲敬的近现代历史人物点评系列,不仅否定党国史学体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解释,甚至认为国民党的北伐、收回租界及共产党的革命和运动,是造成中国近代及未来的巨大灾难的原因;他更是否定目前主流的中国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中国人认同)等论述。刘仲敬用演化论的解释体系去看待近代史,去点评近代史人物。他认为,近代史的破碎性尤其适合演化论模型。
所谓演化论史学,是把历史视为某种巨大而复杂的生态场域,组织和结构是演化场域的主体,而季候、环境和节点则是演化的关键。在刘仲敬的眼中,无论是林则徐、慈禧、李鸿章、还是蒋介石、毛泽东,都是这个生态场域里被各种力量促动而演进的主体。换言之,历史不是英雄的战利品,反而,巨大而复杂的历史力量推动了这些人物。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找出其中的路径、线索和节点。
以慈禧为例,目前的流行解释无外乎就是二种:一种是,她是腐败无能的中国领导人,导致中国沦入西方列强的侵略;另一种是,她推动宪政改革、废除科举,证明了她是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中国清朝的优秀领导者。然而在刘看来,这其实是个伪问题。因为从满与汉的角度,「保中国不保大清」是她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刘从中国士大夫的上层儒学和八旗的通俗儒学的角度切入,分析慈禧何以做出决策;用《红楼梦》里的世界比喻慈禧,如果我们可以理解贾政和贾母的关系,就会发现,晚清的「慈禧光绪体制」只有在满人世界里才能得到解释。
在刘仲敬看来,「袁世凯是曾国藩到张作霖的中转站」。他的结论来自晚清到北洋,儒家影响力不断流失、降低,从文主武从转化为武力主导的社会演化进程。这三位都是武将,但曾国藩同时也是士大夫,而到了张作霖时代,已经无法出现曾国藩这样的人物。
刘仲敬笔下的阎钖山,也证明了地域和季候的制约力量,回答了何以山西会成为模范省。「因为山西人有太多的小地主和小市民性格,士大夫文化却非常薄弱。浙江、湖南都是因为明星太多、群众演员太少,才会没法摆平内部。」「他和大部分同乡一样缺乏野心和表现欲望,因此逃避了大部分危险。他的内政卑之无甚高论,大体是日本地方治理的翻版。宋教仁、梁启超一流人物的大才弘论,他完全拿不出来。……模范省不是聪明才智的体现,而是笨人勤勤恳恳的成果。」像这样的论述,书中比比皆是。
总之,在《近代史的堕落˙晚清北洋卷》里,刘仲敬选择了从晚清到北洋军阀时代的三十七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分析了他们为何成为他们,何种力量主导、推动他们的行为,而他们在历史的节点上,做出何种选择。而在《近代史的堕落˙国共卷》中,将陆续有四十多位人物登场。作者借着评点人物的方式,以小见大,呈现了演化论视角中的近现代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