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上的香港:1950’s-1990’s 游乐时光

明信片上的香港:1950’s-1990’s 游乐时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明信片
  • 怀旧
  • 摄影
  • 文化
  • 游乐园
  • 城市记忆
  • 20世纪
  • 香港生活
  • 集体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是香港由战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的黄金时代,孕育出来的景点、地标和特色街道,都成为举世闻名的标志,跃然于明信片上,代表香港向游客作招徕,同时亦展现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可堪回味的快乐时光。影像中的虎豹别墅、旋转餐厅、启德机场……都是陪伴我们长大的老地方。
 
  收藏家张顺光有见于这段时期的香港明信片较少发表,特意精选近百张结集成书,分为香港、九龙、新界三辑,向读者呈现昔日最真实的生活面貌和城市发展轨迹。无论是「登六」的五十后,还是年轻的八九十后,都可以从中找到我们最美丽的成长印记。
维多利亚港的霓虹往事:老香港的街景与生活(1950-1990) (本书特色:这不是一本关于明信片收藏的指南,而是通过深入挖掘195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社会变迁的史料、口述历史、以及时代风貌的影像记录,重构一个逝去时代的鲜活图景。) 香港,这座城市以其惊人的速度和不息的活力著称。然而,在那些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之前,在九龙城寨被清拆之前,在东方之珠真正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之前,它曾是另一种模样。本书致力于还原那个充满着独特魅力、既传统又急速现代化的“老香港”:一个由电车叮当作响、茶餐厅的香气弥漫、殖民地官僚作风与草根智慧交织而成的复杂世界。 第一部分:都市的脉络——街道、交通与空间重塑(1950s - 1970s初) 香港的街道是其历史最直观的载体。本部分将细致描绘战后重建时期至经济腾飞前夜的城市肌理。 1. 交通的交响曲:从山顶缆车到双层巴士 我们将聚焦于公共交通工具如何塑造了市民的日常节奏。1950年代,拥挤的、涂着鲜艳色彩的有轨电车(叮叮)仍是中环与筲箕湾间最主要的通勤方式,它们缓慢而坚韧地穿梭于狭窄的街道,车顶载满了乘客和货物。柴油双层巴士的引入,标志着城市运力的提升,而香港仔和西贡一带的渡轮,则是连接岛屿与新界的生命线。我们会探讨“人车争路”的常态,以及战后初期,私家车是何等罕见的奢侈品,以及这种交通模式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居住与工作选择。 2. 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市集、茶餐厅与“大排档”文化 我们将深入研究1960年代香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街头小贩和固定式食肆。中环的扒房与旺角的固定大排档如何共存?茶餐厅(Cafe)作为殖民地生活与本土饮食哲学的结合体,是如何诞生并成为香港社会黏合剂的?书中将分析“快餐文化”的萌芽,以及对“两餸饭”和“粥粉面”的社会阶层意义的解读。我们不会停留在食物本身,而是挖掘大排档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如何成为工薪阶层进行非正式社交的“露天客厅”。 3. 空间的极限与“寮屋”的记忆 1950年代,大量涌入的移民和难民催生了独特的居住形态。本书将详细考察早期公共屋邨(如石硖尾邨)的建立背景与初期居住条件,并着重描述那些依山而建、在缺乏规划下形成的“寮屋区”景象。这不仅是建筑学的课题,更是关于生存智慧与社区韧性的研究。我们将勾勒出当时家庭结构如何适应极度受限的空间,以及邻里之间互助的复杂网络。 第二部分: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经验(1970s - 1980s) 随着经济起飞,社会结构开始剧烈变化。这一阶段的香港充满了矛盾:物质的丰富与身份认同的焦虑并存。 1. 娱乐的革命:从“片场”到“的士高” 1970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爆发的黄金时期。本书将考察邵氏与嘉禾两大电影公司的崛起如何定义了“港产片”的全球影响力,以及粤语流行曲如何从模仿走向自成一派。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娱乐方式的转变:从公共场所的集体观看(戏院)转向更私密化的消费(录像带的兴起),以及迪斯科舞厅(的士高)如何成为年轻一代寻求身份认同和文化解放的新空间。 2. 职业的变迁:从码头搬运工到写字楼白领 1980年代,香港经济结构发生断裂式转型。我们将通过口述史料,对比战后第一代工厂女工和码头苦力的工作环境,与1980年代初进入跨国公司或新兴金融业的“白领”阶层的生活轨迹。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家庭观念?传统上重视体力劳动的家庭,如何看待子女从事“看不见的工作”(金融、保险、地产)? 3. 警政与秩序的重建:廉政公署的意义 1970年代初,政府治理面临的巨大挑战——普遍的贪污问题。本书将分析廉政公署(ICAC)的建立,不仅仅是一项反腐行动,更是香港社会对“现代化”和“法治”渴望的体现。我们会探讨这种制度性变革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市民与公权力的互动模式,塑造了香港人对“公平”的早期理解。 第三部分:符号与记忆的交错(跨越四十年) 本部分将提炼那些贯穿这四十年的、具有强烈视觉和情感冲击力的城市符号。 1. 霓虹灯下的商业哲学 我们不讨论特定商铺的招牌设计,而是从城市美学的角度,分析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香港如何成为全球“霓虹灯之都”。这些发光的招牌不仅仅是广告,它们是垂直扩张的城市在夜间留下的视觉印记,是草根资本主义最直接的宣言。我们将探讨它们在视觉冲击力上如何超越了后来的LED广告牌。 2. 广播的时代:从丽的呼声到电视黄金时段 无线电视和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的竞争,如何塑造了特定年代香港人的集体记忆?我们将分析七八十年代的“电视城”如何批量生产出影响深远的电视剧类型(如武侠剧、家庭伦理剧),以及这些剧集如何成为新移民和本地人理解“香港身份”的隐喻工具。 3. 殖民终章前的城市对话 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城市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失去”的预感。本书将探讨这种不确定性如何投射到文化生产和日常生活选择中,例如移民潮的兴起,以及文化界对“本土意识”的探索如何开始扎根。 结语:定格的瞬间与流动的城市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香港在短短四十年内,如何从一个战后边缘的港口,成长为全球化的核心节点。它所描绘的“游乐时光”,并非仅仅指休闲娱乐,而是指那个充满巨大社会张力和未被完全“规范化”的,充满生命力的都市实验时期。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捕捉,我们得以理解,今日香港的繁荣与焦虑,皆根植于那段迅猛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岁月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顺光


  顾问公司工料测量师,香港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邮学会及香港邮学会会员。着有《香港电车》(1998年),合着包括《香港历史明信片精选》(1993年)、《香港明信片精选1940's - 1970's》(1997年)、《消失中的城市建筑——香港历史图像精选1880s-1990s》(2013年)、《坐困愁城:日佔香港的大众生活》(2015年)、《游历港岛:香港电车轨迹》(2016年)等。

图书目录

序——郑宝鸿
前言——张顺光
 
Chapter 1  香港岛
Chapter 2  九龙
Chapter 3  新界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串串珍贵的记忆珍珠,串起了我脑海中关于香港的零散印象。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香港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场景,总觉得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这本书,通过那些真实的明信片,将那个时代的香港“拉”到了我的眼前。我看到了那个时候的香港人是如何度过他们的闲暇时光,无论是去游乐场玩耍,还是去海边度假,亦或是参加各种文化活动,都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享受生活的态度。书中对于不同年代香港城市面貌的变迁也有着直观的展现,从早期的朴实到后来的繁华,每一张明信片都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印记。这让我不仅看到了香港的“游乐时光”,更看到了香港这座城市本身的发展轨迹,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旧物件情有独钟,而明信片无疑是其中最能唤起回忆的存在。这本书将香港不同时期的明信片汇集在一起,就像一个精心策展的展览,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早期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到后来逐渐兴起的摩天大楼,再到各个年代标志性的交通工具和娱乐场所,每一张明信片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独特的故事。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香港早期海滩度假场景的描绘,那些穿着泳装的男男女女,在阳光下尽情享受着大海的拥抱,那种轻松自在的氛围,与现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神往。这本书不仅仅是影像的集合,更是情感的载体,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香港人的生活态度,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是如何抓住属于自己的“游乐时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快乐和休闲的追求从未改变。这本书所展示的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香港,虽然在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上与今天有着天壤之别,但那些关于家庭聚会、朋友出游、欣赏表演的画面,都传递着一种温暖而美好的情感。我仿佛看到了香港人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喘息的空间,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欢愉。书中那些充满年代感的服饰、经典的电影场景、以及那些如今已消失的特色店铺,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香港形象。它让我更加理解了这座城市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并且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依然保持着一份独特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复古的色调和清晰的印花,仿佛将我一下子拉回了那个年代。光是看封面,就能想象出它里面一定珍藏着许多美好的时光碎片。我一直对香港在上世纪中叶的城市风貌非常好奇,那种既有东方韵味又不失西方殖民影响的独特气质,总是让我着迷。从书名《明信片上的香港:1950’s-1990’s 游乐时光》来看,它似乎是一本以明信片为载体,串联起那个时期香港的休闲娱乐场景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明信片会展现出怎样的街景、娱乐场所、人们的生活方式?会是热闹的维多利亚港,还是充满市井气息的庙街?是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还是阳光明媚的海滩?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香港的过去,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物质相对匮乏但精神充实的时代里,人们如何寻找快乐、享受时光的方式。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那些充满故事感的瞬间充满期待,也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的强烈好奇。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浓浓的怀旧氛围所包裹,仿佛置身于一个泛黄的老电影场景中。书中展现的那些老式电车、穿着旗袍的女士、热闹的街头集市,无不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变迁。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着维多利亚港夜景的明信片,璀璨的灯光倒映在海面上,勾勒出香港独特的都市剪影。书中对于当时香港的娱乐生活也有着细致的描绘,从邵氏影城里的歌舞升平,到铜锣湾、尖沙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舞厅和酒吧,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夜生活充满了遐想。我甚至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欢声笑语,那种纯粹而热烈的快乐。这本书就像一本时光机,带我穿越回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让我有机会去“亲身体验”那个曾经的香港,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和脉搏,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生动和深刻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