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日记:通往终极实相的旅程纪录

开悟日记:通往终极实相的旅程纪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c Leavitt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所有认真的灵性追寻者都不能错过的第一手开悟见证!

  这个年代,有大量灵性讯息排山倒海向我们卷来,看起来都如此光明大爱,充满希望;但是,对于认真的灵性追寻者而言,总不免问自己何时能够真的揭开世界的幻象,「回家」,了知那究竟的「神」或「一切源头」的本质?我们总说每个人内在都有神性,万物彼此连结,我们已然是完美的;但除了头脑「知道」以外,我们可曾真的活在这个认知之中?或者,我们只能听取灵性大师或经典令人似懂非懂的美好描述,并到处寻找似乎最快的方法,然后在信与不信之间反覆摆盪?

  本书不谈空泛的「开悟之美」,而是清楚详实的灵性旅程纪录,以及对创造过程和实相精采易懂的解释与省思。作者是与我们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开悟者,生活和每个人一样看似平凡无奇,但他凭借着持续不断的投入与探索「存在」本质的决心,让自己内在的真相醒了过来,挣脱自我虚假身分认同的牢笼,活出无我的终极自由。开悟之后,他决定将自己的经验与体悟整理成书,分享给同样走在灵性道路上的读者,让开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一条清楚确实、人人可走的道路!

  无论你想开悟却不得其法,或者想理解创造的奥秘,或者好奇在开悟之人眼中世界是什么模样,本书都值得你反覆咀嚼玩味!

名人推荐

  「作者马克经历了我所谓真正的开悟,我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许多作者只是在开悟的边缘,但马克是真正的开悟。他详细说明整个开悟过程的来龙去脉、以及开悟的真实面貌。这是值得一读的杰作,特别适合那些修行到一半却不知自己在修什么的人。你的法门行不通吗?读一读这本书吧!写得好,马克。」── 杰德.麦肯纳 ,「灵性开悟三部曲」作者

  「马克‧列维特的新书《开悟日记》不仅绝对真实、振奋人心,而且所有灵性追求者都能读懂它。马克透过自己的经历,一步步带领你探索实相的本质;他的内在发现,全都直指你本来面目的真相。若你已准备好从梦中醒来,那么这本书正是为你而写。我极力推荐这本书。」── 恰克.希林 ,《开悟启蒙书》(Enlightenment for Beginners)等书作者

AMAZON读者犀利好评!

  马克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对自身经历的描述引人入胜,并为物体在主观意识内的显像提出了一套解释,述说意识如何「折叠」起来映现自己,太有趣了!每次听人谈意识和投射,都让我很困惑,但马克的解释非常易懂。──Cool1

  本书能指引你从灵性旅途的起点一路走到终点。他的说明非常清晰,所用的类比都直指真相,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在无用的新时代文字或多余松散的东西上。超棒的一本书。──Amazon Customer

  我读过非常多谈论这个主题的书,马克的这本书非常实用且切入重点。它是为了那些已经无法只满足于理智上的理解、迫切想要真正了悟的人而写的,是指引手册,也是你直到抵达终点以前都能够一直陪伴你的一本书。对于准备好了的人来说,这是他们需要的最后一本书。──Peter S.

  如果你喜欢杰德.麦肯纳,你会更喜爱这本书。它帮助我看见杰德.麦肯纳所谓在找出唯一真相时「更远」的思考过程。它也强调了我们必须专注心念、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马克非常诚实及开放地面对心中升起的恐惧,我过去也曾经被这样的恐惧给阻挡,我读过的众多书籍当中,没有一本能像马克的书一样带我穿越这个过程。谢谢你,马克!──Kindle Customer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列维特(Marc Leavitt)


  生于一九六九年。二十岁那年时开始对灵性成长感兴趣,于大学期间便勤于修习冥想,并取得心理学及哲学学位。之后深受东方哲学(尤其「不二智」)的吸引,一边在睡眠实验室工作,一边继续他的灵性学习、探索意识拓展的可能性及自我的真相,终至开悟。与在大学结识的妻子育有一名女儿。

译者简介

谢明宪


  台湾宜兰人,台科大应用外语系毕。现隐居彩虹山,躬耕于幸福村七彩田。农闲之余,以翻译心灵励志书籍为乐。译有畅销书《祕密》《比神更快乐》《来自天堂的问候》《祕密青少年版》《按对梦想的开关》等书。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最后的渴望
第二章:看见虚空
第三章:一与万象
第四章:自我了断
第五章:开悟
第六章:最后的显境
第七章:终点之后

图书序言

作者序

马克.列维特Marc Leavitt


  有人能画出通往虚空的地图吗?有人能指出那玄不可测的境界吗?也许这是可能的,以下就是我的尝试。

  首先,我要从我个人寻求「灵性开悟」开始讲起,它同时也可作为灵性实修者的修行地图。

  故事的主轴放在我灵修的巅峰期,当时我参加享誉全球的蒙罗学院(Monroe Institute)为期一週的静心闭关。完成进阶课程返家后不到一週,我在日常生活中忽然开始看见玄奥的显境(Vision)。我在陪妻女散步、或处理日常的工作时,同时会发现自己进入更广阔的视野,使我能以全新的眼光来看自己的整个世界;这些显境是循序渐进发生的,它们清晰地为我指出实相的伟大设计。

  其中有些显境会摧毁现有的一切;有些则十分吓人,因它们毫不留情地揭穿「自我」的真面目;另外有些显境则是充满无上的喜乐,其快乐的程度甚至大到你只能消受一下子。最后,我们可透过这些显境拼凑出实相的模型;这一模型看似简单,但它表达的意涵却足以令人瞠目结舌。我将在本书针对四个显境进行实况的描述,并说明它们如何帮助我们重新了解实相的真实架构,以及这一了解如何解决一些重大的哲学矛盾,例如心灵与物质、或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体验都具有普遍性,因此你也能亲自验证书中所说的每个真相。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开悟不再神秘。事实上,市面上已有许多关于开悟或所谓「不二智」(nondual wisdom)的好书出现,但尚缺一本详细逐日、逐月、逐年揭露自性(Self)的书籍。尽管本书谈的是私人的开悟,但这开悟的过程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并且是分解成一步步的慢动作来呈现。读者可以依循这个渐进的过程,一步步迈向通往开悟的旅程;而我详细描述的那些高峰经验、以及我彻底改变观点后所获得的究竟领悟,就是我想带你去的地方。

  我也希望本书能使你明白,开悟并非某种神话般的经验。它绝非其他时空的无稽之谈,而是一种观点上的真实转变。事实上,只要对探索「存在」的真实本质有足够的好奇心,任何人都能在此时此地出现这种转变。我的看法是,我们同样都是人、有着共通的生活经验,因此任何人只要愿意深入探索自己的心灵,便能发现那等待我们已久的共同宝藏。更何况,我有全职的工作、有老婆和孩子,这也足以证明你不必在开悟与世俗生活之间作取舍。

  综观全书,你有许多机会可以亲自验证其中探讨的主题。此外,为了确保故事的真实性,书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取材于我个人的日志(引用日志的部分会使用楷体并标注日期,而我加以叙述的部分则使用正常的段落格式)。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译者序

谢明宪


  相信读者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东方的灵性经典,感觉像是读诗一般,看似明白个中滋味,却又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但同样的内容,经由西方人的诠释,整个思路就顿时变得清晰许多,彷彿模煳的影像聚焦起来,形成一幅清楚的画面。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就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东方的修行体系名相繁多,且多是以名相来诠释名相,往往令人不知所云。举佛教的名相为例,光是「佛性」一词就可能出现这样的解释:何谓佛性?觉性是也;何谓觉性?法性是也;何谓法性?真如是也;何谓真如?涅槃是也……解释到最后,还是不知「佛性」一词所指为何?又如佛学的「能」、「所」及「能所不二」等名相,若非认真研究过佛学的人,恐怕也难一下子明白其意义。第四道大师葛吉夫曾强调:「没有精确的语言,就没有精确的研究;没有精确的研究,就没有精确的修行。」本书作者马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他用典型的西方理性思维来观察、分析自己的神秘经验,并使用精确、浅显易懂的语言及比喻来描述他的开悟过程;甚至不懂何谓「能」(主体)、「所」(客体)等名相的人,也能借由他浅白的文字而一窥实相的堂奥。

  这本真实、有深度、又引人入胜的小书,读者阅读完自能有所体会,这里就不再赘言。在此仅补充说明两点:

  一、本书的第三章中,作者用镜子来比喻那唯一存在的觉知;而觉知的对象之所以出现,是由于觉知的镜子因自身的吸引力弯了起来,自己照见自己。若读者对这部分的内容有理解上的困难,可换另一种方式来想像:一片寂静的无垠大海,水面澄澈如镜。忽然间,海中央卷起一个波浪,波浪的影子就映现在海面上。这第一个波浪激起的涟漪,形成更多的波浪,海面上也映现着更多波浪的影子。每个波浪都映现着别的波浪,并认为自己与别的波浪不同;但一切平静之后,所有的波浪都回归原来的大海。这片寂静的大海,就是觉知;海中央卷起了波浪,是由于觉知本身的吸引力;更多的波浪即是宇宙的万象及众生;但所有的万象及众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体,自己与他人的对立分别不过是「动」时的幻相。作者马克也表示喜欢这个比喻,并亲自为此下註解。

  二、原文第七章的倒数第五段,在描述上有不尽完美的地方;向作者马克提出后,他决定将倒数第五段重新改写。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发现这一段译文与原文不太一样;这是因为读者手上拿的是最新的「修订版」,望读者识之。

图书试读

日志纪录: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二○○一年七月四日那一天,当时我正弹着吉他唱乔治.哈里森的歌〈My Sweet Lord〉,我清楚听见有个无形的声音叫我转身回头看。我一转身,就看见了它──真相。从此之后,我就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

这一回头,我看见了虚空;我看见天底下最荒谬的事。平常,我们只能看见眼前一百八十度的视野,但这只是事实的一半;惊人的是,我们还有另一半的存在是完全没被觉察到的。

要向人们解释何谓眼前一百八十度,最好的方式就是请他们像打开翅膀一样张开双臂,然后水平地往后伸展,直到左右两边都刚好看不见手臂为止;如此一来,他们便可轻易地了解,我们的视野范围刚好是一百八十度。接着我想指出,如果有人想看见他们认为当下自己背后是什么东西,那么,他们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认为自己背后是什么东西上。事实上,注意力的转移,会改变我们眼前一百八十度的场景所出现的景象,因实相是随着观察者而变化的。

我们一直不晓得自己只能看见眼前一百八十度的视野,是因为我们的另一半存在是未显化的,因此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但这一次我转身回头看,竟然可以看见三百六十度!而我原来正常视野所看不见的另一边,居然是虚空!我发誓,我转身回头时,有色眼镜不见了,于是我看见了真相!换句话说,我不但看见身后的虚空,同时也看见眼前的客厅,并且是看见客厅的真实面貌。

见到这般景象,我终于了解,我眼前的客厅只是银幕上的画面──一张全像图(holographic picture)。我根本不在客厅;真正的我,是觉知。我终于明白,我一直是那紧贴在银幕(某种类似电影银幕的东西)上的纯粹觉知;而它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

那是一个大得不得了的全像式银幕。我能看见显现客厅的银幕,同时也能看见我身后的无穷无尽。我赶紧草草地记下这一切,但我看到的景象持续在变化中。事实上,我只要停下手中的笔,实相就会让我看见那一直在我们身后的东西──虚空。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