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短篇选粹‧辑四 (游记)

芥川龙之介短篇选粹‧辑四 (游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芥川龙之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精选日本短篇大师 芥川龙之介最重要的3篇游记 ◇权威日本文学教授暨资深译者 林水福翻译、审定、导读、年表制作 ◇资深日文系教授翻译、篇章解析 ◇国际芥川龙之介学会台湾大会•总会长宫坂觉撰写专文推荐 芥川龙之介唯一一次出国,就是前往中国,《芥川龙之介短篇选粹•辑四》便收录了他最重要的3篇游记,分别是上海、江南及长江的见闻录;游记一度被认为对当时的中国充满偏见,里头提到的净是落后、不堪入目也令人无法忍受的中国风景。然而研究芥川的中日学者却渐渐对这些游记有了更现代、不同以往的观点,除了芥川笔下的中国,读者更能从译者的解析中看见文本研究的变化与崭新诠释。 芥川龙之介在人生的短短三十五年间留下两百余篇文章,全为短篇,无论是几十字的语录、随笔、评论,到几百字的散文、小说,都可见作者忠实反应自身生活、交游及对社会的思考与质疑。 以作品题材分,芥川的作品大致可分为:取材自日本古典文学的「王朝作品」、取材自江户文学的「江户作品」、取材自天主教圣人传等的「切支丹作品」,以及以开化维新的明治时期为背景的「开化作品」——芥川晚年受基督教的影响很深,不论是他的随笔亦或作品当中,都透露出浓厚的基督教思想。 在日本近代文坛,芥川与夏目漱石、森鸥外两位文豪鼎足而立,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三大家,短篇当中对于文字运用之自如,如今看来仍令人叹服。 《芥川龙之介短篇选粹》邀集国内长期推广日文教学与翻译、同时也是国际知名芥川龙之介研究学者之日文系教授、副教授,连袂挑选出芥川龙之介在其创作生涯里的重要作品,并将之译为中文,许多对认识芥川作品及其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为国内目前集专业与可信度于一身的全新〔完整、精选〕译本,且由译者于每篇末加上简要的作品解析,无论是专业学习或业余欣赏,皆提供了国内读者第一次更深入、也容易了解这位伟大作家作品的途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


  原姓名新原龙之助,1892年(明治廿五年)生于东京。父亲新原敏三在京桥以贩卖牛奶为生。他出生7个月后母亲即患上精神病,他被送到母亲的娘家抚养,后来过继为舅舅的养子,遂改姓芥川。

  芥川一家雅好文学与戏剧,龙之介受此薰陶,养成深厚之文艺底蕴。11岁时就与同学发行手抄杂志,并自己写作、编辑,甚至自绘插图。1913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国文学系,期间开始写作。毕业后以英文教学和报纸编辑维生。早在1912年廿二岁时,他已完成了处女作〈老年〉,两年后又发表了短篇小说〈罗生门〉,但并未受到重视。

  1916年芥川毕业,成绩位列同届二十人中之第二名。他在《新思潮》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鼻子〉,夏目漱石读到后非常赞赏,对他多方关怀。这段时间他也开始创作俳句。1918年发表了〈地狱变》,讲述了一个日本战国时期的残酷故事,通过画师,画师女儿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纯粹的艺术观。

  1921年芥川龙之介作为大坂每日新闻报社的记者前往中国四个月,7月返抵日本,之后写成《支那游记》一书。这次任务非常繁重。在压力和自身的压抑下,他染上多种疾病,一生为胃肠病、痔疮、神经衰弱、失眠症所苦。回到日本后,1922年他发表了〈竹林中〉,整个作品弥漫着压抑、彷徨,不定向的气氛,反应了作者本人的迷茫。自此以后,由于病情恶化,芥川龙之介常出现幻觉,当时的社会形势也右倾,言论自由受到从政府到普罗大众的打压。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压抑,如〈河童〉。

  1927年(昭和二年)芥川龙之介继续写作随想集《侏儒的话》,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两句,但意味深长。后二姐卧轨自杀,为其债务奔走导致身心俱疲。7月24日因「漠然的不安」仰药自杀身亡,得年卅五。

译者简介    

管美燕

  日本交流协会奖学金留学生。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日本文学硕士,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职台北城市大学应用外语系系主任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着有《芥川龙之介の研究》、《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中国城市书写》等。

徐雪蓉

  政大东语系日文组毕业。辅大日研所硕士,比较文学博士班肄业。曾任教辅大日文系十年。编有《日语谚语・惯用句活用辞典》,译有《劝学》、《远野物语・拾遗》《日本的森林哲学——宗教与文化》等。

选辑策划、召集人

林水福


  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辅仁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梅光女学院大学副教授、中国青年写作协会理事长、中华民国日语教育学会理事长、台湾文学协会理事长、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副校长、外语学院院长。

  中、日文着作、译作等身,研究范畴以日本文学与日本文学翻译为主,并将触角延伸到台湾文学研究及散文创作。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上海游记
 
一、海上

 
到了终于要从东京出发的那一天,长野草风氏来找我,据长野说,他也打算在半个月之后到支那旅行。当时长野氏很亲切地教我解晕船的妙方。但其实从门司港搭船,不到两个昼夜就可以抵达上海,只不过才两个昼夜的航程还需要带解晕船药,可见长野氏真的很胆小――当时这么想的我,即使在三月二十一日下午登上筑后号的舷梯时,眺望着因风雨浪大的港口,对于长野草风画伯惧海一事不免再次感到同情。
 
然而,彷彿就像是轻蔑故人而受到惩罚似的,当船航行到玄海没多久,大海就开始波涛汹涌了起来。我与同一船舱的马衫君一起到上甲板,才刚在藤椅上坐下,打在船身的浪花顿时从头上落了下来。大海看去一片白色浪花,海浪打得船底轰隆隆地作响。此时对面不知何方的岛屿,朦胧地浮现于海上,其实那正是九州本土。不过,早已习惯搭船的马衫君气定神闲地抽着菸草,一点也未显露惧色。我竖起了外套的衣领,两手插在口袋,嘴里不时地含着仁丹――对于长野草风氏提议要准备晕船药的明智之举感到十分敬佩。
 
没多久,我身旁的马衫君不知是去了吧台还是哪儿,不见人影,只留我悠然地继续坐在藤椅上。在别人的眼里我看起来或许很悠哉,然而我的脑海中可是极度不安。因为只要稍微动一下,我立刻就会感到晕眩。而且我觉得自己的胃也不断地翻搅。当时在我面前有一位水手一直在甲板上来回走来走去(后来得知他其实也正为晕船所苦),那不断穿梭的身影,也令我感到不舒服。眼前一艘拖网渔船冒着一缕黑烟在浪里载沉载浮眼看就要淹没。究竟为何一定要顶着这样的大浪前进呢?看着那艘船,当时的我也感到愤恨不平。
 
为了逃离现在的痛苦,我开始努力地想一些愉快的事,小孩、花草、涡福的茶碗、日本阿尔卑斯山、名妓初代――之后还想了些什么我也记不得了。不,还有,我想起来了,听说华格纳年轻时也曾在航向英吉利的旅程中遭遇到暴风雨,据说当时的经验对其后来撰写〈漂泊的荷兰人〉有很大的助益。我也想了很多像那样的事情,但感到头愈来愈昏,愈来愈想吐,最后甚至觉得管它什么华格纳,统统被狗吃掉算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