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上世纪70年代,余紫榴先生应报馆邀约,写了《中国史话》专栏,在报章上连载,前后连续四年之久,当时正值欧美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发起第一次大规模的保衞钓鱼岛运动,知识分子有一个普遍的渴求:认识中国,特别是学习中国历史。而余先生的《中国史话》专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专栏愈受欢迎,不少人士均建议将专栏内的文稿结集出版成书,余先生遂将稿件认真修订,又得到专家学者协助审订,最终促成《龙的根──中国史话五千年》的出版,这书在当时深受好评,并成为商务印书馆的輰销书籍。
事隔数十载,再看此书,仍然感觉可读性很强,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考虑到目前这类史料与叙述相结合的中国历史读物非常短缺,故征求作者同意,将这书改编出版。
为方便读者易于分类检索阅读,改版时将各篇章按不同重点主题组合,分成“民族的根源”、“中国历代政治人物”、“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化”及“中国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四大部分。其中“民族的根源”的篇章,虽定稿于1980年代,未能全面收录近二三十年中国全国各地区考古发掘的成果,但作者早已运用当年考古出土器物,推论中国史前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印证中华民族的根源,对本书的主题,确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此外,透过历代政治人物的事迹,敍说了中国历代的兴衰;读者也可在相应的主题内,领略到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精粹;或寻求中国农工科学技术的文化遗产,借此了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
本书初版写作出版期间,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帮助和指导,使修订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其中黄景略先生协助审改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部分;李学勤先生协助审改商、周、春、秋、战国部分;黄展岳先生协助审改秦、汉部分;杨泓先生协助审改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江平女士协助审改宋、元、明、清部分。他们都是中国当代着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专业历史编辑,在百忙之中,不辞劳苦对《中国史话》进行逐字审订,改正谬误,补充新资料,使《中国史话》增添科学性和可读性,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牟润孙教授为本书撰写序言。此书修订再版时,又蒙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惠赐封面题字,更为本书新版增添光彩,本馆借此机会,再三致谢。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16年6月
初版牟润孙教授序言 每一个人都需要读史书,以获得历史知识。将历史写成史书,是历史学者的责任。
历史学者必须分时代分门类去研究历史上的问题。讨论得愈深入,分析得愈细密,他们的成就愈大,而距离羣众也愈远。
每个有成就的历史学者,都对历史研究或多或少作出了贡献,得到了成果。如果没有人将他们所得的成果或贡献汇集起来,结合其他历史事件写成一部史书或史话,供给一般人阅读,则历史学者们花了许多心血精力所取得的成果就作用不大,甚至丝毫与一般人不相干。
许多历史学者之中,肯去写供一般人读的史书或史话的,很少见。由于他们习惯于作专题研究,纵使写史书,也多数是为教书的方便而写,未必适合一般人的程度与兴趣。实在是史学界一大憾事!
余紫榴先生这部史话,恰好弥补了这一个缺陷。余先生他掌握了每个时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史料,加以剪裁组织,深入浅出,化复杂为简单,写成供一般人读的史话。这部史话使人读起来,趣味盎然,于不知不觉之间将很新颖很精密的历史学者们研究的成果提玄钩要地汇集起来,给一般人去认识去了解,而且既载新知并陈旧说,常识与研究汇合在一起,构成整体的史话。将它作通史读自然可以,将它看成历史小说也未尝不可。
余先生这部书,本来是在报纸上发表,连续刊载。现在他将它重新修订,请许多名历史学者校阅,编写成册,付印问世,要我写几句话。
我读了之后,十分佩服。有三点拙见应特别指出:在众多史实之中,这本史话善于选择题目,既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全书又能组织成一个完整体系,可谓简而要。此其一。
别人写史话为了力求通俗浅显,往往流于空泛不甚切合实际,这本史话则每字每句均有其来历根据,可谓明而确,此其二。
写史书的人如将所依据的材料尽量写给读者看,文章便会十分沉闷。这本史话,在引证方面化繁为简,扼要提纲,引人入胜,可谓省而赅,此其三。
以上所说的拙见,读了这本书的人,一定会有共同的认识。至于书中其他佳义胜处,恕我不能一一遍举,留待读者自己去寻求,以增加读者的兴趣。
1983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