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根:中国史话五千年

龙的根:中国史话五千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文化
  • 通俗历史
  • 历史故事
  • 龙的根
  • 五千年历史
  • 文化史
  • 历史普及
  • 国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可以这样好读!

  善选题目:既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又能组织成一个完整体系
  扎实明确:每字每句均有其来历根据
  浅显易读:扼要提纲,引人入胜


  本书扼要敍述中国自史前时代至清末政治、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各方面的历史演变,勾勒历史脉胳,读者可借此了解中国历史五千年发展的大图像。

  全书由民族的根源、历代政治人物、学术思想文化及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四个主题组成,各按史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方便读者依不同喜好主题选读。

  细阅北京猿人至尧舜禅让传说,可以追寻中华民族的根源;认识历代政治人物,可以理解时代的与衰;了解历代思想文化精粹,可以明白民族文化的源流;明了古代农业工艺科技的递变,可以掌握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本书特色

  (1)坊间一直缺乏平实易懂但又包罗万样的中国历史文化读物,适合不同年龄层人士阅读。

  (2)分成不同主题,可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而在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中国民族的兼容并包,开放多元的特性。

名人推荐

  这部史话使人读起来趣味盎然,于不知不觉之间将很新颖很精密的历史学者们研究的成果提玄钩要地汇集起来,给一般人去认识去了解,而且既载新知并陈旧说,常识与研究汇合在一起,构成整体的史话。──牟润孙教授
好的,这里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不包含《龙的根:中国史话五千年》的内容,侧重于其他中国历史主题。 --- 图书名称:《江河万里:古代中国社会风貌与制度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古代中国历史进程中那些塑造了文明形态的关键要素,聚焦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思想流变以及制度的演进,旨在描绘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图景。我们不满足于单纯的王朝更迭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构成历史肌理的深层动力。 第一部分:土地、水利与初民的秩序 古代中国的稳定根基在于对土地的控制与对水域的治理。本卷首先考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农业文明的勃兴如何催生了最早的社会等级与权力结构。重点分析了井田制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早期国家如何通过对水利工程的组织能力来巩固其统治权威。书中详述了“天命观”在这一时期的形成与实践,以及它如何成为合理化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我们还将考察早期青铜礼器所承载的社会信息,揭示了礼乐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实际作用。周代的分封制度并非僵化的权力分配,而是动态的契约关系,本书将通过对西周青铜铭文的解读,重构宗法制度下贵族群体的日常生活、相互关系及其权力边界的微妙变化。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与士人的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催生了百家争鸣的辉煌。本书将重点剖析儒家、道家、法家这三大主流思想体系,如何针对“乱世”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着重对比了孔孟之道中“仁”与“礼”的实践性差异,以及韩非子“势、术、法”思想在秦朝统一实践中的成功与局限。 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士”这一特殊阶层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贵族附庸到独立思考的知识群体,士人的地位是如何一步步提升,并最终成为影响国家决策的核心力量?通过对《论语》《道德经》《韩非子》等核心文本的细读,我们试图还原这些思想家所处的具体历史情境,理解他们的理论是如何回应当时社会对秩序与治理的迫切需求。 第三部分:帝国的规制与基层社会的韧性 秦汉帝国建立后,中央集权达到了新的高度。本书将深入剖析郡县制的运作机制,阐释它如何有效控制广袤的疆域,以及这种制度对地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探讨了汉代察举制从初衷到后期走向衰落的内在矛盾,以及它对选拔制度带来的长期遗留问题。 社会经济层面,本书将详细考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重塑。这不仅仅是贸易路线的打通,更是文化、技术与人口流动的通道。我们关注地方豪强、自耕农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在重税徭役压力下,地方宗族组织如何成为基层社会维持生存和抵抗国家压力的重要缓冲带。 第四部分:中世的转型与制度的重塑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期。本书不回避这一时期的动荡,而是将其视为制度创新的温床。我们研究了九品中正制如何加剧了门阀士族的权力固化,以及这一制度背后的社会逻辑。 隋唐时期,国家通过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科举制度的完善,成功地将权力从地方世族手中收归中央,实现了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再平衡。本书详细分析了科举考试内容的设计如何服务于巩固皇权与统一思想的目标。同时,我们将考察均田制的盛衰,及其与唐代赋税制度(如租庸调制)的紧密联系,以及土地兼并对中晚唐社会稳定产生的破坏性影响。 第五部分:宋代的商业革命与思想的新局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被誉为“近世的曙光”。本书将重点分析宋代商业的空前繁荣,包括纸币的出现、市坊制度的解体以及城市经济的活力。我们审视了士大夫阶层对经济活动的态度,以及政府在商业监管上的调整。 思想领域,理学的兴起是对唐代以来佛道影响的反思与整合。本书将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核心差异,阐释它们如何重塑了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和世界观,以及这些观念如何渗透入家庭伦理与国家治理之中。我们还将考察宋代在军事技术(如火药的应用)和科学技术(如活字印刷术)上的领先地位,这些突破共同构筑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社会形态。 结论:历史的回响 《江河万里》试图揭示,古代中国的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僵硬框架,而是在适应社会经济基础、思想思潮和外部压力下不断调整和演化的有机体。通过对这些核心议题的深入梳理,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是如何建立、维持并最终转型其复杂而辉煌的文明体系的。本书提供的是一幅基于社会结构与制度逻辑的宏大历史画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余紫榴

  香港资深出版人,曾策划《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紫禁城宫殿》、《国宝》等大型画册的出版。

图书目录

编者的话
初版牟润孙教授序言
 
一、民族的根源
1.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2. 北京猿人
3. 氏族社会的形成
4. 母系氏族公社
5. 仰韶文化
6. 大汶口文化
7. 龙山文化
8. 私有制的起源和发展
9. 原始的宗教信仰
10. 古代的图腾崇拜
11. 黄帝战蚩尤的传说
12. 尧、舜、禹禅让制
 
二、中国历代政治人物
1. 夏启──第一个世袭王朝的君主
2. 成汤──灭夏建商
3. 周武王──建国分封
4. 周公──制礼作乐
5. 春秋五霸──尊王攘外
6. 战国时代──变法图强
7. 荆轲──图穷匕现刺秦王
8. 吕不韦──奇货可居
9. 李斯──助秦统一中国
10. 秦始皇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11. 陈胜与吴广──揭竿起义
12. 项羽与刘邦──楚汉相争
13. 张良与韩信──西汉立国功臣
14. 汉武帝──雄才大略的君主
15. 张骞──通西域  联外族
16. 王昭君──出塞和亲
17. 王莽──篡西汉  建新朝
18.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19. 刘备──三顾茅卢
20. 诸葛亮──治蜀鞠躬尽瘁
21. 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22.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23. 三国尽归司马懿
24. 隋文帝──统一中国
25. 隋炀帝──暴政亡国
26. 李渊──创立唐朝
27. 唐太宗──贞观之治
28. 武则天──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29. 赵匡胤──黄袍加身  创立宋朝
30. 杨家将──抗辽保家国
31. 宋真宗──订立澶渊之盟
32. 王安石──熙宁变法
33. 岳飞──民族英雄
34. 秦桧──策划议和
35. 铁木真──成吉思汗
36.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清
37. 忽必烈──统一中国  建立元朝
38. 朱元璋──改革朝政
39. 张居正──变法革新
40. 戚继光──平定倭寇
41.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清帝国的建立
42.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43. 郑成功──收复台湾
44. 康熙皇帝──开创盛世
 
三、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化
1. 原始社会的艺术
2. 甲骨文──信史的佐证
3. 卜辞──最早的文字记录
4. 天命──商朝的哲学思想
5. 天命靡常──西周的哲学思想
6. 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
7. “五行”与“八卦”说──唯物自然观
8. 诸子百家──学术平民化
9. 孔子──儒家创始者
10. 墨子──社会基层的声音
11. 老子与《道德经》──柔弱胜刚强
12. 名家──最早的辩论家
13. 邹衍──阴阳学说的代表
14. 子思与孟子──儒家的继承者
15. 农家许行──平均主义
16. 荀子──儒家的批判者
17.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18. 苏秦和张仪──合纵与纵横
19. 《孙子兵法》──最早的兵书
20. 《孙膑兵法》──战国时期兵书代表
21. 散文──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
22. 秦始皇“书同文字”──文字的统一
23. 汉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24. 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5. 王充《论衡》──唯物论解释
26. 司马迁《史记》──第一部通史着作
27. 散文与乐府──汉代的文学
28.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29. 建安七子──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代表
30. 玄学与反玄学──魏晋时期学术思潮
31. 佛教艺术──北魏的石窟
32. 刘知几《史通》──最早的历史理论着作
33. 四夷自服──唐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34. 绚丽的唐代诗坛
35. 李白与杜甫──盛唐诗人的代表
36. 刘禹钖与白居易──中唐写实诗人的代表
37. 李贺与李商隐──讽喻诗的代表
38. 复古即革新──中唐的古文运动
39. 韩愈与柳宗元──古文运动的领袖
40. 唐代传奇小说──活泼多变的民间文学
41. 佛教的兴盛
42. 敦煌艺术──稀世的珍藏
43. 继往开来──宋代的文学
44. 苏轼──宋代大文豪
45. 李清照──婉约派女词人
46. 程颢与程颐──北宋理学代表
47. 陆游与辛弃疾──爱国文学家
48.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49. 陆九渊──“心”即“理”
50. 陈亮──“天理”“人欲”可并行
51. 白话小说──市民文学的兴起
52. 马可波罗东来
53.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
54. 元曲──古代戏剧的代表
55. 郑和──七下西洋  远赴非洲
56. 明代文坛──公安派文学运动
57. 四大奇书──长篇小说的诞生
58. 王守仁──知行合一
59. 李贽──批评理学思想家
60. 清代的文学
61. 清初三大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
62.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四、中国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
1. 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提升
2. 西周的“百工”──手工业的发展
3. 铁器的第一次大发展
4. 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5. 战国时期的科学发展
6. 战国时期商业兴盛与城市繁荣
7. 铁器的第二次大发展
8. 农耕技术的突破──赵过的“代田法”
9. 东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0. 造纸术的改良与传播
11. 大科学家张衡与祖沖之
12. 农业百科全书──贾思勰《齐民要术》
13. 隋唐科学文化的发展
14.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15. 北宋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6. 北宋科学技术着作──沈括《梦溪笔谈》
17. 南宋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8. 元代科学文化的发展──郭守敬“授时历”
19. 农耕科学家──王帧《农书》
20. 棉纺织业推广──女纺织家黄道婆
21. 明初社会经济繁荣
22. 东方医学巨典──李时珍《本草纲目》
23. 农业技术总览──徐光启《农政全书》
24. 地理学全书──《徐霞客游记》
25. 工艺科技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26. 清代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书序言

编者的话
  
  
上世纪70年代,余紫榴先生应报馆邀约,写了《中国史话》专栏,在报章上连载,前后连续四年之久,当时正值欧美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发起第一次大规模的保衞钓鱼岛运动,知识分子有一个普遍的渴求:认识中国,特别是学习中国历史。而余先生的《中国史话》专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专栏愈受欢迎,不少人士均建议将专栏内的文稿结集出版成书,余先生遂将稿件认真修订,又得到专家学者协助审订,最终促成《龙的根──中国史话五千年》的出版,这书在当时深受好评,并成为商务印书馆的輰销书籍。
  
  事隔数十载,再看此书,仍然感觉可读性很强,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考虑到目前这类史料与叙述相结合的中国历史读物非常短缺,故征求作者同意,将这书改编出版。
  
  为方便读者易于分类检索阅读,改版时将各篇章按不同重点主题组合,分成“民族的根源”、“中国历代政治人物”、“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化”及“中国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四大部分。其中“民族的根源”的篇章,虽定稿于1980年代,未能全面收录近二三十年中国全国各地区考古发掘的成果,但作者早已运用当年考古出土器物,推论中国史前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印证中华民族的根源,对本书的主题,确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此外,透过历代政治人物的事迹,敍说了中国历代的兴衰;读者也可在相应的主题内,领略到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精粹;或寻求中国农工科学技术的文化遗产,借此了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
  
  本书初版写作出版期间,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帮助和指导,使修订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其中黄景略先生协助审改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部分;李学勤先生协助审改商、周、春、秋、战国部分;黄展岳先生协助审改秦、汉部分;杨泓先生协助审改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江平女士协助审改宋、元、明、清部分。他们都是中国当代着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专业历史编辑,在百忙之中,不辞劳苦对《中国史话》进行逐字审订,改正谬误,补充新资料,使《中国史话》增添科学性和可读性,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牟润孙教授为本书撰写序言。此书修订再版时,又蒙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惠赐封面题字,更为本书新版增添光彩,本馆借此机会,再三致谢。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16年6月
  
  
初版牟润孙教授序言

  
  每一个人都需要读史书,以获得历史知识。将历史写成史书,是历史学者的责任。
  
  历史学者必须分时代分门类去研究历史上的问题。讨论得愈深入,分析得愈细密,他们的成就愈大,而距离羣众也愈远。
  
  每个有成就的历史学者,都对历史研究或多或少作出了贡献,得到了成果。如果没有人将他们所得的成果或贡献汇集起来,结合其他历史事件写成一部史书或史话,供给一般人阅读,则历史学者们花了许多心血精力所取得的成果就作用不大,甚至丝毫与一般人不相干。
  
  许多历史学者之中,肯去写供一般人读的史书或史话的,很少见。由于他们习惯于作专题研究,纵使写史书,也多数是为教书的方便而写,未必适合一般人的程度与兴趣。实在是史学界一大憾事!
  
  余紫榴先生这部史话,恰好弥补了这一个缺陷。余先生他掌握了每个时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史料,加以剪裁组织,深入浅出,化复杂为简单,写成供一般人读的史话。这部史话使人读起来,趣味盎然,于不知不觉之间将很新颖很精密的历史学者们研究的成果提玄钩要地汇集起来,给一般人去认识去了解,而且既载新知并陈旧说,常识与研究汇合在一起,构成整体的史话。将它作通史读自然可以,将它看成历史小说也未尝不可。
  
  余先生这部书,本来是在报纸上发表,连续刊载。现在他将它重新修订,请许多名历史学者校阅,编写成册,付印问世,要我写几句话。
  
  我读了之后,十分佩服。有三点拙见应特别指出:在众多史实之中,这本史话善于选择题目,既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全书又能组织成一个完整体系,可谓简而要。此其一。
  
  别人写史话为了力求通俗浅显,往往流于空泛不甚切合实际,这本史话则每字每句均有其来历根据,可谓明而确,此其二。
  
  写史书的人如将所依据的材料尽量写给读者看,文章便会十分沉闷。这本史话,在引证方面化繁为简,扼要提纲,引人入胜,可谓省而赅,此其三。
  
  以上所说的拙见,读了这本书的人,一定会有共同的认识。至于书中其他佳义胜处,恕我不能一一遍举,留待读者自己去寻求,以增加读者的兴趣。
  
  1983年4月16日
  

图书试读

一、民族的根源

1.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科学家考察了地球的历史,揭示了人类和一切生物进化的连续关系。地球的历史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期。约五亿年以前,地球上才出现生命。最初的生命是原生的单细胞生物,后来便有软体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新生代约开始于六、七千万年以前,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是哺乳类动物发达时代,哺乳类由低级进化到高级,最后就有灵长类或初期的猿猴出现。到第四纪初期(约一百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

19世纪时,考古学家在属于1500万年以前(第三纪末)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森林古猿。森林古猿分佈的地区很广,包括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东南和南高加索。1956至1957年,在中国云南省开远地区发现了十颗森林古猿的牙齿化石。森林古猿的发现,使科学家得以大略推知人类祖先的形像,证实了达尔文关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学说。

古猿最初成羣地生活在树上,由于要利用上肢攀援树木,找寻食物,同时还要握捧、掷石,抵御来犯的野兽,经过长期的进化,手和脚有了某种自然的分工。

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森林的减少;特别是由于猿羣的发展和它们对自然界现存食物的任意攫取和浪费,造成了食物的缺乏。这就迫使类人猿不得不成羣地从树上下来,离开森林,到地面上扩大其活动范围,寻找食物。经过了几百万年的努力,类人猿在平地上逐渐摆脱了用手帮助行走的习惯,採取了直立的姿势。这不但让双手解脱出来,更重要是使头部可以四周环顾,方便观察周围的世界,更为颈骨能支盛更多的脑容量提供了前题。这就为大脑的发达创造了客观的可能性。这无疑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决定意义的进步。

类人猿虽能直立行走,毕竟还没有成为人。类人猿由于双手的不断使用,使手的机能逐渐完善起来;手越来越灵活,能够适应新的、更加复杂的动作。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促使脑子得到发展。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经过脑子的加工,便出现飞跃,产生了自觉能动性,开始创造工具:打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石制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有温度”的历史读物。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说”历史,用一种非常亲切、仿佛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将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呈现在我眼前。他不像很多历史学家那样,一味地追求学术上的严谨,而是更注重历史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他会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历史概念,也会用一些生动的故事,来 ilustrate 某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他不会简单地褒贬,而是会深入剖析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客观而又充满洞察力的分析,让我对许多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灵活多变,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又带着一丝幽默。这种多样的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精彩之处时,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思考他提出的观点。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它不是一本需要“啃”下去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可以让人轻松愉快地阅读,并且能从中获得启迪的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在宏大叙事与个体关怀之间的巧妙平衡。作者并没有局限于讲述那些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同样关注了在历史长河中,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生活。他会描绘战乱时期人们的颠沛流离,也会描写盛世之下百姓的安居乐业,甚至会去揣测一个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恐惧与希望。这种人文关怀,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他的写作风格非常细腻,擅长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服饰的变化、饮食的习惯、民间的风俗,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能生动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我常常会被作者描写的某个场景所打动,比如在战乱中,一家人艰难地逃难,或者在和平年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温馨画面。这些细节,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而且,作者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够用朴实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况味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历史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历史背后,那些真实的情感和生命的律动。他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关注,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自己的故事。

评分

这本史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漫步,只不过这里的展品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者的笔触如同导览员,他引导着我去欣赏那些宏伟的宫殿、激烈的战场,更重要的是,他让我看到了建造这些宫殿的人们的辛劳,以及那些战役背后普通士兵的无奈与悲壮。他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甚至有些亲切的语气,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读到关于某个朝代的兴衰,我不会觉得信息量过载,因为作者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有趣的人物轶事,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就能掌握历史的重点。他擅长从细节入手,比如描写一个皇帝的日常生活,一个文人的书房,一个普通百姓的年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气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刻画,他并没有简单地给他们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困境,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面孔,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有“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也会有“当时的他一定很难过”的同情。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学习体验,仿佛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知识渊博,却又不失幽默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历史知识。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打开来,第一眼看到的是序言,作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着对历史的深厚情感和严谨态度,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正准备向你讲述他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我迫不及待地翻到正文,第一章就带我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时代。文字朴实却富有画面感,那些模糊的传说、零散的遗迹,在作者的笔下渐渐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部落首领的呐喊,看到火光在黑夜中跳跃。他并没有用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而是着重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出蒙昧,建立起最初的文明。读到这里,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生存的艰辛,也惊叹于人类智慧的萌芽。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巧妙,他不会直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对情感的捕捉,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比那些直白的史实陈述更能触动人心,也更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重大转折时期的描绘,比如文字的出现、农耕的起源,他没有将它们仅仅看作是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发明创造背后,可能蕴含的无数个日夜的探索与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个笔触都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的“故事感”极强。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一本枯燥的史书,而是在讲述一连串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他擅长运用悬念和冲突来吸引读者,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时,他会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层层剥茧,直到揭晓答案,让人读来欲罢不能。他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韵味。那些描述战争的场面,气势恢宏,仿佛能听到战鼓擂动,刀光剑影;那些描绘政治斗争的场景,勾心斗角,暗流涌动,让人不禁捏一把汗。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完美的英雄或纯粹的反派,而是展现了他们性格的多面性,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做的选择。这种真实感,让历史人物更加立体,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深入分析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而且他的分析往往独到而深刻,能让我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那些我曾经熟悉的历史。读这本书,就像在看一部史诗级的电影,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有引人深思的哲理。而且,作者的叙述非常有条理,即使事件众多,他也能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你在庞杂的历史信息中,找到清晰的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