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以巴菲特视野,将繁复观念化为常识性论述 接到编辑部寄来的初稿,恰好是华伦.巴菲特在 CNBC 发表常识性公司治理原则(Commonsense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的后一日。巴菲特不让 OECD 新版(2015)公司治理原则专美于前,结合十三位金融领袖,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讨论,提出公司治理的建议,冠以「常识性的」形容词,显然巴菲特认为许多治理原则应该是「理所当然」,不过要注意,十三位金融家都是经验丰富、历经波涛,他们的「良知良能」,一般人不宜轻易当作「常识」。不过本书作者颇具巴菲特的视野,能将繁复的公司治理观念,化为常识性的论述,对想一窥治理堂奥的读者,大有助益。
单纯使用 public information(公开资讯),竟能先后写出《公司的品格》及《公司的品格 2》两本书,就可看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与归纳能力,确有异于常人之处。由此可见,以往在法律上要求上市柜公司对业务、财务资讯的公开,的确有其效果。作者与我是忘年之交,常就资本市场问题分享看法,诚如作者所称,彼此观点有时并不尽一致,但对公司治理的重视,却不相上下。
本书是作者又一成功作品,有几点小观察必须提醒读者:
1. 彰银案中,提到 2001 年政府有「258」的第一次金改,这是一个常见但易造成误导的名辞。因为台湾早在民国 69 年(1980 年)即开始利率面的金融改革,其后历经业务面、新券商、银行及保险公司开放,无一不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篇章,及至 2001 年有所谓的「第一次」金改,无非是政治语言想要创造前无古人的印象罢了,读者如真要了解台湾金改历史,对此应有认识。
2. 同一案件中,也提到财政部 2005 年 7 月的公告引发不少金控的兴趣云云。事实上除了被邀的四家机构外,其余金控或银行均不知悉 7/21 的公告,财政部的意向是在 7/22 投标前一日才发函予彰银转知,如果当时财政部提前两个月即公告周知此一优渥的条件,或于 7/21 停止招标,依新条件重发英雄帖,也许结果会大不相同。
3. 在前后两本书中,作者对内线交易都有着墨,也展现他敏锐的观察力,建议可以考虑在第三本书中(看来是欲罢不能),就「证券交易法」第 157-1条的构成要件进一步蒐集案例,让读者了解现行条文中,立法者添加一些可让律师发挥的空间(例如:「实际知悉」、「消息明确」的要件),而司法者对「消息成立」又太执着于文义的表面解释,以至于忽略消息乃至交易对市场信赖的实质影响,也失去法规原来意旨。
小疵不掩大瑜,更何况以上所说根本不算「疵」,乐见Russell 又一新作问世,幸能先睹为快,爰乐为之序。
陈冲
(本文作者为东吴大学法商讲座教授、前行政院院长)
推荐序
投资人趋吉避凶的必备工具书 敝人与孔繁华教授共同创立及延续中华策略管理会计学会(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 Taiwan : IMAT),因而相识及共事多年,本书由孔教授与财经部落格「RusRule」格主李华驎(Rus),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以台湾上市柜公司为案例,剖析公司治理实务上未尽之处,进而探讨台湾资本市场,该如何建立安全游戏规则,使投资者安心,进而吸引国际价值性投资资金,以寻求永续发展。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的意义,可说是一种外部人或主管机关要求经营者健全公司制度的模式。2002 年安隆案之后,美国针对公司治理出炉了许多监管制度与对公司资讯揭露要求,对于白领犯罪或是会计师的责任等议题也有了更严厉的处罚和规范。从安隆案后,美国政府及投资人针对上市柜公司的态度,从传统的让公司经营者创造公司最大利益并与股东一同受惠。渐渐转化为要求经营者释出更多的权力,公开公司资讯使其透明化,让公司外部人得以参与及监督公司经营,以避免重大弊端的发生。
同时美国商业事务部(如经济部)下设有商德谘询委员会(BEAC: Business Ethics Advisory Council),也明订下列各项领域,需要企业自我评估其商德情况:
1. 一般人员对商德相关问题的了解。
2. 对政府法令的遵行。
3. 对利益冲突的解决。
4. 对交际应酬和招待的处理。
5. 和客户及供应商间收受赠送礼品的关系划分。
6. 社会责任的履行。
诚如作者所言,台湾政府单位一向主张企业制度要与国际接轨,2004年爆发台版的安隆案—博达下市之后,也开始积极推动公司治理。只是迄今推动了十多年,似乎成效不彰,如最近甚嚣尘上引起轩然大波的乐陞案可为例证。
作者在书中提到,在美国推动公司治理的最大主力是大型投资法人,因为小股东如同散装游击队,大股东则是持有鉅额股数如同重装军团调度不易,所以大型投资法人当然会要求公司制度健全、资讯透明及财报可信度,并以此为其首选。本书援引的个案也代表作者的建言,期许证管单位首要工作,应该以健全公司制度俾能良善治理,让所有投资者都能安心永续投资,进而吸引国际长期投资进驻,才是台湾资本市场之福及长期发展之道,这也是作者书写的中心思想。
总括来说,个人认为本书是所有公开发行上市柜公司每位专业╱业余投资人、董监事会、高阶经理人,及企管顾问必备的工具╱参考书。借由本书的应用,投资人可以趋吉避凶、汰芜存菁,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标的公司。这是一本培育投资人,及上市柜公司「对的基因」的好书,谨此诚挚向业界先进贤达推荐本书。
最后,容小弟引用《圣经》箴言第四章 14节「不可行恶人的路,不要走坏人的道」,以及 15 节「要躲避,不可经过,要转身而去」作为结语和大家分享。看一家公司是否有优质的公司治理,去看它的外部董监名单及其更迭异动资讯,即可了然于胸。良善的外部董监,除了自己要有对罪恶的高敏感度,也要有危机意识。绝对不要『主动』走进罪恶的诱惑中,不沾染恶道,就不会同流合污,尤其要有壮士断腕爱惜羽毛的公义与道德。罪恶的道路要刻意避开,连经过都不可,因为深知罪的可怕,其吸引力和传染性让人难以抗拒,但其后果更是难以收拾,在心理上先有厌恶和抗拒,就不愿意去沾染污秽,自然就能远离罪恶。古圣贤有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道理。若知悉一家公司的良善外部董监事挂冠求去,但凡投资人皆要避之唯恐不及阿!
唐树万
(中华策略管理会计学会理事长及 CMA, CFM, CIA, GPHR, MBA)
推荐序
从本书个案看到制度缺失,找出改变的契机 《公司的品格 2》延续上一本《公司的品格》写作风格,从一个接一个的个案讨论,让读者实地了解公司治理的意涵与重要性。
为什么台湾的企业集团常以财团法人做为核心持股机构?譬如,台塑体系中的长庚医疗法人,长荣集团中的张荣发基金会。原来基金会有董事容易掌控,不易解散、租税优惠等好处。财务报表揭露方面,更只有医疗法人与私校,需有每年一次会计师签证后的报告。
财团法人原有公益性质,这也正是为什么政府给它税务优惠的原因,但现在财团法人已经变成企业主为自己图谋最大利益的工具。譬如,财团法人受到营利事业的现金捐赠,可以用于购买该公司的股票。也就是说大老板可以请公司以捐助公益之名,捐钱给基金会,再请基金会拿钱买公司的股票。而由于基金会是由大老板控制的,基金会手上持有的股权自然是支持老板的。这等于是由全体股东出钱,让老板巩固经营权。
作者的文字有个特点,他不诉诸于针对个人或个别公司的批判,说他们贪婪、钻漏洞等。他把讨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带读者看到是制度出了哪些问题,才会形成这些漏洞,以及提出可行的解决之道。有时甚至也会讨论形成这些漏洞的可能背景环境,例如为什么台湾法令不严格要求非营利团体都有要公开财报呢?
作者请读者思考,台湾的政党、宫庙、各协会、私校等,主要的负责人都是谁?财务透明的话,要如何上下其手捞钱呢?
书中另一个个案讨论提到威强电。这家公司在 2014 年三月底,将之前已经公布的 2013 全年营业收入下调 31%,而这家公司刚好从 2014 年一月开始,就开始出现营收大幅成长的讯息。当时,市场上许多投资人与分析机构也因此看好威强电股票,股价从每股 41 块涨到 68 块。而在营收大幅向下调整之后,公司股价也被打回原形。威强电的解释是会计人员对于孙公司—谷滨的营收错误认列才造成此事,但时间上的凑巧之处,不禁让人有许多怀疑。
台湾上市公司从每年第三季季报结束,要到隔年三月底才会看到经会计师查核的年度财务报告。这六个月的期间是财报空窗期,也有人称「吹牛季」,有些公司会利用这段期间吹嘘公司的前景或将营收灌水。威强电因为这个事件被证交所裁罚 20 万元。假如真是公司刻意的结果,操弄股价上涨所拿到的好处远远超过罚款金额。
针对上市公司侵害股东权益,台湾是由投资人保护中心帮投资人进行股东集体诉讼。政府对人民的保护心态,是否形成对犯罪者更大的压力,对股东权益的更佳保障。看完了书中的讨论,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不论政府或民间,提振经济与活络股市,可说是没有异议的共识,但讨论往往就侷限在一些表面的措施,譬如宽松货币、汇率控制、不能课税等。不过,对于公司欺瞒或伤害投资人的行为,对于这些公司没品的作为该如何从制度面上防治,却缺少相关讨论。每有事故,不论是掏空、营收作假,都是以个人因素解释。一时之间,大众与媒体气愤填膺的口诛笔伐,然后呢?然后就彷彿没什么事。事过境迁之后,制度与环境仍没有改变,等下一颗未爆弹爆炸。
这本《公司的品格 2》不仅让读者看清公司会做出那些没品的行为,而且更明白指出改变的契机。健全的制度,才是市场与经济发展的良方。
绿角
(本文作者为财经作家)
作者序
什么是公司治理? 「算了,我输了,你们赢了,这是我的第二本书!」
这句话是我写上本书时,在书店乱翻看到某作者第二本书的序这么写的。原因是这位作者实在不想出第二本书,但禁不起读者的苦苦哀求,逼不得已只好就范。这般等同「不爽不要买」的霸气宣言,真是让我深感「大丈夫亦当如此」。尴尬的是,我的第一本书都出二年多了,也卖了一万多本,但偏偏就是没有人来苦苦哀求我出第二本书。「算了,我输了,你们赢了,这是我的第二本书!」
拜编辑的苦心塑造,我的上本书有个非常「大义凛然」的书名—公司的品格! 或因如此,不时有人喜欢问我一些大义凛然的问题,例如,该如何提升我国上市柜公司经营者的诚信?呃~同学,你知道自己的国家自己救,那自己的作业呢?另一个常被问的问题是:「公司的品格,这个名字是怎么取的?」嗯,出版社取的,说真的,如果我自己在书店看到这种名字的书,应该连翻都不想翻。这本书和上本书的主题是一样的,透过发生在台湾的实际案例,讨论一个你偶尔会在财经媒体或教科书上看到的名词—公司治理。
和「台湾之光」一样,公司治理是个近年来很浮滥而且被滥用的名词。只要有经营权之争,通常市场派指责公司派的理由就是公司治理不佳,讲得好像台湾社会真的很重视公司治理一样;甚至只要公司出了什么问题,还是股价莫名其妙地下跌害投资人套牢,媒体就说「很明显地,该公司的公司治理出了大问题!」奇怪的是媒体这么写,大家也就点头称是,这就像医生告诉病人,发烧的主因是你的去氧核醣核酸反应异常,病人还能感同身受地说,没错,我真的觉得我的去氧核醣核酸最近怪怪的。神奇的是媒体从来不解释,大家却像是早就知道,彷彿公司治理已经是台湾人的去氧核醣核酸一样!
师爷,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英文 Corporate Governance 目前最普遍的翻译,不过这应该只是个比「科普瑞 加门能斯」好一点的翻译,因为就像总统该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一样,治理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在谈一个公司的老板该如何经营一家公司,但从Governance 的意义来看,其实同时有监管和治理的意涵,也就是除了要求公司(特别是针对上市柜公司)健全自我制度外,其实有更多是公司外部人或是主管机关要求公司揭露和被管理的意味存在。简单地说,公司治理就是一种外部人或主管机关要求经营者健全公司制度的模式。
为什么外部人和主管机关要找公司的「麻烦」呢?你翻开公司治理的相关文章几乎开头都会提到一段话,意思大致是公司治理这个理论出现很久了,但在恩隆案(Enron)后才开始普遍受到各国重视,美国还因此通过了一个「沙宾法案」(Sarbanes-Oxley Act)加强对上市柜公司的监管,自此公司治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一个恩隆案可以让公司治理变成显学?恩隆在出事前一度是美国市值第七大(也有说第九)的公司,我查了一下台湾市值第七大和第九大的公司分别是台湾化纤和富邦金控,和恩隆差不多时间出事的还有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MCI WorldCom。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台化和台湾大哥大突然无预警的倒闭,死的最惨的人会是谁?不见得是你以为姓王或姓蔡的人,事实上不管是恩隆或是富邦金控这种规模的公司,最大的股东都是专业投资机构(包括信託基金、退休基金和投资法人),更别说银行端还有鉅额的借款。拜恩隆的快速倒闭所赐,这些人在惨重损失之余突然领悟到了二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第一,并不是会计帐上赔钱或财务有问题的公司才会倒;第二,投资(借钱给)一家公司,股票会不会涨,公司赚不赚钱是一回事,但公司会不会倒却是另一回事。因此在进行所有决策之前,都要先考量一个最基本的观念: 那就是先确保这家公司不会倒。
别搞笑了,这么简单的道理集一堆天才所在的华尔街怎么可能会不知道!没错,这个道理大家不是不知道而是轻忽了,让他们轻忽的原因是他们过于相信原有的制度,他们相信美国的证管会(SEC)有详尽的法条规范所有上市柜公司;恩隆董事会超过一半是独立董事,其中包括前期交所主席和史丹佛大学前商学院院长兼会计系教授,会帮大家把关;更别说当时帮恩隆签证的还是全世界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Arthur Anderson,这些保证再加上恩隆的规模和屡创新高的财务数字,让一切看来都很完美,所以投资人和分析师只要专注公司基本面、营运前景和一些技术线型指标等买进卖出讯号就可以了。
结果呢?从 2000 年的 8 月起,恩隆的股价从一股 90 元在三个月内跌到剩 0.12 元,所有人的美梦顿时破灭。
我想写一个惨字~
到头来大家才发现事情和原本想的不太一样,美国证管会的人力和能力很有限,规范很制式,有心者当然可以从中钻漏洞;看似独立的董事除了很多是老板的「Golf Buddies and Classmates」,不少独董其实业务上和恩隆有往来或是接受公司的赞助;更惨的是大家认为最专业和独立的签证会计师,基于自身利益,不但知情还协助恩隆高层掩盖事实,就如同台湾的食安问题一样,一时之间大家都相信的制度霎时崩解。因此,在恩隆案之后,美国针对公司治理出炉了许多监管制度与对公司资讯揭露要求,对于白领犯罪或是会计师的责任等议题也有了更严厉的处罚和规范。简单地说,从恩隆案后,美国政府及投资人针对上市柜公司的态度,从传统的「他好 我也好」(补肾药品广告词),认为只要让公司经营者与股东利益一致下(即所谓的「代理问题」),公司经营者就会努力创造公司最大利益并让股东同等受惠。开始转化为要求经营者必须释出更多的权力与公司资讯透明,让公司外部人得以参与及监督公司经营,以避免重大弊端的发生。
至于台湾,除了政府单位一向沉迷的所谓「与国际接轨」—深怕台湾一旦和国际不同制度,到时国际评比就会忽略台湾而失去国际能见度外,另一方面在 2004 年爆发台版的恩隆案─博达(事实上从 1998 年起台湾就爆发一堆公司舞弊案件),因此在 2000 年初期亦开始积极推动公司治理。只是迄今推动了十来年,大家的感觉就和台湾的经济一样,数据告诉你一直在进步,可是大家就是感受不太出来到底进步在哪里?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和台湾大环境先天不足及后天失调有关。所谓先天不足的主因在于台湾大老板的心态,台湾企业发展历史并不久,不少企业还是第一代或第二代掌舵,一方面经营心态上仍是侧重效率,认为所谓的监督都只是找公司的麻烦,更糟的是很多老板即便公司上市柜了,心态还是「朕即天下」,根本没有公司是与股东共有,应该对股东负责的想法。所以才会有每次股东会或经营权之争时拚命撒钱要委託书,而一旦委託书到手对股东就是「射后不理」。也因为这样的心态,影响了后天的失调—政府失(ㄧㄤˊ)能(ㄨㄟˇ)。
原本政府推动一项制度应该有完整的规画,但台湾由于「民意」凌驾一切,因此常常一项政策推动不受大老板喜爱, 于是立委和名嘴就开始假民意和专业之名大肆批评,瞎起闹的媒体也跟着推波助澜,结果大家骂一骂,主管机关就软化了,改以「循序渐进」为由,不是退缩就是作半套,然后再被这些立委和名嘴嘲讽:「你看,我早就告诉你这个制度有问题。」这就像医生开了药叫你一天吃三包,结果你三天吃一包却来干谯医生无能一样,我不知道医生是否无能,但你好歹要照医生规定把药吃了再来谯才对吧!
所以李严,我说那个酱汁呢?
事实上,台湾推行公司治理莫名其妙的地方还不止如此。从美国的例子来看,推动公司治理最大主力来自大型投资人,不难理解,因为小股东持有个几百几千股看看苗头不对就落跑了,可是大股东持有几百几千万股,出了事「脚麻去,是要怎么跑?」所以当然会转而要求公司制度健全、资讯透明及财报的可信度。可是身为公司治理的推动单位和持有台湾股票最多的台湾政府(包括官股持股、四大基金及公营企业持股),你看过几家公营企业是公司治理良好的? 你何时看过政府善用其持股要求被投资公司推动公司治理的?算了吧,只要政治力不要过度介入扯这些公司后腿就要偷笑了。作为大股东不去要求公司健全制度,反而成天宣导小股东要积极参与公司经营,不要拿委託书换纪念品,让股东权益睡着了,这岂不是莫名其妙?
相对的,对小股东来说公司治理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这些年因为存款利率过低,不少人在鼓吹「存股」的概念,也就是固定买进好的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还有不少人专精于研究上市柜公司财报,想从茫茫股海中淘金。请想看看,如果你定期买进一家股票结果这家公司 10 年后倒了,最终你发现你分析了半天的公司前景和财报都是假的,你会不会很干?当一堆名嘴高谈是税太高让台湾股市成交量下滑时,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作为一个投资人,你认为现阶段政府该做的事是减税,吸引一些短进短出的投资者,还是应该健全公司制度让所有投资者都能安心长期投资,进而吸引国际长期投资资金?是该让制度漏洞百出、规范松散,让上市柜公司老板炒股掏空比经营公司更好赚?还是应该建立健全的游戏规则,要求这些老板们能专心经营公司,不要成天搞些狗屁倒灶的事?到底哪一个才是台湾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之道?
最后,在本文篇幅失控前还是简单谈一下本书特色,本书延续前一本《公司的品格》模式,同样以台湾本地实际发生而且还存活的公司案例来探讨台湾公司治理问题及提供相关建议。相较于上本书,除了以不同公司个案讨论不同议题外,本书约略不同之处有二: 第一,本书多加了一些「美国是怎样处理这类问题?」的乡民提问。这是因为我发觉台湾很多名嘴和民代很擅长「点出问题」后拚命干谯,然后……就算了!大家都骂的很爽却没人愿意谈问题解决之道,例如之前照三餐骂的慈济财报事件就是如此。请问台湾有类似问题的财团法人只有慈济吗? 事情过了一年多,针对这类问题台湾又改变了什么?或者这一切就只是成就某些名嘴的「公平正义」形象?如果我们期望台湾有所进步,要改变的是慈济的财报? 还是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规范所有(或重要)的财团法人?我不是财团法人专家,我也不想假装是这类专家,但至少我能做的就是告诉你美国是怎么处理这类问题的,希望对于只会攻击个案而不求从制度面解决问题的台湾能有所帮助。
第二,相对于第一本书,读者可能会发现这本书的笔法诙谐多了。会有这样差别,主因是上本书设定为教科书,因此写作笔法偏向正经严肃,不过我认为公司治理应该是个超脱课堂之外的议题,所以我将这本书写得更有趣一点,希望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回响。当然,我猜一定有人认为文章中画删除线的文字才代表作者真正的心声,呃……反正是你花钱买书,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应该是最后,如同多数的书,一本书的完成有着许多要感谢的人。首先要谢谢东吴大学的陈冲教授,本书中〈你不知道的控股神器—财团法人〉以及经典案例中的〈五鬼搬运与金蝉脱壳〉都是受陈教授的启发而来。除此之外,在撰写内线交易及台新金与彰银的拖棚歹戏时,由于涉及不少法律规定,经常一 Google 下去跑出满坑满谷的资料不说,不少论点还相互矛盾让人不知所已,这时另一项利器— Chungle 跃然而生。Chungle 回应时间虽然比不上 Google,但答案精准而且经常是连立法意旨和修法沿革都一併回答了,对于我这种半调子的公司治理专家来说,Chungle 真的要比 Google 好用多了。不过Chungle,哦,我是指冲哥,虽然对本书相关议题有不少启发及协助,但书中论点均是来自作者自己想法,与陈教授并非全然一致。
同样的,我也不是法律专家,书中相关法律规定多是请教我的国中同学—地方法院的郭法官,借由与郭法官对谈也带出本书中「内线交易究竟是利大罪轻,还是利不及罪」这个议题。不过法官大人为人低调不喜曝光,所以请大家千万不要用我的年纪、「政大」和「道明中学首届国乐班」这些关键字去肉搜他。另一位在「威强电财报疑云」中贡献实务意见的是勤业众信的陈会计师,因为这本书就算卖十万本的稿费也抵不上她半年的薪水,为了避免得罪她的客户,同样也只能默默感谢。由于我们三个是同班同学,所以你知道的,有些关键字是一样的。
另一位要感谢的是中华公司治理协会的谢静慧祕书长,多亏她带我去访谈一家我上本书冠上「荒谬」的公司,又一起听了快一小时的灵魂出窍大战蜘蛛精的故事,才意外多了「不给糖就捣蛋的股东会」这篇教案及后续的乡民提问。也因为她每年都邀请我参加中华公司治理协会的年度高峰会,我才明白明明我觉得《公司的品格》是本很正经严肃的书,怎么会大家都觉得很有趣?
事实上,一本书的完成要感谢的人还很多,ptt-stock 版和我 blog 的读者依旧是我许多灵感的来源。其中我要特别感谢知名作者—总干事黄国华先生,事实上早在上本书我就该感谢他,在最初没有人要帮我出书时,是他的引介才有和圆神出版集团合作的机会,没有什么知名度的我在新书问市后,也是黄先生在个人网站大力推荐才让上本书更广为人知。但事实上我和黄先生根本不认识,而且惭愧的是迄今也未曾碰过面,这种素昧平生的仗义相助真的让人感动。
真的是最后,我想谈一下为何想写这本书。虽然在几场受邀的演讲中,我常提及第二本书,但我其实从来没有打算写这本书。理由很简单,写书太累、投报率太低、我又不想红、第一本书风评已经够好,我没有必要冒险。但去年一个变化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的父亲过世了。在守丧的百日期间,除了追忆他的过往,我常在想我的一生有什么事是让我父亲觉得骄傲的?在朋友眼中我最大的才华,很遗憾地就是我爸的才华,而且不管是考量时空环境还是绝对数字,这点才华我老爸都要远胜于我。我想了想,或许可以让他骄傲的,是我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出了一本风评还不错的书,让他一直好奇我的写作能力是从何而来?是的,就是这样的想法,在他的百日过后我决定开始重拾写作,希望借由这本书传达我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李延品先生,我的父亲,高雄市立志中学和正义高中创办人。他是一个大时代的无辜流离者,也是造就一个家庭最伟大的父亲。谢谢您! 也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着愉快的生活。
李华驎
作者序
品格的内涵 本书延续前一本《公司的品格》以本地实际企业案例来探讨台湾公司治理问题,并尝试以更多元的角度来切入更广泛的议题。近年来台湾当局一直致力于推动公司治理,从修订相关法规、推动公司治理评鑑,甚至编制公司治理指数,认为这么一来就可以引导台湾企业健全公司治理,进而提升竞争力,增进股东们的投资信心,吸引更多外资前来投资。但现实世界是,台湾的股民根本不相信政府这一套,觉得政府政策只是在作作样子,企业也只是虚应配合,即便是外资也不太买单。为什么会是这样?事实上,我一直认为「没有品格,公司治理只完成一半」,很多台湾企业在心态上都只是扮演着被动的法规遵循者,只要评鑑能得到高分与好排名,便认为这样已算是实践公司治理,也尽到该尽的责任。然而,企业要落实公司治理唯有形塑企业文化、价值与操守,内化为品格内涵。忽视公司品格之养成恐生更多的危机企业。
多年来,我在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负责公司治理课程,发现相关主题对同学来说过于严肃,大部分内容若非太艰深就是牵扯繁杂的法条或准则,不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把个案带进课堂上的讨论,让同学可以经由分析个案与参与讨论的过程,达到理论与实务连结。然而,大部分现成个案并非以本地企业为对象且难以与本地商业环境与法规结合,也缺乏同学的共鸣,因此,我开始与华驎合作,着手撰写本地案例。为了让个案配合议题,我们将个案公司化繁为简以聚焦于某一理论观念,让同学可以快速掌握公司治理的本质。在此过程中也让我们开始有了把这些案例集结出书的想法,让更多「非专家」能借以认识公司治理这个议题。撰写本书时刻意以轻松的口吻叙述这些案例,我们希望读者能透过书中的案例了解公司治理的内涵与警讯,同时也能享受阅读之乐。
孔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