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评介

翻译与评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翻译研究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译学
  • 翻译批评
  • 书评
  • 文化交流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评论与介绍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传递中,作者有缘接触到的特定文本及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全书二十一篇虽长短有异,但目的则一:希望在原作、译作与各自的脉络间,以及作者、译者与读者间,搭建一座桥樑,扮演评论者与中介者的角色,彰显原作、译作的特色与意义,和译者的角色与贡献。

  继作者前一部翻译论述《翻译与脉络》,本书依循前书揭橥的「双重脉络化」理路,更着重于平易近人的评论与引介,以期与广大的华人世界分享个人的心得与感想。本书的取向固然来自作者多年来身为译者与学者的深切感受,也符合晚近翻译研究中对于译者与译作的强调和重新评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古籍文献整理与数字化研究》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古籍文献整理与数字化研究 图书简介 引言:穿越时空的文化桥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停歇。然而,那些凝结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精髓的古籍文献,正面临着时间侵蚀与信息鸿沟的双重挑战。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思想的源泉,是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如何有效地保护、系统地整理并科学地利用这些珍贵遗产,已成为当代文献学与信息科学领域的核心议题。《古籍文献整理与数字化研究》正是立足于这一时代命题,旨在搭建起传统文献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坚实桥梁,为古籍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研究范式与实践路径。 本书并非仅仅是文献整理方法论的简单罗列,也不是信息技术在古籍领域应用的表面探讨,而是将两者深度融合,探讨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以更科学、更精细、更可持续的方式,实现古籍文献的“活态保护”与“高效利用”。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古籍辨识、版本学研究,到前沿的数字化采集、数据标引、知识图谱构建,再到最终的知识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研究体系。 第一部分:古籍文献的本体研究与整理规范 本部分聚焦于古籍文献作为文化载体的本质特性与整理工作的科学性。我们将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典籍的载体形制演变,包括甲骨、竹简、木牍、缣帛、纸质书的材料学基础及其对文本保存的影响。 一、古籍的辨识与鉴别: 详细阐述了从版本学、校勘学的角度出发,对古籍进行真伪判断、时代区分和版本价值评估的方法。重点介绍了“俯首本”、“抄本”、“刻本”、“活字本”等不同制作工艺对文本流传和内容准确性的影响。特别引入了对古代印章、批校、题跋等非正文信息的系统性解读技巧,这些往往是揭示文献流传脉络的关键线索。 二、文献整理的规范化流程: 本部分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古籍整理操作流程,包括编目分类、著录规范(参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标准)、底本选择原则(如优先选择“善本”与“足本”的考量)、以及校勘工作的精细化处理。对于“存佚互见”的文献,阐述了如何通过跨馆际合作与文献比对,最大程度地还原文本原貌。同时,探讨了整理过程中遇到的文本语义模糊、异文校理难点等传统难题,并提出了现代学术研究的解决思路。 三、古籍的保护与修复基础: 结合文献整理的需求,简要介绍了纸张老化、虫蛀、霉变等常见病害的识别,并概述了基于环境控制与早期干预的保存策略。强调了整理工作必须在不损害文献本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伦理规范。 第二部分: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古籍的数字化已不再是简单的“扫描存档”,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图像处理、元数据构建和知识组织。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 一、高精度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 详尽讨论了针对不同古籍材质(如拓片、泥金装帧、线装书)的最佳图像采集方案,包括高分辨率扫描、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潜力。重点解析了图像预处理技术,如色彩校正、去污、去阴影、自动对齐等,以确保数字图像能够真实反映原件的物理特征和细节信息,这对后续的文字识别至关重要。 二、元数据标准的构建与实践: 明确指出元数据是数字古籍的“灵魂”。本书深入剖析了MARC格式、Dublin Core以及专门针对古籍的扩展元数据标准(如MODS/METS的特定应用),强调了“标引”的准确性。讨论了如何系统地标引古籍的“题名”、“作者”、“版本信息”、“物理描述”、“内容摘要”以及“流传序列”等关键字段,确保检索的精准性与学术性。 三、古籍文本的OCR与版面分析: 针对中文古籍,特别是其特有的版式(如通栏、双栏、鱼尾、眉批、夹注等),本书系统介绍了面向古籍的文字识别(OCR)技术难点。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版面分析算法,如何精确分离正文、批注、插图与空白区域,并讨论了如何有效地处理异体字、通假字和古今异读的识别与校对问题,力求实现高准确率的“影印本”到“可编辑文本”的转化。 第三部分:知识组织与深度挖掘:古籍的再利用 真正的数字化价值在于知识的重构与再发现。本部分探讨如何将海量的数字化古籍转化为可被研究者直接利用的知识资产。 一、实体识别与知识图谱构建: 介绍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古籍文本进行人名、地名、官职、文献、历史事件等关键实体的自动抽取与标准化。重点阐述了如何将这些实体进行关联,构建出反映古代社会结构、地理变迁和思想流派的“古籍知识图谱”,为宏观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二、古籍的语义标注与互文性研究: 超越简单的关键词检索,本部分研究如何进行深层次的语义标注,识别典故的出处、诗文的引用与化用。通过构建典故索引和互文关联网络,帮助研究者快速追踪某一思想、某一文学母题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 三、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应用示范: 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整理和挖掘出的数据,进行可视化研究。例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古代官员的任职轨迹进行空间可视化,或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揭示某个学术流派的兴衰周期,从而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强大的数据工具箱。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献学 《古籍文献整理与数字化研究》旨在为古籍保护机构、高校图书馆、文博单位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手册。它不仅是对传统文献学精髓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信息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前瞻性探索。通过本书,我们期望能加速古籍文献从“沉睡的孤本”向“流动的知识资源”的转变,让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单德兴


  国立台湾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任欧美研究所所长,《欧美研究》季刊主编,行政院国科会外文学门召集人,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加州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英国伯明罕大学访问学人及傅尔布莱特资深访问学人,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国立交通大学外文系兼任教授,静宜大学英文系兼任讲座教授,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人文学兼任特聘教授,并三度获得行政院国科会外文学门杰出研究奖,第五十四届教育部学术奖,第六届梁实秋文学奖译文组首奖,第三十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

  着有评论集《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反动与重演:美国文学史与文化批评》、《越界与创新:亚美文学与文化研究》、《翻译与脉络》、《萨依德在台湾》,访谈集《对话与交流:当代中外作家、批评家访谈录》、《与智者为伍:亚美文学与文化名家访谈录》、《却顾所来径:当代名家访谈录》,译有《近代美国理论:建制.压抑.抗拒》、《美国梦的挑战:在美国的华人》、《文学心路:英美名家访谈录》、《知识分子论》、《格理弗游记》、《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等近二十本专书,主编及合编多种专书及期刊(含《全球属性,在地声音:〈亚美学刊〉四十年精选集》上、下册〔与梁志英、唐‧中西合编〕),并与李有成先生、张力先生担任《朱立民先生访问纪录》主访。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文学、美国文学史、亚美文学、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等。
 

图书目录

001翻译困难,评介不易
──为作者、译者与读者搭桥

经典与现代
011转世与再生
──《希腊罗马神话》的新译与新意
019文学.经典.翻译
──马克吐温历险记
045落入语言的兔子洞里
──爱丽丝中文奇遇记
073《一九八四》一甲子
──重读欧威尔的预言与寓言
083勾沉与出新
──《张爱玲译作选》导读
091穿越时空的力道
──序《翻译世界,想像未来》

疑义与评析
103疑/译意相与析
──第二十二届梁实秋文学奖翻译类译文组综合评析
121译者的星光舞台
──第二十五届梁实秋文学奖翻译类译文组综合评析
135朝向一种翻译文化
──评韦努隄的《翻译改变一切:理论与实践》
147 重访天使岛
──评《埃崙诗集》第二版

序言与引介
167   背叛与被叛
──哈金《背叛指南》之指南
179 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
──序萨克思《温柔的复仇》
187大师小烹,金针度人
──序伊格顿《如何阅读文学》
195翻译研究的丰厚推手
──序《风筝不断线:张佩瑶教授译学研究纪念集》
205学科的旅行与翻译
──序张旭《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211汇勘文学,省思文化,促进多元
──序《汇勘北美原住民文学:多元文化的省思》

越界与传播
219 译诗
──不可能的艺术?
225左右手之外的缪思
──余光中的译论与译评
229   齐邦媛
──台湾文学的国际推手
241   翻译与冷战
──今日世界出版社之美国文学译丛
245  罗逖访台始末
──一个思想传播的个案记述
附录

251原文出处

图书序言

序言

翻译困难,评介不易──为作者、译者与读者搭桥


  本书是我继《翻译与脉络》之后出版的另一本翻译论述,收录了九年间发表的二十一篇文章,其中五篇出版于2015年。前书的简体字版最早于2007年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印行(2016年精装修订版),繁体字增订版于2009年由台北书林书店印行(2013年修订版)。我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参访时,不时有读者向我表示读过该书,并有一些溢美之词,足证华文世界对于翻译研究的兴趣,以及对该书的青睐。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2007年,就时间而言,有如衔接前书,但内容与取向却有着相当程度的差异。

  翻译的范畴非常广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无时无地无之,因此翻译研究的领域也非常宽阔,允许以许多不同的角度与方式来探讨。《翻译与脉络》为学术论述,着重于个案的深究与钻研,几乎都是三、五十页的长篇大论。《翻译与评介》则依循前书楬橥的「双重脉络化」(dual contextualization)的理路,秉持着文学分享与文化协力的心态,评论与介绍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传递中,个人有缘接触到的一些特定的文本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其中文章长者近二十页,短者只有三页,虽长短有异,但目的则一:希望在原作、译作与各自的脉络之间,以及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樑,扮演着评论者与中介者的角色,彰显原作与译作的特色与意义,以及译者的角色与贡献。这个取向固然来自笔者多年来身为译者的深切感受,也符合晚近翻译研究对于译者的强调与重新评价。

  在跨语言与跨文化的交流中,译者佔有关键的地位。然而在一般认知中,译者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与肯定,反而不时成为非难与责怪的对象,甚至如透明人般不存在。在晚近的翻译研究中,译者的角色与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得到一定程度的「平反」,但仍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笔者在《翻译与脉络》〈译者的角色〉一文曾提到译者可能具有的多重角色,并稍加论证,举例说明,如中介者、沟通者、传达者、介入者、操控者、转换者、背叛者、颠覆者、揭露者/掩盖者、能动者(agent)/反间者(double agent)、重置者/取代者(re[-]placer)、脉络化者(contextualizer)、双重脉络化者(dual contextualizer),林林总总,足见其角色之繁复,作用之多样。

  《翻译与脉络》强调的是翻译与源始文化和脉络(source culture and context)、标的文化和脉络(target culture and context)之间的关系,提出文字─文本─文学─文化四个层次(「四文」),并拈出「双重脉络化」一词来彰显认真负责的译者所从事的不仅是文字的传译与文本的传递,还试图达到文学的传达与文化的传扬,以期善尽跨语言与跨文化沟通的责任,促进异文化之间的了解与尊重。该书收录的偏向于篇幅较长的学术论文,为笔者的翻译研究论述首次结集出版。其实,身为译者、外文学者以及双语知识分子,笔者多年来也写了更多范围较广、篇幅不一的文章,来评论与介绍跨语言与跨文化沟通的文本与现象,以期引发读者的关注,其中部分结集成为本书。

  本书以「翻译与评介」命名,其中的「翻译」具有双重意涵:一则是指涉此书所讨论的文本与现象──不论是具体的文本的迻译,还是涉及异文化之间的交流、人物与事件;再则是笔者在评介这些文本与现象时必然涉及的再现与诠释,而这些都可视为对被评介的文本与现象的进一步翻译与演绎。如此命名的另一个用意,在于强调「评」与「介」的角色与作用。「评」字表示在特定时空与文化脉络下的笔者,自有定位、利基与发言位置,而翻译既然是跨文化的事件,就不仅限于单向的传达或灌输,受众也并非全然消极被动,而是具有主体性与能动性(agency),可以根据各自的立足点,针对翻译的文本与现象进行讨论、对话与辩证,以期活化、深化跨语言的沟通与了解。「介」字则表示笔者作为跨语言实践中的「介」绍者、中「介」者、「介」入者的角色,特别是「介」于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引介、媒介、推介的角色,以及襄助、协力、促成的功能,以强调其积极主动的面向。至于「介绍」中的「绍」字更有「引荐」与「接续」、「继承」之意,希望除了能以文字与作者、译者和读者结交缔缘之外,还能发挥缘缘相续的连锁反应。

  至于英文标题 “Translations and Criticisms”,其中 “translations” 的字义如同上述的「翻译」,而 “criticisms” 则试图涵盖《牛津英语大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胪列的大部分意涵:「批评或评断任何东西的品质或优点之行动,尤其是下不利的评断;挑错,责难」(“The action of criticizing, or passing judgement upon the qualities or merits of anything; esp. the passing of unfavourable judgement; fault-finding, censure”);「评量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品质与特色之艺术;批评家的作用或工作」(“The art of estimating the qualities and character of literary or artistic work; the function or work of a critic”);「处理文学文件的文本、特色、构成与起源的批评之学」(“The critical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the text, character, composition, and origin of literary documents”);以及「批评的行为;评论,评语;评论文章,批评」(“An act of criticizing; a critical remark, comment; a critical essay, critique”)。换言之,“criticisms” 一字虽较接近「评介」中的「评」字,但隐含了「借『评』而『介』」、「以『评』为『介』」的意思,因为除非有意恶评,否则花费心力进行评论大都意在「引介、媒介、推介」,而这也是笔者撰写本书各篇文章的主要动机。
套用翻译研究的术语,这些文字多为依附于翻译文本的附文本(paratext),借力使力,顺势而为,旨在发挥评介与推广的作用,让人更广为认识这些与文学和文化翻译相关的人物和文本。这些文字在在透露出笔者对于翻译的敬谨慎重,以及对于从事文学与文化翻译者的尊敬推崇,因此不惮劳累,在自身繁重的研究、翻译、访谈、行政工作之中,借由多方机缘,把自己对于译事与译者的敬重,化为一篇篇长短不一的文字,与华文世界的读者分享,希望在文学与文化的翻译与传播上略尽棉薄之力。
本书以评介为导向,除了有关齐邦媛老师与《埃崙诗集》那两篇之外,其余都是应邀撰写的序言、导读、绪论、评论、介绍等,看似比《翻译与脉络》通俗平易,然而为了深入浅出,所花的心思与前后的修订不下于撰写严谨的学术论文,正如狮子搏兔,全力以赴,代表了身兼学者与译者的我,如何以评介者的角色,试图更多方位地搭建起译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樑。

  全书分为四部。第一部「经典与现代」收录六篇序言、导读与绪论,评介的是具有经典地位的作品中译,并试图阐述这些译作在现代华文世界里的意义,依这些经典出现的顺序排列如下:余淑慧翻译的汉弥敦《希腊罗马神话:永恆的诸神、英雄、爱情与冒险故事》(Edith Hamilton, Mythology: Timeless Tales of Gods and Heroes),王安琪的两项国科会/科技部经典译注计画成果(马克吐温的《赫克历险记》〔Mark Twain, Ad- 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与卡若尔的《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邱素慧与张靖之翻译的欧威尔《一九八四》(George Orwell, Nineteen Eighty-Four),张爱玲在冷战时期为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翻译的作品结集《张爱玲译作选》,以及有关国科会/科技部人文社会经典译注系列计画的电子书《翻译世界,想像未来》。由以上简述可知这些文章所跨越的时空与向度之广阔,以及联系西洋经典与现代中文读者的用心。而余译的《希腊罗马神话》一年内便再版十数刷,马克吐温、卡若尔、欧威尔的杰作也一译再译,所评介的这几个译本后出转精,在在见证了这些经典的历久弥新,以及译者的审慎行事。

  第二部「疑义与评析」收录四篇文章,前两篇〈疑/译意相与析〉与〈译者的星光舞台〉为实际批评(practical criticism),是应笔者的翻译启蒙师余光中老师之邀参与梁实秋文学奖翻译类评审(第二十二与二十五届),针对译文组得奖作品撰写的综合评析(译诗组由余老师撰写),根据以往个人亲身体验的基本功,针对得奖者的译文字斟句酌,仔细推敲,甚至有吹毛求疵之嫌,却是对文字的敬谨,对翻译的敬重,当然也是对译者的严肃坦诚以待。另两篇为书评,〈朝向一种翻译文化〉评论国际知名的翻译理论家、翻译文选家、多语翻译者韦努隄的《翻译改变一切:理论与实践》(Lawrence Venuti, Translation Changes Everything: Theory and Practice),除了阐释作者的理念与发展,并且从台湾学者的视角提出商榷的意见。〈重访天使岛〉根据笔者钻研二十多年的亚美文学,重探1990年代的长文〈「忆我埃崙如蜷伏」──天使岛悲歌的铭刻与再现〉曾探讨的《埃崙诗集》(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评论此一华美/亚美(文学)研究奠基文本第二版的重大修订、特色与意义,并借此向开疆辟土的前辈学者致敬。

  第三部「序言与引介」收录的六篇序言讨论的作品相当多元,分别为享誉国际的华人作家哈金最新的长篇小说《背叛指南》(Ha Jin, A Map of Betrayal),南非第一任宪法法院大法官、首届唐奖法治奖得主萨克思的自述《温柔的报复》(Albie Sachs, The Soft Vengeance of a Freedom Fighter),文学批评大家伊格顿的入门书《如何阅读文学》(Terry Eagleton, How to Read Literature),香港翻译研究学者张佩瑶的纪念集《风筝不断线:张佩瑶教授译学研究纪念集》,张佩瑶的高足、大陆翻译研究学者张旭的专书《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以及我国学者黄心雅、阮秀莉合编的论文集《汇勘北美原住民文学:多元文化的省思》。这些文本都涉及广义的文学与文化翻译,以及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都拓展了笔者的眼界。

  第四部「越界与传播」收录的五篇文章篇幅相对较短,主要是回应不同场合的邀约,希望能发挥介绍与推广的作用,分别讨论译诗之可能与不可能,余光中老师的译论与译评,台湾文学的国际推手齐邦媛老师,冷战时期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的美国文学译丛,以及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逖(Richard Rorty)首次访台的始末。这些文章有别于先前的文本评介,而涉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对于跨文化相关的人物与机构的评介。有关译诗与余老师的两篇文章是为了配合他八十大寿的论文集与学术研讨会,将论文主旨刊登于2008年5月号的《联合文学》与《印刻文学生活志》,致力于将学院与社会接轨;有关齐老师之文是为了配合其回忆录《巨流河》,发表于该书问世的2009年7月7日(迁台六十週年与七七抗战纪念日);有关今日世界出版社的美国文学译丛之文是为了配合国科会的中华民国百年人文传承大展;有关罗逖之文则是追思这位应笔者之邀来台访问的当代美国哲学界巨擘。

  以上四类依文章性质区分,「出处」则将这些文章依出版顺序排列,详细註明出处,以志这些评介文字发表的轨迹。所评介的对象与文本多是文学与文化经典,有些是师长朋辈,有些是外国学者友人,也有素未谋面的作者及其作品,这些都是笔者多年关切的议题,并聚焦于翻译。

  身为译者暨学者──其实我的译者身分早在学者身分之前──深切体认到翻译是字斟句酌、硬碰硬的功夫,丝毫马虎不得。个人借由翻译这个「借来的生命」(刘绍铭教授语)拓展不同的兴趣与面向,接触到远较学术界广大的读者群。因此,翻译是让我出入于学院与社会之间的主要管道,以及与华文世界结缘的重要方式,尤其在不同场合遇到阅读我翻译之作的读者,经常令我既惊且喜,体会到何谓功不唐捐,以及文字因缘的不可思议。翻译研究则是我根据个人的经验与知识,针对「四文」进行解析,分享一愚之得。因此,本书透过评介原作与译作的文本与脉络,期盼搭起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桥樑,多少能协助读者达到读书、知人、论世的效果,以增进跨语言与跨文化的沟通、学习、了解与尊重。

  这些文章发表于2007至2015年之间,其中若干构思、撰写于数度短期挂单的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这些文章先前刊登于海崃两岸的期刊或书籍,趁着出书之便统一格式与用语,偶尔加以必要的修润与补充,使文字更为精确,内容更为翔实。少数几篇因篇幅之限(如有关《希腊罗马神话》、哈金与罗逖之文)或诠释之异(如萨克思),原先刊出时略有删节或更动,现已补全或改回,以本来面目与读者见面。此外,相关照片增添了图说,几处补註晚近资料,并于每篇之首附加封面图样与书目资料,让读者可以一窥原貌,篇末註明出处,以利读者检索。

  如果说本书收录的序言、绪论与导读是附文本,那么综括全书的自序就某个意义而言就是「序之序」、「附文本之附文本」,一则说明缘由,再则表明心迹,以示翻译与笔者个人生命的重要因缘,以及在一己学术生涯中的关键地位。本书与《翻译与脉络》在理路上一脉相承,并增添在实践上的评介推广,用意在于连结翻译与大众、学院与社会。在此感谢邀稿的编者与译者,让笔者有机会借由评介不同性质的翻译文本与现象,多方位地思索翻译相关议题,分享个人的看法,并与读者交流。感谢李有成先生多年问学与鼓励,黄碧仪小姐、陈雪美小姐协助整理与校订书稿。书林出版公司苏正隆先生一向大力支持我国的翻译实作与研究,笔者最早由他出版的译作《英美名作家访谈录》是在1986年,距今整整三十年,第一本翻译研究的专书《翻译与脉络》繁体字增订版2009年由他出版,如今《翻译与评介》又由他出版,分别呈现了个人翻译实作、论述与评介等不同面向。因此,除了作者、译者、编者之外,位处文化生产枢纽地位的出版者也是值得注意与肯定的,谨此致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到了一本名为《翻译与评介》的书,说实话,它给我的触动比我预想的要深得多。我一直以为,翻译不过是把一种语言的东西换成另一种语言,然后评介嘛,无非就是对翻译出来的东西进行一番褒贬。但这本书,它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一个精妙世界。这本书的语言是那种你读着读着,就会不自觉地被吸引进去的,没有生硬的学术腔调,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词汇,反而是娓娓道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耐心地向你展示他眼中翻译这门艺术的种种奥妙。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翻”的问题,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么翻”以及“翻成这样之后,又意味着什么”。我记得书里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关于某个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差异,作者通过几个不同译本的比较,清晰地展现了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在原文的意图、目标读者的接受度以及语言本身的限制之间进行艰难权衡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翻译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评介的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简单地说“这个翻译好”或者“那个翻译差”,而是深入剖析了评介的标准,以及评介者自身的立场和视角会如何影响其判断。我之前以为评介就是读完然后给个分数,现在才知道,一个好的评介,本身就是一次对原文和译文的二次创作,它需要深刻的理解、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清晰的逻辑表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翻译和评介,并非孤立的技能,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构建了文本在不同文化间流转传播的桥梁。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看待那些被翻译过来的文字,眼神都变了,仿佛多了一层滤镜,能看到更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与匠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股清流,让我对“翻译”和“评介”这两个概念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原本对翻译的理解非常狭隘,觉得不过是词语的替换,句式的重组。但《翻译与评介》这本书,却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匠人,一点点地揭开了翻译这件“衣裳”下面,隐藏着的精巧结构和复杂工艺。它让我明白,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搬运工,更像是文化的摆渡人,需要在两种语言、两种思维方式、甚至两种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书中对一些著名文学作品的翻译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惊叹于译者们为了传达原文的神韵和意境,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准确,更包括了语气的拿捏、情感的传达、以及作者的风格的还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可译性”的讨论,它并没有将这种“不可译性”视为一种绝境,反而将其看作是翻译过程中最富挑战性,也最能体现译者功力的地方。如何用另一种语言去触碰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如何去描绘那些根植于特定文化土壤的意象,这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创造力的冒险。而评介的部分,更是将这种深入的理解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它不再是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好”,以及“好在哪里”。它教会我如何去审视翻译的得失,如何去辨析译者的得失,以及如何去理解评介者自身的价值取向。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双能够穿透文字表象的慧眼,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被翻译过来的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劳动和精妙思考。这本书让我对翻译和评介这门艺术,充满了敬意,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我近来有幸读到一本名为《翻译与评介》的书,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想象。我之前对于翻译的理解,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转换,认为只要两种语言互通,翻译便可达成。然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翻译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艺术追求。作者的文笔流畅且富有启发性,他没有用生硬的学术术语来论述,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将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译者的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文学翻译的探讨记忆犹新,它让我认识到,优秀的译者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匠,更是文化的摆渡者,是原文作者精神世界的忠实继承者。那些细微的语气、情感的表达、乃至作者独特的语感,都在译者的笔下得到了精妙的重塑,这种再创造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魅力。而评介的部分,更是将这种深入的理解推向了极致。它不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表态,而是引导我如何去审视一个翻译作品的价值,如何去辨析译者的得失,以及如何去理解评介者自身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这本书让我明白,一次真正有意义的评介,本身就是一次对文本的二次解读,需要深厚的功底和独立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翻译与评介这门艺术,有了前所未有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我对《翻译与评介》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工具书,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理论分析,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将原本可能深奥的翻译理论和评介方法,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详细阐述了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如何处理原文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以及作者独特的风格。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好的译者,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作者思想的再现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工作,更是文化层面的交流与碰撞。而评介的部分,更是将这种深入的理解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它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判断,而是引导我如何去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一个翻译作品的优劣,如何去理解评介者背后的逻辑和立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次真正有价值的评介,本身就是一次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创造性的再审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对翻译和评介这个领域充满了敬意。

评分

《翻译与评介》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有启发性的一本书了。之前我对翻译的理解,真的非常片面,觉得就是把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殊不知这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的学问和技巧。这本书,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但又极其深刻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翻译的魅力与挑战。作者在书中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如何处理原文中的诗意、幽默感,如何去还原作者的语气和风格,这些都让我惊叹于译者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它让我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情感的共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归化”与“异化”的讨论,它让我看到了译者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取舍与平衡,以及他们如何努力让译文既能被目标读者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特色。而评介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评价”这件事情的专业性和深度。它不再是简单的“喜欢”或者“不喜欢”,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一个好的评介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如何去分析一个翻译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去理解评介者自身的立场。这本书让我对翻译和评介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默默付出的翻译者和评介者,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它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之旅。《翻译与评介》这个书名,初听上去可能有些“学院派”,让人联想到枯燥的理论和生硬的术语。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以一种极其生动、充满洞察力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如此深入了解过的领域。我一直以为翻译不过是语言的简单转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它更像是一门精密的艺术,一场跨越文化鸿沟的对话。书中对经典文学作品翻译的细致分析,让我惊叹于译者们如何在高难度的语境下,依然能够精准地传达原文的神韵和意境。他们不仅仅是语言的搬运工,更是文化的使者,是作者思想的再造者。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某个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被解读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深刻体会到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评介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评价”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着的更为深厚的学问。它不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引导我如何去审视一个翻译文本的价值,如何去辨析译者的得失,以及如何去理解不同评介者可能存在的立场和视角。这本书教会我,一个好的评介,本身就是一次对原文和译文的深入理解和再创作,它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表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些被翻译过来的文字,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能够看到译者和评介者在字里行间付出的心血与智慧。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书名是《翻译与评介》。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翻译不过是将一种语言的东西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而评介无非就是对翻译结果的褒贬。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浅薄认知,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翻译和评介领域前所未有的认知之门。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却没有丝毫卖弄学问的痕迹,而是用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调,娓娓道来。书中对许多著名文学作品的翻译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译者们在面对原文的微妙之处、文化差异以及语言局限时,所进行的艰辛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它让我明白,翻译绝非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一场在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模式之间进行的复杂而精妙的博弈。对于“不可译性”的讨论,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之视为一种绝境,反而从中看到了翻译的魅力和译者的价值所在。而关于“评介”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标签,而是引导我如何去深入理解一个翻译作品的优劣,如何去分析译者的得失,以及如何去辨析评介者自身的立场和价值取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翻译作品的眼光变得更加敏锐和深刻,也更加敬佩那些在翻译和评介领域默默耕耘的智者。

评分

不得不说,《翻译与评介》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以往对翻译和评介的认知。我之前觉得,翻译不过是把一种语言的东西换成另一种语言,而评介无非就是给翻译好的东西写写评价,褒贬一番。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细腻、深入的方式,向我揭示了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性。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而且叙述方式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翻译的奇妙世界。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详细讲解了译者在处理原文中的文化差异、语言习惯、以及作者的独特风格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各种策略来克服这些挑战的。它让我明白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沟通。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意译”与“直译”的权衡分析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译者在忠实原文和适应目标读者之间的艰难抉择。而关于“评介”,这本书更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标签,而是引导我如何去分析、去理解、去欣赏一个翻译作品的价值。它让我看到,一次高质量的评介,本身就是一次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二次创作,需要严谨的逻辑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翻译作品的眼光变得更加专业和深刻,也对翻译和评介工作者充满了敬意。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翻译与评介》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翻译”和“评介”这两个词听起来就有些“学术”和“枯燥”。然而,这本书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概念,变得引人入胜,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之前对翻译的理解,仅限于“把中文变成英文”或者“把英文变成中文”,从未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如此多的学问和艺术。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难题,比如如何处理原文中的语气、情感、幽默感,如何去捕捉那些难以用精准词语表达的文化内涵。它让我明白,一个好的译者,不仅需要精通两种语言,更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而评介的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那种陈词滥调的“好”与“坏”的简单判断,而是引导我如何去分析、去理解、去欣赏一个翻译作品的优劣。书中对于不同评介角度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评介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评介者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习以为常的翻译作品,仿佛多了一双能够洞察细微之处的眼睛,看到了译者和评介者背后付出的心血与智慧。它是一本真正能够拓展视野、提升认知的好书。

评分

我最近翻开《翻译与评介》这本书,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每一次阅读都收获颇丰,让我对“翻译”与“评介”这两件我曾以为相当“简单”的事情,有了截然不同的全新认知。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的生硬感,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翻译的世界,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它让我认识到,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场跨文化的对话,一场在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不同文化语境中进行的精妙博弈。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阐释了译者在处理原文中的文化特有词汇、习语、典故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各种翻译策略,试图让目标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归化”与“异化”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译者在保持原文风貌和增强译文可读性之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艺术抉择。而评介的部分,更是将这种深入的思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它不再是简单的主观好恶的表达,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评介的背后所蕴含的理论依据、分析方法,以及评介者自身的文化立场和审美取向。这本书让我明白,一次高质量的评介,本身就是一次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二次创造,它需要译者、原文作者和评介者共同的智慧和努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翻译作品的视角变得更加敏锐和专业,也更加理解了翻译和评介工作者的不易与伟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