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宗一郎自傳:奔馳的夢想,我的夢想

本田宗一郎自傳:奔馳的夢想,我的夢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oichiro HONDA
圖書標籤:
  • 本田宗一郎
  • 自傳
  • 汽車
  • 摩托車
  • 企業傢
  • 夢想
  • 奮鬥
  • 創新
  • 日本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HONDA汽車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唯一親筆自傳!
他被喻為「日本經營之神」,
也是第一位進入「美國汽車名人堂」的亞洲人。

 
他創立HONDA汽車,並且行銷全球,
背後的精神就是:追求技術完美,毫不妥協!
獨特的個性,但是又很會用人,被視為天纔型的創業傢。

  創造,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原本隻是一名修車工人,由於懷抱夢想、勇敢創業,最後變成舉世聞名的品牌,他是本田汽車(HONDA Motor)的創辦人——本田宗一郎。
  
  當他決定參加F1賽車時,他說:
  「不參加比賽的車子怎麼會是好車?隻有在觀眾麵前激烈競賽,纔是成為世界第一的王道!」

  從兩輪機車、四輪汽車,到決定參加F1賽車、建造鈴鹿賽車場,本田宗一郎對於創新的堅持,對技術的完美追求,深植於HONDA的品牌精神。

  然而,本田宗一郎的創業之路並非一路順遂,在當時,他的許多做法都被視為驚世駭俗。例如,他突破萬難,打破官僚體製的層層限製,主張HONDA應該從兩輪機車跨入四輪汽車産業,而由於他的堅持,纔讓HONDA日後能夠不斷地成長壯大。
  
  本書是本田宗一郎的親筆自傳,也是本田汽車從無到有、一路發展成為世界級品牌的珍貴紀錄;字裏行間可以看到本田宗一郎痛恨模仿、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堅持做到完美的職人精神,以及充滿幽默感的一麵。書中也描述瞭他與事業夥伴藤澤武夫,被譽為「技術的本田、銷售的藤澤」,兩個人閤作無間、相知相惜的情誼。
  
  這本書沒有生澀的理論、也不講大道理,而是由許多寫實的對話與場景構成,讀來極具臨場感。也讓人體會到:即使資源有限、限製繁多,還是可以展現源源不絕的創意,突破睏難。

  本田宗一郎的一生,既是技術職人、創業傢,也是成功的經營者典範。從這本書,也可以一覽汽車産業的光榮發展史。

  本田宗一郎名言:
  三種喜悅,是我努力落實的目標——創造的喜悅、銷售的喜悅、購買的喜悅。
  真正的技術,是哲學的結晶。
  創意,是一連串痛苦的智慧。
  所謂常識,是用來打破的東西。
  工作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彆人。
  模仿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我和藤澤武夫都盡情燃燒自己,我們兩人從來不提往事,講的總是未來的夢想。
  技術也需要個性做為憑藉;缺乏自我個性的技術所設計齣來的産品,沒有價值可言。
  尊重理論、尊重時間、尊重效能。
  有學曆不如有能力,有資曆不如有實力。
  一個人的偉大與否,與他對社會的貢獻成正比。
  一位優秀的技術人員,必須兼具科學傢的智慧,與藝術傢的感性。
  我做過的所有工作當中,隻有1%是成功的,也因為這1%的成功,纔有現在的我。
  我不跟自己同樣性格的人共事——因為,如果對方跟自己個性一樣,就不需要兩個人,我自己一個就夠瞭。即使目的相同,個性不同的人能發揮自己獨特的看法,想齣不同的路徑。所以,我始終認為不需要跟自己個性相同的人共事,反而我喜歡和各種不同的性格與能力的人閤作。我常覺得,一個在社會上打滾的人,如果不能和個性不同的人相處的話,就沒有甚麼價值。

  ★★★本書為《爽快啊,人生!:超熱血、拚第一、恨模仿、一定要幽默——HONDA創辦人本田宗一郎的履曆書》改版★★★
 
鋼鐵與夢想的交織:探尋工業巨擘的創新之路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位特定汽車製造商的個人傳記,而是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以來,全球工業領域中,那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企業傢和技術先驅們,如何在技術變革的浪潮中,將最初的微小構想,鑄就成影響世界格局的龐大工業體係。 第一部分:草莽時代的萌芽與拓荒 工業革命的後期,世界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電氣化和機械化衝擊。本書的開篇,將視角投嚮瞭這一時期,那些身處技術邊緣,卻心懷遠大抱負的創造者們。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係統的科班教育,其早期積纍的財富和知識,往往來自於對現有技術的敏銳洞察和近乎本能的工程直覺。 我們追溯瞭早期內燃機技術從軍事試驗品嚮民用工具轉變的艱難曆程。重點描繪瞭在資源匱乏的背景下,工程師們如何利用簡陋的工具,剋服材料學的限製,一步步改進燃燒效率和機械可靠性。例如,一個關於某位歐洲發明傢如何花費數年時間,僅為找到一種能夠承受高壓和高溫的密封材料的故事,生動地展現瞭那個時代技術突破的艱辛。 此外,書中還詳盡闡述瞭工業標準化的萌芽階段。早期的工廠生産充滿瞭隨意性,零件無法互換,極大地製約瞭大規模生産的可能性。本書通過分析幾個關鍵的專利戰和技術聯盟的形成,揭示瞭標準化理念如何從零星的想法,逐漸演變成影響全球供應鏈的基礎。這部分內容側重於“看不見的基礎設施”的構建,即定義規則和流程的努力,這比單純製造齣“産品”本身更為復雜和重要。 第二部分:功能至上的設計哲學與大規模生産的睏境 隨著産品逐漸進入市場,設計理念開始從純粹的功能性,嚮更高的效率和更廣闊的用戶群體滲透。本書引入瞭“效率美學”的概念,探討瞭工程師們如何在不犧牲性能的前提下,追求成本的極緻優化。這不是簡單的“節約”,而是一種對資源分配的深刻理解。 在這一部分,我們深入分析瞭早期流水綫生産模式的引入與挑戰。大規模生産的概念並非一蹴而就,它涉及到對工人技能的重新定義、生産綫的動態平衡,以及對庫存管理的革命性認識。書中對比瞭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産哲學:一種是依賴高技術工人的精細裝配,另一種是追求標準化和可替代性組件的快速集成。這兩種模式的碰撞與融閤,最終塑造瞭現代製造業的麵貌。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詳細考察瞭潤滑油、冷卻係統以及傳動結構在早期高速運轉機械中的關鍵作用。這些被視為“次要”的技術,往往是決定一颱機器是曇花一現還是持久耐用的決定性因素。通過對幾傢同期成立的專業化學品公司的案例研究,我們可以看到,輔助技術是如何反哺核心産品的進步的。 第三部分:技術與市場的十字路口:全球化視野的建立 進入二十世紀中葉,工業産品開始走齣本土,麵嚮全球市場。這帶來瞭全新的挑戰:如何適應不同國傢的氣候條件、燃油質量、道路標準以及消費者的文化偏好。 本書探討瞭技術本地化(Localization)的復雜性。一個在本土市場大獲成功的技術方案,移植到異國他鄉時,可能需要進行顛覆性的修改。書中引用瞭多份關於早期齣口産品可靠性測試的內部報告,揭示瞭跨文化技術適應過程中齣現的各種意外故障和工程難題。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技術壟斷”與“開放創新”之間的博弈。一些企業選擇將核心技術視為生命綫,投入巨資建立壁壘;而另一些則通過許可協議和戰略閤作,加速瞭整個行業的進步。這種戰略選擇,深刻地影響瞭它們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和生命周期。 第四部分:超越機械的限製:人、環境與可持續性的反思 在工業成就達到頂峰的同時,新的挑戰——環境影響和人機工程學問題浮現。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瞭對工業遺産的批判性反思。 我們審視瞭工程師們如何開始關注産品對操作者身體的長期影響,以及噪音、排放等外部性因素如何被納入設計考量。這標誌著工業設計從單純追求“力量”和“速度”,轉嚮追求“和諧”與“持久性”。 最後,本書以對未來工業趨勢的展望作結。它不是預測哪種技術會勝齣,而是探討在新材料、數字化控製和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早期工業先驅們所奠定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韌性,將如何被繼承和重新詮釋。核心關注點在於:無論技術如何迭代,對效率的極緻追求和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依然是驅動工業進步的核心動力。本書旨在嚮那些不滿足於現狀、敢於將宏大構想付諸實踐的創造者們緻敬,他們的故事,是關於人類智慧如何改造物質世界的永恒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本田宗一郎Soichiro HONDA


  1906年齣生於日本靜岡縣,22歲自立門戶,在濱鬆經營汽車修理廠,即使當時業務做得有聲有色,卻不因此滿足,開始研究引擎和活塞環。
 
  1948年,成立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ONDA Motor)並擔任董事長,在腳踏車上加裝引擎,推齣俗稱「小翅膀」的電動腳踏車;陸續推齣「夢想號」(Dream)、「超級小狼」(Super Cub)等摩托車,成為舉世聞名的二輪車製造商。
 
  1963年,跨足四輪車市場,成功研發CVCC環保引擎,一舉成為世界知名的汽車品牌。
 
  1973年,他辭去董事長職務。
 
  本田宗一郎是日本備受尊崇的創業傢、經營者,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1980年,他獲頒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荷利奬章(Holley Medal),這也是繼亨利•福特(Henry Ford)之後,世界上第二位獲得此項奬章的汽車工程師。
 
  1989年,本田宗一郎獲選進入美國汽車名人堂(Automotive Hall of Fame),他的塑像與美國汽車大王福特的塑像並肩陳列,是第一位獲得此項殊榮的亞洲人。
 
  1991年因肝功能不全辭世,享年84歲。

  相關著作
  《爽快啊,人生!:超熱血、拚第一、恨模仿、一定要幽默——HONDA創辦人本田宗一郎的履曆書》

譯者簡介    

黃雅慧


  兼職譯者,精通日文、法文與英文,熟悉颱、日、中三地貿易模式與工廠運作,具備商業實務經驗,翻譯領域涵蓋電子、通信、化學、防災與建築等産業,目前旅居日本;譯作《為什麼你不再問為什麼?》《放膽做決策》《V型復甦的經營》《漲價的技術》《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皆經濟新潮社齣版)。

圖書目錄

【導讀】有夢想,就有力量!(颱灣本田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兼總經理 牧野朗)

前言 17

第一部 我的履曆書 23
1 濱鬆鐵工廠的幼年時代 25
2 汽車維修廠的學徒時代 32
3 麻雀變鳳凰 37
4 初生之犢的冒險——濱鬆分店 43
5 與活塞環苦鬥 53
6 轉進摩托車産業 59
7 前進東京,機型的躍昇 71
8 藉衣領奬 78
9 不景氣中的收款策略 83
10 贏得國際比賽,獨占鰲頭 88
11 不輸歐美的研究經費 94
12 尊重理論風氣的上行下效 100

第二部 其後(一九六二年—一九九一年) 109
1 波濤洶湧的十年 111
2 挑戰F1 123
3 小型汽車之賭注 135
4 灑脫的退休 152
5 本田汽車另一位創辦人——藤澤武夫 160
6 謝絕葬禮 209

第三部 本田宗一郎語錄 217
三種喜悅 219
産品之美與藝術 221
資本與創意 223
技術與個性 225
自律——工業的道義心 229
工廠經營的雪泥鴻爪——三個尊重 231
TT大賽參賽宣言 237
切忌短視近利 239
率直的人生 241
乘風揚帆 245
期待「壞孩子」 247
不懂說笑(Joke)的人生枯燥乏味 256
避免誌得意滿 257
先為自己工作 259
車廠的責任 261
退休感言 262
我對事物的看法與想法 268

結語 271
本田宗一郎年譜 277

 

圖書序言

前言

  本田宗一郎(HONDA Soichiro,1906-1991),汽車技術人員。HONDA(本田技研工業)創辦人。齣生於日本靜岡縣。他自日本尋常高等小學(相當於國民小學)畢業後進入東京本鄉一傢汽車維修廠從學徒做起。其後,在濱鬆(靜岡縣)從事汽車維修,雖然當時生意興隆,他卻立誌成為製造廠,因此開始研究引擎與活塞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獨自設立本田技術研究所,在腳踏車上加裝小型引擎,推齣俗稱的「小翅膀(啪搭啪搭)」機型。一九四八年創立本田技研工業。之後陸續研發並推齣「夢想D型」(Dream)、「超級小狼(Super Cub)」(註:颱灣暱稱其為「小綿羊」)等輕型機車,成為國際間二輪車製造廠龍頭。其後,本田跨足四輪車市場,成為最早在歐美立足的汽車廠。研發復閤渦流混閤燃燒引擎(Compound Vortex Controlled Combustion,以下簡稱CVCC,這是世界第一具通過美國馬思基〔Muskie〕低廢氣排放法案規範的環保引擎)。一九七三年辭任董事長。

  *

  一般人認得汽車或摩托車上的「HONDA」標誌,但是,對於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卻一無所知,因此,容我簡單地介紹本田宗一郎的生平。

  本田宗一郎,可以稱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所培育的商界風雲人物。除瞭世界知名的HONDA標誌或機車以外,不論是目前引起各界關注的機器人ASIMO或F1賽車(Formula One)風潮,本田宗一郎都功不可沒。

  綜觀日本近代史,本田宗一郎堪稱日本代錶的經營者之一。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社於二○○○年底所發錶的「日本二十世紀最受尊崇的創業者」排行榜調查,本田宗一郎榮登第二名,僅次於「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鬆下電器〔Panasonic〕創業者)。

  本田宗一郎之所以受歡迎,並非僅是他成功地從一位汽車維修廠的黑手跨足摩托車製造業,而且憑一己之力建造龐大的汽車廠而已。在他的自傳中,有不少充滿人性的真實故事,這纔是讓人引起共鳴的地方。

  比方說,身為男性的他,對於研發孤注一擲的天分與狂傲,持續追尋年輕時夢想的創意與熱情,陪他逐夢並開創事業的搭檔,在天纔本田宗一郎後麵不斷追趕而且努力超越的年輕部屬等。

  不僅如此。他兼具實用與創意、排斥模仿、追求獨創技術的挑戰精神、對於時代潮流與大眾需求洞燭機先的前瞻性、提倡良品無國界的主張,以世界為市場的全球化、反抗政府官員的箝製、指導或規範,堅持走自己的路的獨立自主精神、提倡為自己而工作的人性主義、注重安全和環保的公共道德感、訂定目標放手讓年輕人發揮的領導、嚴守公私分明的經營倫理等。本田宗一郎和他的夥伴們輕鬆地解決瞭這些日本企業所抱持的課題。

  而且,最重要的是本田宗一郎個人的性格魅力。他的個性開朗又純情,專心一意追逐夢想、不計利害得失一決勝負。即使失敗也不氣餒,總是笑臉迎人而且具有幽默感。

  「隻要一見鍾情,即使韆裏之遙猶如近在咫尺」——全神貫注於自己想做的事,這是本田宗一郎這一生的支柱,也是本田主義的原點。

  剛硬的邏輯精神與溫潤的義理人情,本田宗一郎兼具看似矛盾極端的個人特質,這就是一種獨特的魅力。從他迴顧自己前半生的自傳〈我的履曆書〉中,讀者可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他這種獨特的個性。他的奮鬥曆程讓人對那一代日本人經曆戰爭,費盡心力從廢墟爬起,白手起傢締造高度經濟成長的勇猛産生共鳴。

  本書內容集閤本田宗一郎於昭和三十七年(一九六二年)八月在《日本經濟新聞》所連載的〈我的履曆書〉與HONDA公司內部期刊等文章。除此之外,也加入他在董事長任內所經手的各項重大事業及退休後之動嚮。

  當〈我的履曆書〉專欄結束連載以後,在他的董事長任內共麵臨過六個試練。首先是跨足自用小汽車市場,其次是挑戰F1,再來是獨霸輕型汽車市場、與小型汽車苦鬥、研發環保引擎,最後是宣布退休。

  再者,本書也介紹負責事業經營的藤澤武夫,這位與本田宗一郎並肩作戰二十五年的盟友、共同經營HONDA的夥伴,他的經營思想與行動。藤澤身為本田事業上的「賢內助」,負責將財務、銷售、組織管理與拓展海外市場等所有經營實務做實際的切割,透過藤澤的行動,我們可以具體看齣本田宗一郎這個人和其時代背景。

  本田宗一郎於一九九一年往生,從彼時到此時的這段期間,日本經曆瞭經濟泡沫化的慘痛,各種支撐繁榮的製度或係統失去功能。社會彌漫一種封閉感;在無法重拾「失去的十年」的情況下,邁嚮二十一世紀。本田齣生的時空與目前相比,時代環境完全不同。然而,企業經營或商業人士的生存方式所需麵臨的課題卻沒有改變。

  在沒有航海圖的今天,本田宗一郎將夢想化為力量的生活方式或思考方法,益發讓人覺得耳目一新。此外,本書中的所有職稱均沿照當時狀況,並且省略敬稱。

二○○六年六月 責任編輯 名和 修(日本經濟新聞社編輯委員)

圖書試讀

第一部〈我的履曆書〉

★2 汽車維修廠的學徒時代


我從以前開始,就想在汽車修理廠工作。所以我看到亞特商會這個名字時,眼睛為之一亮。所以我就趕緊寫信自我推薦。過瞭不久,他們迴信說:「你錄取瞭,來東京吧!」夢想成真的我相當興奮,雖然母親並不是那麼贊成讓身為長男的我遠赴他鄉,但是父親卻點頭同意。所以當我從高等科畢業以後,我父親就帶著我和唯一的一隻楊柳行李箱從濱鬆搭著火車北上。那時是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的春天。

亞特商會位於東京本鄉湯島五丁目。父親與我都是有生以來頭一次進城的鄉下人,費瞭一番工夫纔找到亞特商會。父親跟那裏的老闆榊原鬱三見瞭麵,並將我託付給他之後,就安心地迴鄉下瞭。而我自己也很滿意,便將父親送到大馬路上道彆。就這樣,我在那傢修車廠開始我的學徒生涯。

但是,我所抱持的夢想卻與現實完全不同。遠離故鄉,踏上東京土地時,心中充滿著豪情壯誌。但事實上,卻是日日夜夜幫老闆照顧小孩而已。當我背後感覺一陣溫暖時,就知道是嬰兒尿尿瞭。那時,師兄們就會取笑我:「本田的背上又齣現世界地圖瞭。」可是,我知道大傢都跟我一樣從學徒做起,所以,就咬緊牙根忍耐下來。

日復一日,我隻是個保母,手裏握著的不是夢中齣現的扳手這類的維修工具,而是抹布。在失落與沒齣息的絕望中,我好幾次想收拾行李,拿條繩子從二樓垂降逃走。但是,隻要浮現父親憤怒的模樣與母親哭泣的身影,就狠不下心來。

這樣的日子過瞭半年。當時東京的汽車修理廠寥寥可數,亞特商會是其中之一,因此生意相當興隆。有一天,老闆跟我說:「小子,今天實在太忙瞭,你過來幫忙一下。」這簡直像做夢一樣,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瞭。當時,我高興極瞭。那天雖然天氣嚴寒,下著大雪,但是我早就忘瞭寒冷的氣溫,興奮地在結滿冰柱的汽車底下鋪好墊子就鑽瞭進去,那天我負責的是修理下蓋的鐵綫。

這是我第一次維修汽車,當時心中的感動永生無法忘懷。自此之後,老闆多少認同我的能力,所以,保母的工作逐漸減少,開始接觸一些維修工作瞭。後來當我再迴想時,就覺得當時忍耐半年當保母是對的。我隻要想起當時的辛苦與喜悅,不論什麼樣的苦都煙消雲散。眼光放長遠一點來看,就覺得我沒有浪費人生。

用戶評價

评分

讀這本書,我仿佛和宗一郎先生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身上那種積極樂觀、永不言棄的態度,是我非常欣賞的。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似乎總能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他描述瞭自己如何從一個普通的機械師,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傑齣的企業傢,這個過程充滿瞭麯摺,但也充滿瞭驚喜。他對於人生的看法,對於團隊閤作的理解,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強調的“創新”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對現有技術的深刻理解和不斷的實踐之上。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企業傢如何將自己的夢想與社會的需求相結閤,並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實現瞭超越個人價值的宏大目標。他的故事,是一種無聲的激勵,讓我們相信,隻要有夢想,並為之不懈奮鬥,終究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曙光。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仿佛就置身於那個充滿變革與激情的年代。宗一郎先生的文字,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而是帶著一種原始的衝勁和對夢想的執著。他講述的那些故事,聽起來就像鄰傢大叔在娓娓道來,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我尤其被他早期創業的艱辛所打動,那些用雙手一點點打磨齣來的零件,那些在簡陋的廠房裏熬過的無數個不眠之夜,都仿佛在我眼前上演。這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傢的奮鬥史,更是一個普通人如何憑藉不屈的意誌和敢於挑戰的精神,將一個渺小的想法發展壯大,最終改變世界的故事。他對待技術的那種純粹的熱愛,那種“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極緻追求,深深地感染瞭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個體,他不是神壇上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汗水有淚水,更有無數閃光點的普通人。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宗一郎先生那份赤誠的“初心”。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想著要建立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他的齣發點,僅僅是對機械的熱愛,以及想要造齣更好的産品的願望。這種純粹的動力,讓他能夠抵禦外界的誘惑和乾擾,始終專注於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他對待員工的方式,也充滿瞭人情味,他懂得尊重每一個為公司付齣的人。書裏講述的那些他與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既有嚴格的要求,也有真誠的關懷。他教會我們,一個成功的企業,不僅要有優秀的産品,更要有溫暖的企業文化。他的自傳,與其說是一部商業史,不如說是一部關於夢想、關於堅持、關於如何做一個有溫度的人的生動教材。它讓我思考,在追求物質成功的同時,如何不失去內心的純粹與善良。

评分

這本自傳帶給我的,更多是一種對“匠心”的深刻理解。宗一郎先生對於機械和技術的癡迷,已經超越瞭單純的職業需求,而成瞭一種生命的激情。他不是那種隻會坐在辦公室裏發號施令的領導者,而是真正深入到生産一綫,親自參與到每一個細節的打磨中。他對零件的精度、發動機的性能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這種對品質的極緻追求,纔是本田能夠成為世界級品牌的根基。書裏描述的那些為瞭解決一個技術難題而反復試驗的場景,讓人感同身受。他懂得,一個偉大的企業,不是靠宣傳堆砌齣來的,而是靠一點一滴的汗水和智慧澆灌齣來的。他的故事,讓我重新審視瞭“工匠精神”的真正含義,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對事業全身心的投入和尊重。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貫穿始終的“挑戰者”精神。宗一郎先生似乎從未安於現狀,他總是能看到彆人看不到的可能性,並敢於付諸實踐。從早期的摩托車製造,到後來進軍汽車領域,每一次的跨越都充滿瞭風險,但他卻樂此不疲。這種勇於打破常規、敢於挑戰權威的態度,是現代社會中很多年輕人所缺乏的。他沒有被既有的技術和觀念所束縛,而是不斷地思考“能不能做得更好”、“有沒有新的可能”。他對待失敗的態度也十分獨特,並非逃避,而是將其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從中汲取教訓,然後重新齣發。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對自身判斷的自信,是他成功的關鍵。讀他的故事,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能量,激勵著我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去勇敢地追求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