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宗一郎自传:奔驰的梦想,我的梦想

本田宗一郎自传:奔驰的梦想,我的梦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oichiro HONDA
图书标签:
  • 本田宗一郎
  • 自传
  • 汽车
  • 摩托车
  • 企业家
  • 梦想
  • 奋斗
  • 创新
  • 日本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HONDA汽车创办人本田宗一郎,唯一亲笔自传!
他被喻为「日本经营之神」,
也是第一位进入「美国汽车名人堂」的亚洲人。

 
他创立HONDA汽车,并且行销全球,
背后的精神就是:追求技术完美,毫不妥协!
独特的个性,但是又很会用人,被视为天才型的创业家。

  创造,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原本只是一名修车工人,由于怀抱梦想、勇敢创业,最后变成举世闻名的品牌,他是本田汽车(HONDA Motor)的创办人——本田宗一郎。
  
  当他决定参加F1赛车时,他说:
  「不参加比赛的车子怎么会是好车?只有在观众面前激烈竞赛,才是成为世界第一的王道!」

  从两轮机车、四轮汽车,到决定参加F1赛车、建造铃鹿赛车场,本田宗一郎对于创新的坚持,对技术的完美追求,深植于HONDA的品牌精神。

  然而,本田宗一郎的创业之路并非一路顺遂,在当时,他的许多做法都被视为惊世骇俗。例如,他突破万难,打破官僚体制的层层限制,主张HONDA应该从两轮机车跨入四轮汽车产业,而由于他的坚持,才让HONDA日后能够不断地成长壮大。
  
  本书是本田宗一郎的亲笔自传,也是本田汽车从无到有、一路发展成为世界级品牌的珍贵纪录;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本田宗一郎痛恨模仿、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坚持做到完美的职人精神,以及充满幽默感的一面。书中也描述了他与事业伙伴藤泽武夫,被誉为「技术的本田、销售的藤泽」,两个人合作无间、相知相惜的情谊。
  
  这本书没有生涩的理论、也不讲大道理,而是由许多写实的对话与场景构成,读来极具临场感。也让人体会到:即使资源有限、限制繁多,还是可以展现源源不绝的创意,突破困难。

  本田宗一郎的一生,既是技术职人、创业家,也是成功的经营者典范。从这本书,也可以一览汽车产业的光荣发展史。

  本田宗一郎名言:
  三种喜悦,是我努力落实的目标——创造的喜悦、销售的喜悦、购买的喜悦。
  真正的技术,是哲学的结晶。
  创意,是一连串痛苦的智慧。
  所谓常识,是用来打破的东西。
  工作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
  模仿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我和藤泽武夫都尽情燃烧自己,我们两人从来不提往事,讲的总是未来的梦想。
  技术也需要个性做为凭借;缺乏自我个性的技术所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价值可言。
  尊重理论、尊重时间、尊重效能。
  有学历不如有能力,有资历不如有实力。
  一个人的伟大与否,与他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
  一位优秀的技术人员,必须兼具科学家的智慧,与艺术家的感性。
  我做过的所有工作当中,只有1%是成功的,也因为这1%的成功,才有现在的我。
  我不跟自己同样性格的人共事——因为,如果对方跟自己个性一样,就不需要两个人,我自己一个就够了。即使目的相同,个性不同的人能发挥自己独特的看法,想出不同的路径。所以,我始终认为不需要跟自己个性相同的人共事,反而我喜欢和各种不同的性格与能力的人合作。我常觉得,一个在社会上打滚的人,如果不能和个性不同的人相处的话,就没有甚么价值。

  ★★★本书为《爽快啊,人生!:超热血、拚第一、恨模仿、一定要幽默——HONDA创办人本田宗一郎的履历书》改版★★★
 
钢铁与梦想的交织:探寻工业巨擘的创新之路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汽车制造商的个人传记,而是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工业领域中,那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企业家和技术先驱们,如何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将最初的微小构想,铸就成影响世界格局的庞大工业体系。 第一部分:草莽时代的萌芽与拓荒 工业革命的后期,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电气化和机械化冲击。本书的开篇,将视角投向了这一时期,那些身处技术边缘,却心怀远大抱负的创造者们。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班教育,其早期积累的财富和知识,往往来自于对现有技术的敏锐洞察和近乎本能的工程直觉。 我们追溯了早期内燃机技术从军事试验品向民用工具转变的艰难历程。重点描绘了在资源匮乏的背景下,工程师们如何利用简陋的工具,克服材料学的限制,一步步改进燃烧效率和机械可靠性。例如,一个关于某位欧洲发明家如何花费数年时间,仅为找到一种能够承受高压和高温的密封材料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技术突破的艰辛。 此外,书中还详尽阐述了工业标准化的萌芽阶段。早期的工厂生产充满了随意性,零件无法互换,极大地制约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本书通过分析几个关键的专利战和技术联盟的形成,揭示了标准化理念如何从零星的想法,逐渐演变成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看不见的基础设施”的构建,即定义规则和流程的努力,这比单纯制造出“产品”本身更为复杂和重要。 第二部分:功能至上的设计哲学与大规模生产的困境 随着产品逐渐进入市场,设计理念开始从纯粹的功能性,向更高的效率和更广阔的用户群体渗透。本书引入了“效率美学”的概念,探讨了工程师们如何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追求成本的极致优化。这不是简单的“节约”,而是一种对资源分配的深刻理解。 在这一部分,我们深入分析了早期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引入与挑战。大规模生产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它涉及到对工人技能的重新定义、生产线的动态平衡,以及对库存管理的革命性认识。书中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哲学:一种是依赖高技术工人的精细装配,另一种是追求标准化和可替代性组件的快速集成。这两种模式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塑造了现代制造业的面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详细考察了润滑油、冷却系统以及传动结构在早期高速运转机械中的关键作用。这些被视为“次要”的技术,往往是决定一台机器是昙花一现还是持久耐用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几家同期成立的专业化学品公司的案例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辅助技术是如何反哺核心产品的进步的。 第三部分:技术与市场的十字路口:全球化视野的建立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工业产品开始走出本土,面向全球市场。这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适应不同国家的气候条件、燃油质量、道路标准以及消费者的文化偏好。 本书探讨了技术本地化(Localization)的复杂性。一个在本土市场大获成功的技术方案,移植到异国他乡时,可能需要进行颠覆性的修改。书中引用了多份关于早期出口产品可靠性测试的内部报告,揭示了跨文化技术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故障和工程难题。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技术垄断”与“开放创新”之间的博弈。一些企业选择将核心技术视为生命线,投入巨资建立壁垒;而另一些则通过许可协议和战略合作,加速了整个行业的进步。这种战略选择,深刻地影响了它们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和生命周期。 第四部分:超越机械的限制:人、环境与可持续性的反思 在工业成就达到顶峰的同时,新的挑战——环境影响和人机工程学问题浮现。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工业遗产的批判性反思。 我们审视了工程师们如何开始关注产品对操作者身体的长期影响,以及噪音、排放等外部性因素如何被纳入设计考量。这标志着工业设计从单纯追求“力量”和“速度”,转向追求“和谐”与“持久性”。 最后,本书以对未来工业趋势的展望作结。它不是预测哪种技术会胜出,而是探讨在新材料、数字化控制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早期工业先驱们所奠定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韧性,将如何被继承和重新诠释。核心关注点在于: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依然是驱动工业进步的核心动力。本书旨在向那些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将宏大构想付诸实践的创造者们致敬,他们的故事,是关于人类智慧如何改造物质世界的永恒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本田宗一郎Soichiro HONDA


  1906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22岁自立门户,在滨松经营汽车修理厂,即使当时业务做得有声有色,却不因此满足,开始研究引擎和活塞环。
 
  1948年,成立本田技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HONDA Motor)并担任董事长,在脚踏车上加装引擎,推出俗称「小翅膀」的电动脚踏车;陆续推出「梦想号」(Dream)、「超级小狼」(Super Cub)等摩托车,成为举世闻名的二轮车制造商。
 
  1963年,跨足四轮车市场,成功研发CVCC环保引擎,一举成为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
 
  1973年,他辞去董事长职务。
 
  本田宗一郎是日本备受尊崇的创业家、经营者,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1980年,他获颁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荷利奖章(Holley Medal),这也是继亨利•福特(Henry Ford)之后,世界上第二位获得此项奖章的汽车工程师。
 
  1989年,本田宗一郎获选进入美国汽车名人堂(Automotive Hall of Fame),他的塑像与美国汽车大王福特的塑像并肩陈列,是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亚洲人。
 
  1991年因肝功能不全辞世,享年84岁。

  相关着作
  《爽快啊,人生!:超热血、拚第一、恨模仿、一定要幽默——HONDA创办人本田宗一郎的履历书》

译者简介    

黄雅慧


  兼职译者,精通日文、法文与英文,熟悉台、日、中三地贸易模式与工厂运作,具备商业实务经验,翻译领域涵盖电子、通信、化学、防灾与建筑等产业,目前旅居日本;译作《为什么你不再问为什么?》《放胆做决策》《V型复甦的经营》《涨价的技术》《超高龄社会的消费行为学》(皆经济新潮社出版)。

图书目录

【导读】有梦想,就有力量!(台湾本田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长兼总经理 牧野朗)

前言 17

第一部 我的履历书 23
1 滨松铁工厂的幼年时代 25
2 汽车维修厂的学徒时代 32
3 麻雀变凤凰 37
4 初生之犊的冒险——滨松分店 43
5 与活塞环苦斗 53
6 转进摩托车产业 59
7 前进东京,机型的跃昇 71
8 借衣领奖 78
9 不景气中的收款策略 83
10 赢得国际比赛,独占鳌头 88
11 不输欧美的研究经费 94
12 尊重理论风气的上行下效 100

第二部 其后(一九六二年—一九九一年) 109
1 波涛汹涌的十年 111
2 挑战F1 123
3 小型汽车之赌注 135
4 洒脱的退休 152
5 本田汽车另一位创办人——藤泽武夫 160
6 谢绝葬礼 209

第三部 本田宗一郎语录 217
三种喜悦 219
产品之美与艺术 221
资本与创意 223
技术与个性 225
自律——工业的道义心 229
工厂经营的雪泥鸿爪——三个尊重 231
TT大赛参赛宣言 237
切忌短视近利 239
率直的人生 241
乘风扬帆 245
期待「坏孩子」 247
不懂说笑(Joke)的人生枯燥乏味 256
避免志得意满 257
先为自己工作 259
车厂的责任 261
退休感言 262
我对事物的看法与想法 268

结语 271
本田宗一郎年谱 277

 

图书序言

前言

  本田宗一郎(HONDA Soichiro,1906-1991),汽车技术人员。HONDA(本田技研工业)创办人。出生于日本静冈县。他自日本寻常高等小学(相当于国民小学)毕业后进入东京本乡一家汽车维修厂从学徒做起。其后,在滨松(静冈县)从事汽车维修,虽然当时生意兴隆,他却立志成为制造厂,因此开始研究引擎与活塞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独自设立本田技术研究所,在脚踏车上加装小型引擎,推出俗称的「小翅膀(啪搭啪搭)」机型。一九四八年创立本田技研工业。之后陆续研发并推出「梦想D型」(Dream)、「超级小狼(Super Cub)」(註:台湾暱称其为「小绵羊」)等轻型机车,成为国际间二轮车制造厂龙头。其后,本田跨足四轮车市场,成为最早在欧美立足的汽车厂。研发复合涡流混合燃烧引擎(Compound Vortex Controlled Combustion,以下简称CVCC,这是世界第一具通过美国马思基〔Muskie〕低废气排放法案规范的环保引擎)。一九七三年辞任董事长。

  *

  一般人认得汽车或摩托车上的「HONDA」标志,但是,对于创办人本田宗一郎却一无所知,因此,容我简单地介绍本田宗一郎的生平。

  本田宗一郎,可以称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所培育的商界风云人物。除了世界知名的HONDA标志或机车以外,不论是目前引起各界关注的机器人ASIMO或F1赛车(Formula One)风潮,本田宗一郎都功不可没。

  综观日本近代史,本田宗一郎堪称日本代表的经营者之一。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社于二○○○年底所发表的「日本二十世纪最受尊崇的创业者」排行榜调查,本田宗一郎荣登第二名,仅次于「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松下电器〔Panasonic〕创业者)。

  本田宗一郎之所以受欢迎,并非仅是他成功地从一位汽车维修厂的黑手跨足摩托车制造业,而且凭一己之力建造庞大的汽车厂而已。在他的自传中,有不少充满人性的真实故事,这才是让人引起共鸣的地方。

  比方说,身为男性的他,对于研发孤注一掷的天分与狂傲,持续追寻年轻时梦想的创意与热情,陪他逐梦并开创事业的搭档,在天才本田宗一郎后面不断追赶而且努力超越的年轻部属等。

  不仅如此。他兼具实用与创意、排斥模仿、追求独创技术的挑战精神、对于时代潮流与大众需求洞烛机先的前瞻性、提倡良品无国界的主张,以世界为市场的全球化、反抗政府官员的箝制、指导或规范,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独立自主精神、提倡为自己而工作的人性主义、注重安全和环保的公共道德感、订定目标放手让年轻人发挥的领导、严守公私分明的经营伦理等。本田宗一郎和他的伙伴们轻松地解决了这些日本企业所抱持的课题。

  而且,最重要的是本田宗一郎个人的性格魅力。他的个性开朗又纯情,专心一意追逐梦想、不计利害得失一决胜负。即使失败也不气馁,总是笑脸迎人而且具有幽默感。

  「只要一见钟情,即使千里之遥犹如近在咫尺」——全神贯注于自己想做的事,这是本田宗一郎这一生的支柱,也是本田主义的原点。

  刚硬的逻辑精神与温润的义理人情,本田宗一郎兼具看似矛盾极端的个人特质,这就是一种独特的魅力。从他回顾自己前半生的自传〈我的履历书〉中,读者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这种独特的个性。他的奋斗历程让人对那一代日本人经历战争,费尽心力从废墟爬起,白手起家缔造高度经济成长的勇勐产生共鸣。

  本书内容集合本田宗一郎于昭和三十七年(一九六二年)八月在《日本经济新闻》所连载的〈我的履历书〉与HONDA公司内部期刊等文章。除此之外,也加入他在董事长任内所经手的各项重大事业及退休后之动向。

  当〈我的履历书〉专栏结束连载以后,在他的董事长任内共面临过六个试练。首先是跨足自用小汽车市场,其次是挑战F1,再来是独霸轻型汽车市场、与小型汽车苦斗、研发环保引擎,最后是宣布退休。

  再者,本书也介绍负责事业经营的藤泽武夫,这位与本田宗一郎并肩作战二十五年的盟友、共同经营HONDA的伙伴,他的经营思想与行动。藤泽身为本田事业上的「贤内助」,负责将财务、销售、组织管理与拓展海外市场等所有经营实务做实际的切割,透过藤泽的行动,我们可以具体看出本田宗一郎这个人和其时代背景。

  本田宗一郎于一九九一年往生,从彼时到此时的这段期间,日本经历了经济泡沫化的惨痛,各种支撑繁荣的制度或系统失去功能。社会弥漫一种封闭感;在无法重拾「失去的十年」的情况下,迈向二十一世纪。本田出生的时空与目前相比,时代环境完全不同。然而,企业经营或商业人士的生存方式所需面临的课题却没有改变。

  在没有航海图的今天,本田宗一郎将梦想化为力量的生活方式或思考方法,益发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此外,本书中的所有职称均沿照当时状况,并且省略敬称。

二○○六年六月 责任编辑 名和 修(日本经济新闻社编辑委员)

图书试读

第一部〈我的履历书〉

★2 汽车维修厂的学徒时代


我从以前开始,就想在汽车修理厂工作。所以我看到亚特商会这个名字时,眼睛为之一亮。所以我就赶紧写信自我推荐。过了不久,他们回信说:「你录取了,来东京吧!」梦想成真的我相当兴奋,虽然母亲并不是那么赞成让身为长男的我远赴他乡,但是父亲却点头同意。所以当我从高等科毕业以后,我父亲就带着我和唯一的一只杨柳行李箱从滨松搭着火车北上。那时是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的春天。

亚特商会位于东京本乡汤岛五丁目。父亲与我都是有生以来头一次进城的乡下人,费了一番工夫才找到亚特商会。父亲跟那里的老板榊原郁三见了面,并将我託付给他之后,就安心地回乡下了。而我自己也很满意,便将父亲送到大马路上道别。就这样,我在那家修车厂开始我的学徒生涯。

但是,我所抱持的梦想却与现实完全不同。远离故乡,踏上东京土地时,心中充满着豪情壮志。但事实上,却是日日夜夜帮老板照顾小孩而已。当我背后感觉一阵温暖时,就知道是婴儿尿尿了。那时,师兄们就会取笑我:「本田的背上又出现世界地图了。」可是,我知道大家都跟我一样从学徒做起,所以,就咬紧牙根忍耐下来。

日复一日,我只是个保母,手里握着的不是梦中出现的扳手这类的维修工具,而是抹布。在失落与没出息的绝望中,我好几次想收拾行李,拿条绳子从二楼垂降逃走。但是,只要浮现父亲愤怒的模样与母亲哭泣的身影,就狠不下心来。

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当时东京的汽车修理厂寥寥可数,亚特商会是其中之一,因此生意相当兴隆。有一天,老板跟我说:「小子,今天实在太忙了,你过来帮忙一下。」这简直像做梦一样,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当时,我高兴极了。那天虽然天气严寒,下着大雪,但是我早就忘了寒冷的气温,兴奋地在结满冰柱的汽车底下铺好垫子就钻了进去,那天我负责的是修理下盖的铁线。

这是我第一次维修汽车,当时心中的感动永生无法忘怀。自此之后,老板多少认同我的能力,所以,保母的工作逐渐减少,开始接触一些维修工作了。后来当我再回想时,就觉得当时忍耐半年当保母是对的。我只要想起当时的辛苦与喜悦,不论什么样的苦都烟消云散。眼光放长远一点来看,就觉得我没有浪费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挑战者”精神。宗一郎先生似乎从未安于现状,他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并敢于付诸实践。从早期的摩托车制造,到后来进军汽车领域,每一次的跨越都充满了风险,但他却乐此不疲。这种勇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权威的态度,是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人所缺乏的。他没有被既有的技术和观念所束缚,而是不断地思考“能不能做得更好”、“有没有新的可能”。他对待失败的态度也十分独特,并非逃避,而是将其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从中汲取教训,然后重新出发。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自身判断的自信,是他成功的关键。读他的故事,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能量,激励着我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去勇敢地追求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评分

这本自传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对“匠心”的深刻理解。宗一郎先生对于机械和技术的痴迷,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职业需求,而成了一种生命的激情。他不是那种只会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领导者,而是真正深入到生产一线,亲自参与到每一个细节的打磨中。他对零件的精度、发动机的性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才是本田能够成为世界级品牌的根基。书里描述的那些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反复试验的场景,让人感同身受。他懂得,一个伟大的企业,不是靠宣传堆砌出来的,而是靠一点一滴的汗水和智慧浇灌出来的。他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了“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和尊重。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宗一郎先生那份赤诚的“初心”。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他的出发点,仅仅是对机械的热爱,以及想要造出更好的产品的愿望。这种纯粹的动力,让他能够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始终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他对待员工的方式,也充满了人情味,他懂得尊重每一个为公司付出的人。书里讲述的那些他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真诚的关怀。他教会我们,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优秀的产品,更要有温暖的企业文化。他的自传,与其说是一部商业史,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人的生动教材。它让我思考,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如何不失去内心的纯粹与善良。

评分

读这本书,我仿佛和宗一郎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身上那种积极乐观、永不言弃的态度,是我非常欣赏的。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似乎总能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他描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机械师,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但也充满了惊喜。他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团队合作的理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的“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现有技术的深刻理解和不断的实践之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家如何将自己的梦想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超越个人价值的宏大目标。他的故事,是一种无声的激励,让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终究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宗一郎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带着一种原始的冲劲和对梦想的执着。他讲述的那些故事,听起来就像邻家大叔在娓娓道来,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尤其被他早期创业的艰辛所打动,那些用双手一点点打磨出来的零件,那些在简陋的厂房里熬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都仿佛在我眼前上演。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凭借不屈的意志和敢于挑战的精神,将一个渺小的想法发展壮大,最终改变世界的故事。他对待技术的那种纯粹的热爱,那种“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极致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不是神坛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汗水有泪水,更有无数闪光点的普通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